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

兰州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兰州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兰州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兰州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
药学学科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1:药物化学 
一、 学科概况 
 
     
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和生命科学原理研究药物和创制新药的学科。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或对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分离、鉴定或结构改造,总结构效关系,创制可用于临床的新药;通过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和化学稳定性,为药物的生产、剂型设计、贮存流通、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在分子水平上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化学作用原理,深入的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的本质,为其它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和改进,为药物生产提供先进、合理的方法及工艺。
药物化学以化学合成药物、无机药物和天然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各类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药物的体内代谢及其产生毒副作用的本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药物的药效、毒性、质量以及研究最佳剂型和药物制剂分析方法等的主要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在体内的化学过程与合理用药之间的关系;药物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新药创制的基本方法与理论;药物合成工艺路线和制备过程可能带来的特殊杂质。
 
二、 培养目标 
 
  
毕业生要能够掌握化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至少掌握英语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熟悉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现代新药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基本的独立从事新药创制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在高等院校、药物研发机构、药厂、医院等单位从事教学、新药研发、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工作。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新药设计与合成
2.化学生物学与药物设计
3.天然药物分离、修饰及全合成
4.新药评价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09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0  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1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2  现代药物化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3  药物合成新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502021  药物化学进展  3.0  54.0  否  否  考试 
035502022  抗肿瘤药物新型设计方法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23  药物代谢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35  有机合成设计导论  2.0  36.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09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文)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27
课堂讨论 18
自学交流 9
课 程
负责人
刘焕香
赵春燕
课程团队 刘焕香 赵春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
教    材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徐筱杰等编著
参考书目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凯先等编著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药物设计技术和方法,并选用一些典型的实例,介绍最近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让研究生了解现在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常用软件,使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前沿性、实用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3学时)
主要内容:讲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出现的背景、历史以及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6学时)
第一节  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理论
一、 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类型
二、 药物与靶点分子的计算机图形显示
主要内容: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类型,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相互作用理论,药物与靶点的计算机图形显示。
第三章 理论计算基础(6学时)
第一节  能量优化
1. 构象搜索
2. 分子力学方法
3. 量子力学方法
主要内容:分子结构的能量优化、构象搜索以及分子力学和量子力学方法。
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学(15学时)
第一节 定量构效关系 
第二节 药效团模型 
第三节 分子对接 
第四节 虚拟筛选 
主要内容: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方法包括定量构效关系、药效团模型以及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方法分子对接以及这些方法的主要应用虚拟筛选。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应用实例(12学时)
 第一节 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
第二节 抗感冒药的设计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最新应用进展、成果 
主要内容: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HIV-1蛋白酶抑制剂设计及抗感冒药设计中的成功应用为例使得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实际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报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最新应用成果。
第六章 上机实际操作相关软件(12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并练习使用常用的大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主要包括SYBYL、Discovery Studio等。
四、参考文献
1. 徐筱杰, 侯廷军, 乔学斌, 章威;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 陈凯先, 蒋华良, 嵇汝运;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原理、方法及运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 A.R.Leach  Molecular Modell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0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sign and action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42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贺殿 课程团队 贺殿、李冲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化学类: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等。
生物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基因学和生物工程学等。
其它学科:x-射线结晶学、计算化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和物理学等。
教    材 自编
参考书目 C.J. Couls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1988.
Silverman, R.B.,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sign and action, 2nd Edition, 2004.
               
 
二、课程内容简介
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是研究化学药物及其靶分子的化学结构以及药物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如吸收、分布、排泄、代谢)、药物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化学机理和构效关系而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回答的问题是怎样发现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怎么用好药,使学生为如何发现新药和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1.1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的研究内容
1.2 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的任务
1.3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新药创制的发展史回顾
1.5 我国新药创制的发展情况
1.6 药物研究与开发
1.7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四个阶段
1.8 药物的名称
第二章   受  体(6学时)
2.1受体的含义
2.2激动作用与拮抗作用
2.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递质
2.4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化学
2.5肾上腺素受体
2.6胆碱受体
2.7 多巴胺受体
第三章  第二信使(3学时)
3.1 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乌苷
3.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3.3 前列腺素
第四章   酶反应与酶抑制剂(6学时)
4.1 酶反应
4.2 青霉素
4.3 抗艾滋病毒药物
4.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4.5酶蛋白的结构与作用
4.6酶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
4.7 药物与酶的结合力
第五章 电荷密度分布(4学时)
5.1 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
5.2 共轭效应
5.3 氢键
5.4 电荷转移复合
5.5 电荷密度的计算
5.6 电子等排体
5.7 软硬酸碱
第六章  立体效应(6学时)
6.1 旋光异构体
6.2 几何异构体
6.3 药效基团
6.4 构象
第七章    理化性质(5学时)
7.1 电离度与吸收
7.2 油水分配系数
7.3 亲脂性
7.4 亲水性
7.5 定量构效关系
第八章   代谢转化(6学时)
8.1 羟化反应
8.2 脱烷基反应
8.3 醇的氧化
8.4 氮化合物的氧化
8.5 硫化合物的氧化
8.6 还原反应
8.7 水解反应
8.8 乙酰化反应
8.9 甲基化反应
8.10 缩合反应
8.11 结构修饰改变代谢转化的速率
第九章  药物潜优化(6学时)
9.1 增加水溶性
9.2 增加脂溶性
9.3 改变酸碱性
9.4 增高选择性
第十章  抗癌药物的新型设计方法(6学时)
10.1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10.2 目前应用或试验的抗癌药物
10.3 癌基因及其致癌机理
10.4 肿瘤抑制基因
10.5 致癌因素
10.6 抗癌药物的新型设计方法
四、参考文献
1. William O. Foye . Foye’s Principl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6th ed., 2007, Editor: Lemke and Williams
2. 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 Abraham, D.J., Ed. 6th Ed., 2003.
3. J. Am. Chem. Soc., J. Med. Chem.  
4. Bioorg. Med. Chem., Bioorg. Med. Chem. Lett.
5. Curr. Med. Chem., Euro. J. Med. Chem.,Wikipedia (free) :http://en.wikipedia.org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Natural medicine and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8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2
课 程
负责人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学术型、专业学位型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天然药化、波谱解析、药用植物学
教    材 《天然药物化学》 吴立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波谱解析法》 潘铁英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卢艳花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天然药物化学》 徐任生主编,科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到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本门课程是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及波谱学课程的基础上,在本科生通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学习已熟悉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了解典型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方法以及生物合成途径之后,着重讲授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各种方法及应用范围、应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氢核磁共振(1H-NMR)、碳核磁共振(13C-NMR)等光谱检测手段鉴定糖苷、黄酮、醌类、萜类、皂苷等有效成分的结构。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天然药物的提取技术(讲授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
第一节:天然药物的提取总论
第二节:天然产物提取的传统方法
第三节:现代提取技术原理及应用
主要内容:天然药物所含成分,预实验的概念及分类,提取分离的工作;传统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热回流提取法);现代提取技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声辅助提取技术、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生物酶解技术、仿生、半仿生提取技术、强制上行循环提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第二章 天然药物的分离技术(讲授12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
    第一节: 薄层色谱
第二节: 常压柱色谱
第三节: 特殊柱色谱
第四节:制备型与分析型色谱
主要内容:薄层色谱的分类、应用及优缺点;常用柱层析(吸附性柱色谱、分配性柱色谱、离子交换柱色谱、凝胶过滤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的原理、装填使用方法、应用及特点;特殊柱层析(干柱柱层析、减压柱层析、短柱柱色析、棒色谱、闪式柱层析)的原理、装填使用方法、应用及特点;制备型与分析型色谱应用及特点 。
第三章 天然药物波普学特征及结构鉴定(讲授10学时、自学交流2学时)
第一节:糖和糖链结构的波谱特征及结构鉴定
第二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波谱特性及结构鉴定
第三节:蒽醌类化合物的波谱特性及结构鉴定
第四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及结构鉴定
第五节:萜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及结构鉴定
主要内容: 1H-NMR判断糖苷键的相对构型、13C-NMR在糖链结构测定中的应用、苷化位移;香豆素类、蒽醌类、黄酮类、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五环三萜等)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1H-NMR、13C-NMR。
四、参考文献
     1.天然药物化学              吴立军主编      2011年
     2.波谱解析法                潘铁英主编      2009年
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卢艳花主编      2005年
4.天然药物化学              徐任生主编      2005年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现代药物化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2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现代药物化学
(英文)Model medicin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12
课 程
负责人
赵全义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物化学及其相关课程
教    材 Medicinal chemistry ( by G. Patrick)
参考书目 郑虎或郭宗儒等主编的《药物化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现代药物化学主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手段研究药物的物理性质和构效关系,阐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鉴定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分布的情况及代谢产物,并通过药物分子结构设计或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获得新一代创新药。本课程以药物研发为主线,沿用G. Patrick 主编的药物化学风格,从药物发现、靶点、构效关系、合成、设计、药动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每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和思维理念尽可能的诠释,希望对药物化学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和实验设计有所启迪。
三、课程教学内容
Section 1 The scienc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3学时)
1 Introduction
2 From concept to market
Section 2 - Drug target (3学时)
1 Enzymes  
2. Receptors  
3. Carrier proteins  
4. Structural proteins   
5. Nucleic acids  
6. Lipids  
7. Carbohydrates
Section 3 –Pharmacokinetics(3学时)
1. Pharmacokinetics  
2. Drug absorption
3. Drug distribution
4. Drug metabolism   
5. Drug excretion  
6. Drug administration  
7. Drug dosing
Section 4–Biological testing and bioassays (3学时)
1. Testing drugs  
2. Testing drugs in vitro  
3. Testing drugs in vivo
Section 5 –Drug discovery (3学时)
1. The lead compound
2 Natural source of lead compounds
3 Synthetic source of lead compounds
Section 6 –Synthesis  (3学时)
1. Synthetic considerations
2. Stereochemistry
3.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Section 7 –SAR   3学时
1. Definition of SAR
2. Binding interactions
3. Functional groups as binding groups
4. The pharmacophore
5 .QSAR
Section 8-Target orientated drug design (3学时)
1. Aims of drug design
2. CADD
3. Simplification of complex molecules
4. Conformational restraint
5. Extra binding interactions
6. Enhancing existing binding interactions
Section 9–Pharmacokinetic orientated drug design(3学时)
1. Drug solubility
2. Drug stability
Section 10 –Patenting and manufacture(3学时)
1. Patenting and chemical development
2.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s
3. Scale-up issues
4. Process development
5. Specifications
Section-11 Preclinical testing and clinical trials (3学时)
1. Toxicology
2.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3. Drug metabolism studies
4. Clinical trials
5. Regulatory affairs
Section12-Case study inhibitors of EGF-receptor kinase  (1学时)
1.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Testing procedures
3. From lead compound to dianilino-phthalimides
4. Modeling studies
5. 4-(phenylamino)pyrrolopyrimidines
6. Pyrazolopyrimidines
Section 13-History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学时)
1. The age of herbs, potions and magic
2. The nineteenth century
3. A fledgling science (1900-1930)
4. The dawn of the antibacterial age (1930-1945)
5. The antibiotic age (1945-1970s)
6. The age of reason (1970s to present)
四、参考文献
 1、Medicinal chemistry  G. Patrick主编。
 2、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 Dudle H. Williams Lan Flemingz主编
 3、药物合成反应  闻韧主编
 4、药物化学进展(1-4)彭司勋等主编。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合成新技术》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3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药物合成新技术
New Methodology for Drug Synthesi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45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陈世武 课程团队 陈世武、刘映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物合成反应》
教    材 《药物合成新方法》(张三奇,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进展》、《现代有机反应》
               
 
二、课程内容简介
《药物合成新技术》以现代有机合成新方法的发展为主线,详细、系统地讲述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过渡金属配合物、不对称合成法、固相合成法、组合化学法、绿色合成法、电化学合成法、光化学合成法、超声合成法、微波化学合成法、仿生合成法、酶催化的合成法、无溶剂合成法及有机合成中分离纯化的新策略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 绪论(3学时)
介绍合成药物的发展、药物合成的新方法、新技术及药物合成的发展趋势。
第2章 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6学时)
介绍药物的逆合成分析法、合成中的选择性及优化,并举例介绍几种典型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第3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应用(6学时) 
介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成键性质及基元反应的基础上,对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异构化反应、碳碳键的形成反应等分别进行简述,最后介绍这类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第4章 不对称合成法及其应用(9学时)
首先介绍不对称合成中的基本概念,再分述不对称氧化反应、还原反应、Diels-Alder反应和碳-碳键的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
第5章 固相合成法(3学时)
概要介绍固相合成法,重点介绍linker化学及固相合成法的应用。
第6章 组合化学法(3学时)
介绍化合物库的合成法,并重点讲授组合化学在药物合成与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7章 绿色化学法(6学时)
介绍绿色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原子经济性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环境友好介质中的合成及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第8章 其他合成方法(6学时) 
介绍有机电化学合成、有机光化学合成、超声化学合成、微波促进的有机合成、仿生合成法、酶催化的合成、无溶剂合成法等新方法。 
第9章 分离纯化的新策略(3学时)
有机合成中的产物纯化、相转化和相标记及标签法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课堂讨论(9学时)
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对最新文献中的合成新方法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经讨论。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化学进展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药物化学进展
Advance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36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9
课 程
负责人
陈世武 课程团队 陈世武、贺殿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研究型硕士、药学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  
教    材  
参考书目 《药学化学总论》(郭宗儒)、《药物化学进展》(彭司勋主编系列)
               
 
二、课程内容简介
药物化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化学与医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策略、药物作用新靶点、不同类型药物研发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资料查阅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拟开展的讲座题目如下:
第一讲 药物化学发展史(3学时)
第二讲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策略(3学时)
第三讲 药物作用新靶点(3学时)
第四讲 植物来源抗癌药物研究进展(3学时)
第五讲 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3学时)
第六讲 抗肿瘤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3学时)
第七讲 一氧化氮供体与新药研究(3学时)
第八讲 血管新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3学时)
第九讲 以糖为基础的新药研究(3学时)
第十讲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3学时)
第十一讲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3学时)
第十二讲 离子通道与脑缺血(3学时)
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就某一专题查阅文献,进行总结(9学时),然后就查阅的文献进行PPT 汇报和讨论(9学时)。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抗肿瘤药的新型设计方法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2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抗肿瘤药的新型设计方法
(英文)novel drug design of anticancer agent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40
课堂讨论 8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贺殿 课程团队 贺殿、李冲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化学类: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等。
生物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基因学和生物工程学等。
其它学科:x-射线结晶学、计算化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和物理学等。
教    材 自编
参考书目 William O. Foye . Foye’s Principl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6th ed., 2007, Editor: Lemke and Williams
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 Abraham, D.J., Ed. 6th Ed., 2003..
               
