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竞赛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赛事。
**一、竞赛目的**
1. **培养创新精神**
- 鼓励学生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的拓展。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从传统的工程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运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智能+赛道中,学生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工程实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智能产品或系统。
2. **提升实践能力**
- 竞赛聚焦于工程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机械加工、电子电路设计等多种实践技能。以“工程基础”赛道为例,学生要自己动手制作如重力势能驱动车等装置,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等实践要点。
3.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 竞赛通常以团队形式开展,团队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这有助于学生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沟通协作。比如,在一个包含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专业成员的团队中,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机械结构设计,电气专业的学生进行电路系统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编写控制程序,成员之间通过紧密协作才能使整个项目顺利推进。
**二、竞赛内容**
1. **工程基础赛道**
- 主要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两部分。在理论设计方面,涉及力学、材料学等基础知识的运用,例如对简单机械装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在实际制作中,学生要利用钳工、车工等加工手段制作出如无碳小车等实物。比赛时,小车需要在规定的赛道上完成特定的任务,如绕过障碍物等,这对小车的设计和制作精度要求很高。
2. **智能+赛道**
- 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参赛团队需要开发具有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工程系统。例如,设计一个智能仓储物流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货物信息,利用智能算法进行货物存储和调度决策,再通过控制执行机构完成货物的搬运等操作。这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算法和自动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3. **虚拟仿真赛道**
- 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对工程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学生需要使用专业的虚拟仿真软件,如ANSYS、MATLAB等,对复杂的工程场景进行建模。例如,对一个大型桥梁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桥梁的结构参数、材料特性等因素,观察其对桥梁性能的影响,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三、竞赛组织**
1. **组织架构**
-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组委会负责竞赛的整体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专家委员会则主要承担竞赛命题、评审规则制定和评审工作等任务。各省级教育部门也会设立相应的省级竞赛组织,负责组织本地区高校的参赛事宜。
2. **参赛单位和人员**
- 参赛单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参赛人员一般是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以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人数根据不同赛道的要求有所不同,通常在3 - 5人左右,并且每个团队会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数量也有相应的限制。
**四、竞赛流程**
1. **校内选拔**
- 各高校根据竞赛要求,组织校内的竞赛选拔活动。学校会发布竞赛通知,鼓励学生组队报名。校内选拔可能包括初步的方案设计评审和简单的实物制作演示等环节,通过选拔出最优秀的团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竞赛。
2. **省级竞赛**
- 省级竞赛组织单位按照全国竞赛组委会的要求,组织本地区高校的参赛团队进行比赛。比赛环节包括项目展示、实物操作演示(如果是实物类赛道)、答辩等。省级竞赛的优胜团队将获得参加全国竞赛的资格。
3. **全国竞赛**
- 全国竞赛是整个赛事的最高级别阶段。参赛团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竞赛场地。竞赛过程包括作品展示、现场操作、专家提问答辩等环节。全国竞赛的奖项设置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对获奖团队和优秀指导教师等会进行表彰。
**五、竞赛的意义**
1. **对学生个人**
- 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在工程领域的综合能力。在竞赛中获得的荣誉也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在研究生推免过程中,竞赛获奖经历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力;在求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对高校教育**
- 推动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竞赛促使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之间在工程实践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
3. **对社会和产业发展**
- 为社会和产业界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更快地适应工程岗位需求,推动工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发展。竞赛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创新成果也有可能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原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由教育部发起并牵头的一项公益性、全国性高等学校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竞赛活动。以下是对该竞赛的详细介绍:
一、大赛背景与目的
大赛旨在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个集理论实践融合、学科专业交叉、校企协同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参赛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与来自不同高校的同龄人交流切磋、互相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大赛组织机构
大赛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具体赛事的组织工作由大赛组委会负责。组委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负责竞赛命题设计、评审规则制定、竞赛成绩评定及竞赛仲裁等工作,以及竞赛的日常工作。
三、大赛赛制与流程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选拔赛、全国决赛三级赛制。参赛队伍需要经过校赛、省赛的选拔,最终才能进入全国决赛。具体流程如下:
校赛:分组参赛,虚拟企业运营将采用特定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参赛选手组建经营团队,创建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模拟该企业两年八个季度的经营过程。
省赛:进行新一轮虚拟企业(竞赛背景参数会变化)两年八个季度的经营过程,规则与校赛相同,按决赛小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确定决赛获奖等级。
国赛:全国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队伍将在此展开激烈角逐,争夺最终荣誉。
四、大赛内容与主题
大赛内容通常围绕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展开,包括多个赛道和赛项。例如,新能源车赛道、智能+赛道、虚拟仿真赛道等。每个赛道下又包含多个具体的赛项,如太阳能电动车、温差能电动车、智能物流搬运、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飞行器设计仿真、智能网联汽车设计、工程场景数字化和企业运营仿真等。
近年来,大赛还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商工结合”等主题内容,强调数字化运营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竞赛,深化学生对企业数字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企业数字化运营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参赛资格与要求
参赛选手须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赛项有特殊要求另行通知),每支参赛队一般由34名学生和12名指导教师组成。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赛,以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
六、大赛奖项与荣誉
全国竞赛设金、银、铜奖及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的数量和比例由大赛组委会根据参赛队伍的数量和水平进行评定。获奖单位、参赛队和教师将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和荣誉奖牌。
七、大赛意义与影响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还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大赛也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它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添加保研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越考保研”,关注【越考保研】微信公众号,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微信号输入【北京大学保研夏令营条件、北京大学保研加分细则、北京大学保研群、北京大学保研学姐微信、北京大学保研真题;】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竞赛保研信息。
回复【夏令营信息】【保研去向】【保研来源】【入营名单】即可查看蕞新蕞全的保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