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考研复试经历分享
【考研派 okaoyan.com】 为大家提供南京大学考研复试经历分享,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南大这所百年学府不仅带给了我知识,更增强了我的自信。我相信,这些都将对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两年来,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记忆。
时光飞逝,一晃距当初自己复试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三年的时间里,使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南大这所百年学府不仅带给了我知识,更增强了我的自信。我相信,这些都将对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两年来,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记忆。我几乎每周都会来到论坛,去追寻当初自己的足迹,我感谢论坛在我考研路上所给我的帮助,而当我看到一位位追寻梦想的考生时,依稀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下面这些文字,是我对当初复试的一点记忆,希望能够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祝愿各位考生复试顺利,万事如意!
前天,在整理宿舍的时候,偶然间翻出了当年的复试通知。看着已经褶皱泛黄的这一张纸,不禁百感交集。时间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当年考研路上的艰辛历程却依然历历在目。从初试当天的漫天飞雪到复试赴宁的无声细雨,考研所带给我的点点滴滴都伴随着这张通知书一起涌上心头,浮现在眼前。
2008年3月24日,我得到了复试通知。一周后的4月1日,2日两天正式复试,也就是说,从得到通知到最终复试,不过短短一周时间。气氛立马变得紧张起来,我抓紧复试前的这点时间将之前的专业课知识再次进行梳理,尽可能多的阅读一些相关论文,理论书籍并结合前人的经验制定了自己的应考策略,包括英文自我介绍,面试的礼仪,答题技巧等等。而父母则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从可口的饭菜到前往南京的车票,无不悉心准备,他们的鼓励与关怀极大增强了我的信心。
转眼就到了前往南京的日子,我与父亲一同坐上了南下的列车。记得以前合唱《歌唱祖国》的时候,有这样一句歌词,“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而乘坐这趟列车,使我对这句歌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此次前往南京赴考不正是这句歌词的生动体现嘛!看着车内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我不禁浮想联翩。这些南来北往,形色匆匆的人们不也是像我一样在追寻着各自的梦想嘛!正如同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说,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的路,此时此刻对于我而言,前方的复试之路似乎难以预料,但我坚信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抱着这样的决心,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美丽城市——南京。
由于南京高校众多,而南大又位于市中心,因此周边的宾馆早已客满,不过好在我们提前预定了住房,才不至于露宿街头。我们住在学校对面的宾馆18层,从窗外望去,这所百年学府显得古色古香,格外静谧。遥想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天南海北的各路高手都在摩拳擦掌,准备着即将开始的复试。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这背水一战了。如果将考研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初试和复试就是其中的两大战役,而复试距离成功无疑更近一些。但尽管如此,正如同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任何一场考试都会产生成功者与失意者。因此也有同学将考研复试比喻成黎明前的黑暗,战场上的最后一颗子弹。为了能够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各路高手纷纷绞尽脑汁,各显神通。但有一件事是几乎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向上一届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讨教。为了能够找到他们,大家使用了各种手段。从校友到老乡,从南大考研论坛(www.nandakaoyan.com)到高校BBS,从人人网到QQ,这种发达的人际关系网络无疑对考生的备考大有裨益,而这也是考研路上一段独具特色的历史记忆。
等到一切安顿好,我立刻联系之前认识的师兄师姐,一来当面致谢,二来再次讨教复试的技巧经验,这次拜访使我受益匪浅。吴师姐是我最早认识的南大历史系研究生,通过她的介绍,使我对南大历史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反复向我强调面试时不要紧张,调整好心态,尽可能地去说,不要怕说错。此外,一定要谦虚谨慎,待人礼貌。另一位李师兄则从具体备考策略方面给予了指导,具体包括面试时经常会问到的问题,譬如英文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考研为什么选择历史学?都读过哪些史学方面的著作?简单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等等。他特别指出,回答老师问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懂装懂是面试的大忌,它会直接影响老师对你的评定。我将师兄师姐的指点一一记下,生怕会漏掉任何一点细节。与李师兄促膝长谈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但是通过与师兄师姐这几个小时的交流,我感到前方的道路一片光明,对即将开始的复试充满信心。
