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地理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
公共管理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需求使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学从公共行政学演变而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政府等公共组织及其管理活动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过程、功能、行为,及其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司法行政、政企关系、社会保障、教育行政、土地政策、电子政务等。
公共管理的知识基础是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公共管理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与社会科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具有密切的联系,包括管理学其他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公共管理的知识基础,既涉及一般性的管理知识,也与公共活动本身的知识内容有关,比如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土地管理等。
本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2006年获得授予权,为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等四个学院所共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估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公共管理学科拥有较强的学科基础,拥有结构合理、水平上乘的师资队伍。该学科导师共20人,其中教授15人。导师队伍中的知识结构涵盖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估等学科。承担国家级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计18项,各类横向项目计170项左右,总金额计1亿左右。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2.学科方向简介
本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四个方向,即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以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本方向注重研究当代中国政府的职能与能力问题,研究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以及行政文化研究。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研究教育系统、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学校制度、学校组织管理、教育评价等问题。本方向注重对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对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批判吸收和运用,在研究方法上倡导实地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探索科学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和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方向注重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和改革,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对建立失业保障机制,促进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探索土地资源的特性、区域差异、配置规律等,探讨产权机制、经济机制、政策措施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管理技术。本方向注重土地利用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产业化研究以及土地价格研究。

二、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具备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掌握相关研究方法,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高级专业工作的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专业外文资料。

三、质量标准
总体要求:
1.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的能力;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能够使用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2.具有从事本学科理论或实践工作的专业精神、才智、涵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将它迁移到其他工作领域;注重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身体力行;
3.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守学术诚信,所有引用和参考都应该注明出处,出于任何目的都不能随意篡改研究数据;
具体要求:
1.完成规定学制,修满规定学分,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
2.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挂职实习,或参与社会调研活动,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并完成实践报告一份;
3.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次数不少于三次;听取高层次学术报告不少于十次;
4.广泛涉猎本学科相关经典文献,研读各二级学科所规定的必读经典书目;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进行交流和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6.坚守学术品格,不从事任何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

四、学制与学分
1.研究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2.总学分不少于3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个学分。

五、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2.指导教师采取切实措施,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合作平台,推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实地学习、短期交流等项目的开展,建立健全更加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4.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遵循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的作用,又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

六、培养环节
1.硕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3.开列公共管理类经典文献目录,并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其发给拟录取的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开题时间在第三学期。
5.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随机抽检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一、专业领域简介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的采集、量测、处理、表达、管理、分析、更新和应用的工程领域。本领域覆盖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涉及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
本领域主要为地球科学研究、城市建设、资源开发、道路建设、交通导航、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重建等提供工程技术和管理服务, 其行业覆盖面主要有:测绘、勘察、地矿、规划、建筑、海洋、交通、农林、水利、电力、房地产、国防等。
南京师范大学工程硕士(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点,是在2007年设立的“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设立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练形成的。2011年,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地理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批准为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本学科也是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
工程硕士(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点目前有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出国学习、进修和合作科研的经历。本学科目前有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个,校外实习基地10个,校外导师20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地理信息工程中心1个。
工程硕士(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特色包括:(1)以影像数据为主题的空间数据快速采集、建模与分析方向;(2)以网络环境为主题的地图设计、传输和应用方向;(3)以城市空间为主题的城市地面变形监测与模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量、城市空间信息系统方向。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面向测绘行业及测绘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的学生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先进测绘方法和现代测绘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
(二)培养规格
获取知识能力:具有通过检索、阅读等手段,获取本领域相关信息,了解本领域的热点和动态,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高等工程数学、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技术、空间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及计算机技术,解决测绘、勘察、海洋、交通、资源与环境、国防等相关方面工程问题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在团队和多学科工作集体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能够有效组织工程项目的实施,并解决实施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素质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遵守科学道德、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学制与学分

工程硕士(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四、培养方式

我校工程硕士(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
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鼓励采用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全日制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在校脱产学习方式,要求全日制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生产单位)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行业导师共同指导。

五、培养环节

1、确定双导师:本专业应在入学1月内通过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导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建立导师组。
2、培养计划:导师和研究生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2个月内制定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安排。
3、实践环节: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一般在入学后6个月内完成。专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指导教师做出评定;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结合专业实践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实践表现、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测绘工程的领域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可由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决定实习实践内容,或由培养单位决定。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集中实践地点一般选择固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也可联系相关专业实习单位;分段实践在1—2学年均可安排,分段实践地点一般选择校内或本地公司。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中,必须到真实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5个月。
《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是专门制定的重要材料,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每人一册,用以实时并详细记载其专业实践各环节的实施情况与评定,完成后连同实践总结报告一并存入研究生的学位档案。
4、课程学习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研究生的知识和应用单位的具体需求,确定具体的学习课程,但需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
5、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获得相关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测绘职业资格证书二级以上),鼓励非全日制研究生参加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
6、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要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论文工作应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写作、评阅与答辩等环节。
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测绘工程和技术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

