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内蒙古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内蒙古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内蒙古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内蒙古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招生]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内蒙古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内蒙古大学考研难吗]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
[内蒙古大学考研群]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费]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辅导]
[内蒙古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2021内蒙古大学042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序号 | 学院代码 | 学院名称 | 自命题科目 | 考试大纲 | 参考书目 |
71 | 042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
不公布考试大纲 |
①丁柏铨、张征、罗以澄,《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②新闻编辑编写组,《新闻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③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专业代码:0501011)
一、专业简介
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是培养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本科专业。本专业已建成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以精品课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建设为重点的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21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和合理的年龄结构。目前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视频公开课程2门,资源共享课程1门。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以及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提供从事汉语言文字运用工作的优秀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秉持创新教育理念,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二年级按类教学,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类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教育,三、四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注重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开展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增加讨论、合作性教学环节。
学生在4年时间内不但需要系统掌握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分析有关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味及和谐健康的人格。具体要求:
1.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2.具备解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专业前沿问题和发展前景。
3.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博雅上进的整体面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视野开阔,拥有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电脑和互联网操作技能。
四、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五、专业类基础课
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基础写作。
六、专业核心课
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七、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学术前沿讲座、教学实习、语言调查、文学现象讨论、写作实践、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等。
八、修业年限
学制4年,允许学习年限为3~6年。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结构
准予毕业总学分数为156学分,其中
(一)通识教育课52学分,占总学分的33.3%;专业教育课94学分,占总学分的60.3%,包括专业类基础课28学分、专业核心课34学分、专业方向课32学分;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0学分,占总学分的6.4%。
(二)必修课108学分,占总学分的69.2%;选修课48学分,占学分总数的30.8%。
(三)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7.9%。
十、授予学位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十一、教学计划
见附件1。
十二、双学士学位修读要求
修读本专业双学士学位学生须按开课计划修满48学分课程,在达到授予第一学位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不要求写作第二学位论文。教学计划见附件2。
完成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十三、其他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读1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覆盖全部5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修2学分。此外,须在“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两个模块中再选修2学分。不得选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课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内专业代码:0501031)
一、专业简介
内蒙古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于2010年,原称对外汉语专业。经过几年建设和积累,依托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及优良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本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以精品课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建设为重点,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21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和合理的年龄结构。目前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视频公开课程2门,资源共享课程1门。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语言文字、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在各职能部门、各类学校、外贸机构、文化交流与管理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及中国文学、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具备双语写作、表达能力。 在汉语言文字方面,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4.具备较好的创新素质,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五、专业类基础课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
六、专业核心课
中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现代汉语、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英语听说、英汉互译、英语写作。
七、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语言田野调查与调查报告撰写、对外汉语教学热点问题研讨、语言学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等。
八、修业年限
学制4年,允许学习年限为3~6年。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结构
准予毕业总学分数为156学分,其中
(一) 通识教育课52学分,占总学分的33.3%;专业教育课94学分,占总学分的60.3%,包括专业类基础课32学分、专业核心课36学分、专业方向选修课26学分;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0学分,占总学分的6.4%。
(二)必修课114学分,占总学分的73.1%;选修课42学分,占学分总数的26.9%。
(三)实践教学环节34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8%。
十、授予学位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十一、教学计划
见附件。
十二、其他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读1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覆盖全部5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修2学分。此外,须在“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两个模块中再选修2学分。不得选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课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简介
新闻学专业(校内专业代码:0503011)
一、专业简介
新闻学专业开办于1987年,是经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全区第一个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现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授权点。本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拥有自治区级精品课2门,校级视频公开课1门。拥有自治区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全媒体新闻实验室”等9个专业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7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学科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传播历史和基本理论,接受新闻传播实践的训练,具备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协作意识、文化修养以及健康的体魄;
2. 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综合思维能力;
3. 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熟悉中外新闻事业的历史,了解中国国情及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坚守职业伦理道德;
4. 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以及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
5.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四、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
五、专业类基础课
古代汉语、实用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传播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六、专业核心课
新闻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新闻评论写作、音视频节目制作、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
七、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实践、媒体实习、社会调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毕业论文写作等。
八、修业年限
学制4年,允许学习年限为3~6年。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结构
准予毕业总学分数为150学分,其中,
(一)通识教育课52学分,占总学分的34.6%;专业教育课88学分,占总学分的58.7%,包括专业类基础课27学分、专业核心课35学分、专业方向课26学分;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0学分,占总学分的6.7%。