 
二、课程内容简介
抗肿瘤药的新型设计方法通过掌握肿瘤发病机制和肿瘤的生物化学特性,熟悉和探索各种抗肿瘤药的新型设计方法,设计和开发高选择性、毒性小而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有抗肿瘤药化疗毒性大和如何发现一个安全有效的抗肿瘤新药,为从事抗肿瘤新药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肿瘤发病机制 (2学时)
1.1 发现
1.2 分类
1.3 发生机制
第二章  肿瘤治疗现状 (2学时)
2.1 化疗药
2.2 经典抗肿瘤药的缺陷
2.3 治疗新靶点
2.4 治疗现状
第三章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6学时)
3.1 表型标记
3.2 药物外排或细胞毒素
3.3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第四章   种属差异大小与化学治疗的药选择性 (6学时)
4.1 化学治疗
4.2 种属差异
4.3常规化学治疗药与化学治疗
4.4抗肿瘤化学治疗药的特殊性
4.5抗肿瘤药的抗癌作用与致毒机理
第五章  抗肿瘤药的主要设计方法 (12学时)
5.1 topoisomerase inhibitory
5.2 CDK inhibitory
5.3 IKK inhibitory
5.4基于KSP EG5蛋白的抗肿瘤药设计
5.5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5.6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5.7基于BCL-2的抗肿瘤药设计
5.8 DNA嵌入剂  
5.9干扰DNA合成的抗肿瘤药设计
5.10细胞毒烷化剂的抗肿瘤药设计
5.11  MK2抑制剂
5.12基于pLK1的抗肿瘤药设计
第六章   多因素种属差异整合设计新型抗肿瘤药设计 (12学时)
6.1 肿瘤细胞虚拟专一性生化代谢设计
6.2 多因素种属差异整合药物设计倍增种属差异性,提高抗肿瘤药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别能力
6.3多因素种属差异整合药物设计倍增种属差异性,降低抗肿瘤药在正常细胞中毒化能力
6.4 因素种属差异整合设计新型抗肿瘤药设计
第七章 抗肿瘤新药评价  (14学时)
7.1抗肿瘤新药评价的化学评价
7.2抗肿瘤新药评价的成药性评价
7.3抗肿瘤新药评价的药理学评价
7.4抗肿瘤新药评价的安全性评价
四、参考文献
1. William O. Foye . Foye’s Principl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6th ed., 2007, Editor: Lemke and Williams
2. 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 Abraham, D.J., Ed. 6th Ed., 2003.
3. Natl. Cancer Inst..
4. Nat. Rev. Cancer
5. Cancer Biol
6. Cancer Biol. Ther.
7. Eur. J. Med.Chem.
8. J Med Chem
9.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0. Curr Med Chem Anti-Canc Agents
11. Oncogene
12.Toxicology.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代谢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3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药物代谢
Drug metabolism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12
课 程
负责人
赵全义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学及其相关课程
教    材                      自编
参考书目                药理学、生物药剂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药物代谢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即药物分子被机体吸收后,在机体作用下发生的化学结构转化。也是药物研发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贯穿药物研究过程的始终。本课程主要从化学生物学的角度阐述药物代谢的过程及代谢物的结构,代谢酶的类型及其调控机制,体外模拟酶代谢的方法及技术,手性药物代谢规律及其代谢产物预测等,为药物毒副作用的阐述提供化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药物代谢的过程  (6学时)
  1.1药物的吸收和相互作用
  1.2药物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1.3药物的代谢和作用
  1.4药物的排泄和相互作用
  1.5 药物吸收、分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 1、药物的吸收和相互作用 
2. 2、药物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3. 3、药物的代谢和作用 
4. 4、药物的排泄和相互作用
  2、药物代谢的方式  (6学时)
  2.1肝脏代谢
  2.2肠壁代谢
  2.3 肝微粒体中代谢酶的分离纯化
  2.4 肝脏代谢的体外模拟
1. 1、肝脏代谢 
2. 2、肠壁代谢
  3、代谢的两个阶段   (6学时)
  3.1第一阶段通常是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3.2第二阶段是结合反应。
  3.3 细胞色素P450的功能模拟
  3.4  I相产物与II相产物的分析与模拟
 4、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6学时)
 4.1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对代谢的影响;
 4.2.酶促及酶抑作用
 4.3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4.4 酶促、酶抑反应的实验设计及实施 
 
 5、手性药物及潜手性药物的代谢   (9学时)
 5.1 手性药物的代谢
 5.2 潜手性药物的代谢
 5.3 代谢酶在手性合成上的应用
 6、药物代谢的现代分析技术   (3学时)
 
四、参考文献
 1、生物药剂学,各种版本均可。
 2、手性药物及药理学 曾苏主编。
 
八、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药学学科药物分析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4:药物分析学 
一、 学科概况 
 
   药物分析学以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色谱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化学合成原料盐及其制剂、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中西药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生产工艺;研究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药物化学成分药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新药。
 
二、 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药学和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在高等院校、药物科研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药学教学、科研、新药研发、药物市场开发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中草药及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分离分析
2.中药制剂二次开发及中药、化学药新药研发
3.体内药物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4.中药、化学药质量标准及制备工艺研究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14  现代中药制剂分析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5  体内药物分析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6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  2.0  36.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312018  离子通道药理学  3.0  54.0  否  否  考试 
035502024  天然大分子化合物研究进展  1.0  18.0  否  否  考试 
035502025  小分子药物和蛋白相互作用  1.0  18.0  否  否  考试 
035502026  生命科学中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0  18.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研发概论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21300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 药物研发概论
(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rug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54
课堂讨论 0
自学交流 0
课 程
负责人
封士兰 课程团队 封士兰,李红玉,陈世武,贺殿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
教    材  
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
《新药临床前评价教程 药理与毒理学评价部分》,2007年,楼宜嘉编著,《新药研发中的化学和工艺》,2008年,范如霖编著,
C.J. Couls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1988.
Silverman, R.B.,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sign and action, 2nd Edition, 2004.
《实用生物制药学》,吴梧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及天药物、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的研发思路及基本流程;介绍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评价方法;化合物的成药性和筛选设计;新药研发相关专利、立题及市场问题;新药研发技术指导原则;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新药研发过程中及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掌握药物研发流程,了解药物研发过程。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药物研发基本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研发依据的法规、条例简介
     第三节 药物研发流程
课堂讲授,3学时
第二章 中药、天然药物研发
第一节 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内容简介
第二节 中药、天然药物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中药、天然药物质量评价方法
第四节 中药六类新药研究案例介绍
课堂讲授,6学时
  第三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内容及方法
课堂讲授,9学时
第四章 化学药物研发的化学基础
第一节 药物合成路线选择与及工艺的优化
第二节 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确证

第三节 药物及其中间体的质量标准
课堂讲授,12学时
第五章 生物药新药的研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药新药研发(上游部分)
第三节 生物药新药研发(下游部分)
课堂讲授,9学时
第六章  新药非临床试验与与GLP  
第一节新药的急性毒性
第二节 新药的长期毒性
第三节新药的特殊毒性
第四节药理效应
第五节新药的处方设计
第六节 药物代谢
课堂讲授,3学时
第七章  新药临床药理学与GCP   
第一节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第二节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ADME)
第三节毒理学(Toxicology, ADR)
第四节药物相互作用(Drugs Interactions)
第五节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课堂讲授,3学时
第八章  新药成药性评价  
第一节药物在体内过程
第二节 药物溶解性
第三节药物解离度
第四节剂型设计与药物理化性质
课堂讲授,6学时
第九章   新药法学和经济学评价
第一节专利评估
第二节立题评价
第三节市场分析
第四节产品工程化评价
课堂讲授,3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年
3.《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

5新药研发与药品专利文献检索,《海峡药学》2006年06期,娄家星。

6. 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7. 《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8. 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 Abraham, D.J., Ed. 6th Ed., 2003.

9. 《实用生物制药学》,吴梧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现代中药制剂分析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4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现代中药制剂分析
(英文)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al Preparation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12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封士兰 课程团队 封士兰,胡芳弟,董钰明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
教    材 中药制剂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魏璐雪主编;
参考书目 中药制剂分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梁生旺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案例版教材
               
 

二、课程内容简介

现代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围绕中药制剂质量问题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中药制剂中各类成分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三、课程教学内容
1.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课堂讲授,3学时
2. 现代中药制剂定量分析方法  
1.  可见—紫外光谱法;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
第五节 其他分析法                             
课堂讲授,3学时。
3. 中药制剂的鉴别
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1学时                         
4. 中药制剂的检查 
1. 中药制剂中的杂质检查;
2. 药典规定中药制剂的检查项目; 
3. 中药制剂的特殊杂质检查。 
课堂讲授5学时 
5. 中药制剂中各类成分的分析 
1. 含生物碱类成分的分析;
2. 第二节 黄酮类制剂的分析; 
3. 第三节 醌类成分的分析;
4. 第四节 皂甙类制剂的分析; 
5. 第五节 含挥发性成分制剂的分析; 
课堂讲授,6学时
6. 各种类型中药制剂的分析 
1. 液体中药制剂的分析;
2. 半固体中药制剂的分析;
3. 国体中药制剂的分析;
4. 软膏剂、膏剂、橡胶膏剂的分析;
5. 中药注射剂的分析; 
6. 其他中药制剂质量分析。  
课堂讨论6学时,自学交流3学时
7.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1. 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2. 我国现有的药品质量标准; 
3. 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堂讲授6学时,自学交流3学时。
四、参考文献
   现代中药制剂检验技术,梁延寿主编,2004年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体内药物分析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5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体内药物分析
(英文)Pharmaceutical Analysis in vivo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学时
课堂讨论 12学时
自学交流 6学时
课 程
负责人
胡芳弟 课程团队 胡芳弟、封士兰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仪器分析、色谱及现代药物分析新技术
教    材 《体内药物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姚彤炜主编
《体内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好枝主编 
参考书目 《仪器分析》、《生物传感器》、《色谱技术及其应用》、《光谱分析》
               
 
二、课程内容简介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主要阐述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任务和特点,体内药物的存在状态和代谢类型;介绍体内药物分析前的预处理方法,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设计与评价,以及体内药物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比色法、紫外法、荧光法)、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和荧光免疫分析等)、电化学分析法(循环伏安法、差示脉冲法等)以及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手性色谱法、色质联用技术)。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2.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热点问题
3. 体内药物分析在临床化学方面、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分析技术方面应用
课堂讲授,3学时
第二章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节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第三节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第四节治疗药物监测
第五节血药浓度测定种类
课堂讲授  3学时
第三章 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  
第一节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制备与贮存
第二节生物样品的贮存与处理
第三节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技术
课堂讲授  3学时
第四章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第一节分析方法的设计依据
第二节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第三节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节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应用示例
课堂讲授  3学时
第五章  分析方法  
课堂讨论9学时
第六章 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生物传感器
第二节手性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三节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四节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
课堂讲授 6学时
第七章  各类药物体内药物分析示例
课堂讨论3学时,自学交流6学时

四、参考文献
图书:《仪器分析》、《生物传感器》、《色谱技术及其应用》、《光谱分析》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6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i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12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董钰明 课程团队 董钰明 封士兰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分析化学、药物分析
教    材 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 安登魁主编,现代药物分析选论,2000,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近年来用于药物分析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主要有一测多评方法、手性分离技术、液相色谱整体柱技术、联用技术、基于磁性纳米微粒模拟酶的光分析法、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色谱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一测多评法方法及应用                                
第一节 一测多评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第三节一测多评法在复方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第四节一测多评法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的应用情况
课堂讲授3学时
第二章   手性分离技术                                      
          第一节 手性药物拆分方法与机理
          第二节 柱前手性衍生化法
          第三节 手性流动相拆分法
          第四节 手性固定相拆分法
第五节 三类手性分离方法的比较
第五节 应用示例
课堂讲授6 学时
第三章  液相色谱整体柱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 整体柱简介
          第二节无机整体柱
          第三节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第四节整体柱的性能评价
第五节整体柱的应用
课堂讲授6 学时 
第四章   联用技术                                           
          第一节 CE-ESI-MS联用技术
  第二节 LC-MS-MS联用技术
  第三节 GC-MS联用技术
课堂讲授3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
第五章    基于磁性纳米微粒模拟酶的光分析法                          
          第一节 铁氧体磁性纳米微粒的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
          第二节 纳米微粒模拟过氧化物模拟酶及其应用
          第三节磁性纳米微粒分光光度法测定糖尿病病人尿中葡萄
           课堂讨论3学时
第六章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                                 
         第一节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概述
         第二节亲水相互作用色谱固定相的发展
         第三节亲水作用色谱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
        课堂讨论3学时
第七章  色谱专家系统开发及应用                              
         第一节 HPLC最佳柱系统推荐及其软件
         第二节 HPLC 智能优化及其软件
         第三节色谱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
         自学交流3学时
第八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新型色谱填料及装填技术
         第三节 超高压液相色谱泵及检测器
         第四节 应用
         自学交流3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李岑,杨红霞,肖远灿等,一测多评法测定藏药当佐中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 A、桂皮醛及胡椒碱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11,21(9):1658-1663。
2. 安凳魁,现代药物分析选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3. 许国旺,路鑫,孔宏伟等,色谱专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色谱,2005,23(5):449-455。
4、Satinder Ahuja, Stephen Scypinski. Handbook of moder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10(2Ed),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USA.
5、Lena Ohannesian, Antony J. Streeter. Handbook of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02,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USA.
6、David C. Lee, Michael Webb.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08,Wiley India Pvt. Ltd.
7、Joachim Ermer, John H. McB. Miller. Method validation i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a guide to best practice, 2005, Wiley-VCH.
8、Richard J. Smith, Michael L. Webb. Analysis of drug impurities, 2007,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Oxford, UK..
9、Richard J. Smith, Michael L. Webb. Analysis of drug impurities,2007,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Oxford, UK.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天然大分子化合物研究进展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4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1
课程名称 (中文)天然大分子化合物研究进展
(英文)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al Preparation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18 课堂讲课  
课堂讨论 12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封士兰 课程团队 封士兰,胡芳弟,董钰明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
教    材 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书目 陈惠黎,王克夷.糖复合物结构与功能.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植物多糖性质、提取、纯化、结构表征、结构修饰、结构与生理活性相关性,使学生掌握植物多糖研究方法和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植物多糖性质   
课堂讨论3学时
第二章  植物多糖提取、纯化
   课堂讨论3学时
第三章 植物多糖结构表征
   课堂讨论3学时,自学交流3学时
第四章植物多糖结构修饰
   课堂讨论3学时
第五章植物多糖结构与生理活性相关性
   自学交流3学时
四、参考文献
1.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ulfated glucan isolated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1年
2.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技术研究 红芪多糖3中4个组分分子特征,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小分子药物和蛋白相互作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5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1
课程名称 (中文)小分子药物和蛋白相互作用
(英文)interaction of small molecules medicine with protein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18 课堂讲课  
课堂讨论 12学时
自学交流 6学时
课 程
负责人
胡芳弟 课程团队 胡芳弟、封士兰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体内药物分析
教    材 自编 
参考书目 蛋白质科学,贺福初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药物蛋白质组学,M·哈马驰、周兴茹、 裴瑞卿 科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小分子药物和蛋白相互作用》主要介绍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对药物的转运、代谢、排泄和药理活性的影响。药物小分子与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性质大大影响药物的生物活性。因此,了解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十分必要,体外的各种实验技术的发展能够快速获得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信息,如结合常数、结合作用力、结合位点等,对体内表征药物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结合参数的获得在药物剂型设计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_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各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效应及测定实例  
课堂讨论 4学时
第二章:各类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测定方法及测定实例  
课堂讨论4学时
第三章:各类药物与白蛋白之间主要相互作用力研究方法及测定实例
课堂讨论4学时
自学讨论  6学时
四、参考文献

1.蛋白质科学,贺福初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药物蛋白质组学,哈马驰、周兴茹、 裴瑞卿 科学出版社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中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6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1
课程名称 生命科学中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中文)
Advancement of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life science(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18 课堂讲课 9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董钰明 课程团队 董钰明 封士兰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物分析、分析化学
教    材 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 Daniel C.Libler, Introduction to proteomics-tools for the new biology, 2002, Humana Press, Totowa, NJ.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命科学中蛋白质、酶、核酸、多肽和单细胞等的主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包括质谱法在蛋白质定量中的研究进展、核酸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分子识别与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单细胞和多肽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三、课程教学内容

1. 酶和蛋白质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a) 蛋白质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b) 质谱法在蛋白质定量中的研究进展
课堂讲授3学时
2. 核酸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1 样本DNA的收集与处理
2.2 South印迹
2.3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分析方法
2.4原位杂交
2.5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课堂讲授3学时
3. 分子识别与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3.1分子识别的原理及应用
3.2免疫分析原理
3.2 分子识别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课堂讲授3学时
4.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4.1蛋白质组学概述
4.2蛋白质组学工具
4.3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4.4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课堂讨论3学时
5. 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5.1 毛细管电泳单细胞分析研究进展
5.2 单细胞分析中的荧光标记技术
5.3 其他单细胞分析方法
课堂讨论3学时
 第六章 多肽分离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6.1 多肽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6.2 多肽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自学交流3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Daniel C.Libler, introduction to proteomics-tools for the new biology, 2002,Humana Press,Totowa,NJ.
2. Thomas Letzel (Editor),Protein and peptide analysis by LC-MS-experimental strategies,2011,RSC publishing.
 