整个复试分为四部分,即4月1号的体检、资格审查。4月2号的面试和笔试。记得体检那天以为要抽血,因此连早饭也没有吃,这可着实让我叫苦不迭。上千考生一起去校医院体检,必然排成了长舌阵。好在项目并不是很多,因此时间比想象中的要短一些。排队时通过聊天,我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他们有的是报考理工科,有的是报考经管类。我们就像电影《最长的一天》中即将奔赴诺曼底战场但却素不相识的士兵,几句寒暄过后就互道再见了。这些同学后来有的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有的则再也没有见过了,不知道是成功考取还是铩羽而归,而我则希望是前者。
正式复试终于如期而至了。4月2号上午8点半,我来到了考试地点——文科楼四楼。我们专业总共有22名同学参加复试,被分到了两个小组,每组11人。从人数上讲,是一个足球队的阵容,这也就决定了大家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整个面试的流程是由老师通知我们去对面办公室里考试,那里会有五位历史系老师担任考官,考生考完就可以离开准备下午的笔试。我们被安排到了会议室做考前准备,大家尽管是初次见面,但是并没有显得生疏,先各自进行了自我介绍。他们中有的来自四川,有的来自云南;有的是历史系科班出身,当然也有像我一样是跨专业考研。大家谈意都很浓,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从本科院校聊到兴趣爱好,从国际形势谈到未来理想,当然大家更关心的还是当下的这场考验。可以说每位同学都为复试做了精心准备,来自山东的陈同学甚至准备了多达几十页的各种资料,而四川的刘同学则一直在默背英文,准备着自我介绍。对面的杨同学岁数长我们几岁,而且有过考研经历,因此显得格外成熟,他一边鼓励我们,一边向我们介绍考试技巧。看到这番景象,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名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而此时此刻,这个目标就叫作复试。
上午9点,复试正式开始。随着第一位同学走进对面的办公室参加考试,会议室里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都在盘算着自己会第几个被叫进去参加考试。十几分钟的等待显得格外漫长,终于第一位同学走出了考场回到了会议室。大家蜂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纷纷向他询问。这位同学顾不上喘息,向大家通报了考试的基本过程以及具体被问到的问题。可以说和大家之前的准备有一些差距,但总体来说,问题不大。他还特别告诉我们老师们都非常和蔼,通过他的介绍,大家紧张的情绪多少有了一些缓解。时间的指针滴滴答答,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参加考试的同学也一个个的走出了考场。终于轮到我参加考试了,在后面同学“加油”的鼓励声中,我缓步地走进了考场。
这是一间并不算很大的房间,正中间是一张宽大的桌子,周围坐着五位老师以及一位负责记录的同学,靠门的地方放着一把椅子,那是考生的座位。我坐下后,先定了定神,尽量使自己不要过于紧张。通过这一年半的学习以及师兄师姐们的介绍,对于面试老师我也比较熟悉了,他们中有的是史学名家,有的是史坛新锐,正像之前的同学介绍的那样,老师们都非常和蔼可亲。坐在我旁边的陈老师负责英语面试,她问了三个问题,前两个我很顺利的答了出来,但是第三个问题我并没有完全听懂,因此只能尽量作答。她听出了我的一些破绽,但是仍然用眼神鼓励我。之后是中文面试,各位老师纷纷向我提问。从阅读过的历史书籍到对当今的史学发展趋势,从中国近代化的起源到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当我说出比较爱看甲午战争方面的书籍后,旁边的一位老师向我问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而这些问题我是之前从来也没有想过的,只得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可以说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使我获益良多,我不仅了解了史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发现了自己的明显不足,这对我之后的学习无疑是具有极大帮助的。
上午的面试还算顺利,但是我们还要准备下午在教室里举行的笔试。经历了面试这一关,笔试显得相对容易。考卷一发下来,大家就像长跑冲刺一样低头答题。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不同于我们之前阅读过的历史课本和参考书,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前沿性。有的问题,我甚至只是知道一点点表层的毛皮,从来也没有深入挖掘,因此显得有些吃力,不过好在还能应付。三个小时之后,笔试结束了,老师们收上了一纷纷写满十几页的卷子。此时此刻,大家久悬的心才算落地。考研复试,终于结束了。
斗转星移,岁月荏苒,从被正式录取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在这所著名学府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东西,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增长了见识,我相信这些都会对自己将来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每当我回顾当年的考研经历时,那些既紧张又快乐的日子总是难以忘记,特别是考研复试的记忆显得那样的清晰。这段回忆我将永远珍藏,直到永远。
时光飞逝,一晃距当初自己复试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三年的时间里,使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南大这所百年学府不仅带给了我知识,更增强了我的自信。我相信,这些都将对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两年来,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记忆。我几乎每周都会来到论坛,去追寻当初自己的足迹,我感谢论坛在我考研路上所给我的帮助,而当我看到一位位追寻梦想的考生时,依稀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下面这些文字,是我对当初复试的一点记忆,希望能够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祝愿各位考生复试顺利,万事如意!
