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武心波
男,山东临沂人,1958生,法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际观察》(CSSCI)执行主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
1987年到1996年赴日本留学并生活工作。1996年归国,是年至1998年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1998年迄今,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院,2006年9月改名)。
中华日本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日本学刊》特约撰稿人,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员;上海日本学会会员;上海日本研究交流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日本问题,中日关系;亚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文化
开设课程:国际政治文化研究;中日关系;日本问题研究;亚太国际关系
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1. 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试论社会转型与日本“国家主义”的成因与走向——一种历史与现实分析的新视角》(项目批准号03BGJ017),已结项出版。
2. 参加教育部“九五”课题《大国文化战略》,独立完成下属子课题《日本文化战略》。该项目已结项出版。
学术成果:
一、专著(合著)
1. 《“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专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第一版
2. 《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第6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 《东亚:经济、政治与文化阐释》(部分),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二、论文
1. 《“不变”与“嬗变”——浅谈日本文化“二元分属”的双重结构》,《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3期。
2. 《王霸之辩与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构想——从孙中山的王道观谈起》,《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2008年第4期。
3. 《从“藩国”到“企业共同体”》,《管理学家》,2007年第1期
4. 《天皇制与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日本学刊》(CSSCI),2007年第3期。
5. 《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发展“与东亚安全》,第二作者。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编《亚太研究论从第四缉:21世纪的东亚安全战略》,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6. 《日本古代天皇制的象征意义及其批判》《国际观察》(CSSCI),2006年第六期。
7. 《“主导权”之争与东亚多边合作》,《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8. 《全球化与日本“企业共同体”性格的“蜕变”》,《日本学刊》(CSSCI、双月刊),2006年第二期。
9. 《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的“精神文化因素”》,《日本学刊》(CSSCI、双月刊),2005年第2期。
10. 《中国“经济发动机”需要世界的呵护与关照》,《中国招标》, 2005年 57期 。
11. 《一个“古怪”而“特殊”的国家——战后日本“国家再造”虚实探》,《日本学刊》(CSSCI),2004年第1期。
12. 《参拜靖国神社: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国际论坛》(CSSCI),2004年第5期。
13. 《试论日本大企业的“藩共同体”性格》,《日本学刊》(CSSCI),2004年第5期。
14. 《试析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的走向—— 一种新地缘政治学的解读》,第二作者。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编《亚太研究论从第三缉:21世纪的东亚》。2004年版。
15. 《中国为什么穷——一个真实差距的警示》,《国际广告》,2004年7期。
16. 《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6期
17. 《“小泉现象”的政治解析——东方权威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折冲》,《日本学刊》(CSSCI),2002年第1期。
18.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战略基础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2002年第9期。
19. 《“结盟外交”:日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际观察》2002年第4期。
20. 《小布什政府对华关系的三次调整与中国的对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编《新世纪中美关系研究论丛》,2002年。
21. 《日本经济:“亚洲的英国”?》,《国际观察》2002年第2期。
22. 《资本天生具有两张不同的“脸”——试析美国大企业为何造假》,《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23. 《浅议日本外交的“两面性”》,《国际观察》2001年第1期。
24. 《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几点思考》,《国际观察》2000年第1期。
25. 《制约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的若干心理障碍》,《国际观察》1999年第 4期。
26. 《世界经济为何动荡不定一一对双重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思考》,《国际观察》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行的《国际经济》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
27. 《"脱亚入欧" 历史情结对中日双边关系发展的潜在制约作用》,《国际观察》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行的《中国外交》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载于中国国际友好协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编《和平与发展 (内参)》(98-46)1998年12月20日。
28. 《生产过剩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纵横谈》,《国际观察》1998年第3期。
29.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国际观察》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国际经济》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30.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与生产过剩对1997年日本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现代日本》1998年第1期。
31. 《东亚危机与美国的战略(上、中、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外论简讯》1998年第1、2、3期。
32. 《制约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几大要素》,《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33. 《日圆汇率近来为何大幅下跌》,《国际展望》1997年第9期。
34. 《东赢沉思录》,上、中、下,《国际展望》1996年第14、15、16期。另转载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997年第7期。
35. 《日本企业大刮合并收购之风》,《国际展望》1996年第11期。
36. 《他,为谁而死》《国际展望》1997年第13期。
37. 《日本模式面临新挑战》,《国际展望》1998第1期。
