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京医科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南京医科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基础医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系成立于2018年6月,由原发育遗传学系和生物技术系组建而成,是遗传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系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高级实验师和实验师各1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


本学系主要承担本科生《医学遗传学》和《生物医学导论》以及留学生《Medical Genetics》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此外,学系还承担硕士研究生《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策略和常用方法》、《分子遗传学》以及《基因组与生命组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五年主编或参编《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和《生物医学导论》等教材7部。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国家医学类微课竞赛一等奖;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并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网络课程建设优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学系教师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扬子江奖教金”、“赵息保青年教师奖教金”等称号和表彰。


本学系的研究领域涉及分子遗传学、肿瘤遗传学和骨发育生物学等,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听觉功能异常的分子遗传机制;2、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的发病分子机制;3、肿瘤发生与转移的表观遗传机制;4、Hedgehog信号转导在胚胎发育和人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5、以果蝇为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及行为分析。近5年来,本学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部省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


江苏省异种移植重点实验室挂靠本学系。
南京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学系,原为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系。2009年学校组建发育遗传学系,学系更名为细胞生物学系。目前,细胞生物学系设硕士学位授予点,校级重点学科。在编人员16人,教师14人,科辅2人;其中,教授6人, 副教授1人,讲师7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8人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细胞生物学系承担全校《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教学对象覆盖全校八年制、本科以及南亚班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基于“课程为载体”,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目前,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4部、参编教材5部;主持或参加省级教学课题5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荣获南京医科大学奖教金一等奖1项、扬子江奖教金优秀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各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同时,注重本科生的创新实践,指导本科生申请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6项;指导本科生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和“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三等奖”。


在科研工作方面,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基础学科,不断地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等交叉整合。细胞生物学系近年来凝练研究方向,改善实验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已形成了以肿瘤细胞生物学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肿瘤表观遗传学、肿瘤耐药机制、肿瘤免疫学、肿瘤靶向性治疗,环境因子的肿瘤致病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建立起包括染色质空间构像捕获技术(3C)、染色质沉淀(ChIP)、治疗型抗体筛选、CAR-T细胞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物筛选、功能基因组筛选等技术平台。自2011年起,承担市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共27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2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千余万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Hepatology,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际授权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学术互动和人才培养。


细胞生物学学系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将用自己的理想、热情、才华和奉献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为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卫生部高级师资培养基地,江苏省“九五”联建重点学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


生理学系现有在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2人。学系现有国外引进人才4人,省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7人,担任国内专业期刊编委、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3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2人,南京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3人。


生理学系主持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医学机能实验学》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医学机能实验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生理学》、《人体机能学》、《医学机能实验学》、《基础医学概论》、《高级生理学实验方法》等,承担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生理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了双语教学、学生自设计实验、综合性实验;建立了生理学虚拟实验室和人体机能实验室,率先开设人体机能实验教学;建立了生理学教学网站,用于日常答疑、阶段性考试、布置作业等。主编和参编了包括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10余部教材和专著,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建立和研制了D95/MD2000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及相应的实验教学软件,其成果为数十所兄弟院校所采用。近五年承担省级、校级教学课题8项,发表教学相关论文40余篇。


生理学系以心血管生理、神经生理和细胞生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整体和细胞分子水平多层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学系现有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5人。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4项,国家“973”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3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16部,其中主编、副主编1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有6个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临床,并形成产品或专利,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基础医学、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主要学科,是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要组成部分。为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校重点学科。


学系现有教师31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7人),讲师10人,专职科研人员3人(硕士生导师2人),科辅4人。其中中组部“QR”,“青年QR”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1人,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1人,“青蓝工程” 培养对象2人。学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多数都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学系每年承担全校“5+3”一体化、本科、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人体机能学》的教学任务,并为研究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进展》等课程;其中《生物化学》课程入选江苏省全英文精品课程,继续教育精品课程。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等教材17部。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编写PBL案例,制作微课、建设网络平台教学等。近五年申请获得校教改课题13项,发表论文15篇,获得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他教学奖励约20项,学系被评为校 “三育人”先进集体。


在学科带头人韩晓教授的带领下,将代谢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为本学系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糖尿病发病机制,线粒体病变与老年化疾病的分子机理,肥胖及非 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分子机制,器官发育与疾病,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中枢神经调控能量代谢的分子机理等;在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diabetes , diabetologia等期刊。近年来承担了科技部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课题5项,在研课题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近五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40多篇,影响因子5以上15篇;获得专利 2 项,科研成果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类)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学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与美国匹茨堡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糖尿病研究所、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南京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是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系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理实验师2人,博士后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1人。


