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京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南京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南京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报名资料:

6月27日前,有意向参加暑期学校的同学请完成报名流程。

登录暑期学校报名网站http://ceasbm.nju.edu.cn,准确如实填写必填的个人信息并上传附件。附件按如下顺序合并成一个pdf文件上传,包括:

  1、个人简历(一页)

  2、身份证正反面(一页)

  3、学生证封面和个人信息页(一页)

  4、成绩单(院系或教务处盖章,备注专业排名)

  5、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四六级证书、托福、雅思、GRE等,应和个人填写的信息相匹配)

  6、获奖证书(如有)

  7、已发表科研成果(如有)

举办方拟遴选出180名学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发出录取通知,录满为止。

招生对象:
国内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光学工程、物理、声学、化学、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在读三年级本科生(2022年毕业);
学习成绩优秀,对所学学科和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有望在母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者优先。

一、暑期学校主题
聚焦工程前沿、引领新兴未来

二、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现代工学院)是在南京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理工融合、深度交叉、双力驱动、集成创新,以开展前沿科学和重大技术发明研究、培养现代工学领军人才和高端研发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化工科学院。学院大力引进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等56人,占全院专任教师比例50%有余。学院已建成高规格的教学科研大楼,为国际一流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两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健康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两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健康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欢迎点击查阅https://mp.weixin.qq.com/s/oRMTOMhS0MacPJvCWKeI_Q

三、学科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并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在超构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材料精细合成与微纳加工技术、高时空分辨先进材料表征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先进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电与光热转换等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光学工程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建有智能光传感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是基于光子的信息和能源属性,以微纳光学和量子光学为原理创新,以现代光学设计和微纳加工为实现方案,以现代信息、能源和生命健康产业为应用导向,开展光学前沿的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量子信息与激光技术,微纳光子学与集成技术,光传感与通讯技术,能源光子技术,以及生物光子技术,并已经在相关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与突破。
健康工程交叉学科,依托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人类健康和医疗保健领域的新型工程交叉学科,其基于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电子、信息、药学、医学等应用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充分考虑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心理边界,面向临床医学和社会健康的需求和发展,发现、诊断、治疗、管理人类疾病,维护、改善、促进人类健康。

四、招生对象
国内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光学工程、物理、声学、化学、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在读三年级本科生(2022年毕业);学习成绩优秀,对所学学科和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有望在母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者优先。

五、举办时间及方式
暂定2021年7月12-16日,线上组织,详细日程、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另行通知。

六、活动内容
  1、名师讲堂:重点讲授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介绍科研的基本方法与特点。
  2、师生研讨:邀请相关专业老师与学员选行研讨与交流。
  3、团建活动:组织学员云参与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加深对于学院和学科的了解和认同。
  4、推免预面试:通过专业面试方式确定优秀学员。

七、授课师资
主讲教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专家学者构成。

八、学员待遇
1、不收取任何费用。
2、为所有学员发放纪念品。
3、有望获得保研资格,且在现代工学院预面试中成绩优秀的同学,如申报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推免生,将无需再次参加面试。申报直博生的同学,同等或相近情况下,优先考虑。

九、报名方式
6月27日前,有意向参加暑期学校的同学请完成报名流程。
登录暑期学校报名网站http://ceasbm.nju.edu.cn,准确如实填写必填的个人信息并上传附件。附件按如下顺序合并成一个pdf文件上传,包括:
  1、个人简历(一页)
  2、身份证正反面(一页)
  3、学生证封面和个人信息页(一页)
  4、成绩单(院系或教务处盖章,备注专业排名)
  5、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四六级证书、托福、雅思、GRE等,应和个人填写的信息相匹配)
  6、获奖证书(如有)
  7、已发表科研成果(如有)
举办方拟遴选出180名学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发出录取通知,录满为止。

十、报名咨询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王老师
联系电话:025-89684648
咨询邮箱:nju_summerschool@163.com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邮编:210023

(自2018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执行)
一、培养目标
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材料工程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主要为材料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二、招生对象与考试方式
南京大学全日制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报名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笔试和面试。
三、研究方向
南京大学全日制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人工带隙材料与器件 2、全氧化物异质结构与器件 3、信息薄膜材料与器件4、纳米薄膜与涂层技术5、能源材料与工程6、生物医用材料7、微纳加工技术 8、材料设计与计算9、功能聚合物材料10、生物分析与传感技术
四、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学校或企业开展。
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鼓励工程硕士生到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
五、学制与课程设置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4学分;非本学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总学分不少于36个学分,需加修2门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具体由导师指定)。A类课程是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工程伦理等公共基础课程,B类课程是以知识基础构建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C类课程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实践课程,D类课程是各类专业选修课程。A、B、C三类为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英语 (4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工程伦理 (2学分)


B类:
材料结构 (2学分)
材料性能 (2学分)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2学分)


C类:
纳米材料与技术 (3学分)
电子显微术 (2学分)
材料设计 (2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3学分)
能源电化学原理与技术 (2学分)
专业实践 (6学分)
(注:前5门C类课程中,至少选修7个学分,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必选,《纳米材料与技术》、《电子显微术》、《材料设计》、《能源电化学原理与技术》至少选修2门,《专业实践》为必修环节)