38. 《十年磨一剑——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苏格》,《国际观察》2001年,第 期。
39. 《要认清日本的“本质”——访著名翻译家及日本文化研究家卞立强教授》,《国际观察》2001年,第 期。
三、文章
1. 《狂人退隐之后》(时评),《东方早报》,2007年7月30日。
2. 《颠覆》(时评),《东方早报》,2007年9月13日。
3. 《请多呵护中国“经济发动机”》,《环球时报》, 2005年11月2日。
4. 《日元为何大幅度贬值》,《文汇报》1998年6月1O日。
5. 《冷战思维的终结?》,《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7月21日第一版 "经贸时评"栏。
6. 《构建"三极货币体制"一一析日本首相小渊惠三访欧之行》,《文汇报》,1999年1月12日。
7. 《骑虎难下一一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探因》,《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2月1O日。
8. 《日元汇率波动的国际背景》,《文汇报》1999年3月4日。
9. 《战争与经济》,《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5月17日。
10. 《日元疲软的深层原因(上、下)》,《国际经贸消息》1997年5月8日~5月9日。
11. 《从冷战后日美关系的变化看日元汇率大幅攀升》,《文汇报》1998年9月9日。
12. 《利率与汇率的双重变奏》。,《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 1O月21日头版头条。
13. 《日元走势为何呈 "拉锯状"》,《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3月16日头版头条。
14. 《日本绑上美国战车一一析"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实质》,《文汇报》1999年5月31日第1O版。
15. 《万丈深渊还有多远——对美国股市暴跌的深层原因初探》,《国际经贸消息》报2000年4月18日头版头条。
16. 《谨防美国的泡沫经济》,《国际经贸消息》报2000年1月19日。
17. .《拉动日本经济的三驾马车》,《青岛日报》2000年7月7日。
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200083)
办公室: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楼713办公室
电话:008621-65423946(O);65311900×2715
传真:0086-21-65423946
电子信箱:wuxinbo@shisu.edu.cn wuxinbo@online.sh.cn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汪宁
汪宁:男,江苏南京人,1954年8月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研究院总支书记。
1989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苏联研究所获社会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7年9月作为普通访问学者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从事研究;2002年6月至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从事研究。2002年到2006年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成员;2006年起担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
研究兴趣
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俄罗斯问题
开设课程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文化、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俄罗斯与当代世界
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年度课题研究项目《私有化——俄罗斯的艰难选择》
主持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研究
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国际文化战略研究》
参与国家教育部研究项目“苏共执政模式”研究
参与中国社科院国家项目“20世纪俄罗斯”解密档案翻译(进行中)
获奖情况
1999年获上外兰生科研教学奖
2001年获严庆禧国际问题研究优秀教学奖
2001年获华师大优秀奖学金
联系地址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电话:008621-65311900——2615
电子信箱:
学术出版情况
著作
《俄罗斯私有化评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编、译作
《俄罗斯重新崛起》(副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和37个世界奇观》(翻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
论文
东正教与俄罗斯当代社会,载《俄罗斯重新崛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俄罗斯重新崛起——从教育改革做起,载《俄罗斯重新崛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东正教文化能否成为俄罗斯的主流文化,载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5年第4期
回归欧洲——俄罗斯面临的难题 ,载 《国际观察》2004年第6期
符号互动与中俄互信机制的建立展,载《第三届外交学学科建设暨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11月
普京团队探析,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4期
透视“俄罗斯思想”,载《国际文化战略研究》,2002年11月
用“新思想”占领意识形态的真空,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
转变重点 加速欧化,载《社会科学报》2002年8月
剖析普京的文化战略,载《寻找秩序、安全与发展》,文汇出版社2002年7月
俄罗斯“中产阶级”论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1期
俄罗斯中小企业改革的得与失,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10月版
RESUME
WANG NING i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Diplomatic Affairs (SID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 He respectively received his Master of Soviet sociology from the Institute of Soviet studys at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SFLI) and Ph.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1989 and 2002. From 1996 to 1997, he conducted research as Freeman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MGU).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2002, he visited MGU again as a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Professor WANG NING specialized in Russian study . Among his published books are Analysis of Russian privatization (author, 2001); The Putin’s Russian New thought (author, 2005); Studies About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on cultures(coauthor 2002); The finding of orders, safety and development – the challenges and the answers of Russia at transformation period (coauthor,2002) The Russian’s new rise (coeditor, 2006), and The 7 and 37 word miracles (interpreted from Russian, 2002).