一、专业类别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作为我国首批新增的硕士专业学位之一,主要针对旅游职业领域的需要,面向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旅游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或同等学力并具有3年或以上实践工作经历人员招生,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江苏省最早创建的高等旅游教育机构,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富,在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等领域具有突出的研究优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整合学校与旅游管理部门教育资源,通过开放化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师资配备、应用型的培养模式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为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输送高层次管理与教学研究人才。本专业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另外在旅游行业聘请兼职教师6人,同时建有无锡灵山景区、南京中陆必得旅游策划设计研究院等多个实践基地,可为研究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提高优良的环境条件。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旅游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旅游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3、具有扎实的学识修养和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旅游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4、具有从事旅游调查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旅游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学制与学分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33个学分。

四、培养方式

1、我校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
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方式,重点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运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解决职业实践中真实问题、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凸显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开设或选修人文素养类课程及各专业领域交叉选修课程,以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实行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并实施导师指导小组制度。校外实践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指导研究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能力。
4、突出专业实践的重要地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培养条件好、导师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将职业实践、能力提升与学位论文选题相结合。
5、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导游、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推进本领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本领域人才培养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

五、培养环节

科学、合理、规范地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严格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
1、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入校后发放《专业学位培养手册》,指导研究生填写基本情况,使研究生理解《专业学位培养手册》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培养过程记录的要求和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需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内容和授课时间。课程总学时数一般以一个学年内完成为宜。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专业实践环节应重视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丰富专业实践的内涵与形式。研究生需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到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设计部门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可通过在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观摩见习、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实践成果考核可通过撰写实习报告或调查研究报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或模拟、实习单位鉴定等方式进行。专业实践结束后,学生应向指导教师提供以下材料:(1)1份实践(实习)总结报告或调查研究报告;(2)实践单位的考核(鉴定)意见。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专业实践计4个学分。
4、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项目策划、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学位申请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应通过指导研究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按照本领域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要求及相关标准完成学位论文。
5、积极创新培养方式,实行各研究方向的交叉培养和合作培养,通过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等的学科交叉及与旅游行业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专门旅游人才。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
(1)学科概况
地理学与自然、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前景广阔的学科。从古至今,地理学一直是重要的学科门类。在古希腊、中国、阿拉伯等文明中,地理学具有突出地位,并和历史一起构成反映空间和时间的两门基础科学。近代以前,地理学曾是囊括天文、地质、生物、气象等学科的“科学之母”。近现代的发展使得地理学趋于专门化,但还是一个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球信息科学三大门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正是因为地理学横跨自然、人文(社会)和技术三大领域,强调整体思维,所以,它可应用于解决这些领域所涉及的许多现实问题,比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与城乡规划,地图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复杂演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也不断革新,并日益显示其重大作用。全球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自然地理的重要性提升,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凸显人文地理学的价值,信息化的快速演进则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结合,促生了GIS(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基础、人文社会关联、信息技术优势使地理学三足鼎立。地理学的优势在于整合这三者成为一门完整的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1952年,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1997年成立地理科学学院。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拥有多个高层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平台。地理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人文地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全国地理学学科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学科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瞄准地理科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东亚季风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资源集约利用、人类活动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等方向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瞩目的成绩。
2.学科方向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学科方向主要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环境遥感、环境地理学及海洋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方向主要瞄准地理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综合自然地理、第四纪地质、环境变迁与全球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地面过程与地貌模拟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过程、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自然地理方向是自然地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自然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各1项。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近年来已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5篇;沈冠军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上的封面论文,将北京猿人的年龄测定为77万年。汪永进教授团队发表的 “过去22.4万年千年和轨道尺度东亚季风变化”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人文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是由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创立并建设的我国现代第一个人文地理学专业。在李旭旦、金其铭等先生的带领下,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已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主要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近年来,该学科在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规划、乡村地理、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城镇体系与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学、人口迁移与社会转型、城市化与信息化、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地缘政治格局变化重组、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均取得了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拥有了较好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现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苏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和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各1项、“十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空间认知理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等探讨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地理信息获取、地理信息表达以及综合分析和模拟地理现象及地理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的空间结构和机理,地理信息的获取、建模、加工、处理、表达和应用等。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先进的方法论和技术,为资源与环境管理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该方向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点,地理信息系统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理环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中组部QR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各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国家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863 ” 项目、“ 973 ” 课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十项,年均研究经费1000万元以上。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开发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等数十项行业GIS系统,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地理环境遥感 地理环境遥感主要利用遥感、遥测等技术,是以探测地理环境现象及其动态变化为目标的遥感科学、技术与应用,旨在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机制,为地理环境多维、多尺度和高时效的动态监测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提供综合性技术支撑。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拥有地理环境遥感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二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在遥感动态监测的机理与过程、环境遥感的原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大气环境遥感、环境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大气污染遥感监测与估算、湖泊水体水质监测与反演、土壤环境及海洋遥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特色成果。拥有《遥感地学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及数项“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主持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太湖水专项项目、“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5)环境地理学 环境地理学方向主要通过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复合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与协调平衡机制,深入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复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地理学方向有机整合了地理科学、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优势力量,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全球生源要素(碳、氮、磷)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影响、晚新生代以来东亚环境变迁过程、全球气候环境过程建模与模拟、环境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拥有江苏省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农业发展研究院等重点研究机构以及环境地理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高标准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多个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创业实习基地。
(6)海洋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拥有海洋地理学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江苏省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工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环境演变,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国土及其权益,海洋政治、立法与管理,海洋新技术发展、应用与影响等。近年来在海岸带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海洋-河口系统建模与模拟、海陆交互带的地理环境演变规律、海域规划与环境评估等领域形成了独到的特色。拥有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使用论证甲级资质,是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评选确定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下设有海洋开发综合办公室、海洋调查监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海洋基础地理实验室、海洋模拟分析实验室等实验室,共有50人从事海洋开发与生态建设,已经形成了包括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工程、海洋规划、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测量、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海洋教学及科研队伍。其中教授级工程技术人员15人,高级工程师20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海洋局公益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数十项,年均科研经费超千万元。