(二)必修课108学分,占总学分的72.0%;选修课42学分,占学分总数的28.0%。
(三)实践教学环节49.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33.0%。
十、授予学位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十一、教学计划
见附件1。
十二、双学士学位修读要求
修读本专业双学士学位学生须按开课计划修满48学分课程,在达到授予第一学位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不要求写作第二学位论文。教学计划见附件2。
完成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十三、其他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读1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覆盖全部5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修2学分。此外,须在“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两个模块中再选修2学分。不得选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课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校内专业代码:1303091)
一、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办于2013年,是培养从事播音主持、节目策划、采编制作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本科专业。本专业依托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现有师资和内蒙古广播电视行业的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支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本专业拥有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建有录音棚、新闻演播大厅、虚拟演播实验室和全媒体新闻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拥有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依托既有学科,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宗旨和“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原则,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和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其它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声、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政治、历史、经济等多学科知识。
2.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具备良好的播音主持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新闻、综艺、社教等专题节目的播音主持能力,具备文学作品朗诵和影视剧演播、配音的创作能力。
3.熟悉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报道方针、政策及相关法规,具备新闻宣传报道和节目制作的能力,熟练运用基本的传播技术和设备。
4.掌握文献检索及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进行初等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5.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和使用网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四、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五、专业类基础课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语言学概论、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
六、专业核心课
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与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口语表达。
七、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话语音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 播音发声实验、语言表达实验、文艺作品演播及影视剧配音实验、广播节目主持实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出镜现场报道实验、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实验。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学习阶段的专业实训与实践;到广播电视媒体见习、实习与毕业实践;通过教学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种专业比赛和大学生创新训练;参与广播电视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主持人大赛等各种专业比赛;课程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新闻调查和节目制作作品等。
八、修业年限
学制4年,允许学习年限为3~6年。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结构
准予毕业总学分数为150学分,其中
(一)通识教育课52学分,占总学分的34.7%;专业教育课88学分,占总学分的58.7%,包括专业类基础课30学分、专业核心课30学分、专业方向课28学分;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0学分,占总学分的6.6%。
(二)必修课106学分,占总学分的70.7%;选修课44学分,占学分总数的29.3%。
(三)实践教学环节70.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47.0%。
十、授予学位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十一、教学计划
见附件。
十二、其他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读1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覆盖全部5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修2学分。此外,须在“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两个模块中再选修2学分。不得选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课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其中行政管理岗4人,实验教辅岗1人,教学科研人员6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3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44人,占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72%。学院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培育人选1人;有自治区名师1人;有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有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我院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其中行政管理岗4人,实验教辅岗1人,教学科研人员6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3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44人,占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72%。学院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培育人选1人;有自治区名师1人;有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有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我院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4号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汉语言文学系,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的院系之一,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各方面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学院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JC)。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等5个专业,构建了传统基础学科与现代应用学科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目前,我院共有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246名,本科生850名(不含双学位学生)。
学院设有大学语文教学中心,承担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资料室拥有藏书近3万册,能够满足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汉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专业,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自1957年建系以来,汉语言文学系始终坚持“重基础、重特色”的原则,经过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逐渐在音韵学研究、汉字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方言研究、《红楼梦》研究、陶渊明研究、明清小说评点研究、内蒙古文学研究、昭君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引起学界关注。学院的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新闻学系 新闻学专业1987年创办,新闻学系2002年成立。现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方向)2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新闻学系拥有设备技术先进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内设数码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编辑与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突发事件与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播音与主持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化实验室,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学系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实习环境。新闻学系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我国及内蒙古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强化学科特色,服务内蒙古新闻传播事业,助力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媒体研究、内蒙古媒介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学界和业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师资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其中行政管理岗4人,实验教辅岗1人,教学科研人员6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3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44人,占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72%。学院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培育人选1人;有自治区名师1人;有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有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我院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人才培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已形成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双学位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是内蒙古自治区学科体系最齐全,教学科研实力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以综合实力提升计划为契机,不断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巩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的优势地位,不断提高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明确了夯实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厚基础,宽口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是一次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方位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它将传统专业教育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本科生进校前两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课和学科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分类培养阶段”,可以从“专业学术类”、“实践创业类”两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和“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学院青年教师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学院一名青年教师在2014年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二等奖。