He published decades of articles abou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钱皓
QIAN, HAO Ph.D.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 Diplomatic Affair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P.R. China
Positions
Exchange scholar of CCSEP 2004, Dep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2004-2005
Fulbright Scholar, Multinational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The Steinhardt School of Educ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U.S.,2003-2003
Full Professor & mentor in Sino-US Relations Program,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1-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 Mentor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society, Jiannan University, 2000-2001
Assistant and the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Language, Anhui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1983-1993
Professional Membership
1) Standing Committee woman of Chinese Association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2) Member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History
3) Member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4) Honored Professor of Shanghai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Studies
钱皓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美国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曾求学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纽约大学美国民族研究所。2003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赖特夏季研讨班项目资助,2004年获中加交流学者项目资助,2004-2005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交流学者。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当代美国:一个大国的崛起》(合著),译著《伦理与国际事务新论》(第5部分翻译)。论文有:《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军事政策研究》、《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对华接触政策》、《传统基金会与美国冷战后中国威胁论》、《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优先原则与美国民族精神》、《科学史学与史学研究—美国科学史学的历史地位》、《美国移民大辩论历史透视》、《美国60年代奇卡诺运动探微》、《美国西裔史学研究》、《从集体安全到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的历史解读”》、《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美国媒体外交与国际反恐联盟》、《媒介外交:国际关系中的新外交范式》、《美国民族理论考释》、等30多篇文章。
主要研究方向:中美关系、美国研究、加拿大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戴启秀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戴启秀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57年7月 出生地:中国上海
学历学位:留德硕士
工作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职称: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职务经历:曾任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院长助理
学术领域: 欧洲研究、德国研究
学术兼职: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 事;《德国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系地址:中国上海大连西路550号, 200083
电话:(办) 86-21-65311900-2399
E-mail: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5-1978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德语教学。
1979-1980年参加联邦德国歌德学院举办的中国青年教师进修班。
1984-1985年在联邦德国海得堡大学学习。
1992-1996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习,并于199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
1996年10月起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院,从事欧盟和德国研究。
1998年获中欧高校教育合作项目,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经济法律系从事“欧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立法”的课题研究;
2000年获中欧高校教育合作项目,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从事“欧盟对外贸易法同WTO法规的对接”课题研究;
2001年获中国人权基金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合作项目,在对德国东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德国东部经济转轨后的问题”的研究课题。
目前承担上海市社科项目“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1993-2002”。
二、科研项目
独立立项和承担的项目有4项:
1、1998年获中欧高校教育合作研究项目(98/99年度),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经济法律系从事欧盟经济立法研究。成果形式:完成了长达68页的科研报告(德文)“和一篇中文论文。
2、2000年再度获得中欧高校教育合作研究项目,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经济法律系,完成了题为“欧盟对外贸易法同WTO法规的对接”的课题,成果形式:研究报告54页(德文)。
3、中德合作项目:2001年获中国人权基金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合作项目研修基金,在德国东部地区进行考察,并完成了题为“德国东部经济转轨后的问题研究(1998—2001)”课题。
成果形式:中文论文。
4、目前独立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1993–2002)”。目前已完成专著各章节撰写工作的80%。.