前天,在整理宿舍的时候,偶然间翻出了当年的复试通知。看着已经褶皱泛黄的这一张纸,不禁百感交集。时间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当年考研路上的艰辛历程却依然历历在目。从初试当天的漫天飞雪到复试赴宁的无声细雨,考研所带给我的点点滴滴都伴随着这张通知书一起涌上心头,浮现在眼前。
2008年3月24日,我得到了复试通知。一周后的4月1日,2日两天正式复试,也就是说,从得到通知到最终复试,不过短短一周时间。气氛立马变得紧张起来,我抓紧复试前的这点时间将之前的专业课知识再次进行梳理,尽可能多的阅读一些相关论文,理论书籍并结合前人的经验制定了自己的应考策略,包括英文自我介绍,面试的礼仪,答题技巧等等。而父母则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从可口的饭菜到前往南京的车票,无不悉心准备,他们的鼓励与关怀极大增强了我的信心。
转眼就到了前往南京的日子,我与父亲一同坐上了南下的列车。记得以前合唱《歌唱祖国》的时候,有这样一句歌词,“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而乘坐这趟列车,使我对这句歌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此次前往南京赴考不正是这句歌词的生动体现嘛!看着车内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我不禁浮想联翩。这些南来北往,形色匆匆的人们不也是像我一样在追寻着各自的梦想嘛!正如同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说,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的路,此时此刻对于我而言,前方的复试之路似乎难以预料,但我坚信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抱着这样的决心,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美丽城市——南京。
由于南京高校众多,而南大又位于市中心,因此周边的宾馆早已客满,不过好在我们提前预定了住房,才不至于露宿街头。我们住在学校对面的宾馆18层,从窗外望去,这所百年学府显得古色古香,格外静谧。遥想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天南海北的各路高手都在摩拳擦掌,准备着即将开始的复试。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这背水一战了。如果将考研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初试和复试就是其中的两大战役,而复试距离成功无疑更近一些。但尽管如此,正如同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任何一场考试都会产生成功者与失意者。因此也有同学将考研复试比喻成黎明前的黑暗,战场上的最后一颗子弹。为了能够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各路高手纷纷绞尽脑汁,各显神通。但有一件事是几乎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向上一届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讨教。为了能够找到他们,大家使用了各种手段。从校友到老乡,从南大考研论坛(www.nandakaoyan.com)到高校BBS,从人人网到QQ,这种发达的人际关系网络无疑对考生的备考大有裨益,而这也是考研路上一段独具特色的历史记忆。
等到一切安顿好,我立刻联系之前认识的师兄师姐,一来当面致谢,二来再次讨教复试的技巧经验,这次拜访使我受益匪浅。吴师姐是我最早认识的南大历史系研究生,通过她的介绍,使我对南大历史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反复向我强调面试时不要紧张,调整好心态,尽可能地去说,不要怕说错。此外,一定要谦虚谨慎,待人礼貌。另一位李师兄则从具体备考策略方面给予了指导,具体包括面试时经常会问到的问题,譬如英文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考研为什么选择历史学?都读过哪些史学方面的著作?简单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等等。他特别指出,回答老师问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懂装懂是面试的大忌,它会直接影响老师对你的评定。我将师兄师姐的指点一一记下,生怕会漏掉任何一点细节。与李师兄促膝长谈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但是通过与师兄师姐这几个小时的交流,我感到前方的道路一片光明,对即将开始的复试充满信心。
整个复试分为四部分,即4月1号的体检、资格审查。4月2号的面试和笔试。记得体检那天以为要抽血,因此连早饭也没有吃,这可着实让我叫苦不迭。上千考生一起去校医院体检,必然排成了长舌阵。好在项目并不是很多,因此时间比想象中的要短一些。排队时通过聊天,我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他们有的是报考理工科,有的是报考经管类。我们就像电影《最长的一天》中即将奔赴诺曼底战场但却素不相识的士兵,几句寒暄过后就互道再见了。这些同学后来有的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有的则再也没有见过了,不知道是成功考取还是铩羽而归,而我则希望是前者。