D类:
工程管理学 (2学分)
环境与资源利用 (2学分)
材料的工程应用与选择 (2学分)
虚拟仪器 (2学分)
知识产权 (1学分)
专题培训(I、II) (2学分)
现代工学前沿探讨(上、下) (2学分)
Transformati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 II) (1学分)
国际high Tech公司产品周期管理 (2学分)
半导体物理 (2学分)
凝聚态物理导论 (4学分)
低维凝聚态物理 (4学分)
凝聚态光物理学导论 (2学分)
半导体器件原理 (3学分)
电子薄膜物理 (4学分)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 (3学分)
固体表面化学 (2学分)
光化学基础 (2学分)
固体无机化学 (2学分)
功能高分子 (2学分)
固体表面分析 (2学分)
谱学基础 (2学分)
工程数学 (3学分)
实验室安全
(注: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总计4学时,为新生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
六、专业实践
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熟悉材料工程行业相关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包括到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发或工程实习,参与各种科技、双创、互联网+竞赛,在国家、省部级科研或双创平台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参加企业的双创讲座等。
实践时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生应不少于6个月,无工作经历或不足2年的工程硕士生应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实践方式和内容:由校内导师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决定。通过学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态度、实践内容以及总结报告质量,对学生专业实践成绩进行评定。
实践结束时所撰写的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应能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实践类总学分为6分,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课题与导师协商确定专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专业技能(I、II) (2学分)
双创讲座 (1学分)
智能制造 (2学分)
真空工艺与实验技术 (2学分)
各类竞赛 (2学分)
工程实践(含项目研发、企业实习等) (2-4学分)
七、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或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与本领域相关的企业专家。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指导小组,鼓励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八、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工程硕士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自2020年6月毕业的硕士生开始实行硕士学位论文全面盲审制度。对于拟进行论文答辩的硕士研究生,须在答辩前三个月提交硕士学位论文2份(隐去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基本信息);通过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评审系统,邀请校外2位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盲审,就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答辩,进行审查;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反馈意见,须及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须按照专家意见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申请人须获得全部送审人同意票或同意修改后直接答辩票,方可正式进入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四)答辩前,申请人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答辩委员会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九、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申请工程硕士学位,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 校内培养、从事研究研发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者在SCI索引源刊物上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二作者);或作为第一学生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有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
2. 与企业、院所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论文写作满足格式规范。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自2017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执行)
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材料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一、领域简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与现代科学与时俱进的学科,它的发展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光学工程是以物理主干学科-光学为基础、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
南京大学光学工程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重点发展的工程应用学科,是围绕着光通信、光传感、激光、太阳能、显示、纳米技术、量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的新型工程学科。将基于南京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培育光学工程新的研究方向,使光学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焕发更大活力,满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对光学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
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光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光学工程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主要为光学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三、招生对象与考试方式
南京大学全日制光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已获得学
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报名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笔试和面试。
四、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学校或企业开展。
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鼓励工程硕士生到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
五、学科方向
本学科主要覆盖信息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光伏技术及应用、光电与光纤传感,光子集成、光电显示与图像处理、量子信息技术、微波光子学、光学仪器及技术、应用光学及系统、计算机及光电测控技术等多个方面。
六、学制与课程设置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4学分;非本学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总学分不少于36个学分,需加修2门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具体由导师指定)。A类课程是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工程伦理等公共基础课程,B类课程是以知识基础构建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C类课程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实践课程,D类课程是各类专业选修课程。A、B、C三类为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英语 (4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工程伦理 (2学分)


B类:
光学原理 (4学分)
导波光学 (2学分)
光纤技术 (2学分)


C类:
光学工程前沿进展 (2学分)
微纳光子学 (2学分)
先进微处理器原理及应用(含实验) (2+1学分)
虚拟仪器 (2学分)
专业实践 (6学分)
(注:前4门C类课程中,至少选修6个学分,其中《光学工程前沿进展》必选,《微纳光子学》、《先进微处理器原理及应用(含实验)》、《虚拟仪器》至少选修2门,《专业实践》为必修环节)