参与的项目有二项:
1、参加200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国外环保概览”第三章:德国部分。(2002年出版)
2、参加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国际文化战略研究”承担第四章的写作。(2002年出版)
三、2001年以来科研成果目录
论文类
(1)欧盟对华关系及新政策 《国际观察》2000/2
(2)冷战后对欧洲界定的讨论 书: 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2001
(3)后冷战欧洲界定与欧盟东扩(合) 《国际观察》 2001/2 2001/1
(4)21世纪德国环保发展纲要及政府环保新政策 《德国研究》 2001.3
(5)欧盟一体化的文化因素 书:《新世纪亚太战略格局》 2001/4
(6)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权益维护对策 《国际观察》 2001/12
(7)欧洲文化认同与欧盟东扩 《欧洲问题研究论文选》 2001/12
(8)德国统一后经济改革现状与趋势 书:《中国跨世纪人才工程》 2002.4
(9)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生态化趋势 书:《国外环保概览》(合) 2002.10
(10)德国:绿色文明的国度 书:《国外环保概览》(合) 2002.3
(11)德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书:《国外汉学史》2002/3
(12)1998年以后德国东部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国际观察》2002/24
(13)德国:是否真要挑战美国? 《世界知识》2002.11
(14)欧盟内外文化战略与文化因素(合) 书:《国际文化战略研究》 2003/2
(15)探析影响德美关系的若干因素 《国际观察》 2003.6
(16)论德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书:《新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2003
(17)德国的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合) 书:《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02年》 2003/2
(18)欧盟东扩的文化基础及其战略意义 《德国研究》2004/1
(19)论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法律框架 《国际观察》 2004/1
(20)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德国研究》2004/2
(21)东扩后的欧盟:机遇与挑战并存 《德国研究》 2005/9
(22)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以德国为例
(人大《世界经济导刊》2005/9转载<国际观察》2005/3
(23) 新地缘政治时代下的跨大西洋关系 《国际政治》2006/1人大资料中心转载《德国研究》2005/3
(24)欧美中东政策差异及欧盟中东方案探析 《国际政治》2005/12人大资料中心转载《阿拉伯世界》2005/8
(25)从大选看德国改革困境《德国研究》2005/4
(26)从联合执政协议看德国内外政策(卷首语) 《德国研究》2005/4
(27)欧盟东扩后的新边界及其新周边外交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
(28)欧洲联合模式探析:以平权合作为基础的整合模式。《国际观察》2006/4
(29)战后和解:以德法、德波关系中的德波关系为例。《德国研究》2006/3
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语言教材类)
(1)现代德语同义、反义词辞典(合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ISBN7-5608-2655-5
(2)《基础德语》第2版(合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 ISBN7-5608-2172-3
(3)《基础德语》学习辅导书第1版(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ISBN7-5608-2230-4
(4)《基础德语》听力教程(第二作者)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ISBN7-5608-2288-2
(5)《基础德语》第3版(第二作者)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基础德语》学习辅导书第2版(第二作者)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中级德语》第2版(合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6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王联合
王联合:男,安徽郎溪人,1969年7月12日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国际观察》杂志副主编。2001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获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国际政治)博士学位。上海市美国学会会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200083
联系电话:021-65311900转2617(办),13641792476
E-mail:
研究兴趣: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
开设课程:当代外交专题研究,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研究
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参与上海美国研究所项目“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2002.10-2003.9),该项目已于2003年9月结项;
参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冷战后中美关系新态势与新格局研究”(2005.12-2008.12,项目批准号为05JJDGJW038);
参与外交部委托课题“美国发展强大的原因与未来走势”(2007.6-2007.11);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政府外交政策”(2006.12-2008.12,项目批准号为kx171015)
获奖情况:
2006年5月,“施特劳斯主义与美国新保守派”一文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2003年11月,获复旦大学2002-2003学年研究生三等奖学金;
2002年11月,获复旦大学2001-2002学年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暨谢希德美国研究奖学金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情况:
2001年12月,上海,复旦-华东师大博士论坛,担任评论人;
2002年5月,上海,上海美国研究所成立大会暨“美国外交政策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
2002年10月,上海,上海美国研究所举办的“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政府外交政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作题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辨析”的主题发言;
2002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作题为“新中世纪主义的意义”的主题发言;
2003年4月,上海,上海市美国学会年会;
2004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太平洋论坛(Pacific Forum)举办的“中美关系与地区安全”学术研讨会,担任评论人;
2004年11月,上海,复旦大学-美国亚洲基金会举办的“美国在亚洲的角色”学术研讨会;
2004年12月,上海,上海美国研究所举办的“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担任评论人;
2005年4月,上海,上海市美国学会年会;
2005年6月,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欧洲学会举办的“中欧建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担任评论人;
2006年4月,上海,上海市美国学会学术年会;
2006年5月25-26日,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太平洋论坛(Pacific Forum)联合举办的“中美关系与地区安全”学术研讨会;
2006年11月19日,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举办的“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
2006年11月24日,上海,上海市美国学会举办的“中美关系的全球战略视角:和谐与稳定”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2006年12月16-17日,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举办的“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
2006年12月19日,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课题组与德国跨国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朝核问题的前景”学术研讨会;
2007年5月19日,上海,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举办的“中东问题专场”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3日,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战略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作题为“中国参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战略”的主题发言
