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招生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中西医结合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介绍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方向明确,研究领域广阔,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梯队实力雄厚。2006年经国务院和省学位办批准,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获得独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5人,获博士学位者6人,甘肃省“555”创新工程人才1人,硕士生导师5人,逐渐形成了以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活力的学科团队,可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生培养提供技术支撑。本学科实验条件良好,中西医结合基础科研实验室2007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估,鉴定为二级科研实验室,拥有PCR仪、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数码显微互动等设备,并具有细胞采集、分离、培养等技术。以“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国家中医药管理科研实验室、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学院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转化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为基地,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生培养提供条件支撑。本学科主要围绕以下研究形成特色。1、研究甘肃大宗中药黄(红)芪、当归、党参等中药资源丰富,其有效成分对机体细胞生物学性状有显著调控作用。本团队基于中医“扶正祛邪”理论,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了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筛选、作用机制探讨及其联合化疗药物防治肿瘤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本研究方向是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系统生物学与传统的中医药有机、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采用层析技术,紫外、红外分光光度仪,薄层扫描仪等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进行提取及分析;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结合分子药理学、血清药理学、生化药理学等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响,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中医药理论。本研究方向属我国中药材及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它将为中药材的生产、质控、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药材生产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临床应用合理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服务。
2、干细胞移植技术是临床治疗组织细胞损伤等相关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本团队基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应用现代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补肾益气类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等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对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探讨相关中医理论实质。本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形成相应的特色:中医“藏象”即为藏于体内的内脏(肾、心、肝、脾、肺)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通过对“象”的观察,可以推测“脏”的状态,即可以表知里,以象测脏。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对于“藏象”的客观性、标准化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藏象”现代医学的相关性本质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促进临床疾病的诊断、病程的监测及其治疗措施疗效的监测,最终指导临床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大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分子等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了机体内多维立体网络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三大系统之间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从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主要选用中医临床常用不同补肾法(中药),利用动物实验、细胞培养以及染色体技术、流式细胞技术、DNA电泳、放射免疫测定等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研究中医“肾”及其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本质。并已有如“肾生髓促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甘肃道地补肾中药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等项目分别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本研究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3、中医心、肺系疾病生理病理的基础研究方向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形成相应的特色:祖国医学认为肺为相辅之官,主要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涉及呼吸,血液运行,水液代谢等多个系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参与体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中医肺系疾病包括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疾病。这些疾病发病后具有危害大、范围广、治疗难度大、缠绵难愈和容易恶化等特点。消炎药和激素的大量使用,虽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存在毒副作用大,容易依赖,停药反弹等不足。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从分子生物学、亚细胞结构及形态学等不同水平认识甘肃道地药材、敦煌古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和学术观点防治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损伤等肺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本研究方向可以丰富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并为寻找、开发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尤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敦煌古方防治肺系疾病的作用机制国内尚属空白。
本学科围绕研究方向,近5年来在研项目34项,获科研经费32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被CSCD期刊收录33篇、SCI期刊收录9篇;出版专著、教材30部;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厅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能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充足的项目和经费支持。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学科的介绍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学科。学科成员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教、研工作。本学科建设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思想,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着眼甘肃,为甘肃乃至西北服务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甘肃省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围绕临床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名老中西医结合专家经验继承与发扬、甘肃道地药材研发利用为研究着力点,形成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肾脏病、肺系疾病、脑病、糖尿病、肿瘤、消化道疾病、骨伤科疾病等稳定研究方向,尤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肾脏病、肺系疾病、脑病方向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及优势。2002、2005、2011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12月本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带头人李应东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学术指导裴正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享有“陇上名医”之名。学术指导赵健雄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学术指导刘国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第三批全国中医师带徒老师。后备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戴恩来教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在学科带头人引领下,学科构建了一支以名医、专家为核心,以博士、硕士为主体,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为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单位,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实验室为甘肃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学院的科研实验中心、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构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平台。学科依托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构建了临床培训基地及临床研究平台。近年来本学科成员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地厅级科研项目,著书立说、公开发表论文,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科声誉。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况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200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次年开始招生,同年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2002年经省级重点学科评委会评定,确定为省级重点学,2009年经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下设的心血管、呼吸及肾病专科于2003年被确定为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同年中西医结合精神神经科被确定为甘肃省中医重点专科。本学科已在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在校本部建立了学科重点实验室2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实验室及心血管与糖尿病研究室),本实验室可从事心肌细胞培养、内皮细胞培养、心血管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学术学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 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继承和发扬中西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在某一病种或疾病的诊疗中有一定的特长。熟悉国内外中西医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3、掌握古汉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古代文献资料;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专业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愿为祖国中西医结合事业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在临床工作上,具有独立处理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具有能够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及临床教学的能力。 继承和发扬中西医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同时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的发展动态,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完成一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具有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能熟练地阅读中医古籍。
4. 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研究
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5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疾病研究
06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疾病研究
07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疾病研究
08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09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10中西医结合防治外科疾病研究
11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伤疾病研究
12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骨病研究
四、在校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联系方式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联系方式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开发区中医大道1号
电话:0931 5161195
邮箱:zxyjhxy@gszy.edu.cn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介绍
中西医结合学院原名为中西医结合系,始建于2004年5月,2005年7月与临床医疗系(现临床医学院)合并。随着中西医临床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加强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于2008年5月又再次单独成立中西医结合系,2013年8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下设五个教研室:中西医内科学教研室、中西医妇产科学教研室、中西医外科学教研室、中西医儿科学教研室、中西医结合方法学教研室。设有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个教学点。
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每年招生220人左右。目前,在校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约1000余人。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自2001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35名,在校研究生约100余人。2013年本学科获得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自201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院师资队伍中,汇集了李应东、戴恩来、李妍怡等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界之精英。学院学科带头人李应东教授为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名中医;学院院长戴恩来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学院学科学术带头人李妍怡主任医师为卫生部特殊贡献专家。学院学术指导裴正学、赵健雄、刘国安教授均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知名专家。全院现有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占50%以上,博士研究生学历占20%以上,人才资源丰富,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
当前,中西医结合学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全校广大职能部门和兄弟院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辛勤耕耘着,建设着,发展着,壮大着……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 导师姓名 | 拟招生 人数 |
初试考试科目 | 备注 |
204中西医结合学院 |
40 |
|
|
|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研究 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5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
李应东 殷惠军 钟 栩 伊 琳 李妍怡 戴恩来 裴正学 王小虎 蒲朝辉 王光辉 李 红 刘 立 |
16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④--无 |
限招全日制统招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 |
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研究 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5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06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07中西医结合创伤急救的研究 |
李应东 王海鹰 李妍怡 刘国安 芦少敏 戴恩来 裴正学 薛文翰 蒲朝辉 郑秋惠 雷鹏举 杜维成 陈嘉屿 高力英 刘杜姣 顾 群 杨晓黎 冯康虎 |
24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④--无 |
限招全日制统招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 |
相关专题: |
添加甘肃中医药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甘肃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甘肃中医药大学报录比、甘肃中医药大学考研群、甘肃中医药大学学姐、甘肃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甘肃中医药大学专业目录、甘肃中医药大学排名、甘肃中医药大学保研、甘肃中医药大学公众号、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甘肃中医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