正式复试终于如期而至了。4月2号上午8点半,我来到了考试地点——文科楼四楼。我们专业总共有22名同学参加复试,被分到了两个小组,每组11人。从人数上讲,是一个足球队的阵容,这也就决定了大家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整个面试的流程是由老师通知我们去对面办公室里考试,那里会有五位历史系老师担任考官,考生考完就可以离开准备下午的笔试。我们被安排到了会议室做考前准备,大家尽管是初次见面,但是并没有显得生疏,先各自进行了自我介绍。他们中有的来自四川,有的来自云南;有的是历史系科班出身,当然也有像我一样是跨专业考研。大家谈意都很浓,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从本科院校聊到兴趣爱好,从国际形势谈到未来理想,当然大家更关心的还是当下的这场考验。可以说每位同学都为复试做了精心准备,来自山东的陈同学甚至准备了多达几十页的各种资料,而四川的刘同学则一直在默背英文,准备着自我介绍。对面的杨同学岁数长我们几岁,而且有过考研经历,因此显得格外成熟,他一边鼓励我们,一边向我们介绍考试技巧。看到这番景象,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名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而此时此刻,这个目标就叫作复试。
上午9点,复试正式开始。随着第一位同学走进对面的办公室参加考试,会议室里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都在盘算着自己会第几个被叫进去参加考试。十几分钟的等待显得格外漫长,终于第一位同学走出了考场回到了会议室。大家蜂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纷纷向他询问。这位同学顾不上喘息,向大家通报了考试的基本过程以及具体被问到的问题。可以说和大家之前的准备有一些差距,但总体来说,问题不大。他还特别告诉我们老师们都非常和蔼,通过他的介绍,大家紧张的情绪多少有了一些缓解。时间的指针滴滴答答,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参加考试的同学也一个个的走出了考场。终于轮到我参加考试了,在后面同学“加油”的鼓励声中,我缓步地走进了考场。
这是一间并不算很大的房间,正中间是一张宽大的桌子,周围坐着五位老师以及一位负责记录的同学,靠门的地方放着一把椅子,那是考生的座位。我坐下后,先定了定神,尽量使自己不要过于紧张。通过这一年半的学习以及师兄师姐们的介绍,对于面试老师我也比较熟悉了,他们中有的是史学名家,有的是史坛新锐,正像之前的同学介绍的那样,老师们都非常和蔼可亲。坐在我旁边的陈老师负责英语面试,她问了三个问题,前两个我很顺利的答了出来,但是第三个问题我并没有完全听懂,因此只能尽量作答。她听出了我的一些破绽,但是仍然用眼神鼓励我。之后是中文面试,各位老师纷纷向我提问。从阅读过的历史书籍到对当今的史学发展趋势,从中国近代化的起源到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当我说出比较爱看甲午战争方面的书籍后,旁边的一位老师向我问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而这些问题我是之前从来也没有想过的,只得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可以说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使我获益良多,我不仅了解了史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发现了自己的明显不足,这对我之后的学习无疑是具有极大帮助的。
上午的面试还算顺利,但是我们还要准备下午在教室里举行的笔试。经历了面试这一关,笔试显得相对容易。考卷一发下来,大家就像长跑冲刺一样低头答题。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不同于我们之前阅读过的历史课本和参考书,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前沿性。有的问题,我甚至只是知道一点点表层的毛皮,从来也没有深入挖掘,因此显得有些吃力,不过好在还能应付。三个小时之后,笔试结束了,老师们收上了一纷纷写满十几页的卷子。此时此刻,大家久悬的心才算落地。考研复试,终于结束了。
斗转星移,岁月荏苒,从被正式录取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在这所著名学府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东西,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增长了见识,我相信这些都会对自己将来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每当我回顾当年的考研经历时,那些既紧张又快乐的日子总是难以忘记,特别是考研复试的记忆显得那样的清晰。这段回忆我将永远珍藏,直到永远。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考研复试经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