 

 

八、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药学学科药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6:药理学 
一、 学科概况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探寻药物作用靶点、发现药物新用途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一门重要学科。本学科点主要利用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技术,开展神经药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研究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传递与突触可塑性的发生机制,探索痛觉信息传导、学习与记忆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以探寻潜在的药物镇痛靶点和治疗方案,为长期困扰人类健康的病理性疼痛以及认知障碍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 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学风严谨、为人正派、掌握扎实的药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药理学研究、教学和医药领域相关工作、能为医药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神经药理学
2.突触传递与可塑性
3.病理性疼痛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17  神经生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18  离子通道药理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502027  神经药理学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28  电生理学实验技术  2.0  36.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18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7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神经生物学
(英文)Neurobiolog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18
自学交流 18
课 程
负责人
胡晓东 课程团队 胡晓东  索占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神经生物学》寿天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ISBN:7040097577
参考书目 《神经生物学》丁斐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年ISBN:9787030198662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在介绍神经解剖与组织学基础、神经生理学基础、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神经发育基础、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和讨论关于疼痛、癫痫、药物依赖性等神经系统常见病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为进一步开展神经科学研究和从事相关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3 学时)
第一节: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节: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目、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章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3 学时)
第一节: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节:突触结构、功能和分类(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递质的释放和调控、受体和信号的跨膜传导(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章 神经系统神经通讯的化学信使(3 学时)
第一节: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概念(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节:转运体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离子通道受体、G 蛋白偶联受体(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四章  脊髓反射性行为及其控制(3 学时)
第一节:运动行为的分类、运动神经控制的基本模式(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节:牵张反射、张力反馈反射、II类纤维反射、屈肌反射的刺激形式、运动反应、神
经机制以及生理意义(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运动的多级控制(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五章  痛觉及其调制(6 学时)
第一节:痛觉的概念和特点(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节:伤害性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和伤害性初级传入末梢的主要递质(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四节:脊髓背角的主要痛结构(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五节:闸门控制学说;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六节:镇痛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课堂讲授1 学时)
 
第六章 药物依赖与戒断综合症 (3 学时,专题讨论)
讨论:药物成瘾性的原因,阿片肽的分类、阿片肽的受体类型及特点;阿片肽的生理作用;药物成瘾的常见症状学术语。
 
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再生和移植(3 学时,专题讨论)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概念  (1学时)
第二节:脊髓损伤后急性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病理组织学改变(1学时)
第三节:不利于脊髓可塑性的因素,有利于脊髓可塑性的因素(1学时)
 
第八章 突触可塑性(6 学时,专题讨论)
第一节:突触可塑性生理意义  (2 学时)
第二节:突触可塑性表现形式及其分子机制(2 学时)
第三节:突触可塑性的病理意义( 2 学时)
 
第九章 中枢敏感化与慢性病理性疼痛(6 学时,专题讨论)
第一节:中枢敏感化分子机制  (3 学时)
第二节:中枢敏感化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3 学时)
 
第十章 NMDA及其受体(9 学时,自学交流)
第一节:NMDA的释放、特点(3 学时)
第二节:NMDA受体结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3 学时)
第三节:NMDA受体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3学时)
 
第十一章 受体的突触输送(9 学时,自学交流)
第一节:受体突触输送的生理意义 (3 学时)
第二节:受体突触输送的病理意义 (3 学时)
第三节:受体突触输送的分子调控机制 (3 学时)
 
四、参考文献
《神经生物学》寿天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ISBN:7040097577
《神经生物学》丁斐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ISBN:9787030198662
 
 
 
离子通道药理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8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离子通道药理学
(英文)ion channel pharmacolog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18
自学交流 18
课 程
负责人
胡晓东 课程团队 胡晓东 索占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离子通道药理学》杨宝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ISBN:7117066342
参考书目 《离子通道学》李泱主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ISBN:7535238335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离子通道的概念、研究简史、生理功能与特性、结构与门控机制、研究方法以及通道的激动剂和阻滞剂等,并着重介绍典型离子通道的生理、病理及与疾病的关系,并讨论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掌握较为深入的神经药理学基础知识,并开拓视野,为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6学时,课堂讲授)
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及离子通道(2学时)
第二节 离子通道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2学时)
第三节 离子通道的研究方法(2学时)
第二章 离子通道分离、特点(6学时,课堂讲授)
第一节 离子通道的分类和特点(2学时)
第二节 离子通道病(2学时)
第三节 离子通道与药理学(2学时)
第三章 钙离子通道及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6学时,课堂讲授)
第一节 钙通道研究简史
第二节 钙通道分类、生理功能与特性
第三节 钙通道分子结构、门控机制及其调节
第四节 钙通道激动剂、阻滞剂
第五节 钙通道的病理、生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节 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
第四章 钠离子通道及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6学时,自学交流)
第一节 钠通道研究简史
第二节 钠通道分类、生理功能与特性
第三节 钠通道分子结构、门控机制及其调节
第四节 钠通道激动剂、阻滞剂
第五节 钠通道的病理、生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节 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第五章 钾离子通道及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6学时,自学交流)
第一节 瞬间外向钾通道及作用其药物
第二节 延迟外向整流外通道及作用其药物
第三节 内向整流钾通道及作用其药物
第四节 钙激活钾通道及作用其药物
第五节 ATP敏感钾通道及作用其药物
第六节 乙酰胆碱激活钾通道及作用其药物
第六章 氯离子通道及作用于氯通道的药物(6学时,自学交流)
第一节 氯通道研究简史
第二节 氯通道分类、生理功能与特性
第三节 氯通道分子结构、门控机制及其调节
第四节 氯通道激动剂、阻滞剂
第五节 氯通道的病理、生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节 作用于氯通道的药物
 
第七章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1(6学时,课堂讨论)
第一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概念和分类   (2学时)
第二节 离子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结构、组装、转运(2学时)
第三节 离子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特性(2学时)
第八章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2(6学时,课堂讨论)
第一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分子调节机制(2学时)
第二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突触可塑性(2学时)
第三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学习记忆、疼痛(2学时)
第九章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 (6学时,课堂讨论)
第一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概念和分类   (2学时)
第二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结构、特性、转运(2学时)
第三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与学习记忆、疼痛(2学时)
 
四、参考文献
《离子通道药理学》杨宝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ISBN:7117066342
《离子通道学》李泱主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ISBN:7535238335
 
 
 
 
神经药理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7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神经药理学
(英文)Neuropharmacolog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课堂讨论 18
自学交流 18
课 程
负责人
胡晓东 课程团队 胡晓东 索占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基础神经药理学》张庆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ISBN:9787117115438
参考书目 《分子神经药理学》邵福源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ISBN:9787532377305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在学习中枢神经系统代表性神经递质以及受体的基础上,贯穿神经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重点了解各种递质及其受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相关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从更深的角度把握神经系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神经科学研究和从事相关临床工作积累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乙酰胆碱与相关疾病及作用药物(6 学时)
第一节:胆碱能神经的分布与功能(1 学时)
第二节:乙酰胆碱的生物代谢及干预药物(2 学时)
第三节:乙酰胆碱受体特点、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作用药物(3 学时)
 
第二章 去甲肾上腺素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作用药物(6学时)
第一节: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分布与功能(2 学时)
第二节: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肾上腺素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2学时)
第三节:血管运动中枢与抗高血压药物、中枢去甲肾上腺素与镇痛作用及药物成瘾(2学时)
 
第三章  多巴胺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作用药物(6学时)
第一节:多巴胺的生物合成与代谢(2学时)
第二节:多巴胺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2学时)
第三节:中枢多巴胺与神经精神疾病以及多巴胺受体阻断剂与抗精神病治疗(2学时)
 
第四章  组胺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作用药物(6学时)
第一节:组胺能神经的分布与功能(2 学时)
第二节:脑内组胺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2 学时)
第三节:组胺能传递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药物(2学时)
 
第五章 谷氨酸与相关疾病及作用药物(6学时)
第一节:氨基酸递质概述、谷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2学时)
第二节: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分布与功能(2学时)
第三节:靶向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药物(2学时)
 
第六章 神经肽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作用药物(6 学时)
第一节:神经肽概述  (2 学时)
第二节:P物质、神经肽Y与疾病以及药物(2 学时)
第三节: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疾病以及药物(2 学时)
 
 
四、参考文献
《基础神经药理学》张庆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 ISBN:9787117115438
《分子神经药理学》邵福源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ISBN:9787532377305
 
 
 
 
 
 
 
 
 
 
电生理学实验技术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8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电生理学实验技术
(英文)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 technique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4学时
课堂讨论 22学时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胡晓东 课程团队 胡晓东,索占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参考书目 1. 《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徐叔云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实用膜片钳技术》,刘振伟 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及其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离子通道与膜电位(3学时)
第一节:离子通道概论(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静息电位(课堂讲课,1学时)
第三节:动作电位(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章 突触、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3学时)
第一节: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控机制(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课堂讲课,1学时)
第三节:突触可塑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课堂讲课,1学时)
第三章 电生理学实验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专题讨论:3学时)
讨论:常用的电生理学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第四章 电生理学记录系统概述(一):刺激系统(3学时)
第一节:电刺激参数的设置(专题讨论,1学时)
第二节:电刺激器介绍(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刺激电极(专题讨论,1学时)
第五章 电生理学记录系统概述(二):记录系统(3学时)
第一节:生物电放大器(专题讨论,1学时)
第二节:生物电的采集和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生物电信号的分析和处理(专题讨论,1学时)
第六章 电生理学记录系统概述(三):组织与细胞(3学时)
第一节:整体动物的电生理学记录技术(专题讨论,1学时)
第二节:离体组织的电生理学记录技术(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培养细胞的电生理学记录技术(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七章 膜片钳电生理学实验技术(3学时)
第一节: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膜片钳记录系统(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膜片钳记录技术的操作流程(专题讨论,1学时)
第八章 膜片钳记录技术的应用(一):钙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3学时)
第一节:钙离子通道特性(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神经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九章 膜片钳记录技术的应用(二):钠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3学时)
第一节:钠离子通道特性(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钠离子通道电流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动作电位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十章 膜片钳记录技术的应用(三):钾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3学时)
第一节:钾离子通道特性(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钾离子通道电流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静息膜电位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十一章 膜片钳记录技术的应用(四):突触传递(3学时)
第一节:突触传递的离子基础(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三节:抑制性GABA能突触传递的膜片钳记录(专题讨论,1学时)
第十二章 膜片钳记录技术的应用(五):突触可塑性(3学时)
第一节: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记录(课堂讲课,1学时)
第二节:考查(2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徐叔云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实用膜片钳技术》,刘振伟 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八、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药学学科药剂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2:药剂学 
一、 学科概况 
 
      药剂学是一门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技术学科。随着药剂学的深入发展,各个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化、明朗化,逐步形成了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
 
二、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造、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
2.生物药剂学
3.临床药剂学
4.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28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9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30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31  临床药理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502032  药物制剂的设计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502033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34  药物代谢概论  2.0  36.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3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30
课堂讨论 3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倪京满 课程团队 强音 倪京满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教    材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参考书目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人体相关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与实例相结合,系统的讲述各类靶向前体药物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策略与思路,反映国际上近年来靶向治疗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研究方面的成果,完整体现靶向药物的科学和实用意义、基本知识和发展情况;本课程将生物科学与药学相结合,诠释靶向治疗和靶向分布以及传递药物的设计思想,为创新药物与药物新型传递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为从事临床药物治疗的医疗工作者设计靶向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在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噬菌体呈现技术、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人体组织切片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比较前沿的化学、生物技术知识,有利于开拓思路,为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靶向治疗和靶向药物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靶向药物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1. 靶向药物的分类
第三节  靶向药物的研究趋势
   第四节  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五节  靶向药物研究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靶向药物的意义、发展和现状,。
【重点掌握】:靶向药物的概念及分类,研究趋势和在临床中的应用,靶向药物研究面临的挑战。
【了解】: 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靶向药物的载体和体内转运途径
第一节  概述
1. 脂质体
1. 组成与结构
2. 理化性质
3. 体内作用特点
4. 制备
5. 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6. 脂质体制剂的质量评价
2. 纳米粒
1. 载体材料
2. 载药纳米粒制剂的制备
3. 体内的分布与消除
4. 载药纳米粒制剂的应用
3. 乳剂
1. 淋巴定向性
2. 乳剂的释药机制
3.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4. 微乳
第五节  微球
  一、微球的主要特性
  二、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
  三、微球的制备
  四、微球制剂在医疗上的应用
第六节  其他靶向药物载体
  一、单克隆抗体和片段
  二、修饰的(血浆)蛋白
  三、可溶性聚合物
  四、脂蛋白
  五、聚合物胶束
  六、细胞载体
第七节  药物-载体复合物的细胞内传递途径
  一、被动靶向与主动靶向的比较
  二、溶酶体作为细胞靶部位
  三、细胞浆靶向传输
  四、细胞核靶向传输
  五、线粒体靶向传输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各种不同靶向药物的传递载体,简述各类靶向药物的传递机制。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靶向药物的传递机制。
【了解】: 各种不同靶向药物的传递载体。
 
第三章  脑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 Alzheimer 病(AD)
2. Parkinson 病
3. 中枢血管疾病
4. 脑部肿瘤
5. HIV 感染
1. 血脑屏障
一、 血脑屏障及其生理基础
二、 分子质量限制转运
三、 P 糖蛋白(P-gp)及其他主动泵出转运系统
2. 血脑屏障上的生理学转运系统
1. 营养成分载体和扩散介导的摄取
2. 外排系统
3. 受体和吸附介导的摄取
第四节  基于医疗技术的脑部给药
  一、神经外科脑靶向给药
  二、血脑屏障的可逆开放给药
  三、鼻腔给药系统
  第五节  载体介导脑靶向给药系统
  一、己糖转运系统
  二、氨基酸转运系统
  三、单羧酸转运系统
  四、阳离子药物转运系统
  五、核苷转运系统
  六、多肽转运系统
第六节  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
  一、载药纳米粒转运入脑的可能机制
  二、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外研究
  三、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研究
第七节  脑靶向前体药物设计
  一、以磷酸酯为载体
  二、以二氢吡啶为载体
  三、其他
 第八节  单克隆抗体导向脑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第九节  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脑靶向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脑靶向治疗方案及脑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脑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四章  肺部靶向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呼吸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1. 呼吸器官的生理结构
2. 肺功能
3. 肺容积和肺通气量
2. 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1. 药物沉积模型
2. 粒子大小与肺沉积
第四节  药物经肺吸收与代谢
   一、影响肺部吸收的主要因素
   二、肺部酶系统
   三、多肽和蛋白药物的经肺全身给药
第五节  雾化原理及装置
第六节  吸入制剂的处方
  一、喷雾剂的处方
  二、干粉吸入剂的处方
  三、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制剂的处方
第七节  经血循环的肺靶向给药系统
  一、微粒类肺被动靶向给药系统
  二、肺靶向前体药物
  三、肺部被动靶向安全性
  四、肺靶向基因传递系统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肺靶向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肺靶向治疗方案及肺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肺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五章  肝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a) 肝脏主要疾病与治疗分子基础
b) 药物肝靶向传递载体
  一、微粒载体
  二、前体药物
  三、受体介导的靶向载体
  四、具有内在抗炎活性的载体
  五、靶向至其他肝细胞的载体
第四节  治疗肝肿瘤的靶向药物设计
第五节  用于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的靶向药物设计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靶向药物设计
  二、糖皮质激素的靶向药物设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肝靶向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肝靶向治疗方案及肝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肝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六章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述
1. 结肠的结构与功能
2. 物质在结肠中转运
3. 药物在结肠中的吸收
第五节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一、常规药物
    二、多肽和蛋白质
 第五节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一、酶触发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二、PH依赖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三、时间依赖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四、压力控制释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五、综合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六、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结肠靶向治疗方案和结肠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各种不同结肠靶向治疗方案及结肠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结肠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七章  肾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概述
1. 肾脏的构造和基本功能与肾靶向给药原理
2. 药物肾靶向的策略
1. 生物力学方法
2. 前体药物方法
3. 大分子载体方法
3. 其他肾靶向给药系统
1. 纳米粒给药系统
2. 脂质体给药系统
第五节  肾靶向药物研究展望
  一、用于肾靶向的药物
  二、肾靶向的体内和体外模型
  三、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肾靶向治疗方案和肾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策略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药物肾靶向治疗方案及肾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策略与方法。
【了解】:肾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研究展望。
第八章  肿瘤靶向治疗与肿瘤细胞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及治疗
第二节  肿瘤靶向治疗的障碍
第三节  肿瘤细胞内药物的靶向传递
  一、单克隆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药物设计
  二、双特异性单抗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系统
  三、前体药物肿瘤靶向传递系统
  四、合成共聚物肿瘤靶向传递系统
  五、脂质体肿瘤靶向传递系统
第四节  肿瘤细胞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肿瘤靶向治疗方案和肿瘤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肿瘤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策略与方法。
【了解】:肿瘤靶向治疗方案,障碍,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研究展望。
 