D类:(亦可选南京大学相近学科B、C、D类课程)
工程管理学 (2学分)
国际high Tech公司产品周期管理 (2学分)
现代工学前沿探讨(上、下) (2学分)
Transformati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 II) (1学分)
知识产权 (1学分)
专题培训(I、II) (2学分)
激光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2学分)
光通信与网络 (3学分)
光电显示技术 (2学分)
激光器原理与工程 (2学分)
光传感技术 (2学分)
光电子器件与工艺 (4学分)
工程实践 (4学分)
CAD (2学分)
半导体光电子学 (2学分)
光伏原理与应用 (2学分)
光伏效应与检测 (2学分)
光伏工程 (2学分)
太阳电池工艺学 (2学分)
实验室安全
(注: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总计4学时,为新生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本专业研究生亦可在导师的批准下选修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程)
七、专业实践
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熟悉光学工程行业相关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包括到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发或工程实习,参与各种科技、双创、互联网+竞赛,在国家、省部级科研或双创平台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参加企业的双创讲座等。
实践时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生应不少于6个月,无工作经历或不足2年的工程硕士生应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实践方式和内容:由校内导师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决定。通过学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态度、实践内容以及总结报告质量,对学生专业实践成绩进行评定。
实践结束时所撰写的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应能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实践类总学分为6分,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课题与导师协商确定专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专业技能(I、II) (2学分)
双创讲座 (1学分)
光机电一体化 (2学分)
各类竞赛 (2学分)
工程实践(含项目研发、企业实习等) (2-4学分)
八、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或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与本领域相关的企业专家。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指导小组,鼓励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工程硕士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自2020年6月毕业的硕士生开始实行硕士学位论文全面盲审制度。对于拟进行论文答辩的硕士研究生,须在答辩前三个月提交硕士学位论文2份(隐去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基本信息);通过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评审系统,邀请校外2位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盲审,就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答辩,进行审查;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反馈意见,须及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须按照专家意见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申请人须获得全部送审人同意票或同意修改后直接答辩票,方可正式进入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四)答辩前,申请人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答辩委员会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十、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申请工程硕士学位,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校内培养、从事研究研发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者在SCI索引源刊物上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二作者);或作为第一学生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有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
2.与企业、院所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论文写作满足格式规范。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自2017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执行)
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光学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一、院系概况
为缓解传统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难题,各国对于太阳能、地热、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开发技术高度重视,有一种共识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只有在新能源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以替代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对于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培养大批从事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我校在化学,材料,物理等领域有着深厚的教学和研究基础,在新能源领域也汇集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已建有“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太阳能光伏中心”、“清洁能源与环境材料中心”。在此基础上,我校于2012年5月成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该系隶属于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受教育部批准于当年面向全国招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目前,南京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着重研究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储存过程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致力于新能源利用与储存器件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目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沿方向,在二次电池、生物质能源、光伏技术、氢能源、燃料电池等领域均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南京大学本科生培养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各院系通过制订“专业分流机制”实现学生从大类培养到专业培养阶段的过渡。“专业分流机制”应充分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教学理念,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选择空间。主要内容由分流原则、分流办法和院系分流工作组织机构构成。
三、培养目标与思路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物理、材料、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外语技能,系统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掌握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与设计方法,在毕业后能立即胜任太阳能、风能、核电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获取与存储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成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能源、材料、电力、航空航天、信息、交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研发、教学、生产及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学习。
四、专业介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能量储存与转换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高水平人才。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有近10名,其中国家 专家1名,长江计划讲座教授1名。本系招收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接受理科学基础课程与工程学基础课程训练之后,分流到四个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二次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2012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20名,并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博士点和硕士点招收研究生。
五、课程体系
南京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强化理学和工程学基础,掌握新能源科学研究方法,并培养工程技术开发能力为原则,除数、理、化、英语、计算机技术等通修课外,还开设学科平台课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和理论物理等,专业核心课如物理化学、能源科学与工程概论、能量转换与储存原理、可再生能源导论,材料化学等。在学生进入专业方向分流后,还将开设专业选修课:二次电池技术概论、光伏技术导论、生物能源概论、燃料电池概论、生物能源概论等,并安排半年时间从事毕业论文工作,使学生跟随指导教师接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最前沿。
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按四个阶段设置课程:
第一阶段为通修通识课程,强化数学、计算机、英文训练。除政治与品德修养类课程外,还包括大学体育,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总学分为64分。
第二阶段为学科平台课程,以物理、化学及实验课为主体,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学基础,培养广阔的工程学视野。为向新能源科学专业发展、理解能量转换与存储的基本原理,以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开设:大学物理(力学)、大学物理(热学)、大学物理(电磁学)、大学物理(光学)、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共计学分21分。
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为专业方向分流后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教育,包括能源科学与工程概论、物理化学、能量转换与储存原理、可再生能源导论、材料化学、新能源科学基础实验等。共计28学分。
第四阶段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训练阶段,结合在专业实验室和毕业论文中的研究训练,有针对性地选修专业课程,开设二次电池技术概论、光伏技术导论、能源科学前沿、燃料电池概论、生物能源概论、纳米材料科学、电气与真空技术。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使学生尽早接触材料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以使学生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高能化学电源,高效储能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方面受到了良好全面的训练,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该阶段的总学分数为43,其中毕业论文为8个学分,选修课为35学分。
六、培养规格与路径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毕业生应该是理工兼备,既有扎实的数理科学基础又有专业的工程学素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较系统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投入到新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中。本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必须修满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在内的累积155学分才能毕业。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素质要求:(1) 文化科学素质: 科学、公正、客观、民主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学风和人文素质;(2)业务素质:数、理、化,计算机,英语基础扎实,思路开阔,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较强的社会及专业适应性;(3)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结构:(1) 具备学习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及外语,并适当学习一些文科课程,熟悉有关知识产权及能源资源现状;(2)具备扎实全面的工程学知识,掌握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可再生能源转换与储存的专项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了解新能源科学的前沿、应用前景;(3) 掌握相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如工程经济学,电子电工技术,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等。