学院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实践,不断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以及行业内出现的新现象、新思路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教学大纲带有一定的引领性,避免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发生。现汉语言文字学和文艺学获批“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高建新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李树新教授主讲的“语言学概论”、王芳教授主讲的“外国文学”和高炜教授主讲的“新闻学概论”。刘寒娥老师主讲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获批校级精品课程。推出教学模式改革课程3门,分别为:刘寒娥教授主持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许晋副教授主持的“语言与交际”、赵延花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另外,为适应网络时代教育资源共享趋势,录制推出了两门视频公开课,分别为李树新教授等主讲的“语言文学与人文精神”、张丽萍教授主讲的“民国报人”,高建新教授主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文学”正在录制中。双语教学方面,马强副教授讲授的“网络传播实务”获批学校资金支持,目前正在建设中。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获得主管部门认可,刘寒娥主持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炜主持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魏永贵主持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践基地方面,学院大力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现拥有自治区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内设数码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编辑与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突发事件与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播音与主持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化实验室,其中,数字出版实验室和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同类实验室之一。拥有国家级实习基地——“内蒙古电视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院积极动员,精心组织,有效激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参与学术创新蔚然成风。近年来,我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22项,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106项。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JC),学科实力较为雄厚。
学院设有“中国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语言与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 “信息传播与内蒙古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立足民族地区的文学、文化与新闻传播事业,形成了以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学及信息传播为研究为重点的科研方向,确定了“蒙汉熟语文化比较研究”、“内蒙古语言发展状况与语言政策研究”、“汉蒙本子故事整理与研究”、“内蒙古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知名作家及经典作品研究”、“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研究”、“自治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译编)62部,科研成果获得省级政府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5项。
学科方向的凝炼和科研实力的增强为各类课题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学院成立以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项,一般课题2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9项,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31项,另有教育厅、社科联以及各类横向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
●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广大学生夯实基础,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全面发展。
学院主办的特色活动“IMU剧影力”话剧季活动荣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示范项目;“金河之夜”大型诗歌朗诵会、“国学风”系列活动富有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院刊《草原风》立足师生原创,展现师生风采;主办内蒙古大学学生创意影视节,汇集学生原创的优秀视频作品,多途径传播,影响广泛。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个,自治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3个。学生团队荣获全国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2次荣获自治区 “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本科生曾在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全国优秀奖、自治区特等奖、在全国“齐越节”大学生朗诵比赛中获全国优秀奖;多个学生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微电影大赛中获奖;多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多人在各类大学生文化活动中荣获自治区级奖项若干;多人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形象使者。
学院已经形成了思想解放、理念先进、学风优良、学术氛围浓厚、管理规范科学、审美情趣高雅、文化生活丰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院文化,为广大师生构建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学院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党总支”、“内蒙古自治区红旗团总支”、“内蒙古大学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内蒙古大学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内蒙古大学团学先进单位”、“内蒙古大学先进工会” 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居文科学院前列。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毕业生遍及区内外教学、科研、党、政、军及企事业各条战线,其中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者、领导者,为国家和自治区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的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JC)。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等5个专业,构建了传统基础学科与现代应用学科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目前,我院共有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246名,本科生850名(不含双学位学生)。
学院设有大学语文教学中心,承担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资料室拥有藏书近3万册,能够满足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汉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专业,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自1957年建系以来,汉语言文学系始终坚持“重基础、重特色”的原则,经过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逐渐在音韵学研究、汉字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方言研究、《红楼梦》研究、陶渊明研究、明清小说评点研究、内蒙古文学研究、昭君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引起学界关注。学院的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新闻学系 新闻学专业1987年创办,新闻学系2002年成立。现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方向)2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新闻学系拥有设备技术先进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内设数码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编辑与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突发事件与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播音与主持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化实验室,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学系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实习环境。新闻学系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我国及内蒙古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强化学科特色,服务内蒙古新闻传播事业,助力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媒体研究、内蒙古媒介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学界和业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师资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其中行政管理岗4人,实验教辅岗1人,教学科研人员6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3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44人,占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72%。学院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培育人选1人;有自治区名师1人;有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有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我院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人才培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已形成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双学位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是内蒙古自治区学科体系最齐全,教学科研实力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以综合实力提升计划为契机,不断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巩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的优势地位,不断提高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明确了夯实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厚基础,宽口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是一次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方位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它将传统专业教育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本科生进校前两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课和学科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分类培养阶段”,可以从“专业学术类”、“实践创业类”两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和“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学院青年教师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学院一名青年教师在2014年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二等奖。