第九章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与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生长相关的血管生长的分子调控
第三节  血管生成的检测与模型
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和临床前试验
1. 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设计
2. 内皮因子靶向药物设计
3. 针对整合素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设计
4. 其他靶点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和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
【了解】: 实例及应用
 
第十章  血管内皮作为靶点的炎症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与炎症疾病
1. 血管内皮靶向策略
2. 内皮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一、针对内皮细胞上活性物质的设计
  二、抑制内皮活化的信号传导
  三、抑制血管生成药物
  四、炎症治疗的其他方法
第五节  血管内皮细胞靶向药物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血管内皮细胞与炎症疾病的关系,血管内皮作为靶点的炎症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思路,靶向策略,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重点掌握】:血管内皮作为靶点的炎症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思路,靶向策略。
【了解】:血管内皮细胞与炎症疾病的关系,血管内皮细胞靶向药物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第十一章  治疗基因靶向传递系统设计 
1. 概述
1. 基因工程与基因工程药物
2. 基因治疗
3. 基因治疗中基因导入方法分类
2. 一般理化导入方法
第三节  治疗基因脂质体传递系统
第四节  治疗基因纳米粒传递系统
第五节  受体介导的治疗基因传递系统
第六节  病毒基因载体系统
第七节  肿瘤靶向治疗增殖型溶瘤腺病毒
第八节  靶向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
第九节  治疗基因传递系统的方法评价与靶向性问题
第十节  治疗基因载体系统的临床前评价与靶向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基因工程,基因工程药物及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传递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构建方法。
【重点掌握】:非病毒靶向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了解】:溶瘤病毒和靶向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系统的新进展。
 
第十二章  噬菌体呈现技术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噬菌体呈现技术
1. 噬菌体呈现技术简介
2. 噬菌体呈现库
3. 制备配体的产生
4. 制备配体性能的优化和工程化
5. 噬菌体呈现技术在靶向治疗手段开发中的应用和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噬菌体呈现技术的概念,原理,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噬菌体呈现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噬菌体呈现技术的应用原理。
 
第十三章  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在靶向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载体的选择
第二节  配体
第三节  治疗活性药物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1. 药物与载体的连接
2. 重组DNA技术
第六节  重组DNA表达系统
第七节  重组DNA结合物
第八节  重组区域作为药物靶向结合物的构建单元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的概念,原理,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的应用原理。
 
第十四章  人组织切片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 概述
2. 肝切片的制备
3. 肝切片的孵育
4. 肝切片的存活力和功能性评价
5. 药物的体外转运的研究
6. 肝切片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靶向药物的分布和转运
  二、肝靶向药物的效应检测
        第七节 其他器官的组织切片及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人组织切片技术的概念,原理,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人组织切片技术的概念,肝切片的制备与研究,人组织切片技术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人组织切片的应用原理。
 
四、参考文献
[1] 张志荣.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  梁秉文, 黄胜炎, 叶祖光. 新型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药物制剂的设计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2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药物制剂的设计
(英文)Design of pharmaceutic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18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张晓云 课程团队 张晓云 倪京满 史彦斌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药物制剂的设计
参考书目 实验设计方法、医药统计学、SPSS在医药学统计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简介
药物的剂型设计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药物分子本身的理化性质以及体内作用机制,还必须考虑制剂处方和工艺的质量保障措施及病人的用药习惯。本课程主要介绍在创新药物制剂研究中开展剂型和处方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原理、方法等,重点介绍处方前研究在制剂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正交实验设计、均匀实验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及星点实验设计及效应面优化方法等应用性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对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数据处理及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为以后药物的基础研究,实际应用及新药的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 3
第二章 制剂设计的基础 3
第三章 处方前研究 6
第四章 药物制剂中的实验设计方法(重点介绍) 16
第五章 药物制剂处方的优化 4
第六章 实例分析 4
 

四、参考文献
①实验设计方法
②医药统计学
③SPSS在医药学统计中的应用
④现代药剂学
⑤Pharmaceutics
 
 
 
 
 
药物代谢概论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4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药物代谢概论(中文)
Drug Metabolism-An Introduction(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4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史彦斌 课程团队 史彦斌 倪京满 张晓云 强音 李守唐 杨娴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
教    材 Human Drug Metabolism (Edited by Michael D Coleman)
参考书目 《药物代谢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化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代谢概论》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药理毒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通过生物转化将原形药物转化成无活性物质、有毒物质或有活性物质的过程。是药学学科进行新药研发和药剂学专业进行药物及其制剂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药物主要代谢酶、I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Ⅱ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影响代谢反应的因素、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与毒性、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了解药源性疾病、基因调控与代谢工程、蛋白结合与Ⅲ相代谢反应、常见药物的代谢研究等内容。能应用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指导新药研究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能参与基于药物代谢理论的新药设计、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工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药物代谢概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3学时
(二)主要内容:药物代谢的概念、相关术语,药物代谢研究的发展史、研究内容、主要任务和研究目的,研究展望。
第二章 药物代谢酶及酶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代谢酶
第二节 酶动力学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6学时
(二)主要内容:酶的基本概念、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酶的分类命名,酶活性的测定,酶促反应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求解。
第三章 I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
第一节 I 相代谢反应
第二节 主要代谢酶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4学时
(二)主要内容:I 相代谢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药物消除过程的作用,官能团反应的类型及其关键酶(氧化酶、辅酶黄素蛋白、还原酶、各种转移酶、脱羧酶、酯酶、环氧化酶等),CYP家族酶的抑制剂和诱导剂,其它酶的抑制剂和诱导剂。
第四章 Ⅱ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
第一节 Ⅱ 相代谢反应
第二节 主要代谢酶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3学时
(二)主要内容:Ⅱ相代谢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药物排泄、肝肠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反应的类型及其关键酶(葡萄糖醛酸化酶、磺酸化酶、硫酸酯酶、氨基酸转移酶、乙酰化酶、甲基化酶等)、上述酶的抑制剂及诱导剂。
第五章 影响代谢反应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对代谢的影响
第二节 剂型因素对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联合用药对代谢的影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讨论,3学时
(二)主要内容:种属差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饮食习惯、制剂工艺、给药剂量、用药方法、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第六章 代谢调控及代谢工程
第一节 基于基因水平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第二节 代谢调控及其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3学时
(二)主要内容:分子克隆技术,生物合成途径、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分析(基因消除技术、异源表达技术)、代谢调控(反馈抑制作用和前馈激活作用)、代谢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及其应用等。
第七章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在体研究方法
第二节 肝脏代谢方法
带三节 微生物孵育方法
第四节 色谱-波谱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5学时
(二)主要内容: 在体研究法、肝脏代谢法(肝微粒体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脏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法、基因重组CYP 酶系、微透析技术)、菌种温孵法、肠菌酶法。HPLC/MS/MS 、3H或14C-NMR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章 药物代谢与毒性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与药物毒性
第二节 药物代谢与药源性疾病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讨论,3学时
(二)主要内容:药物体内过程、药物毒副作用的内涵、可逆性毒性、不可逆性毒性、药物代谢与药源性疾病、药物代谢与癌症。
第九章 常见药物的代谢
第一节  常见特殊药品的代谢
第二节  其它药物的代谢研究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讨论,3学时
(二)主要内容:咖啡因、乙酰水杨酸、青霉素G、手性药物和中药制剂的代谢等。
第十章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一节 利用代谢发现新药或减少副作用
第二节 利用代谢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第二节 避免代谢影响药物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自学交流,3学时
(二)主要内容:利用活性代谢物得到新药,代谢活化改变药物的动力学特性,利用药物代谢避免药物的蓄积副作用,利用代谢制定合理给药方案,避免代谢影响药物作用。
四、参考文献
1. Michael D Coleman. Human Drug Metabolis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5.
2. 李盛贤, 刘松梅, 赵丹丹 主编. 《生物化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 刘建平 主编.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4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
3. 尤启东 主编. 《药物化学》(第2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
4. 曾苏 主编. 《药物代谢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Russell J. Cox. Polyketides, proteins and genes in fungi: programmed nano-machines begin to reveal their secrets.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07, 5, 2010–2026.
 
 
 
 
 
 
临床药理学
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3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临床药理学(中文)
Clinical Pharmacology(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8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2
课 程
负责人
焦海胜 课程团队 焦海胜、张鸿燕、邱雯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临床药理学》第三版 李家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药物临床试验与GCP实用指南(第2版) 田少雷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期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王辰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和应用 李金恒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2)上市药物的再评价;(3)药物临床试验规范(GCP);(3)药物不良反应;(4)临床药动学;(5)治疗药物监测;(6)药物相互作用;(7)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给药;(8)特殊人群的药理学特点。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章 节 课时
八、 绪论 2
九、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概述 2
十、 药物临床试验规范 4
第四章     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4
第五章     上市药物的再评价 2
第六章     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给药 4
第七章     特殊人群的药理学特点 4
第八章     临床药动学 4
第九章    药物相互作用 2
第十章   治疗药物监测 6
第十一章   药物不良反应 2

四、参考文献
1. 临床药理学 第三版 李家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药物临床试验与GCP实用指南(第2版) 田少雷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 I期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王辰 人民军医出版社
4.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和应用 李金恒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临床药学导论 蒋学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临床药动学 Malcolm Rowland 彭彬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
7.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 刘治军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指南
9.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课程名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30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课程名称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中文)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nsporter(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14
课堂讨论 20
自学交流 20
课 程
负责人
武新安 课程团队 武新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参考书目 《最新トラソスポ一タ一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转运》
               
 
二、课程内容简介
1、药物转运体的简介
2、药物转运体与药动学
3、药物转运体与药效学
4、有关药物转运体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药物转运体的简介 (8 学时)
1、药物转运体的概念及分类
2、药物转运体在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第二章  药物转运体与药动学 (16 学时)
      1、药物转运体对药动学的影响
        1.1 对吸收的影响
        1.2 对分布的影响
        1.3 对排泄的影响
      2、药物转运体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转运体与药效学 (24 学时)
      1、药物对药物转运体的影响
      2、药物转运体与疾病的关系
        2.1 精神类疾病与相关转运体
        2.2 肝脏疾病与相关转运体
        2.3 肾脏疾病与相关转运体
        2.4 肿瘤与相关转运体
   第四章  药物转运体的常用研究方法 (6 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M.K. DeGorter, C.Q. Xia, J.J. Yang, and R.B. Kim.Drug Transporters in Drug Efficacy and Toxicity.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2, 52: 249-273.

[2] Mizuno N, Niwa T, Yotsumoto Y, Sugiyama Y. Impact of drug transporter studies o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Pharmacol Rev. 2003, 55(3):425-61.
[3] Liu JY, Thom M, Catarino CB, Martinian L, Figarella-Branger D, Bartolomei F,    
   Koepp M, Sisodiya SM. Neuropatholog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harmaco-resistance in human epilepsy. Brain.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4] Xu DH, Yan M, Li HD, Fang PF, Liu YW. Influence of P-glycoprotein on brucine transport at the in vitro blood-brain barrier. Eur J Pharmacol.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5] Perdih A, Roy Choudhury A, Zuperl S, Sikorska E, Zhukov I, Solmajer T, Novi? M.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Peptide fragment of 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 protein bilitranslocase. PLoS One. 2012, 7(6):e38967.
[6] Desmoulin SK, Wang L, Polin L, White K, Kushner J, Stout M, Hou Z, Cherian C, Gangjee A, Matherly LH. Functional Loss of the Reduced Folate Carrier Enhances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Novel Antifolates with Selective Uptake by the Proton-coupled Folate Transporter. Mol Pharmacol.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7] Skovstrup S, David L, Taboureau O, Jørgensen FS. A 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Binding and Translocation Processes in the GABA Transporter. PLoS One. 2012;7(6):e39360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9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0
课堂讨论 13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倪京满 课程团队 倪京满 强音 刘晖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要求经过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适合药学专业研究生选修,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科研及开发新产品提供参考。
先修课程 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教    材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参考书目 《药物新剂型》、《新编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药剂》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面向21世纪,以国内外新制剂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为主线,重点介绍速度性控释、方向性控释、时间性控释和随症调控释个体化给药系统,其中,速度性控释分为速溶(崩)解型速释剂型和缓控释剂型;方向性控释给药的系统的靶向机理有局部靶向、物理机械靶向、生物物理靶向、生物化学靶向、生物靶向及复合靶向等;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又被称为脉冲给药系统,分为单次脉冲、多次脉冲及自调式脉冲;个体化给药系统包括自调式脉冲给药系统和智能调控给药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实例相结合,全面、系统、准确的反映国内外药物制剂的先进经验,同时介绍有关国内外药物制剂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及药品质量控制等内容,突出药物制剂技术与研究的实用性;在本科生的药剂学课程中,我们强调,“没有辅料,就没有制剂”,随着现代药剂的发展,因此在本课程最后一章,阐述“没有药用高分子材料,就没有制剂”,将现代药剂与生物材料学有机融合,以现代药剂的研制创新为宗旨,以材料的特殊功能为线索,在药剂工作者与生物材料工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即为现代药剂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又为生物材料工作者指导研究开发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本课程对现代药剂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对现代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剂型发展的动力
1. 临床用药的需要
2. 科学技术的发展
3. 新剂型的市场及价值
1. 药物新剂型的内容
1. 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
2. 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
3. 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
第三节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一、设计
  二、试制
  三、质量研究
  四、问题和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药物新剂型的内容及开展其研究的必要性。
【重点掌握】:新剂型发展方向及新剂型制剂研究的通常过程。
【了解】: 新型制剂研究的必要性及遇到的问题(第1、3节)
 
第二章  口服速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1. 水中分散型速释制剂
2. 口腔应用型速释制剂
3. 其他机制型速释制剂
1. 分散片
1. 分散片的特点
2. 处方设计
3. 制备方法及举例
4. 质量评价
2. 自乳化释药系统
1. 速效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 处方设计及制备举例
3. 质量评价
3. 泡腾片
1. 处方设计
2. 制备方法及举例
3. 质量检查
第五节  口腔速崩片
  一、处方设计
  二、制备工艺及举例
  三、质量评定
第六节  口腔速溶片
  一、处方设计
  二、制备工艺及举例
  三、影响速溶制剂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口服速释制剂的类型与制备
【重点掌握】:各种口服速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
【了解】: 各种口服速释制剂的质量评定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 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及类型组成
2. 控释制剂的设计
3. 缓释、控释制剂的区别
4. 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现状
1.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1. 释药机理
2. 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3. 处方设计
4. 制备方法及举例
2. 溶蚀性骨架片
1. 释药机理
2. 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3. 处方设计
4. 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四节  不溶性骨架片
  一、释药机理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三、处方设计
  四、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五节  包衣缓释制剂
  一、释药机理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三、处方设计
  四、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六节  微丸
  一、微丸的类型
  二、释药机理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四、处方设计
  五、制备方法及举例
  六、中药缓释(微丸)胶囊
第七节  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
  一、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的特点
  二、释药机理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四、处方设计
  五、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八节  渗透压控释体系
  一、口服渗透泵释药机理
  二、影响渗透泵释放药物的因素
  三、渗透泵的组成
  四、口服渗透泵制剂的设计
  五、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九节  膜扩散控释给药系统
  一、膜扩散控制释药机理
  二、影响扩散控速释药的因素
  三、膜扩散控释剂型的组成
  四、膜控释制剂的制备及举例
第十节  控制溶解给药系统
  一、控制溶解释药的机理
  二、控制溶解体系释药恒速的可能性
  三、控制溶解释药制剂的制备及举例
第十一节  控制蚀解给药系统
第十二节  液体控释给药系统
  一、概述
第十三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一、体外评价
  二、体内评价
  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四、缓控释制剂安全性检查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体、内外评价方法等。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体、内外评价方法。
【了解】:不同类型缓、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
1. 利用渗透泵机制控制释药时间
2. 利用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控制释药时间
3. 利用包衣层控制释药时间
2.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
1. 药物的选择
2. 辅料
第四节  制备方法及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及处方设计,制备方法及举例说明。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及处方设计。
【了解】:制备方法。
 