学术出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部分章节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八章,第153-172页);
《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部分章节写作),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新世纪中美关系研究论丛》(部分章节写作),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2年5月刊行。
发表论文:
“越南:‘革新’助推经济腾飞”,载《文汇报》(上海)2007年3月22日,第4版;
“谋求权力、和平、繁荣还是原则?——《美国外交政策》评介”,载《国际政治研究》(北京)2007年第1期;
“美国战略思想家托马斯·巴内特”,载《国际资料信息》(北京)2006年第10期;
“美国单边主义:传统、历史与现实的透视”,载《国际观察》(上海)2006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美国新保守主义国际体系论的理论和实践”,载《国际关系研究》(上海)2006年第2辑;
“东亚共同体:构想、机遇、挑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南京)2006年第2期;
“从‘平民行为体’到‘战略行为体’——冷战后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评析”,载《国际论坛》(北京)2006年第1期;
“美国对华政策新思维?——评佐利克的讲话”,载《国际观察》(上海)2006年第1期;
“新保守派与美国对华政策”,载《国际观察》(上海)2005年第6期;
“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辨析——以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为例”,载《学术探索》(昆明)2004年第11期(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施特劳斯主义与美国新保守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2004年第8期;
“‘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布什政治哲学探析”,载《国际观察》(上海)2003年第5期;
“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北京)2003年第4期;
“浅析冷战后美国国会在外交上的‘复兴’”,载《国际论坛》(北京)2001年第2期;
“北约会取代联合国吗”,载《社会科学情报资料》(广州)1999年第3期;
“克林顿始终如一的外交政策”,载《社会科学情报资料》(广州)1999年第1期。
WANG Lianhe’s Resume
WANG Lianhe is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Diplomatic Affairs (SID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M.A. in Marxist Theories Education from the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June 2001, and Ph.D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in Fudan University in June 2004. He is a member of Shanghai American association. During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y, Mr. WANG was awarded for his excellence for several times.
Recently, He has attended many academic meetings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and published a number of articles about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s and foreign policy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urnals and books.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s, foreign policy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re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He teaches Symposiums on Contemporary Foreign Affairs and Special Topic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刘宏松
刘宏松,男,四川泸州人,1980年7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1998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就读国际政治专业本科,2002年6月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连续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1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200083
联系电话:021-65311900转2539(办)
E-mail:hongsongl@hotmail.com
研究兴趣:
国际制度、中国与国际组织
主要科研成果:
“跨国社会运动:设置外交政策议程”,载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决策·过程·挑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研究论丛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跨国社会运动及其政策议程的有效性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
“声誉、责任与公正:中国多边外交的三种需求”,《国际观察》,2004年第4期;
“当代反战和平运动浅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世界经济与政治》改版后作者、引文与文章类型的统计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1期;
“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机制合法性与国际机制的维持”,《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浅析国际机制中的隐性违规现象及其理论含义”,《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
“新帝国主义论及其理论缺失”,《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民主政治、民众心理与两次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国际组织与非传统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国际治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解读”,《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及其当前模式选择”,《亚太经济》,2006年第3期;
“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论坛》,2006年第5期;
“《世界贸易宪法》书评”,《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冬季卷;
“霸权国对多边主义制度的有限参与——以美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为例”,《外交评论》,2007年第4期;
Resume
Liu Hongsong, Ph.D, Research Associate,born in Sichuan Province,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o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Diplomatic Affairs(SID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Fudan University in January 2008.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global governance,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H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articles abou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global governance, and China’s diplomacy in some Chinese journals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ddress: Mailbox 16, No. 550, Road Dalian, Shanghai, China, 200083
Email: Hongsongl@hotmail.com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孙德刚