二、培养目标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位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就业面宽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三、质量标准
1、应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
1)应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
2)应具有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
3)应具有良好的部门地理学基础;
4)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学基础;
5)应对自己从事的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具有较为系统的掌握;
6)应具有地理数量分析的基础;
7)应具有良好的利用地图表达地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8)应受过一定的野外调查技能训练。
2、应具备的本学科基本素质和学术道德
1)学术素养
1应了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应了解社会发展对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要求;
3了解国家关于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
4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2)学术道德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地理学研究中,数据、地图和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几个重要方面,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对他人的这些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3、应具备的本学科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学术文献,获取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
2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络通过规范途径获取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信息。
2)科学研究能力
1所有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
2所有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能够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具体的地理学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1至少应该能够在地理学的某一个方面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与实践。
2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GIS二次开发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地理方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本学科科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及实验技能。
4人文地理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一定的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5海洋地理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一定的海洋调查、数据获取、分析与评价能力。
6所有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都应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
5)其他能力
具备野外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4、学位论文应达到的相关学科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1)规范性要求
论文所包含的以下几个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选题依据、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数据和资料来源说明、研究结果、结论及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论文选题的理论前提成立且可靠。
2所有地图图件均需要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或以之作为底图。
3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野外试验点、采样点或所研究区域的样本取样点必须配有全球定位坐标。
4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其机理、步骤与操作程序。
5文中需附中英文图表题,计算式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6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不能将生活习语或流行语当学术概念;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
7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文中要体现确实参考了某些外文文献。
8论文应有专门章节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2)质量要求
1选题应围绕一个地理学学术问题或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来进行;
2所用数据翔实和有效;
3研究方法针对性强;
4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5逻辑较为严谨;
6研究结果具体,可信度高;
7写作规范;
8结论明确。
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具体如下:
1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在本学科领域提出新的概念或理论,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概括或解释能力。
2方法的创新。使用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观测、实验、分析、测量、计算和展示的方法或指标体系,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
3数据的创新。通过采用更为先进的观测设备,或者设计新的调查方案获得新数据,或者开发已有数据,用新的理论视角找到新的数据使用方式。
4研究问题的创新。采用现有的理论或者方法,研究探讨最新出现的自然或人文现象、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或对策等,并取得创新成果。

四、学制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总学分不少于3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0个学分。