技能结构:(1) 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汉语表达思想、写作论文,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熟悉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2) 计算机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资料检索,具备简单应用程序的编写能力。(3) 实验能力:掌握能源器件的制备与性能评估,能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验设计能力。
通识教育(大类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为通修通识课程,强化数学、计算机、英文训练。除政治与品德修养类课程外,还包括大学体育、军事、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以及分层次通修课程共计学分为59分。
(二)专业教育(专业培养阶段)
(1)专业准入
专业准入课程为进入本专业学习必须学习的课程。以物理、化学及实验课为主体,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学基础,培养广阔的工程学视野。为向新能源科学专业发展、理解能量转换与存储的基本原理,以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开设:大学物理(力学)、大学物理(热学)、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共计学分14分。
(2)专业准出
专业准出课程为该专业毕业所必须通过的课程。该类课程的设置为专业方向分流后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教育,包括大学物理相关课程、理论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能源科学与工程概论、能源转换与储存原理、可再生能源导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材料化学、材料表征、新能源科学基础实验、新能源器件与工艺试验等。共计38学分。
(三)多元发展(多元培养阶段)
1.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
对于专业学术类学生,指定选修以下课程:
电化学、电化学测量技术、二次电池技术概论、化学反应工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与工程材料加工、材料机械加工工程基础训练。共27学分。
建议选修以下专业课程:
能源科学前沿、纳米材料科学、材料物理、电化学测量技术、材料化学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储能材料与电池技术等。
考研的学生建议修读材料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实验。
学术类人才还须完成选修课程8个学分。
一、院系概况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物理、化学、材料等物质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引进国内外材料、光学、能源、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团队而组成,是面向国家重大技术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工学院。工学院除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外,还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工程两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点。学院的宗旨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以及信息科学为基础,瞄准现代工科的学术前沿,解决人类对健康、能源、材料、信息等方面的重大需求问题, 培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的高层次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理、工、生、医多学科交汇融合的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药物和现代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核心技术紧密相关,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学科之一。该学科“将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认识生命运动的定量规律,并用以维持、改善、促进人类健康”,其发展动因来自于医学和医疗技术进步的需求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完整的现代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融合了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知识,注重研究生物医学中的工程问题,同时用工程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医学、生物学中提出的问题,包括探索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科学规律,同时发展新的手段,包括医疗器械与设备、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人工器官等来造福人类健康。其研究领域包括各种生物电子学、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生物信号、生物材料、生物力学、人工器官、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以及纳米生物技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
过去的几十年中,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了基本概念,创造了从分子到器官的多个层次上的众多知识,发展了大量有关生物技术、材料、工程、植入体、器械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或相关的实验室,在我国,也有超过100所大学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09年,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成立了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并于2011年正式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医疗工程类),从2012年开始招生,初期招生规模20人/年。
二、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生物医学工程系以解决生物工程与医疗工程前沿和国家需求的重大工程问题为目标,发挥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发展原创性的材料科学所需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建立“以工为目标、以理为基础,理工融合”的具有南大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以典型应用与系统集成为牵引,瞄准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的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围绕这一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原则是,既体现鲜明的工学特色,又继承南京大学重视基础、系统扎实的传统特色,在注重数理基础的同时,大力加强工程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建设,加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提升毕业学生在工程技术界的竞争力。
三、培养目标与思路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质、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引领型复合人才。毕业生受到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跨学科训练,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工程设计等手段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与应用问题。
围绕这一目标,以学科建设思路为指南,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与教学体系建设,实现“理工融合、以工为方向、以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工程设计、医学观察等基本技能,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医疗技术方向的专门知识,受到理论分析、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和医学观察等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并接受一定的专业交流和实践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及正确的伦理道德思想。
按照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本科毕业生将获得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继续深造并从事前沿科技研发、以材料、生命科学及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基础跨学科发展以及进入行业发展或创业三种个性发展途径。生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纳米医学、再生医学以及生物能源等研究的科研机构或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产业或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四、专业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系目前拥有一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11年10月正式成立。经过一年左右的建设,初具一定的规模。现有教授、副教授共7名,其中教授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产业教授1名。目前在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影像、分子工程与纳米医学等方向已有若干颇具影响力的成果。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围绕具体的研究方向如: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分子工程与纳米医学 ;细胞工程与再生医学 ;生物医学影像;生物医学信息与系统生物学 ;生物能源与合成生物学等开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五、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按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三大模块设置:
第一阶段为通修通识课程,强化数学、计算机、英文训练。除政治与品德修养类课程外,还包括大学体育、大学数学及大学英语等课程,另外还包括不少于1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总学分为59,总周学时61。
第二阶段为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平台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强调数理、工程、生命、医学等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重视材料学、工程设计、电子与信息技术、医学观察与实践、人文和医学伦理等学科的交汇融合,培养能综合应用数理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来创造性地满足现代医疗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上强调数理、工程、材料学为基础;生命科学和医学为必备;理、工、医、文(伦理)相结合。主要包括:
科学与工程基础类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与电路分析实验、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
主干课程设置包括模拟电路及模拟电路实验,生物医学导论、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成像原理与仪器、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
总学分为43,总周学时54。
第三阶段为开放选修课程和专业训练阶段,结合在专业实验室和毕业论文中的研究训练,有针对性地选修专业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使学生尽早接触材料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立足现代医疗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定位,设置分子工程与纳米医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基因工程、Problem Based Learning等专业课程,深化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学及医学类课程,如生命科学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本学科领域内公知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大学化学及实验、材料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学等;医学类课程:强调通识型医学和医疗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病理学、免疫学及实验等课程;强调数理、工程、材料等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汇,此外,还针对工程学科的背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主要安排在暑期学校进行,包括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加工、计算机制图,以及到医院、医疗研究机构等单位及相关企业的短期实践。按照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框架,在该阶段学生可按照功能材料领域继续深造并从事前沿科技研发、以材料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跨学科发展以及进入行业发展或创业三种个性发展途径自主选择选修课程。总学分为45,总周学时48-50。