第五章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第一节  胃内滞留制剂
1. 胃内滞留的机理
2. 影响药物漂浮的因素
3. 处方设计
4. 制备方法及举例
5. 质量评价
1.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1.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2.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3.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4. 结肠定位释药方法及举例
5. 质量评价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机理及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机理及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
【了解】:不同类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第六章  口腔黏膜给药
第一节  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
1.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 吸收机制和途径
2.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2.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
1. 吸收促进剂
2. 生物黏附材料
3. 酶抑制剂
3. 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
一、生物黏附机理
二、生物黏附材料
三、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
四、口腔生物黏附剂型和应用实例
五、口腔生物黏附制剂的评价
第五节  口腔黏膜吸收实验
      一、体外吸收模型
      二、体内研究
      三、细胞模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口腔黏膜给药制剂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促进吸收的方法,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的机理、应用和评价,口腔黏膜吸收实验方法。
【重点掌握】:促进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的机理及应用,评价方法。
【了解】: 口腔黏膜吸收实验方法。
 
第七章  鼻黏膜给药
第一节  概述
1. 鼻黏膜给药的特点
2. 鼻腔的生理特征
1.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分子量
2.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3. 溶液的PH和渗透压
4. 药物的浓度和制剂的黏度
5. 剂型
2. 鼻粘膜吸收促进剂
1. 胆酸盐及其衍生物
2. 环糊精
3. 壳聚糖
4. 聚左旋精氨酸
3. 鼻腔给药研究的模型
1. 动物模型
2. 细胞模型
第五节  鼻腔用药新剂型
  一、喷雾剂和粉雾剂
  二、微球
  三、脂质体
第六节  鼻腔给药的黏膜毒性的评价
  一、黏膜形态学考察
  二、纤毛清除作用的测定
  三、溶血实验
  四、生化指标的测定
第七节  应用实例
  一、尼古丁鼻腔喷雾剂
  二、鲑降钙素滴鼻剂
  三、胰岛素鼻腔给药制剂
  四、生长抑素多肽类似物或衍生物的鼻腔给药制剂
第八节  鼻腔用药新用途
  一、脑靶向鼻腔给药
  二、疫苗鼻黏膜给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鼻粘膜给药的特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吸收促进方法,给药研究的模型以及目前鼻腔用药的新剂型,鼻腔给药黏膜毒性的评价方法,用先进实例说明其应用,并指出目前鼻腔用药的新用途。
【重点掌握】:鼻粘膜给药的特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吸收促进方法,目前鼻腔用药的新剂型,鼻腔用药的新用途。
【了解】:鼻腔给药研究的模型及鼻腔用药的先进应用实例。
 
第八章  眼科用给药系统
第一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
1. 眼部组织结构与药物的吸收特征
2. 黏附材料与药物的眼部吸收
3. 环糊精用做滴眼剂的辅料
第二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
  一、体外释药试验
  二、眼内释药试验
  三、药效学试验
  四、刺激性试验
第四节  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
  二、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释放的因素
  三、制备和举例
第五节  控制溶解眼科用给药系统
第六节  脂质体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脂质体眼用制剂的类型
  二、脂质体眼用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三、制备和举例
第七节  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
  二、制备及举例
第八节  植入型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特点
  二、制备和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设计及质量研究;各种新型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及制备。
【重点掌握】:新型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设计及制备。
【了解】:质量研究。
 
第九章  植入给药系统
第一节  膜-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第二节  渗透压控释植入给药
第三节  溶解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第四节  溶蚀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第五节  骨架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和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
【了解】: 实例及应用
 
第十章  呼吸道给药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吸收机理
一、 呼吸道生理
二、 药物在呼吸道的分布
三、 肺内的药物代谢
第二节  吸入装置
1. 粉雾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举例
1. 主药
2. 载体
3. 粉碎工艺
4. 无载体粉雾剂
5. 制备及举例
2. 质量研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呼吸道给药系统药物的吸收机理,特点,制备及举例说明。
【重点掌握】:呼吸道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制备。
【了解】:药物的吸收机理及应用。
 
第十一章  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  
1. 阴道给药
1. 阴道的结构与生理
2. 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 局部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
4. 全身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
2. 子宫内给药系统
  一、概述
  二、子宫结构
  三、子宫内给药系统的设计
  四、应用实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不同作用目的可选择的给药剂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作用目的可选择的给药剂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了解】: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直肠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3. 栓剂
1. 双层栓
2. 中空栓
3. 微囊栓剂
4. 渗透泵栓剂
5. 凝胶栓剂
6. 骨架控释栓剂
7. 膜控释直肠给药系统
第三节  微型灌肠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直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药物释放特征和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直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药物释放特征
【了解】:不同类型直肠给药系统的应用。
 
第十三章  经皮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 经皮给药的发展与特点
2. 经皮给药的类型
3. 中药经皮给药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第三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1.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1. 经皮吸收促进剂
2. 微粒载体
3. 前体药物
4.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物理学方法
2.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
  二、体内经皮扩散研究
第六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一、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设计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
  四、制备与举例
  五、质量控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经皮给药的特点及类型,影响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及促进吸收的方法,经皮给药释药研究方法及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重点掌握】:经皮给药的特点及类型,促进吸收的方法,经皮给药释药研究方法及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了解】:影响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及药物吸收过程。
 
第十四章  其他控释给药系统
1. 非口服脉冲给药系统
1. 热控制脉冲式给药
2. 电化学控制脉冲式给药
3. 超声波控制脉冲式给药
4. 光控脉冲式给药
2. 自调式给药系统
  一、PH敏感型自调式给药
  二、竞争结合机制的自调式给药
  三、尿素-尿素酶体系
  四、胰岛素自调式反应器
第三节  静脉给药系统
第四节  肌肉或腹腔注射给药系统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其他控释给药系统
【重点掌握】:其他各类型控释给药系统的原理
【了解】: 其他各类型控释给药系统的应用
 
第十五章  新型乳剂
1. 概述
1. 与普通乳剂的区别
2. 分类与特点
3. 发展状况
4. 乳化剂
2. 静脉输送营养乳剂
一、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特点
二、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处方
三、制备和举例
3. 靶向性给药乳剂
1. 靶向性作用
2. 靶向性一级乳剂
3. 复乳
第四节 新型乳剂稳定性
  一、一级乳剂的稳定性
  二、复乳的稳定性
第五节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一、明胶微球乳剂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乳
  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凝胶乳
  四、其他乳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新型乳剂分类与特点,新型乳剂的稳定性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重点掌握】:静脉输送营养乳剂与靶向性给药乳剂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了解】: 新型乳剂的发展状况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第十六章  磁性药物制剂
1. 概述
一、 分类与特点
二、发展简况
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 组成材料
1. 磁性材料
2. 骨架材料
3. 药物
第三节 磁控定位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磁性微球与磁性纳米球的制备
  一、磁性微球的制备
  二、磁性纳米球的制备
  三、磁性微米与纳米药物制剂安全性要求
第五节  磁性片剂与磁性胶囊
  一、治疗用磁性缓释片剂和胶囊
  二、药物标记和监测分析用磁性片剂和胶囊
第六节  磁控定位试验
  一、体外磁控定位试验
  二、体内磁控定位试验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磁性药物制剂。
【重点掌握】:磁性药物制剂分类及特点,组成材料及制备,磁控定位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 磁性药物制剂的发展及应用,磁性定位试验方法。
 
第十七章  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 大分子载体与前体药物
2. 研究进展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 单克隆抗体载体药物
1.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
2. 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的偶联
3. 药物-抗体偶联物的制备
4. 药物-抗体偶联物的质量研究
3. 其他大分子载体药物
1. 多肽与蛋白载体药物
2. 多糖载体药物
3. 合成高分子载体药物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
【重点掌握】:大分子载体与前体药物,单克隆抗体载体药物。
【了解】: 其他大分子载体药物(第三节)。
 
第十八章  固体分散技术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和缓释原理
  一、速效原理
  二、缓释原理
  三、以水溶性聚合物为载体的药物释放机理
第四节  固体分散技术
  一、熔融法
  二、溶剂法
  三、溶剂-熔融法
四、研磨法
  五、喷雾(冷冻)干燥法
 第五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一、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
  二、溶出速率测定
  三、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
四、生物利用度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固体分散技术
【重点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和类型,速释与缓释原理,各种固体分散技术。
【了解】: 质量评价方法。
 
第十九章  微型包囊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微囊化的应用
二、囊心物与囊材
1. 微囊化的方法
1. 物理化学法
2. 物理机械法
3. 化学法
第三节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一、微囊中药物释放的机制 
  二、影响微囊药物释放的因素
  三、微囊中药物释放动力学
第四节  微囊的质量研究
  一、形态与粒径
  二、载药量与包封率
  三、微囊药物的释放速率
四、微囊的稳定性
   第五节  人工细胞
  一、固定化吸附剂
  二、固定化酶与免疫吸附剂
  三、固定化细胞与生物组织
四、人造血液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微囊包囊技术
【重点掌握】:药物微囊囊心物与囊材的要求,微囊化方法及释药机制。
【了解】: 质量研究方法及人工细胞。
 
第二十章  环糊精包合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2. 环糊精衍生物
第四节  包合物的形成与包合作用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举例
第六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
第七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价
第八节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环糊精包合技术
【重点掌握】: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第二十一章  脂质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第三节  脂质体的靶向性
1. 靶向性的概念
2. 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特点
3. 脂质体靶向治疗的限制
4. 靶向类型
5. 靶向性评价
第四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脂质体的制法与举例
第六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第七节  特殊性能脂质体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脂质体
【重点掌握】:脂质体的结构与性质、靶向性、制备方法。
【了解】: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及特殊性能的脂质体。
 
第二十二章  微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成球材料
1. 成球材料的分类及应具备的条件
2. 主要成球材料
第三节  靶向性与栓塞性和释放机制
一、靶向性
二、栓塞性
三、释药机制
四、影响微球的释药因素
第四节  微球的制备与举例
第五节  质量研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微球
【重点掌握】:微球的结构与性质、靶向性与栓塞性、释放机制与制备方法。
【了解】: 质量研究方法及应用。
 
第二十三章  纳米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纳米球与纳米囊
1. 制备方法
2. 纳米粒性质的影响因素
3. 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第三节  药质体
一、药质体的制备
二、药质体的稳定性
三、体内分布与毒性
第四节 脂质纳米球
1. 脂质纳米球的特点及对被包裹药物的要求
2. 工艺
3. 稳定性
4. 体外释放模型
5. 体内靶向性
第五节  纳米乳
  一、形成机理
  二、乳化剂使用选择依据
  三、常用的乳化剂
  四、制备方法
  五、助乳化剂对纳米乳制备的影响
第六节  聚合物胶束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纳米粒
【重点掌握】:纳米球、纳米囊、药质体、 脂质纳米球、纳米乳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了解】: 聚合物胶束。
 
第二十三章  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药剂
第一节  药用生物材料概述
第二节  药用生物材料与现代药剂学
第三节  药用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桥连生物材料学与现代药剂学,理论结合实例,反映当今药用生物材料与现代药剂学的密切关系。
【重点掌握】:以现代剂型的研制创新为宗旨,以材料的特殊功能为线索,为现代药剂工作者拓宽思路。
【了解】: 药用生物材料学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四、参考文献
[1]  陆彬.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  庄越, 凌沛学, 庄健. 新编药物制剂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朱盛山. 药物新剂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  陈建海. 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药剂.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8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英文)Pharmacokinetics in vivo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7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张晓云 课程团队 张晓云 史彦斌 倪京满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体内药代动力学
参考书目 药物动力学理论与实践、体内药代动力学、药物动力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与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该课程除了介绍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隔室分析基本步骤、不同给药途径房室模型识别方法及药物动力矩和生物等效性分析等),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包括线性药物动力学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划分,及具体的分析方法)等内容外,还着重介绍药代动力学在新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中的应用,如何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给药方案的设计和如何对药物剂型设计进行指导,以及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等应用性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对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为以后药物的基础研究,实际应用及新药的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 熟悉药物动力学概念、理论和方法。
◆ 会使用3p97或3p97软件。
◆ 了解生物等效性分析的方法和应用目的。
◆ 熟练掌握快速静注、恒速滴注和口服或肌注一、二和三房室的数学模型和识别方法及医药学中的应用。
◆ 了解多次重复给药方案的分析和隔室模型传递函数理论方法。
◆ 掌握Michaelis和Menten型消除的非房室分析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特点和识别。
2、教学内容:
◆ 第一章 基础理论部分 (12学时)
(1)药物动力学概念和解决的问题。
(2)隔室分析基本步骤。
(3)快速静注、恒速滴注和口服或肌注一、二和三房室的数学模型识别方法。
(4)药物动力矩和药物生物等效性分析,会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生物等效性的结果。
(5)Michaelis型消除的室分析。
◆第二章 线性药物动力学(15学时)
(1)一室、二室、三室模型(快速静注与恒速静滴血药)。
(2)口服或肌注药物的隔室分析。
(3)尿药数据的隔室分析。
(4)多次重复给药方案的分析。
(5)隔室模型传递函数理论方法。
(6)常用药动学软件介绍
◆第三章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9学时)
(1)Michaelis和Menten型消除的室分析。
(2)一级并行M-M型消除的室分析。
(3)非线性组织结合模型。
(4)介绍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特点和识别。
(5)介绍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6)介绍药剂中的数学模型。

四、参考文献
① 定量药理学
② 药代动力学理论与实践
③ 临床药代动力学
④ 中草药药代动力学
⑤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十一、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药学学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一、 学科概况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一门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微生物技术来研究、开发生物药物的新学科,为药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制药:蛋白质药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研究;生物药物的工程化、产业化研究等。肿瘤靶向基因给药系统:利用特殊材料制备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以及基因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天然药物产物研究:天然产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功效筛选基础上的结构改造、优化与新药的发现与开发。化学生物学: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的研究、靶分子研究、靶分子互作研究及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或药物研究。药物筛选新技术:利用线虫等模式生物,进行新药药效及其毒性评价,并通过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其作用机理。
 
二、 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宽广的药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研的能力,有创性意识和应用意识;掌握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毕业后能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微生物与生化制药
2.肿瘤靶向基因给药系统
3.天然药物产物
4.化学生物学
5.药物筛选新技术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19  生物技术制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0  高级生化药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1  化学生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2  基因工程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3  高级天然产物化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502029  手性药物合成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30  自由基与生物抗氧化剂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31  药学细胞生物学  2.0  36.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高级生化药学(课程名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0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现代生化药学
(英文)Modern Pharmaceutical Biochemistr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R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30
课堂讨论 24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李红玉 课程团队 李红玉 支德娟 郭玎玎 朱红梅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    R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R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
教    材 吴梧桐主编,《现代生化药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Karp G..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New York:Wiley; 2009.
2李俊发, 贺俊崎.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军志 生物技术药物安全性评价.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 维弗 (Weaver,R.F.). 分子生物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酶分子与抑制剂、核酶与抗体酶、生物膜与疾病、受体分子药理学、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组学、反义核酸药物、生物合成技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研究技术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第二章:酶分子与抑制剂,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三章:核酶与抗体酶,3学时
第四章:生物膜与疾病,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五章:受体分子药理学,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六章:细胞信号转导系统,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七章: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组学,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八章:反义核酸药物,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九章:生物合成技术,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第十章: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研究技术,3学时
讨论课,3学时
 