1977年8月生,安徽省六安市人,博士、副研究员。1998年9月-2000年6月,于安徽教育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2000年9月-2006年6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9月,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安全理论、中东国际关系,先后赴香港大学、美国丹佛大学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访学、考察。2003年以来在《现代国际关系》、《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西亚非洲》、《世界民族》、《外交评论》、《国际观察》、《国际论坛》、《南亚研究季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世界史》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内参转载,已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合译),完成1项省部级课题,目前主持1项国家课题(“准联盟外交与中国安全战略研究”),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公关项目2项,参与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先后荣获“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08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富通”优秀论著奖、“2009年上海国研杯”征文一等奖等。承担硕士生必修课《世界政治导论(专业英语)》和本科生选修课《当代中东问题研究》的教学工作。
(一)专著
1、《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2、《危机管理中的国家安全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译著
《控诉帝国——21世纪的全球化及其抵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
(三)论文
1、“浅析约翰逊时期美以特殊关系的基础”,《世界民族》2003年第6期,《世界史》2004年第2期转载。
2、“中东和平路线图浅析”,《西亚非洲》2004年第1期,《国际政治》2004年第5期转载。
3、“国际关系中准联盟现象初探”,《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
4、“美国准联盟战略初探——以倒萨统一战线为例”,《西亚非洲》2005年第5期(第二作者),《国际政治》2006年第1期转载。
5、“有限战争理论与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国际政治》2006年第1期转载。
6、“论美台准联盟关系的源起:1979-1980”,《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攻防态势与政治联合的最佳规模”,《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
8、“先发制人战略与埃塞俄比亚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西亚非洲》2007年第4期。
9、“准联盟外交探析”,《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国际政治》2007年第8期转载。
10、“联而不盟:国际安全合作中的准联盟理论”,《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国际政治》2008年第4期转载。
11、“伊朗核阴影下的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西亚非洲》2007年第12期。
12、“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研究述评”,《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3、“美国与沙特准联盟外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5期。
14、“巴基斯坦恐怖组织中的中东因素探析”,《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第3期。
15、“土耳其对库工党军事政策浅析”,《西亚非洲》2008年第11期。
16、“结盟外交与国际安全竞争中的‘三层博弈模式’”,《国际论坛》2008年第6期,《国际政治》2009年第3期转载。
17、“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研究的四大学派”,《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8、“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美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19、“跨越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鸿沟”,《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
20、“以色列与伊朗关系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5期,《中国国防报》2009年6月23日转载。
21、“西方大国热点外交的基本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转载。
22、Brothers indeed: Syria and Iran Quasi-alliance Revisited”,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Vol.3, No. 2, 2009.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韦宗友
韦宗友: 男,安徽舒城人,1970年11月7日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1998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系硕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工作。
研究兴趣:国际安全与外交;美国安全与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开设课程:外交学概论、二战后美国外交。
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5年度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安全与美国”;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度一般科研项目“霸权阴影下的国家对外战略研究”;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度重大科研项目“当代外交类型研究”。
获奖情况:
《制衡、追随与冷战后国际政治》一文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1-2003年连续获复旦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200083)
办公室: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613办公室
电话:008621-65311900×2682(O)
电子信箱:wzy82@yahoo.com
主要学术活动:
2003年9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及主题发言;
2004年11、12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美国战略与中美关系系列对话”,主题发言;
2004年12月:中华美国学会理事会在北京召开的理事会及学术研讨会;
2006年4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际安全与美国”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评论人。
学术出版情况:
论文: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与实践——<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评介》,载《美国研究》2006年第3期。
《理解中国新外交:国内变迁、外部环境与国际秩序》,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4期。
《论日内瓦会议后美国与柬埔寨关系的演变1954-1960》,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解读修正主义国家:概念、指标及涵义》,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
《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一种范式的转移》,载潘忠歧主编:《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重新认识修正主义国家》,载何佩群、俞沂暄主编:《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霸权阴影下的战略选择》,载《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4期。
《权力、软权力与国家形象》,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5期。
《“失败国家”问题与国际秩序》,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战略缔造之通鉴——评<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
《论制衡霸权的困境》,载陈玉刚、袁建华主编:《超越威斯特伐利亚?——21世纪国际关系的解读》,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集体行动的难题与制衡霸权》,载《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制衡、追随与冷战后国际政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对大战起源的另一种现实主义解读——评<大战的起源>》,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
《攻防理论浅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
译著:
《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多边主义》(参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RESUME
WEI ZONGYO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Diplomatic Affairs (SID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DDRESS
SID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550, West Dalian Rd., Shanghai, China. 200083.