六、培养规格与路径
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较系统的生物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素质要求:(1) 文化科学素质: 科学、公正、客观、民主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学风和人文素质;(2)业务素质:数、理、化,计算机,英语基础扎实,思路开阔,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较强的社会及专业适应性;(3)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结构:(1)具备学习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及外语,并适当学习一些文科课程,熟悉有关知识产权及生物医学工程的安全条例、法律法规;(2)系统、扎实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专项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应用前景;(3)掌握相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如材料学、电子学、医学、生命科学等。
技能结构:(1)语言表达能力:能准确清晰地运用汉语组织、表达思想、写作论文,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熟悉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2)计算机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资料检索,具备简单应用程序的编写能力。(3)实验能力:掌握生物医用材料制备和表征、化学制备与分析等方向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实验设计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必须修满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在内的累积154学分才能毕业。
生物医学工程系按照大类统一招生,第一阶段按照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科平台统一授课,即选择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第二阶段分流到生物医学学专业。
(一)通识教育(大类培养阶段)
强化数学、英文训练。其中政治与品德修养类课程16个学分,大学体育4个学分,大学数学修读第一层次共14个学分,大学英语修读层次一、二共8个学分,另外还包括不少于1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总学分要求为59。
(二)专业教育(专业培养阶段)
分流时间: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分流,进入生物医学专业进行学习。
分流方法:原则上按照学生志愿,兼顾专业协调发展加以引导。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准入准出条件如下:
(1)专业准入
要求进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以修读本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具备大学数学、英语及一定的物理学的基础。所需具体的准入条件为修读以下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1) 普通物理:力学、热学,5个学分;大学物理实验,2个学分。
对于跨院系进入本专业的学生,需根据上述分流条件,组织准入考核,通过转系考核者予以批准准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可接受本专业总人数的15%跨院系学生进入本专业。
(2)专业准出
生物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准入条件所规定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完成下列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本科学位:
(1) 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与技能:生物医学工程导论,3个学分;生物医学电子学,3个学分;生物医学成像原理与仪器,4个学分。
(2) 物理类:电磁学,3个学分;光学,3个学分。
(3) 电子类:电路分析及实验,4个学分;模拟电路及实验,4个学分。
(4) 生物类:生理学,4个学分;解剖学,3个学分。
(5) 数学及计算机类:概率论与随机过程,3个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3个学分。