五、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应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重点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提倡实施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制度。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组建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系统地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
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讲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特别是参加或列席本专业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六、培养环节
1、硕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应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3、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学科应列出硕士生必读的文献,并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必读文献目录发给拟录取的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
5、实行硕士论文预答辩制度,预答辩与答辩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6、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各学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硕士生申请学位应取得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提出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全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学院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教授53人,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度的院校交流和广泛的学科融合是学院师资队伍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江苏省“333”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学院已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为核心、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打下深厚的人才基础。 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1号
邮编:210023 Tel: 86-25-85891347 Fax: 86-25-85891742 南京师范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溯源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历史与地科,1919年后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南京大学地理系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李旭旦教授偕金祖孟等先生至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1997年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了当时国内第一家地理科学学院。学院始终高举地理学大旗,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培育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根本,以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脚踏实地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平台和一流的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教授53人,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度的院校交流和广泛的学科融合是学院师资队伍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江苏省“333”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学院已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为核心、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打下深厚的人才基础。
学院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人文地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理信息系统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地理学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拥有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工程中心、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江苏省工程中心、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机构,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优质平台。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瞄准地理科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以“扎根地理学、服务地理学、发展地理学”为特色,在全球变化与地理环境演变、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区域规划与旅游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在《Nature》上发表论文3篇,在《PNAS》上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08项(授权51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6项。学院主持973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973、863、科技支撑课题及专题36项,国家基金委杰青和重点基金11项,年均科研经费达五千万元以上。
学院拥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8个教学系,9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测绘科学及管理学等学科。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自然地理学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了《现代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和《地图学》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已出版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11部,还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特色专业以及国家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等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学院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建设了仙林水生态实验平台、天目湖水环境监测实验站、ESRI校企联合实验室、物联网校企联合实验室、导航技术及应用、土地评估及规划等校企共建基地,拥有“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在土地管理、海洋管理、旅游管理、环境工程、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国情分析评价、地理信息工程与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院始终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注重高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合作平台。近年来,学院主办了国际地貌计量学大会等高层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洪波教授作为2名中国代表之一参加了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46航次,对提升我校地理科学和海洋科学学科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学院与诸多顶尖外籍专家建立了科研交流与合作,多名教师在国外著名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和客座教授,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学院一直秉承李旭旦先生“爱国、精进、笃行、开创”的精神,经过沙润、石高俊、林振山、刘树凤等几届党政领导的推动,以及刘泽纯、倪绍祥、闾国年、汪永进等学术带头人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奉献,形成了“宽松、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学院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的时代,地理科学学院的精神内涵还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学院学脉也将生生不息。
新的阶段,新的起点。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瞄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抓住江苏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机遇,秉承“宽松、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以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为平台,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地理学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地理工程实验基地。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数
125400 旅游管理(专业学位)
01 (全日制)旅游管理
02 (全日制)土地资源管理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01方向:
⑤F091旅游概论、思想政治理论
02方向:
⑤F092土地管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
  15
初试参考书目  
复试参考书目 F091 旅游概论、思想政治理论:
内容范围:旅游概论部分——旅游的概念与功能作用;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旅游活动的概念、要素、类型、性质与特点;旅游者的概念与分类,旅游需求的产生条件;旅游资源概念、类型与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概念与构成要素,旅行社的概念、分类与作用,旅行社主要业务与发展趋势;饭店的概念与类型,饭店集团;旅游交通的任务和作用,旅游者的主要旅行方式与影响因素;旅游景区(景点)的概念、类别与地位,影响景区(景点)经营的基本要素;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点,旅游产品开发与质量管理;旅游市场细分,国际客流特征与分布规律,我国的旅游市场状况;国家旅游组织,我国与国际的主要旅游组织;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与环境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书目:《旅游学》(第三版),李天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F092 土地管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
内容范围:土地管理基础部分----土地管理的相关概念、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制度演化与政策设计;农用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市场等。
思想政治理论部分----(略)
参考书目:《土地管理基础》,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地质出版社。
备注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数
085700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
01 (全日制)摄影测量与遥感
02 (全日制)网络地图与电子地图
03 (全日制)工业测量与地下工程测量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3测量学
⑤F088测量综合 ⑥摄影测量学基础
⑦地图学
25
初试参考书目 853 测量学:
《数字地形测量学》,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测量学》(第5版),程效军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复试参考书目 F088 测量综合:
内容范围:涵盖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基础、工程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测绘主干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参考书目:《测绘综合能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测绘出版社,2012。
备注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数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01 (全日制)土地估价
02 (全日制)土地利用规划
03 (全日制)国土资源信息化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2地籍管理学
④855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
⑤F090土地管理基础 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7
初试参考书目 632 地籍管理学:
内容范围:地籍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籍管理的概念、目标与任务;地籍调查、登记等权籍管理;不动产登记等。
参考书目:《地籍管理》(第二版),叶公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855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
内容范围:包括土地估价的基本概念、作用与任务;土地估价的常规方法、适用范围及其应用领域。
参考书目:《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地质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 F090 土地管理基础:
内容范围: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与任务;土地利用管理的基础性业务及操作;土地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及相关政策设计原理,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实践及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土地管理基础》,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地质出版社。
备注  

添加南京师范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南京师范大学报录比、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群、南京师范大学学姐、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南京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南京师范大学排名、南京师范大学保研、南京师范大学公众号、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由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