四、参考文献
具体讲课时布置作业。
 
谭仁祥主编,植物成分功能,科学出版社,2003.12
 
写明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1.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 (3学时)
    1. 限制性内切酶
    2. DNA聚合酶
    3. DNA连接酶
    4. 碱性磷酸酶
    5.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第三章 载体 (6学时)
    1. 质粒载体
    2. 噬菌体载体
    3. 其他载体
第四章 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及其原理 (12学时)
    1. 凝胶电泳技术
    2. 杂交技术
    3. PCR技术
    4. 生物芯片
    5. 基因文库的构建
    6. 酵母双杂交系统
    7. DNA测序
第五章 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的高效表达 (6学时)
    1. 基因的表达系统与表达策略
    2.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3. 基因在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第六章 基因治疗 (12学时)
    1. 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发展
    2. 基因治疗载体
    3. 癌症的基因治疗
    4. 其他重要疾病的基因治疗
    5. 基因治疗的伦理学及有关法律条例
第七章 蛋白质工程 (6学时)
    1. 蛋白质工程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2. 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
    3.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及实例
第八章 基因工程的应用 (3学时)
    1. 基因工程与药品制造业
    2. 基因工程在农业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九章 基因工程及其产品安全性管理  (3学时)
 
四、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制药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19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生物技术制药
(英文)Biotechnology in pharmaceutic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30
课堂讨论 24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支德娟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教    材  
参考书目 《实用生物制药学》,吴梧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课程内容简介
生物技术制药是生物学科的一门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全面掌握生物药物制备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制造工艺及其控制原理。本课程将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药物生产密切联系起来,以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上的实际应用为重点。为今后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制、生产、开发等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一)绪论:介绍生物技术制药概念,生物药物的性质及分类;掌握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概况;使学生了解生物药物的性质、分类、新型生物药物研制的一般过程,了解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简史及其前景,培养学生对生物药物研究的兴趣。
(二)基因工程制药:了解基因工程制药中常用的工具酶和载体;掌握工程菌构建过程,基因工程菌发酵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方法和质量分析方法。熟悉不同表过体系的特点和基因工程菌生长代谢的特点;了解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的流程与质量控制。
(三)动细胞工程制药:了解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技术和要求;掌握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生物反应器和主要参数的检测和控制系统。了解动物细胞产品的纯化和质量要求。
(四)抗体工程制药:掌握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掌握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人-鼠嵌合抗体、改型抗体、抗体库、双功能抗体、抗体融合蛋白。了解导向诊断药物和导向治疗药物,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类药物,抗癌药偶联的抗体类药物,毒素偶联的抗体类药物—免疫毒素。通过进行抗体药物实例选讲,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过程。了解预防类生物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五)课堂讨论:
微生物发酵制药一章要求学生了解微生物发酵制药的分类及其研究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制药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与保藏;了解发酵过程及其优化控制;
植物细胞工程制药一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特点,重点掌握植物细胞培养工艺和影响因素。
转基因动物制药一章要求学生了解转基因动物制药的发展概况;掌握转基因动物表达系统建立的一般流程,了解转基因动物表达系统存在的问题。
酶工程制药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重点了解酶工程在制药工业的应用,了解酶反应器。
反义技术与反义药物一章要求学生了解第一代、重点掌握第二代反义技术,了解RNAi技术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反义技术在制备反义药物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一章要求学生了解基因治疗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基因治疗的原理及应用。
生物药物制剂技术一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生物制药制剂技术,重点理解针对生物药特点的制剂技术。
(六)考核:
    由教师命题,学生抽取题目后进行PPT形式汇报,教师点评,完成学生期末考核,学时安排:6。
2、学时分配
章  节 内      容 教学形式 学时数 授课时间
第一章 绪论 课堂讲授 3 第1周
第二章 基因工程制药 课堂讲授 12 第2~5周
第三章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 课堂讲授 6 第6,7周
第四章 抗体制药 课堂讲授 9 第8~10周
第五章 微生物发酵制药 课堂讨论 3 第11周
第六章 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课堂讨论 3 第12周
第七章 转基因动物制药 课堂讨论 3 第13周
第八章 酶工程制药 课堂讨论 3 第14周
第九章 反义技术与反义药物 课堂讨论 3 第15周
第十章 基因治疗 课堂讨论 3 第16周
第十一章 生物药物制剂技术 课堂讨论 3 第17周
  考核知识综合运用 课堂讨论 3 第18周
 

四、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技术》,郭勇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实用生物制药学》,吴梧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
 
 
四、参考文献
 
 
 
 
 
 自由基与生物抗氧化剂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0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自由基与生物抗氧化剂         (中文)
Free radicals and Biological antioxidants (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学时 课堂讲课 26学时
课堂讨论 6学时
自学交流 4学时
课 程
负责人
郑丽芳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适用于药学、医学、生物及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参考书目 《自由基生物学》 
《 antioxidants: scientific basis, regulatory aspects,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s》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由基生物学和生物抗氧化剂”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该课程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3章)为自由基基础知识,介绍自由基确切定义、种类和特性、体内外的生成途径、检测方法;活性氧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氧化应激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量子化学在自由基研究领域的应用。第二部分(4、5章)介绍生物抗氧化剂的定义、分类,重点介绍人体内小分子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以及各种天然的酚类抗氧化剂;抗氧化酶也是天然的抗氧化防御屏障,重点介绍活性氧依赖的酶、硫氧还蛋白氧化还原系统、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和修复酶。
三、课程教学内容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自由基的基本概念 1.1自由基
1.2 自由基在体外的生成
1.3 自由基的化学反应
1.4 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1.5量子化学的自由基生物学中的应用
6学时
2. 活性氧 2.1 活性氧的种类
2.2 活性氧在细胞器中的产生
2.3 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
2.4 活性氧的性质
2.5 活性氧对生物分子的损伤
2.6 生物分子受损后产生多的活性氧
  6学时
3. 氧化应激 3.1 氧化应激
3.2 氧化应激与癌症
3.3 氧化应激与衰老
3.4 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3.5 氧化应激与肥胖
4学时
5. 抗氧化剂和氧化还原辅助因子 5.1谷胱甘肽
5.1.1 生物功能
5.1.2 生物合成
5.1.3 其它巯基依赖的氧化还原缓冲体系
5.2 抗坏血酸
5.2.1 抗坏血酸的化学性质
5.2.2 抗坏血酸的生物合成
5.2.3 抗坏血酸的循环再生
5.2.4 抗坏血酸的体内运输
5.2.5 抗坏血酸与氧化应激
5.3其它抗氧化剂
5.3.1 脂溶性抗氧化剂
5.3.2 水溶性抗氧化剂
5.3.3 抗氧化剂与健康
6学时
6. 抗氧化酶 6.1 活性氧依赖的酶
6.1.1 过氧化氢酶
6.1.2 超氧化物歧化酶
6.1.3 过氧化物酶
6.1.4 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
6.2 硫氧还蛋白系统
   6.2.1 硫氧还蛋白
   6.2.2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6.3 谷胱甘肽系统
6.3.1 谷胱甘肽还原酶
6.3.2 谷氧还蛋白(巯基转移酶)
6.4 修复酶
6.4.1 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
6.4.2  DNA修复酶
6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郑荣梁,黄中洋;自由基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方允中;自由基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
3. Banerjee R; Redox Biochemistry; wiley interscience; 2008.
4. Singh KK; Oxidative stress, disease and cancer;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06.
 
 
 
 
 
手性药物合成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29 开课学期 X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手性药物合成
(英文)Asymmetric drug synthesi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X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2
课堂讨论 16
自学交流 8
课 程
负责人
唐寿初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X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X考查
  适用于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适用专业及层次  
先修课程 修完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课程
教    材 《手性合成》林国强、陈耀全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
参考书目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不对称有机反应为线索,分别讲解不对称合成单元反应的原理,方法和机制。结合最新文献中对相关反应的研究进展和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使硕士研究生对手性药物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有全面的了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

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烷基化和催化烷基化加成反应a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4
2. 醛醇缩合反应及在药物合成中应用                 4
3. 不对称氧化反应和手性药物                       4
4. 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及其它成环反应              4
5. 不对称催化氢化及在药物合成中应用               4
6. 不对称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4
7. 其它不对称合成反应在手性药物合成中应用           4
8. 文献中手性药物合成应用                           4
 
9. 手性药物合成的最新进展                           4

                                           共: 36学时 
基本要求  
1. 要求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手性的意义,手性化合物的制备、对映体纯度的测定及其绝对构型的确定、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能灵活的运用不对称合成的方法学及手性合成的策略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或药物合成反应中立体化学问题。
2. 应掌握各种反应实例、各种新型配体等在不对称合成中及在手性药物中的应用。
四、参考文献
1. 林国强、陈耀金、陈新滋、李月明编,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年。
药学细胞生物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药学细胞生物学
(英文)Pharmaceutical Cell Biolog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4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朱红梅 课程团队 朱红梅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所有药学专业
适用专业及层次 硕士
先修课程
教    材 1. 《药学细胞生物学》 黄海华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一、 《医学细胞生物学》杨抚华 科学出版社 
二、 《细胞生物学》 翟中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分子细胞生物学》韩贻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在介绍细胞膜、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等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现象的基础上,探讨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在药学学科,尤其是在药物研发、药物筛选、药物靶点的设计,药物在细胞水平药理作用机制中研究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写明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课堂讲授 3学时)
介绍细胞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及细胞生物学与诺贝尔奖。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的关系中掌握药学细胞生物学的含义,理解细胞生物学是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了解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章 细胞概述与细胞的药物作用靶标(课堂讲授 3学时)
 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原核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与药物作用靶标。掌握药物作用靶点的概念,理解细胞的药物作用靶点,了解靶点药物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课堂讨论3学时)
介绍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及细胞培养、细胞制药工程。
第四章 细胞质膜、物质的跨膜运输(自学交流 3学时)
介绍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膜骨架,膜转运蛋白,物质的跨膜运输、离子泵、协同转运、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重点介绍细胞膜异常与疾病,以及细胞膜、物质的跨膜运输在药学研究中的研究和应用。
第五章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课堂讲授 3学时)
介绍细胞内膜系统:内质网结构、功能、内质网与疾病、分支伴侣及其应用,高尔基体结构与功能、高尔基体与药学研究的相互促进,溶酶体的形成、结构、功能、溶酶体与疾病、及溶酶体的相关药学应用,微粒体与药物代谢。
第六章 线粒体 (课堂讲授 1.5学时)
简要介绍线粒体的结构、主要功能。重点介绍线粒体与医药学。了解病理过程中线粒体变化及线粒体病的诊断、线粒体与糖尿病,掌握药物与毒物对线粒体影响、线粒体靶点药物制剂技术,及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第七章 细胞骨架(课堂讨论1.5学时)
简要介绍细胞骨架微丝、微管、中间丝的结构与功能。重点介绍细胞骨架蛋白与疾病及新药。了解细胞骨架蛋白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微观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研究与开发。
第八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药物作用靶点 (课堂讲授 3学时)
介绍细胞信号转导概述,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药物作用靶点,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药物作用靶点,酶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药物作用靶点,信号的整合与控制及药物作用靶点。
第九章 细胞核(课堂讨论1.5学时)
简要介绍细胞核的超微结构与功能,重点介绍细胞核异常相关疾病及治疗。
第十章 核糖体(课堂讲授 1.5学时)
介绍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异常情况下核糖体的变化,重点介绍 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课堂讲授 3学时)
简要介绍细胞周期概述、细胞分裂、酵母细胞周期调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实例,重点介绍细胞周期的调控、基于细胞周期相关机制的新药开发。
第十二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课堂讲授 3学时)
简要介绍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衰老,重点介绍程序性细胞死亡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及抗衰老药物。
第十三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课堂讲授 3学时)
介绍细胞分化、癌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重点介绍细胞分化及其相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计划,36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数 授课方式 授课时间
第一章 绪论 3 课堂讲授 第四周
第二章 细胞概述与药物作用靶点 3 课堂讲授 第五周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3 课堂讨论 第六周
第四章 细胞质膜,物质的跨膜运输 3 自学交流  第七周
第五章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其在药学中的应用 3 课堂讲授 第八周
第六章 线粒体 1.5 课堂讲授 第九周
第八章 细胞骨架 1.5 课堂讨论 第九周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药物作用靶点 3 课堂讲授 第十周
第九章 细胞核 1.5 课堂讨论 第十一周
第十章 核糖体 1.5 课堂讲授 第十二周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3 课堂讲授 第十三周
第十二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3 课堂讲授 第十四周
第十三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3 课堂讲授 第十五周
考察   3学时     第十六周

化学生物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化学生物学
Chemical Biolog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45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王少华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适用专业及层次 硕士
先修课程  
教    材 《化学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二、课程内容简介
化学生物学是采用化学的手段,利用小分子或人工设计合成的分子作为配体来直接改变生物分子的功能。化学生物学研究一般都是从对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开始,研究其结构,发现其在生物体中的靶分子,研究这些物质与生物体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化学方法改造其结构,创制具有某种特异性质的新颖生物活性物质,探讨其结构与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阐明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调控机制,揭示生命过程的秘密,并进一步从中发展出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或药物。
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生物学的含义及其在药学学科中的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学科(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分子毒理学、分子病理学等)中的化学基础,全面反映化学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方向。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简要介绍化学生物学的起源、科学内涵和研究任务,重点介绍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及化学生物学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5学时)
重点介绍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化学物质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识别中的立体化学因素;简要介绍小分子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受体-配体相互作用、酶-抑制剂相互作用等)的理论模型。
第三章 化合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6学时)
重点介绍化合物质对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形式,使蛋白质发生沉淀的各种化合物类型和机制;化学物质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稳定作用原理,蛋白质稳定化的类型和使蛋白质稳定的化学物质;小分子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相互作用的形式与意义。简要介绍蛋白质共价化学修饰在研究蛋白质功能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 化学糖生物学(3学时)
简要介绍糖生物学的发展及作用,重点介绍糖蛋白、糖脂、内毒素分子中糖链的结构与功能,解寡糖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糖基化作用在医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五章 化合物质与酶的相互作用(9学时)
八、 介绍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以及酶抑制作用的类型和动力学,IC50、Ki值的测试和计算方法,生物体内酶抑制的各种形式,以及酶抑制剂在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药物开发中的作用。
九、 重点介绍酶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催化作用,酶促有机合成反应类型、反应体系及其应用;简要介绍非水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类型和应用;
十、 重点介绍化学物质对酶的激活作用原理,化合物的类型;简要介绍化学修饰对酶催化性质的改性作用。
十一、 在简要介绍外源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对生命过程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前药设计的目的、类型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
第六章 化学物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6学时)
介绍基因突变的化学本质,小分子化合物与DNA、RNA相互作用的类型,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与DNA、RNA相互作用在药物开发中的意义。
第七章 无机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6学时)
介绍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类型,金属离子与有机化合物配位作用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无机离子对酶、核酸的作用类型及其应用。
第八章 化学物质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3学时)
介绍化学物质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的原理、方法,以及小分子化合物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对生物转运过程的影响。
第九章细胞信号转导的化学调控6学时)
重点介绍细胞信号的类型和信号转导通路的类型,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与受体蛋白的作用及药物开发作用,以及化学物质对信号转导过程中酶的抑制作用类型等。
四、参考文献
 
 
 
基因工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2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基因工程
(英文)Genetic Engineering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30
课堂讨论 24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郭玎玎 课程团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教    材  
参考书目 《基因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吴乃虎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技术,内容主要包括DNA重组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外源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技术。基本原理涉及基因的高效表达原理、重组表达产物的活性回收原理、基因工程菌的稳定生产原理;单元操作包括DNA的切接反应、重组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应用战略部分以大肠杆菌、酵母、高等动物及高等植物等基因工程受体系统为主线,结合具体的产业化案例,归纳出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战略,特别是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有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名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3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文)高等天然产物化学
(英文)Advance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54
课堂讨论 0
自学交流 0
课 程
负责人
费冬青 课程团队 张占欣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等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波谱分析课程
教    材 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6
参考书目 王锋鹏主编,现代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09.3
方启程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9
               