学系承担全校各专业层次研究生及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教学任务,分别开设了针对基础医学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课程,以及研究生的《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概论》2门课程。学系现已建成完备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拥有膜片钳系统、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系统、细胞显微成像系统、动物行为学系统(包括大鼠、小鼠和树鼩)和大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在分子、细胞、脑片、活体等多个层次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神经生物学问题。教学工作扎实用心,精益求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系也在尝试开设网络教学并引入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学系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4-5名。


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2)脑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3)线粒体质量控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4)⼈脑发育和进化的调控机制及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青年基金,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青年项目等十余项;参与了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组建了1个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在研课题总经费达千余万元,并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PNAS和JNS等著名国际期刊。


本系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或实验室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使得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始终处于国际前沿。
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88年起本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于1981年成为硕士点,1986年成为博士点,2000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药理学科是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2003年经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科成为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南京医科大学新药创制与研究中心)。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刘天培教授、饶曼人教授等老一辈药理学家的带领下,在心血管药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就,多次获得教育部、卫生部和江苏省的科技奖励,为学科的持续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基础。从“八五”开始,张银娣教授最早在国内开展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相关药物药动学与药效学影响的研究,开拓了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从“九五”后期起,学科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在学科带头人胡刚教授的带领下,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方向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其神经保护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其多项省部级课题科研任务。近5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得相关专利1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长期以来,学科还积极为国内医药企业开展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新药研发工作,为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系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其中,学科带头人胡刚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获得者,受聘担任SCI刊物《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of Natural Products》和《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副主编,《Clin Exp PhysiolPharmacol》和《Acta Pharmacol Sin》的编委;李胜男教授被遴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胡刚教授、李胜男教授、杨俭教授、孙秀兰教授、鲁明副教授被评定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胡刚教授、李胜男教授、孙秀兰教授、鲁明副教授均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5年药理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2006年神经药理学研究团队(针对神经退行性病的神经保护研究)被遴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首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并于2007年获批成立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2007年药理学科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药理学系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国家、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各类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长期以来,药理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受到国内同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我校首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9、2013),近5年来多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和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同时,学系还承担了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药理学教学任务,年平均3000多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本系教师体现了良好的教师风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有多人次获奖,受到表彰和师生的好评。“药理学(全英文)”被评为2016年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2015年获江苏省“巾帼文明岗”,2017年获校“三育人先进集体”称号。
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免疫学系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原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独立成为免疫学系,微生物专业并入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目前,免疫学系内设免疫学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学系各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南京医科大学学海楼第6层,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免疫学系是南京医科大学“免疫微环境与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另外,免疫学科是我校第六个进入全球ESI前1%的学科。


学系现有在职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名。教授中大部分都有5年以上海外科研训练经历。有江苏省特聘教授4名,作为核心成员参与3个江苏省双创团队建设,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入选者3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


免疫学系承担全校八年制和本科各专业学生以及留学生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任务,并开设了《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研究生课程。学系多位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多种专业教材,包括主编和参编科学出版社《医学免疫学(双语版)》《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等。教学上荣获“全国教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科研优秀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精品课程”等荣誉。


免疫学科创建于抗日战争前的国立江苏医学院细菌学教研室。从五十年代开始,在陈少伯教授、金锦仁教授和倪斌教授等老一辈免疫学家的带领下,主要从事细菌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等研究。进入八十年代后,在姚堃等教授的主导下,学科深入开展了抗病毒机制和应用研究,并建立了天然干扰素制备纯化流程,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近几年来,学科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形成了以组织免疫微环境研究为鲜明特色的紧密相关的几个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免疫、肠道免疫、肿瘤免疫、肾脏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每个研究方向均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任务,仅2018年当年学系到账经费就达700多万元。近五年来,学系教职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早在1981年就被遴选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学系所在学科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重点学科,并组建了“江苏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为进一步增强疾病防控能力以应对新现和再现传染病,在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重组建立了“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现学系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学系在编人员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高级实验师2人、助理实验师3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本学系承担或参与的本科生必修课程有: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中英文课程、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病原生物学、PBL专业课程;对研究生开设了生物医学英文文献导读和博导论坛-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还定期开设了人与动物共通传染病、瘟疫与电影、世界各洲传染病的分布与流行、谁动了我们的环境等多门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系在其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多位教师主编或参编《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生物医学导论》《检验与临床诊断:寄生虫病分册》等医学规划教材或专著。多年来,学系一直注重教学品质的提升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学系有“校教学名师”1人,多位教师进入学院教学综合测评前十名,获校讲课竞赛一、二等奖、校级奖教金、教学成果奖等荣誉。研究生培养方面,学系现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5名,硕士研究生16-18名。
本学系是我校率先开展科学研究及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早在1945年即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科学论文。学系目前主要依附于“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平台,围绕日本血吸虫、卡波氏肉瘤病毒、肠道微生物、蚊虫等重要病原或病媒开展系列相关研究。学系研究团队目前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2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名、“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名、“青蓝工程”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名、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1名、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名等。多年来承担了美国NIH/RO1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973”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SFC-NIH)重点合作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面上/青年)等重要研究课题,学系目前在研经费累计达1000余万元。在项目支撑下,学系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ncogene、PLOS Pathogens、Nucleic Acids Res、Journal of Virology等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SCI杂志上,并申报获批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
多年来学系一直将服务社会的理念贯彻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系吴观陵教授一直倡导大家:“我们需要且必须积极加入到国家的疾病防治活动中,不能游离于国家的重大需求之外”。学系骨干教师定期参加国家卫计委寄生虫病防治会议,参与商榷国家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规划、诊断防治标准及合作研究指南的制定及修改。此外,学系利用学科专长,面向社会或基层定期开展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科学宣教活动,努力践行疾病防控的社会职责。 