学院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实践,不断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以及行业内出现的新现象、新思路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教学大纲带有一定的引领性,避免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发生。现汉语言文字学和文艺学获批“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高建新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李树新教授主讲的“语言学概论”、王芳教授主讲的“外国文学”和高炜教授主讲的“新闻学概论”。刘寒娥老师主讲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获批校级精品课程。推出教学模式改革课程3门,分别为:刘寒娥教授主持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许晋副教授主持的“语言与交际”、赵延花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另外,为适应网络时代教育资源共享趋势,录制推出了两门视频公开课,分别为李树新教授等主讲的“语言文学与人文精神”、张丽萍教授主讲的“民国报人”,高建新教授主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文学”正在录制中。双语教学方面,马强副教授讲授的“网络传播实务”获批学校资金支持,目前正在建设中。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获得主管部门认可,刘寒娥主持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炜主持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魏永贵主持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践基地方面,学院大力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现拥有自治区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内设数码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编辑与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突发事件与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播音与主持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化实验室,其中,数字出版实验室和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同类实验室之一。拥有国家级实习基地——“内蒙古电视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院积极动员,精心组织,有效激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参与学术创新蔚然成风。近年来,我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22项,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106项。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JC),学科实力较为雄厚。
学院设有“中国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语言与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 “信息传播与内蒙古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立足民族地区的文学、文化与新闻传播事业,形成了以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学及信息传播为研究为重点的科研方向,确定了“蒙汉熟语文化比较研究”、“内蒙古语言发展状况与语言政策研究”、“汉蒙本子故事整理与研究”、“内蒙古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知名作家及经典作品研究”、“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研究”、“自治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译编)62部,科研成果获得省级政府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5项。
学科方向的凝炼和科研实力的增强为各类课题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学院成立以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项,一般课题2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9项,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31项,另有教育厅、社科联以及各类横向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
●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广大学生夯实基础,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全面发展。
学院主办的特色活动“IMU剧影力”话剧季活动荣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示范项目;“金河之夜”大型诗歌朗诵会、“国学风”系列活动富有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院刊《草原风》立足师生原创,展现师生风采;主办内蒙古大学学生创意影视节,汇集学生原创的优秀视频作品,多途径传播,影响广泛。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个,自治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3个。学生团队荣获全国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2次荣获自治区 “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本科生曾在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全国优秀奖、自治区特等奖、在全国“齐越节”大学生朗诵比赛中获全国优秀奖;多个学生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微电影大赛中获奖;多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多人在各类大学生文化活动中荣获自治区级奖项若干;多人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形象使者。
学院已经形成了思想解放、理念先进、学风优良、学术氛围浓厚、管理规范科学、审美情趣高雅、文化生活丰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院文化,为广大师生构建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学院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党总支”、“内蒙古自治区红旗团总支”、“内蒙古大学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内蒙古大学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内蒙古大学团学先进单位”、“内蒙古大学先进工会” 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居文科学院前列。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毕业生遍及区内外教学、科研、党、政、军及企事业各条战线,其中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者、领导者,为国家和自治区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的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汉语言文学系1957年建校之初即已成立,是内蒙古大学首批设置的七个院系之一。1987年汉语言文学系设立新闻专业,2002年发展为新闻学系。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新闻与传播(MJC)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语言与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文学研究中心”、 “新闻传播与内蒙古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对外汉语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设有大学语文教学中心和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教学中心。
全院现有在岗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28人,助教2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总量 2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占教师总量 38.5%,在读博士12人,硕士19人。硕士及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全体教师 75%。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立足民族地区的文学事业与新闻传播事业,积极开拓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汉语言文学系在音韵学研究、汉字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方言研究、高尔基研究、陶渊明研究、《红楼梦》研究、明清小说评点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内蒙古文学研究、昭君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研究成果获得学界认可。新闻学系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我国及内蒙古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在新媒体研究、内蒙古媒介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学界和业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资料室藏书近3万册,能够满足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学院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多层次办学体系,截止到201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953人,专科生367人,双学位237人,成人213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17人,研究生182人。多年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立足培养文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所需要的人才,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各届毕业生遍及区内外教学、科研、党、政、军及企事业各条战线,其中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者、领导者,为国家和自治区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以来,学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5篇,出版学术专著(含译编)45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4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8项,内蒙古教育厅项目15项,总计资助经费约122万元。
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之中,努力创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