 
二、课程内容简介
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该门课程涉及各类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通过化学反应及各种光谱分析方法对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知识。主要内容为天然产物的一般及特殊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的方法,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包括天然产物中常见的生物碱、碳水化合物(糖及其苷类)、苯丙素类(香豆素、木脂素)、蒽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等。此外还介绍有关天然药物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的程序,以及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现状,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化学、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写明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总论
主要内容:天然产物化学的定义,现今天然产物化学发展的趋势,我国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十二、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主要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方法(传统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固相提取法), 天然产物的分离方法(经典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方法)。
十三、 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主要内容:核磁共振谱(包括1D-NMR、2D-NMR等技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的原理以及在天然产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十四、 生物碱类化合物
主要内容:生物碱的性质与鉴别、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生物碱的分类,各种生物碱类型化合物(异喹啉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喹唑类生物碱、吡咯烷类生物碱、吲哚生物碱、吡啶酮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与谱学特征以及代表性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十五、 萜类化合物
主要内容: 单萜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单萜化合物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倍半萜的化学分类级结构分类、倍半萜的生理作用、倍半萜的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倍半萜的立体化学、倍半萜的化学反应、倍半萜的光谱解析、倍半萜的结构研究实例、二萜的分类及典型化合物类型的结构和光谱特征、研究实例、三萜分类及典型化合物类型的结构和光谱特征、研究实例。
十六、 皂苷
主要内容:皂苷的提取与分离、皂苷结构的研究方法、皂苷的生物活性、三萜皂苷、甾体皂苷。
十七、 碳水化合物
主要内容: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天然存在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研究、碳水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十八、 黄酮类化合物
主要内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及其制剂、现代生物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十九、 葸醌类化合物
主要内容:葸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葸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葸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葸醌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葸醌类化合物的研究实例和生物活性。
二十、 木脂素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
主要内容: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及其性质、木脂素的生物活性、香豆素的结构类型、香豆素的理化性质、香豆素的提取分离、香豆素的波谱鉴定、香豆素的化学合成和生理活性。
二十一、 海洋天然产物
主要内容: 海洋萜类化合物、海洋甾体化合物、草苔虫抗癌活性成分、海绵活性天然产物、海参皂苷。
二十二、 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
主要内容: 抗疟药-青蒿素的结构修饰、抗肝炎药-联苯双酯的结构修饰、石抗老年痴呆证药-杉碱甲的结构修饰、抗肿瘤药-鬼臼毒素,喜树碱,长春新碱,紫杉醇等的结构修饰、甾体药物的结构修饰、计算机药物设计与结构修饰。
二十三、 天然产物的化学和生物合成
主要内容:生物碱的化学合成、萜类的化学合成、黄酮体的化学合成、木脂体的化学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成、甾体和前列腺素的合成、环肽的合成、海洋细菌中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真核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甲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硅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共生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大型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褐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红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一章 总论 1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3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 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3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四章 生物碱类化合物 6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五章 萜类化合物 6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六章 皂苷 5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七章 碳水化合物 6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八章 黄酮类化合物 6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九章 葸醌类化合物 3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十章 木脂素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 6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十一章 海洋天然产物 3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十二章 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 3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十三章 天然产物的化学和生物合成 3 课堂讲授(多媒体)

四、参考文献
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6
王锋鹏主编,现代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09.3
方启程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9
二十四、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3:生药学 
一、 学科概况 
 
生药学是一门以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及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的学科。以应用植物分类学、天然药物、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西北地区高原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产及品质评价、药效药理、毒理,着重研究道地药材、珍稀药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同时加强与化学、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中药资源调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生药混乱品种的鉴定整理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为一体的研究体系。
 
二、 培养目标 
 
   培养的研究生应科学作风严谨、求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能够独立进行药用植物野外调查、采集、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能开展生药的鉴定研究、质量研究、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研究工作;外语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并达到四会;毕业后具有独立进行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2.生药鉴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3.中、藏药及其复方质量标准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24  中药资源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5  生药学实验技能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6  种子植物分类学  4.0  72.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7  中药药理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312014  现代中药制剂分析  2.0  36.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生药学实验技能(课程名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5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生药学实验技能
Experiments and Skills of Pharmacognose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4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6
课 程
负责人
马志刚 课程团队 杨永建、李建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教    材 自编
参考书目 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中药鉴定学 生物显微技术 中药鉴定技术等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主要分1,植物学部分,共两节。主要介绍:甘肃省自然概况、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内容。(主要考虑到学生普遍存在这一部分内容很薄弱的情况而设计的)。2,生药学部分:共两节。主要介绍:生药鉴定的内容:生药的性状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制片方法、显微测量、显微测量的方法、使用显微量尺的注意事项、显微绘图技术、叶显微常数及其测量)、生药的理化鉴定技术(显微化学鉴别法、微量升华法、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显微化学反应、色谱法、荧光分析法)、生药石蜡制片技术:制片程序介绍等内容。(主要考虑到学生来源及各校专业不同等特点,而普遍缺乏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生药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由于上述原因,基础理论和动手基本技能普遍薄弱,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开展而设计该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

写明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1,植物学部分:两节共10部分内容,平均每部分0.4学时,共4学时;2,生药学部分:两节共20部分内容,平均每部分1学时,共20学时;3,课堂讨论6学时:主要针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建立和加深对有关内容的兴趣及理解。4,自学交流6学时:主要对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中的所有内容进行自学巩固,同时要查阅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融会贯通,期间安排生药制片实验、标本采集、制作、鉴定联系等实践环节等。

四、参考文献
1,药用植物学(第5版)(供药学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 : 郑汉臣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第5版
2,生药学 (第五版)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蔡少青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8月
3,中药鉴定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张贵君 著  科学出版社   2009-02-01
4,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刘胜祥 科学出版社 2007-06-01
5,中药鉴定技术   主编:杨嘉玲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6,生物显微技术  主编:郑国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1月
7,植物分类学  主编:罗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中药药理学》,王筠默,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中药药理学》,陈长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中药药理学》,刘青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版。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种子植物分类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6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4
课程名称 种子植物分类学
Taxonomy of Seed Plant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72 课堂讲课 54
课堂讨论 10
自学交流 8
课 程
负责人
杨永建 课程团队 马志刚、李建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植物学
先修课程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
教    材 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 药用植物学、中国植物志、甘肃中草药资源志
               
 
二、课程内容简介
《种子植物分类学》是生药学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种子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各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分类等。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常见种类、经济价值等,以及植物分类学原则、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通过学习,帮助研究生建立植物多样性概念和进化论思想,要求研究生掌握种子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为胜任药用植物学教学、科研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裸子植物(本教材第1-6章为植物系统学部分)                      10学时 
主要内容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裸子植物各纲即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等的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及其经济价值;裸子植物各纲的系统地位;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其中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以及各纲的系统地位等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3学时(含第1-3节) 
第二节.苏铁纲(Cycadopsida)                                     
第三节.银杏纲(Ginkgopsida)                                       
第四节.松柏纲(Coniferopsida)                                 3学时(含第4-5节) 
第五节.红豆杉纲(Taxopsida)                                       
第六节.买麻藤纲(Gnetopsida)                                 2学时(含第6-7节) 
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2学时
第二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                                54学时 
本章讲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其中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4学时(含1节)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一、双子叶植物纲                                                30学时
内容有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其中木兰目、樟目、毛茛目、锦葵目、堇菜目、白花菜目、蔷薇目、豆目、大戟目、伞形目、茄目、唇形目、玄参目、茜草目、川续断目及菊目等为重点内容。
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 
(一)木兰亚纲Magnoliidae
1.木兰目:木兰科 
2.樟目:樟科 
3.睡莲目:莲科 
4.毛茛目:毛茛科 
(二)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1.荨麻目:桑科 
2.壳斗目:壳斗科 
(三)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1.蓼目:蓼科 
(四)五桠果亚纲Dulleniidae
1.锦葵目:锦葵科 
2.董菜目:葫芦科 
3.杨柳目:杨柳科 
4.白花菜目:十字花科 
(五)蔷薇亚纲Rosidae
1.蔷薇目:蔷薇科 
2.豆  目: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 
3.大戟目:大戟科 
4.鼠李目:鼠李科、葡萄科 
5.无患子目:芸香科 
6.伞形目:伞形科、五加科 
(六)菊亚纲Asteridae
1.茄目:茄科、旋花科 
2.唇形目:马鞭草科、唇形科 
3.玄参目:木犀科、玄参科 
4.茜草目:茜草科 
5.川续断目:忍冬科 
6.菊目:菊科 
二、单子叶植物纲:                                                   20学时 
内容有单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
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其中莎草目、百合目、兰目为重点内容。单
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 
(一)槟榔亚纲Arecidae
1.槟榔目:槟榔科 
2.天南星目:天南星科 
(二)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莎草目:莎草科、禾本科 
(三)百合亚纲Liliidae
1.百合目:百合科、石蒜科 
2.兰目:兰科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1学时 
内容有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本节内容可分散在其他有关章节。如将本节内容与木兰科、壳斗科的讲解结合起来讲解。 
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8学时 
主要介绍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等。本章内容可融入相关科的介绍之中。
四、参考文献
1.汪劲武主编,《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刘胜祥、黎维平主编,《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杨世杰主编,《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4.A. Croquist.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G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5.黎维平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第二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中药资源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4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药资源学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4
课堂讨论 8
自学交流 4
课 程
负责人
杨永建 课程团队 马志刚、李建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
先修课程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
教    材 中药资源学讲义
参考书目 中药资源学、甘肃中草药资源志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本课程是为中药学和生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课程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道地药材和中药区划、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课程以介绍中药资源学基本理论为主,兼顾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中药材质量与自然社会环境、中药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第三章  中国中药资源概况
第四章  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
第七章  中药新资源的寻找
学时分配:
理论课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 论 4
第二章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8
第三章  中国中药资源概况 8
第四章  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 5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5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 3
第七章  中药新资源的寻找 3
总计 36
 
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形成与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
2.熟悉: 中药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3.掌握: 中药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文献工作等。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有关产量的概念(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等)
2.熟悉: 药用植物种类的调查及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3.掌握: 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项及自然环境的调查与记载,掌握植物群落的命名。
  4.综合应用: 要求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野外调查工作,熟悉资源调查的准备、调查方法及总结。
第三章  中国中药资源概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熟悉动、矿物药的种类,重点掌握药用植物种类2.了解我国各区域中药资源,熟悉西北区中药资源分布;3.了解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种类。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我国中药资源的分类统计。
2.熟悉: 了解我国各区域中药资源及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种类。
3.掌握: 部分动、矿物药,掌握药用植物的重点种类。
 