Wzy82@yahoo.com
86-21-65311900EXE2682
RESEARCH INTEREST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US security strategy and foreign policy;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EI ZONGYOU is an associate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Diplomatic Affairs (SID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Master degree i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and Ph. 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Fudan University in 1998 and 2004 respectively. He joined the faulty of SIDA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n charge of two research programs: States’ Foreign Behaviors in the Shadow of Hegemony and Bandwagoning: A Study of Small and Middle Powers’ Foreign Behaviors.
Among the articles published are “Interpreting China’s New Diplomacy: Domestic changes, External Pressure and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Revisionist State: Concept, Criteria and Implications”; “States’ Foreign Behaviors in the Shadow of Hegemony”; “Balancing, Bandwangon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Problem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Balancing of Hegemony”.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book tilted States’ Foreign Behaviors in the Shadow of Hegemon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U.S. security strategy and foreign policy, IR theories. He teach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iplomacy and U.S.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Two for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朱威烈
朱威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约旦皇家研究院通讯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系阿拉伯语专业,遂入上外任教至今。1978-1980年国家公派赴开罗大学进修。1980年起任《阿拉伯世界》期刊主编至今。历任阿拉伯文化研究室主任(1980-1984)、阿语系副主任(1984-1987)、主任(1987-1996)、社科研究院院长(1996-2002),2000年12月起任现职。
执教近40年,担任本科、研究生多门课程讲授。1988年晋升教授,1998年任博导。先后主持教育部“七五”重大研究项目、“九五”规划项目、2001年度重大课题、上海市“十五”规划项目。已出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站在远东看中东》、《世界热点:中东》、《简明汉阿词典》、《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中东艺术史》等专著、工具书、译作约30种。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十篇。
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1年获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上海市“烛光杯”奖,199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导师:陈万里
陈万里,教授、研究生导师。1977年2月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至今。1977年9月至1979年7月被教育部录取为公派阿拉伯也门萨那大学留学生,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3年由教育部派遣,在中国援建的也门萨那专业技术学校中国教学专家组任翻译教师,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务,承担《建筑结构》、《建筑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的翻译教学工作。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阿拉伯世界》杂志编辑部负责人、阿拉伯语系总支副书记、大学招生办副主任、人事处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
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和专题讲座有:《阿拉伯概况》、《伊斯兰史》、《阿拉伯社会与文化》、《国际问题专题研究》等,并且从事阿拉伯国情、文化和中东政治等研究。参加过 “犹太历史与文化”、“亚非国家对外开放”、“全球化与中东”等全国学术研讨会。
已经出版的主要代表著作有:《阿拉伯概况》、《伊斯兰简史》(获1987年上外教材出版基金)、《当代埃及社会与文化》(教育部2001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项目,与王有勇合著)。参编的著作和辞典有:《非洲通史•近代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世界成语典故辞典》。主要译著有《客死他乡》、《阿拉伯非洲历史文选》(合译)等。发表了《关于伊斯兰教东传的几个问题》、《全球化:埃及的对策与措施》、《阿拉伯民族意识的形成和觉醒》、《中东的周期性动荡和战争成因》、《海湾阿拉伯国家对外政策将更趋务实性》等论文和文章计50多篇。
1997年《伊斯兰简史》一书获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界科研成果奖;
1998年《非洲通史•近代卷》一书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历史学一等奖;
2003年《当代埃及社会与文化》一书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2004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教育管理一等奖。
上海外国语大学
添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分数线、上海外国语大学报录比、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群、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姐微信、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真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目录、上海外国语大学排名、上海外国语大学保研、上海外国语大学公众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