(二)多元发展(多元培养阶段)
1.学术类人才培养:
本专业升学:需修读本专业指定选修的全部31个学分的课程,另需完成以本专业选修课程为主的14个学分选修课程,其中包括现代工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专业课4学分课程。
(1)研究生阶段开放课程目录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前沿: 2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进展: 2学分
医疗技术与器械: 2学分
转化医学:2学分
纳米材料科学:2学分
材料热力学:2学分
微纳光子学:2学分
荧光光谱与超分辨成像:2学分
(2)修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免试研究生需修读以下指定选修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对考研学生建议选修以下指定选修课程。
大学化学:3学分
大学化学实验:2学分
材料有机化学:3学分
高分子材料科学:3学分
生物化学:4学分
生物化学实验:2学分
分子工程与纳米医学:3学分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4学分
Problem Based Learning:3学分
细胞生物学:2学分
分子生物学:2学分
2.交叉复合类人才培养:
(1)需完成45个选修学分的学习,其中选修跨学科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至少10个学分。
(2)第二专业课程修读要求
第二专业学习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确保修读完成主修专业(第一专业)之外,按照另一专业(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完相关课程,获得相应证书的学习方式。第二专业课程包括所有专业准入准出课程。学生修完第二专业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可申请南京大学第二专业证书。未能修完全部第二专业规定课程,但修完该专业课程30个学分以上(含30),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南京大学副修专业结业证书;跨学科修完某专业学科专业课程40个学分以上(含40),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南京大学双学位证书。
3.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
完成本专业24个指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及21个选修课程学分的学习,在创业就业类课程学习及第二课堂训练上需达到规定的标准。四年级可申请到企业实习,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折抵一定的课程学分;毕业论文可在企业完成。建议修读以下就业创业课程:
知识产权与产业化
材料与社会
七、毕业和获得学位要求
生物医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必须修满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及毕业论文在内的累计154个学分,达到准出标准才能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
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是在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于2009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在 “以理为基础、工为方向、理工融合,发展现代工程学科”的办院指导思想下,学院于2012年成立了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的核心本科专业,从2012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开设本专业目的是为了给当今社会注入更多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新鲜血液,为信息光电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致力于培养研究领域能够横跨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努力做到使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完善的基础科学素质培养,而且能够尽早地接触到当代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成为在光电信息技术和产业中的高素质领军人才,为国家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产生的相关机制和规律、光电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光显示、光纤通信、光电检测技术,以及光电设备与光电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光电信息学科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本专业希望借助南京大学传统学科的优势,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精英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基地。
目前,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拥有一个“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光学工程”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
以南京大学提出的“创建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引,以“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为核心思路,以“三三制”教学改革为原则和突破口,制定和实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作为工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在南京大学整体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更加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适用性和行业针对性,根据“宽口径、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推动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和应用融会贯通的创新性人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方面的基础知识、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的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及应用等方面,以及相关的系统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加工、分析及其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加工、分析及其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重视数、理基础,强调光电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基于功能微结构的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上能够从事设计、制备、测试及其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公司、工厂、研究所和院校从事科研、教学、产品设计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或上述科研、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的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深造攻读该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课程模块设置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强化数理基础,掌握光电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实践能力为原则,除数、理、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基础课以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注重学科交叉,强调光电子技术基础和物理、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开设量子力学、应用光学、高等光学(I)、高等光学(II)、现代信息光电子学、光电专业基础实验和光电专业实验等前沿等课程。并安排半年时间从事毕业论文工作,使学生跟随老师接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最前沿。
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按四个阶段设置课程:
其中第一阶段为通修通识课程,应修总学分数为62;第二阶段为学科平台课,应修总学分数为22。以上两阶段与材料物理专业基本一致,在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学科平台上统一授课,详见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培养方案。
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程,侧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强调光电学科基础的共性一面,并与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有所交叉。主要包括量子力学、应用光学、高等光学(I)、高等光学(II)、现代信息光电子学,以及光电专业基础实验和光电专业实验等实践课程。总学分为21。
第四阶段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训练阶段,结合在专业实验室和毕业论文中的研究训练,有针对性地选修专业课程,开设有光电功能材料、非线性光学、信号与系统导论、光纤通信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传感技术、微纳光子学、光电检测技术、电气与真空基础实验、傅里叶光学和数字电子技术与微计算机实验等一级学科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使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最前沿。以使学生在光电信息材料、器件与系统应用方面受到了良好全面的训练,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该阶段还必须完成毕业论文(8学分)。
此外,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工程背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主要安排在暑期学校进行,包括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和产业实习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到光电信息技术相关企业的短期实践,并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需要,在光电信息技术应用与选择、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
本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必须修满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及毕业论文在内的累积150学分才能毕业。开设课程中选修课学分数为75, 占总课程学分数的50%,各学期的周学时数在22个左右。
四、培养规格与途径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在实施普通教育基础上的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专业教育。实行厚基础、宽口径教育,专业方向灵活多样。培养过程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较系统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
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 (2)文化科学素质: 科学、公正、客观、民主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学风和人文素质;(2)业务素质:数、理、化,计算机,英语基础扎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价值效益意识和工程技术素养,有较强的社会及专业适应性;(3)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结构:(1) 具备学习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及外语,并适当学习一些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知识产权及光电信息技术安全条例;(2)系统、扎实地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光电信息科学专项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了解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前沿、应用前景;(3)掌握一定的工程制图、工程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工程技术知识与技能;(4) 掌握相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如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等。
技能结构:(1) 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汉语表达思想、写作论文,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熟悉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2) 计算机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资料检索,具备简单应用程序的编写能力。(3) 实验能力:掌握光电信息材料、器件的制备和表征,以及相关的系统应用方面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实验设计能力。(4)具备获取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述培养规格,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准入条件所规定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完成下列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本科学位:
(1) 光电信息基础理论与技能:高等光学(I),4个学分;高等光学(II),4个学分;光电专业基础实验,2个学分;机械设计,2个学分。
(2) 光电信息科学:现代信息光电子学,4个学分;光电专业实验,2个学分。
(3) 物理、材料课程:量子力学,3个学分;电动力学,3个学分;固体物理,4个学分。
(4) 光电信息工程:应用光学,4个学分。
(5) 多元培养路径:A. 本专业升学:需修读本专业指定选修的全部20个学分的课程,另需完成以本专业选修课程为主的12个学分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本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专业课4学分课程。B. 跨专业升学:需完成32个选修学分的学习,其中选修跨学科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至少8个学分。C. 就业创业:完成本专业13个指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及19个选修课程学分的学习,在创业就业类课程学习及第二课堂训练上需达到规定的标准。四年级可申请到企业实习,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折抵一定的课程学分;毕业论文可在企业完成。