第四章  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省各地区(分甘肃南部、东部、西部和中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概况及主产药材。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我省各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2.熟悉: 甘肃主产药材。
3.掌握: 熟悉甘肃道地药材。
4.综合应用: 要求应用所学知识能初步认识如何发挥甘肃中草药资源的优势。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是中药资源学的中心任务之一,中药资源开发应以药物开发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如保健品、化妆品、添加剂等。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开发利用。
2.熟悉: 中药资源在其他方面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3.掌握: 熟悉和掌握中药资源的药物开发利用
4.综合应用: 要求能举例说明中药资源在其他方面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拓宽开发的思路。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保护的意义、对象、对策、任务和资源更新的方式方法。
二、讲授内容: 
熟悉和掌握中药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第七章  中药新资源的寻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寻找中药新资源的九个方面。
二、讲授内容:
1.掌握: 寻找中药新资源的九个方面。
2.综合应用: 要求能初步应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从历代本草记载中挖掘和从民间药、民族药中发掘三方面去寻找新药。
四、参考文献
1.《中药资源学》 周荣汉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
2.《甘肃中草药资源志》(上、下册)赵汝能主编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3.《森林药物资源学》罗天诰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4年
4.《中国中药资源》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5.《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6.《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7.《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4年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7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36
课堂讨论 8
自学交流 10
课 程
负责人
李建银 课程团队 杨永建、马志刚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
先修课程 药理学、中医学、中药学
教    材 中药药理学
参考书目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它是中药及其药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
中药药理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论述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和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等内容。理论课部分有总论和各论两大知识模块和一个扩展知识模块;实验课部分有三大知识模块,分别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组成,本课程主要涉及理论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
理论部分中总论主要涉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及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等内容,不少6个学时。各论主要包括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涉及的药物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等章节,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并重点介绍代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不少于30学时。扩展知识模块部分,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中药学其他专业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专业与中药药理的教学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兴趣及研究的热点结合中药药理的专业知识,采取主题讲座、校外专家讲座、及学生专题讲座的形式与教师讲授有机结合与互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作用的主要成分、机理;主要临床用途与不良反应。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学科。
【教学要求】
本课程分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中药研究的思路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每章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理、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也介绍部分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每章附有制剂与用法,介绍复方制剂的现代应用。
本课程教学要求按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划分。各章具体要求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了解该学科的任务、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中药药理学的任务、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药理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熟悉中药不良反应。
3.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1.四性的含义(指:药物寒、凉、热、温四种药性)。
2.四性的现代研究成果
(1)四性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症,对机体主要是抑制作用。
热温药能减轻或消除寒症,对机体主要是兴奋作用。
(2)四性对机体各系统的主要影响:
用具体药物说明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基础代谢的影响;
用具体药物说明,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1)五味的含义(是指药物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2)五味与所含的主要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的关系;分布主要的章节。
第三节 对中药有毒或无毒的认识
中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1)中药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应特别重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造血系统的主要毒性反应,举例主要药物与成分的毒性。
(3)过敏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举例主要药物与成分的作用。
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主要临床表现、举例主要药物与成分的作用。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三大因素。
2.掌握药物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熟悉机体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4.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药物因素
1.产地与品种
(1)产地不同,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
(2)同名异物,使药物的品种、成分不同。
2.采收与贮藏
(1)采收要适宜,讲授一般药物的采收规律。
(2)贮藏条件:干燥、低温、避光、通风。
3.炮制
(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2)增强疗效。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4.制剂与煎煮方法
(1)煎煮时间、温度对药物的影响。
(2)制剂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对药物的影响。
5.配伍与禁忌
第二节 机体因素
1.生理状况:性别(女性的月经期、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年龄(老人、小孩);
体质(个体差异)。
2.病理状况(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影响药物作用)。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第三节环境因素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目的要求】
1.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2.了解中药药理研究思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差异性(种属差异、个体差异、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
(3)量效关系(部分中药呈现量效关系、部分中药量效关系复杂、不稳定)。
(4)时效关系(不明确)。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剂量、化学成分不同、机体的状态)。
(6)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各论
第五章 解表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功效。
2.掌握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麻黄、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了解其有效成分。
4.熟悉桂枝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现代应用。
5.了解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熟悉其不良反应、成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解表药
(1)概念。
(2)分类: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3)功效:发散表邪、解除表症。
2.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
第二节常用药
1.麻黄
(1)主要成分:麻黄碱。
(2)药理作用:发汗(特点、影响发汗的因素);平喘(成分:麻黄碱;特点;机理);
解热、抗炎;利尿、抗病原微生物、镇咳祛痰、中枢兴奋、强心升压等。
(3)现代应用:感冒;慢性支气管哮喘;低血压状态;鼻塞。
(4)不良反应:中枢兴奋。
2.桂枝:
(1)主要成分:桂皮醛。
(2)药理作用:扩血管、促发汗(特点);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
(3)现代应用:预防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
3.柴胡:
(1)主要成分:柴胡皂苷、柴胡挥发油。
(2)药理作用:解热(成分、特点);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免疫增强(成分:柴胡多
糖),保肝,利胆(机理),降血脂。
(3)现代应用:发热,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4)不良反应:注射剂可引起过敏。
4.葛根:
(1)主要成分:黄酮类(葛根素)。
(2)药理作用:解热(成分);降血糖;降血脂;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成分、抗心肌缺血、
改善脑供血、抗心律失常、扩血管降压、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记忆,抗自由基作用。
(3)现代应用:偏头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感冒头痛。
5.细辛
(1)主要成分:挥发油(黄樟醚)。
(2)药理作用: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免疫等。
(3)现代应用:头痛,慢性支气管炎。
(4)不良反应:口唇舌尖发麻;黄樟醚致肝癌。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六章 清热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黄芩、黄连、知母、鱼腥草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苦参、牡丹皮、金银花、青蒿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大青叶与板兰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了解黄芩、黄连、鱼腥草的主要
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清热药的概念。
2.清热药的功效与分类。
3.消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体(抗菌谱、抗菌机理、抗菌有效成分)、抗毒素、抗炎、解热、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黄芩
(1)主要成分:黄酮类中的黄芩苷、黄芩素。
(2)药理作用:抗病原体作用(抗菌谱)、抗炎(有效成分)、抗毒素、对免疫功能影响;
解热、保肝、利胆。
(3)现代应用: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
2.黄连
(1)主要成分:黄连素即小檗碱。
(2)药理作用:抗病原体(抗菌谱、抗菌机理、耐药性、配伍)、抗毒素、抗腹泻、抗炎
(作用机理)、解热、降血糖(特点)、抗溃疡、抗心律失常等。
(3)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4)不良反应:胃部不适、过敏反应。
3.苦参
(1)主要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2)药理作用:抗病原体(痢疾杆菌、阴道滴虫、皮肤真菌等);抗炎(特点、有效成分、
作用机理);抗过敏;抗肿瘤(有效成分);解热;止泻;抗心律失常等。
(3)现代应用:急慢性肠炎;滴虫性阴道炎;皮肤病;心律失常;肝炎;肿瘤等。
(4)不良反应:胃部不适,心律失常等。
4.牡丹皮
(1)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小板聚
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
(2)现代应用:皮肤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金银花
(1)主要成分:绿原酸。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抗内毒素、抗炎、解热。
(3)现代应用:上呼吸道感染等。
6.大青叶、板兰根:
(1)主要成分:靛蓝、靛玉红。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作用,有效成分)、抗白血病、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保肝。
(3)现代应用:上呼吸道感染等。
7.鱼腥草
(1)主要成分:鱼腥草素(葵酰乙醛)。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对免疫功能影响。
(3)体内过程:口服吸收慢,静注后在肺和气管的含量最高,主要经肺排出体外。
(4)现代应用:呼吸道感染(解释应用的药理学基础);妇科炎症。
(5)不良反应:刺激性臭味,过敏性紫癜。
8.知母
(1)主要成分:知母皂苷。
(2)主要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特点、机理、有效成分);对交感神经和β受体功
能的影响;降血糖(有效成分)。
(3)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肺结核。
9.青蒿
(1)主要成分:青蒿素。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作用特点)、镇痛;抗疟原虫(特点作用、
机理、有效成分)。
(3)现代应用:疟疾(解释抗疟的药理学基础);高热。
(4)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抑制骨髓,胚胎毒性。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七章 泻下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熟悉其主要成分,不良反应。
3.熟悉芒硝的主要药理作用。
4.了解番泻叶、芦荟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泻下药的概念、功效、分类。
2.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泻下(作用分类)、利尿、抗病原体、抗炎。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大黄
(1)主要成分:蒽醌类分结合型蒽苷;游离型苷元(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
(2)药理作用:泻下(特点、机理、有效成分、炮制影响)、保肝利胆、胃粘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止血、降血脂。
(3)现代应用:便秘;急腹症;各种出血性疾病等。
(4)不良反应:肝损伤。
2.芒硝的作用:泻下(机理),利胆。现代应用(便秘;急性乳腺炎)。
3.番泻叶的作用:泻下(抗菌)。现代应用(便秘等)。
4.芦荟的作用:泻下(保肝)。现代应用(便秘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八章 祛风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秦艽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防己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4.熟悉雷公藤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毒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祛风湿药的功效;
2.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炎、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秦艽:
(1)主要成分:秦艽碱甲(龙胆碱)。
(2)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有效成分、作用环节、作用机理)、镇痛、抗过敏、镇静、解热、保肝、利胆。
(3)现代应用:风湿性关节炎类和风湿性关节炎。
2.防己:
(1)主要成分: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
(2)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免疫抑制和抗过敏、镇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抑制心脏和抗心律失常、降压、抗心肌缺血)。
(3)现代应用:(高血压病、心绞痛)。
3.雷公藤:
(1)主要成分:雷公藤生物碱、萜类。
(2)药理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炎(有效成分、作用环节),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抗肿瘤。
(3)不良反应: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毒副作用。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九章 芳香化湿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了解厚朴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了解广藿香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芳香化湿药的定义。
2.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厚朴:
(1)药理作用:调整胃肠运动(有效成分、作用特点);促进消化液分泌(有效成分);抗溃疡(有效成分、作用机理)。
(2)现代应用:胃肠功能紊乱。
2.广藿香:
药理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抗病原微生物。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茯苓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泽泻、茵陈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4.了解猪苓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功效及分类。
2.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利尿(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影响因素)、抗病原微生物、利胆保肝、抗肿瘤。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茯苓:
(1)药理作用:利尿作用(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免疫调节作用(有效成分、作用特
点),抗肝硬化,抗肿瘤(有效成分、作用机制)。
(2)现代应用:水肿。
2.猪苓:
(1)药理作用:利尿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保肝。
3.泽泻:
(1)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作用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抗实验性肾结石,降血
脂(有效成分、作用机制),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
(2)现代应用:高脂血症;脂肪肝。
4.茵陈:
1.药理作用:利胆、保肝(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与抗动脉粥
样硬化,解热镇痛抗炎。
2.现代应用:高胆固醇血症,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一章 温里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
3.了解干姜、吴茱萸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温里药的功效;
2.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对心率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环、抗休克),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抗炎镇痛。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附子:
(1)药理作用:强心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特点、有效成分),心肌保护作用,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镇痛,对阴虚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现代应用:休克,缓慢型心律失常,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神经痛等。
(3)不良反应:(表现、毒性成分)。
2.干姜: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炎。
3.吴茱萸: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镇痛抗炎。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二章 理气药
【目的要求】
1.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枳实与枳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青皮、香附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木香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理气药的功效;
2.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抑制胃肠运动的作用机制、兴奋胃肠运动、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利胆),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枳实与枳壳:
(1)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作用特点、影响因素),抗胃溃疡、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脏作用(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有效成分、作用机理)。
(2)现代应用:休克,胃、子宫下垂和脱肛。
2.青皮:
(1)药理作用:松弛胃肠平滑肌,利胆,祛痰平喘,升压(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休克,兴奋心脏。
(2)现代应用:慢性结肠炎,休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香附:
(1)药理作用:对平滑肌的作用,利胆,抑制子宫及雌激素样作用(作用特点、有效成分)。
(2)现代应用:月经不调和痛经,胃炎和胃肠绞痛。
4.木香:
药理作用:调节胃肠运动,抗消化性溃疡,促进胆囊收缩。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三章 消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了解山楂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了解莱菔子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消食药的功效。
2.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山楂:
(1)药理作用:助消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强心、降压 ),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
(2)现代应用: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2.莱菔子:
药理作用:对消化功能的影响,镇咳、祛痰、平喘。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四章 止血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三七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三七的不良反应。
3.了解蒲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止血药的功效。
2.出血的主要病因。
3.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于局部血管,促凝血因子生成,作用于血小板,抗纤维蛋白溶解。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三七:
(1)主要成分:三七皂苷,三七氨酸、三七黄酮。
(2)药理作用:止血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血栓(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促进造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心脏的影响、对血管血压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镇痛。
(3)现代应用: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创伤性出血,咯血,血尿),软组织损伤(减轻肿胀,疼痛),冠心病,脑血栓,肝炎。
(4)不良反应:出血倾向。
2.蒲黄:
(1)药理作用:止血,抗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对子宫及妊娠的影响。
(2)现代应用:各种出血症,高脂血症,冠心病。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丹参、川芎、延胡索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莪术、益母草、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红花、桃仁、虎杖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2.活血化瘀的主要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丹参:
(1)药理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抗脑缺血;抗血栓(作用环节);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镇静、镇痛。
(2)现代应用:冠心病;脑缺血;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
(3)不良反应。
2.川芎:
(1)药理作用:扩张血管和降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
(2)现代应用: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缺血性脑病。
3.延胡索:
(1)药理作用:镇痛(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制),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抗心律失常。
2.现代应用:各种疼痛,失眠,胃溃疡,冠心病。
4.莪术:
(1)药理作用:抗肿瘤、抗血栓形成、镇痛、抗早孕。
(2)现代应用:宫颈癌,宫颈糜烂,冠心病。
(3)不良反应:
5.银杏叶:
(1)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
(2)现代应用:脑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
6.益母草:
(1)药理作用:兴奋子宫(作用特点、有效成分),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保护缺血心肌;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利尿和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
(2)现代应用:产后子宫出血和复旧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冠心病、心绞痛。
7.红花:
(1)药理作用:兴奋子宫(作用特点),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抗缺血所致损伤。
(2)现代应用:冠心病,脑栓塞。
(3)不良反应。
8.桃仁:
(1)药理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抗血栓形成,润肠通便,保肝、抗肝硬化。
(2)现代应用: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
(3)不良反应。
9.虎杖:
(1)药理作用: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2)现代应用:烧烫伤,肝炎,高脂血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熟悉桔梗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了解半夏、川贝母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毒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祛痰、止咳、平喘。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桔梗
(1)成分:桔梗皂苷。
(2)药理作用:镇咳、祛痰。
(3)现代应用:肺炎。
2.半夏
(1)药理作用:镇咳,镇吐和催吐(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现代应用:支气管炎、镇咳、止吐。
(3)不良反应:神经毒性、致畸胎。
3.川贝母
(1)药理作用: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现代应用:咳嗽。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七章 安神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熟悉酸枣仁、灵芝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安神药的功效。
2.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酸枣仁
(1)药理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
(2)现代应用:失眠。
2.灵芝
(1)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心肌缺血、降血压,抗肿瘤,保肝、解毒,降血糖。
(2)现代应用:冠心病及高脂血症,肝炎、原发性肝癌,神经衰弱失眠。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天麻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钩藤、地龙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2.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降压、抗血栓形成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天麻
(1)主要成分:天麻素、天麻苷元。
(2)药理作用:镇静作用(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惊厥作用,保护脑神经细胞,抗眩晕作用,降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改善记忆、延缓衰老作用。
(3)现代应用:神经衰弱、眩晕、癫痫惊厥、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老年性痴呆、高血压。
2.钩藤
(1)主要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
(2)药理作用:降压(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作用特点),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效成分),对心脏的影响。
(3)现代应用:高血压、惊痫。
3.地龙
(1)药理作用:解热,镇静、抗惊厥,抗血栓,平喘,降压作用。
(2)现代应用:高热、惊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高血压、血栓性疾病。
(3)不良反应。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九章 开窍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3.熟悉石菖蒲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4.了解苏合香、冰片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开窍药的功效。
2.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心肌缺血。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麝香
(1)主要成分:麝香酮
(2)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炎作用(作用机理);对心脏的影响,对子宫的作用(特点)。
(3)现代应用: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性昏迷、咽喉肿痛、外伤。
(4)不良反应:过量对心肌有潜在的损伤作用,孕妇忌用。
2.苏合香
(1)药理作用: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2)现代应用:冠心病、心绞痛。
3.石菖蒲
(1)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改善学习记忆、抗抑郁)。
(2)现代应用:抗抑郁。
(3)不良反应:α-细辛醚的致突变作用。
4.冰片
(1)体内过程。
(2)药理作用:提高耐缺氧能力,促进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抗心肌缺血、抑制中枢,镇痛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促进其他药物吸收。
(3)现代应用: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轻度外科感染、冠心病、心绞痛。
(4)不良反应:局部刺激性。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二十章 补虚药
【目的要求】
1.熟悉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的主要药理作用。
4.了解白芍、冬虫夏草、麦冬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补虚药的功效。
2.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物质代谢、内分泌系统功能影响,延缓衰老,增强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功能;抗肿瘤。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人参
(1)主要成分:人参皂苷。
(2)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兴奋与抑制有效成分,益智作用机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对内分泌系统(肾上腺、性腺)、物质代谢的影响,抗应激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延缓衰老及抗肿瘤作用。
(3)现代应用:休克、冠心病、哮喘、高脂血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延缓衰老。
(4)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出血、性早熟、皮疹。
2.黄芪
(1)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抗应激,延缓衰老;对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作用。
(2)现代应用:感冒、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力衰竭、肝炎。
3.甘草
(1)药理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机制);免疫调节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抗溃疡机制、解痉有效成分,保肝作用);镇咳、祛痰作用;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作用特点);抗心律失常作用。
(2)现代应用:阿狄森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物中毒。
(3)不良反应:血压升高等假醛固酮增多症等表现。
4.当归
(1)主要成分:挥发油、藁本内酯、阿魏酸、当归多糖等。
(2)药理作用:促进造血功能(有效成分),增强免疫、抗血栓形成(有效成分、作用机制),降血脂,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调节子宫平滑肌作用(作用特点);保肝作用。
(3)现代应用: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妇科病。
5.何首乌
(1)药理作用:促进造血功能作用,增强免疫作用,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作用,延缓衰老作用,润肠通便作用(有效成分)。
(2)现代应用:高脂血症。
6.白芍
(1)药理作用:保肝作用,镇静、镇痛、抗炎,解痉作用,增强免疫功能。
(2)现代应用:乙型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7.枸杞子
(1)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保肝作用,降血糖。
(2)现代应用:老年保健、糖尿病。
8.麦冬
(1)药理作用: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抗心律失常,降血糖。
(2)现代应用:冠心病、心律失常、干燥综合征。
9.淫羊藿
(1)药理作用:增强性腺功能(性激素样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生长作用;延缓衰老,增强造血功能。
(2)现代应用: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症,阳痿。
10.冬虫夏草
(1)药理作用:性激素样作用,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平喘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衰老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作用。
(2)现代应用:性功能低下症,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五味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收涩药的功效。
2.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收敛作用,止泻,抗菌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五味子
(1)药理作用:保肝(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氧化、延缓衰老。
(2)现代应用:肝炎,神经官能症。
【教学方式】自学 
四、参考文献
八、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和生命科学原理研究药物和创制新药的学科。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或对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分离、鉴定或结构改造,总结构效关系,创制可用于临床的新药;通过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和化学稳定性,为药物的生产、剂型设计、贮存流通、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在分子水平上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化学作用原理,深入的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的本质,为其它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和改进,为药物生产提供先进、合理的方法及工艺。
药物化学以化学合成药物、无机药物和天然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各类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药物的体内代谢及其产生毒副作用的本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药物的药效、毒性、质量以及研究最佳剂型和药物制剂分析方法等的主要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在体内的化学过程与合理用药之间的关系;药物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新药创制的基本方法与理论;药物合成工艺路线和制备过程可能带来的特殊杂质。
培养目标:毕业生要能够掌握化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至少掌握英语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熟悉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现代新药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基本的独立从事新药创制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在高等院校、药物研发机构、药厂、医院等单位从事教学、新药研发、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新药设计与合成;2.化学生物学与药物设计;3.天然药物分离、修饰及全合成;4.新药评价。

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以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色谱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化学合成原料盐及其制剂、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中西药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生产工艺;研究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药物化学成分药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新药。
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药学和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在高等院校、药物科研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药学教学、科研、新药研发、药物市场开发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中草药及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分离分析;2.中药制剂二次开发及中药、化学药新药研发;3.体内药物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4.中药、化学药质量标准及制备工艺研究。
 

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探寻药物作用靶点、发现药物新用途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一门重要学科。本学科点主要利用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技术,开展神经药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研究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传递与突触可塑性的发生机制,探索痛觉信息传导、学习与记忆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以探寻潜在的药物镇痛靶点和治疗方案,为长期困扰人类健康的病理性疼痛以及认知障碍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学风严谨、为人正派、掌握扎实的药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药理学研究、教学和医药领域相关工作、能为医药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1.神经药理学;2.突触传递与可塑性;3.病理性疼痛。

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药剂学

药剂学是一门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技术学科。随着药剂学的深入发展,各个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化、明朗化,逐步形成了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造、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1.药物新剂型与新制;2.生物药剂学;3.临床药剂学;4.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添加兰州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兰州大学考研分数线、兰州大学报录比、兰州大学考研群、兰州大学学姐、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兰州大学专业目录、兰州大学排名、兰州大学保研、兰州大学公众号、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兰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兰州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兰州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