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90年组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心”,1999年获“江苏省优秀学科建设梯队”称号,2011年本学系与心血管临床联合获批成为“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2016年成为江苏省“心血管病靶向干预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是“江苏省心血管病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全系现有教师16人,科辅人员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助教1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人。
本系承担的本科生教学任务有:病理生理学中英文课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高级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机能实验学、PBL课程;对研究生开设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思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概论等课程。教学工作力求改革发展,保持较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组织的网上教学质量测评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开设多种方式的网络教学,如建设病理生理学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等,用于日常教学、阶段性考试、扩展学习、师生互动。主编或参编《病理生理学》、《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机能实验学》、《人体病理生理学》及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病理生理学》卷等多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获得教学成果奖多项,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学系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6名,硕士研究生11-13名。
本学系长期从事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及靶向干预的研究工作,现有科研实验室约2400m2,建立了组学技术平台、心功能与电生理分析平台和动物在体实验平台等。目前有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4人,“心血管发病机制研究团队”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创新团队。近5年主持“97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 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重点(培育)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18项、青年基金5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和教育厅等部省级项目10项。近年来,在模式识别受体/转录调控因子翻译后修饰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发现了多个心血管病相关标志物与新的靶标,可为心血管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近5年,在Nat Commun,Circ Res,Cancer Res,Diabet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9的SCI论文6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承办国际和全国学术交流会议8次。
 南京医科大学法医学学科始建于1953年,历经风雨,1981年恢复教研室独立编制,2005年7月成立法医学系。50多年来一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临床与检案相结合,坚持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质量方针,走产学研为一体的办学道路,在教学科研的同时承担了司法鉴定工作万余件、并先后举办过八期全国法医学专业进修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大批法医专业技术骨干。2009年底被司法部正式批准为全国法医临床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2003年成为基础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同年与南师大法学院联合创办了医学法学双学位、学制为六年的"医学司法鉴定"方向,2015年转为招生五年制法医学专业,至今已正式招生十四届学生。


学系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7名、主管技师2名;其中博士5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5名,以青年-中青年年龄分布为主,师资队伍整体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强,整体素质较高、学历层次合理。


近年来,学系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科研基金项目5项,包括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和江苏省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课题1项,校级教学及科研课题6项,指导学生获得大创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医学》、《环境法医学》和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形态实验学》等教材,副主编全英文版《法医学》教材,荣获国家医学类微课竞赛奖励3项,省级微课竞赛奖励2项。


本学科特色:法医病理学为省内领先,研究方向包括损伤时间、死因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分子机制、百草枯中毒损害机理及标志物筛选、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法医临床学面向全国承接大量鉴定业务,主要涉及致伤方式、医疗损害及伤病关系等疑难复杂问题的评定及标准制定;法医物证学主要涉及亲缘关系鉴定,新型遗传标记的开发,硅藻DNA条形码研究等。


2002年6月经省司法厅审批,正式成立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并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公示,2005年3月又挂牌为“江苏省妇女伤情鉴定中心”,利用高校科技平台和人才优势,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分布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鉴定人员队伍。面向省内外可接受单位或个人委托,主要开展法医病理学(如死亡原因、伤病关系)、法医临床等涉及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案件、法医物证检验(如亲子鉴定、个体识别)等范围鉴定工作。2009年10月正式通过司法鉴定行业检查机构及实验室认可,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家通过认可的高校鉴定机构。多年来为省内外解决许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的实际问题,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有较高的公信力,在2009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为促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利作出了积极努力。

添加南京医科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南京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南京医科大学报录比、南京医科大学考研群、南京医科大学学姐、南京医科大学考研真题、南京医科大学专业目录、南京医科大学排名、南京医科大学保研、南京医科大学公众号、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京医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京医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南京医科大学考研网由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