五、辅修、双学位课程修读要求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申请本专业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需系统学习过以下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1)数学:大学数学(理二):微积分I,II。
(2)物理: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热力学。
进入本专业的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需分别完成以下课程中的30个学分和40个学分才能达到要求:
(1) 光电信息基础理论与技能:高等光学(I),4个学分;高等光学(II),4个学分;光电专业基础实验,2个学分;微纳光子学,3个学分;机械设计,2个学分。
(2) 光电信息科学:现代信息光电子学,4个学分;光电专业实验,2个学分。
(3) 物理、材料课程:量子力学,3个学分;电动力学,3个学分;固体物理,4个学分,数学物理方法,3个学分。
(4) 光电信息工程:应用光学,4个学分;光电子器件与工艺,4个学分;信号与系统导论,2个学分;光纤通信技术,3个学分;光电显示技术,2个学分;光传感技术,2个学分;光电检测技术,2个学分,工学名人讲堂,2个学分。
一、院系概况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物理、化学、材料等物质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引进国内外材料、光学、能源、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团队而组成,是面向国家重大技术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工学院。工学院除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外,还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工程两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点。学院的宗旨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以及信息科学为基础,瞄准现代工科的学术前沿,解决人类对健康、能源、材料、信息等方面的重大需求问题,培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的高层次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起源于物理与化学学科的交叉。1990年,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材料科学研究所。由闵乃本教授(物理)和杨昌正教授(化学)出任正副所长。1993年成立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闵乃本院士任首届系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发展方向定位于功能材料,特别是信息功能材料。以材料的结构性能、精细人工合成化学与现代光电子技术相互渗透,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器件应用三位一体,发展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经过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以工为目标,以理为基础,理工融合,发展高技术新材料”的学科发展道路上,在科学研究、学术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和国家需求的重大工程问题为目标,发挥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发展原创性的材料科学所需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建立“以工为目标、以理为基础,理工融合”的具有南大特色的材料科学学科。依托强大的物质科学学科群,以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为知识体系的核心,以典型应用与系统集成为牵引,瞄准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的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围绕这一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原则是,既体现鲜明的工学特色,又继承南京大学重视基础、系统扎实的传统特色,在注重数理基础的同时,大力加强工程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建设,加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提升毕业学生在工程技术界的竞争力。
三、培养目标与思路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了解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在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测试、分析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选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学家和工程师。
围绕这一目标,以学科建设思路为指南,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与教学体系建设,实现“理工融合、以工为方向、以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本专业重视数、理基础,强调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注重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在材料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功能材料领域从事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材料表征和材料性能各方面研究和应用工作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针对新一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我国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及其在光电信息、能源、智能系统等工程技术应用的发展服务。
按照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毕业生将获得在功能材料领域继续深造并从事前沿科技研发、以材料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基础跨学科发展以及进入行业发展或创业三种个性发展途径。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从事光、电、磁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研究的科研机构或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或上述材料的生产与开发的企业(公司),可从事新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及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四、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包含两个本科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与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1993年正式成立。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多学科交叉、富有活力、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 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100%,90%以上的教师具有在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留学、工作和访问进修的经历。
材料物理专业以材料微结构物理与现代光电子技术相互渗透为基本原则,将理论设计与工艺技术相互融合,在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种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上,运用人工设计材料的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发展具有特定微结构的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目前的研究着重于运用微细加工、畴加工调制、感应写入、应变超晶格、选区和图样外延等先进技术,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发展新型光电子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
材料化学专业强调现代精细材料合成与光电子技术相互结合,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种材料制备工艺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的人工设计技术,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发展具有特定微结构和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目前的研究着重于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设计和制备新型无机和有机光电子材料和微电子材料。
南京大学的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围绕着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重点围绕人工带隙材料与器件、能源环境材料与技术、信息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微纳结构制备与器件和材料微结构设计等研究方向,开展材料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多年来就业状况良好,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90%以上,名列全校前茅。成立以来共为社会培养本科人才770余名,所培养的材料科学高素质人才受到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普遍欢迎,为国家和江苏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2005年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所在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于199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建立博士点,2005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08年成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0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
五、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按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三大模块设置:
第一阶段为通修通识课程,强化数学、英文训练。除政治与品德修养类课程外,还包括大学体育、大学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另外还包括不少于1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总学分为59,总周学时68。
第二阶段为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平台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学科平台课程以物理与化学为主体,使材料物理和化学方向的学生具有共同交流的基础,为向各专业发展、理解材料物理性质和结构,以及材料表征和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开设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物理(包括二个课程单元)、数学物理方法,以及普通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侧重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各自的专业特点,分别强调功能材料的基本内容和材料合成的基础,两个专业的课程互有交叉。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表征、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子器件工艺,以及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物理实验、材料化学实验等课程。总学分为53-54,总周学时68。
第三阶段为开放选修课程和专业训练阶段,结合在专业实验室和毕业论文中的研究训练,有针对性地选修专业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使学生尽早接触材料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以使学生在先进功能材料,特别是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方面受到了良好全面的训练,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此外,还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程背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主要安排在暑期学校进行,包括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加工、计算机制图,以及到材料相关企业的短期实践。按照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框架,在该阶段学生可按照功能材料领域继续深造并从事前沿科技研发、以材料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跨学科发展以及进入行业发展或创业三种个性发展途径自主选择选修课程。总学分为34,总周学时38-45。
六、培养规格与路径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较系统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素质要求:(1) 文化科学素质:科学、公正、客观、民主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学风和人文素质;(2)业务素质:数、理、化,计算机,英语基础扎实,思路开阔,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较强的社会及专业适应性;(3)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结构:(1) 具备学习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及外语,并适当学习一些文科课程,熟悉有关知识产权及材料工程的安全条例;(2)系统、扎实地掌握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材料科学专项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了解材料物理的前沿、应用前景;(3) 掌握相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如材料化学,机械制图,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等。
技能结构:(1) 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汉语表达思想、写作论文,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熟悉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2) 计算机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资料检索,具备简单应用程序的编写能力。(3) 实验能力:掌握材料制备和表征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实验设计能力。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必须修满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在内的累积155学分才能毕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按照大类统一招生,第一阶段按照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科平台统一授课,即选择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第二阶段分流到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
(一)通识教育(大类培养阶段)
强化数学、英文训练。其中政治与品德修养类课程16个学分,大学体育4个学分,大学数学修读第一层次共14个学分,大学英语修读层次一、二共8个学分,另外还包括不少于1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总学分要求为63。
(二)专业教育(专业培养阶段)
分流时间: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分流,分别进入材料物理或材料化学专业进行学习。
分流方法:原则上按照学生志愿,兼顾专业协调发展加以引导。
根据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不同的专业特点,两个专业的准入准出条件分别如下:
1.材料物理专业准入准出要求
(1)专业准入
要求进入材料物理专业学习以修读本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具备大学数学、英语及一定的物理学的基础。所需具体的准入条件为修读以下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4个学分,普通物理:力学、热学,4个学分;大学物理实验,5个学分。
对于跨院系进入本专业的学生,需根据上述分流条件,组织准入考核,通过转系考核者予以批准准入材料物理专业学习;材料物理可接受本专业总人数的15%跨院系学生进入本专业。
(2)专业准出
材料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准入条件所规定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完成下列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本科学位:
(1)物理、化学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共8个学分;大学物理实验,5个学分。大学化学,3个学分;大学化学实验,2个学分。
(2)理论物理课程:理论力学、热力学,3个学分;量子力学,3个学分;数学物理方法:3个学分。
(3) 材料科学基础理论与技能: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4个学分;材料表征,4个学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2个学分。
(4) 材料物理:材料物理,6个学分;材料物理实验,2个学分。
(5) 应用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4个学分。
2.材料化学专业准入准出要求
(1)专业准入
要求进入材料化学专业学习以修读本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具备大学数学、英语及一定的物理、化学的基础。所需具体的准入条件为修读以下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1) 大学计算机基础4个学分,普通物理:力学、热学,4个学分。
(2) 大学化学:大学化学,3个学分;大学化学实验,2个学分。
对于跨院系进入本专业的学生,需根据上述分流条件,组织准入考核,通过转系考核者予以批准准入材料物理专业学习;材料物理可接受本专业总人数的15%跨院系学生进入本专业。
(2)专业准出
材料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准入条件所规定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完成下列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本科学位:
(1) 物理、化学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共8个学分;大学物理实验,5个学分。大学化学,3个学分;大学化学实验,2个学分;物理化学,3个学分;
(2) 理论物理课程:理论力学、热力学,3个学分;量子力学,3个学分;数学物理方法:3个学分。
(3) 材料科学基础理论与技能: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4个学分;材料表征,4个学分。
(4) 材料化学:材料化学,4个学分;物理化学实验,2个学分;材料化学实验,2个学分。
(5) 应用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4个学分。
(二)多元发展(多元培养阶段)
A 材料物理专业
1.学术类人才培养:
本专业升学:需修读本专业指定选修的全部24个学分的课程,另需完成以本专业选修课程为主的10个学分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专业课4学分课程。
(1)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及方向)研究生阶段开放课程目录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2学分
材料科学进展: 2学分
纳米材料科学: 2学分
材料热力学: 2学分
微纳光子学: 2学分
凝聚态光物理: 2学分
(2)修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免试研究生需修读以下指定的选修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对考研学生建议选修以下指定的选修课程。
物理化学: 3学分
电动力学: 3学分
光电子器件与工艺: 4学分
模拟电路: 3学分
模拟电路实验: 3学分
机械设计/材料加工: 3学分
材料机械加工工程基础训练: 1学分
材料化学: 4学分
2.交叉复合类人才培养:
(1)需完成34个选修学分的学习,其中选修跨学科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至少10个学分。
(2)第二专业课程修读要求
第二专业学习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确保修读完成主修专业(第一专业)之外,按照另一专业(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完相关课程,获得相应证书的学习方式。第二专业课程包括所有专业准入准出课程。学生修完第二专业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可申请南京大学第二专业证书。未能修完全部第二专业规定课程,但修完该专业课程30个学分以上(含30),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南京大学副修专业结业证书;跨学科修完某专业学科专业课程40个学分以上(含40),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南京大学双学位证书。
3.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
完成本专业13个指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及21个选修课程学分的学习,在创业就业类课程学习及第二课堂训练上需达到规定的标准。四年级可申请到企业实习,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折抵一定的课程学分;毕业论文可在企业完成。建议修读以下就业创业课程:
知识产权与产业化
材料与社会
工学名人讲堂
B.材料化学专业
1.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
本专业升学:需修读本专业指定选修的全部26个学分的课程,另需完成以本专业选修课程为主的8个学分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专业课4学分课程。
(1)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及方向)研究生阶段开放课程目录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2学分
材料科学进展: 2学分
纳米材料科学: 2学分
材料热力学: 2学分
微纳光子学: 2学分
凝聚态光物理: 2学分
(2)修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免试研究生需修读以下指定的选修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对考研学生建议选修以下指定的选修课程。
有机化学: 3学分
高分子材料科学: 3学分
光电子器件与工艺: 4学分
模拟电路: 3学分
模拟电路实验: 3学分
机械设计/材料加工: 3学分
材料机械加工工程基础训练: 1学分
材料物理: 6学分
2.交叉复合类人才培养:
(1)需完成34个选修学分的学习,其中选修跨学科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至少10个学分。
(2)第二专业课程修读要求
第二专业学习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确保修读完成主修专业(第一专业)之外,按照另一专业(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完相关课程,获得相应证书的学习方式。第二专业课程包括所有专业准入准出课程。学生修完第二专业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可申请南京大学第二专业证书。未能修完全部第二专业规定课程,但修完该专业课程30个学分以上(含30),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南京大学副修专业结业证书;跨学科修完某专业学科专业课程40个学分以上(含40),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南京大学双学位证书。
3.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
完成本专业18个指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及16个选修课程学分的学习,在创业就业类课程学习及第二课堂训练上需达到规定的标准。四年级可申请到企业实习,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折抵一定的课程学分;毕业论文可在企业完成。建议修读以下就业创业课程:
知识产权与产业化
材料与社会
工学名人讲堂
七、毕业和获得学位要求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必须修满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及毕业论文在内的累计155个学分,达到准出标准才能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银街16号,南京大学科学楼916
电话:+86-25-83594648 (综合事务)
+86-25-83594668 (研究生事务)
+86-25-89680290 (本科生事务)
更多联系方式请查看“机构设置

邮箱: yb_eng@nju.edu.cn

添加南京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南京大学考研分数线、南京大学报录比、南京大学考研群、南京大学学姐、南京大学考研真题、南京大学专业目录、南京大学排名、南京大学保研、南京大学公众号、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京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京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南京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南京大学考研网由南京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南京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