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分数线、北京协和医学院报录比、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群、北京协和医学院学姐微信、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真题、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业目录、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北京协和医学院保研、北京协和医学院公众号、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北京协和医学院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是保研的一个重要渠道,必须获取相应的保研信息,比如保研夏令营的时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等信息,这些内容是申请保研夏令营的必要准备。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6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生物医学工程保研夏令营
北京协和医学院联系方式: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6号 科教处 300192 022-87890153 http://www.bme.org.cn/
生物医学工程 [107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72]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2材料学
招生人数: 14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或652药学基础综合
④--无
备  注:
生物医学工程 [107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72]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材料学
招生人数: 3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52药学基础综合或654基础医学综合
④--无
备  注:
有谁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考研好考不?就业呢?
不好考....因为招的人很少,本身这个专业的保研的人居多...加上协和医学院的名气。就业嘛,一般般,毕竟这个专业在国内真的很一般。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1]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2电子科学与技术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
④823计算机原理或827信号与系统
备  注: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1]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电子科学与技术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
④827信号与系统
备  注: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1]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3)计算机原理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7)信号与系统
备  注:
生物医学工程 [107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72]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3材料学
招生人数: 3
考试科目: 只招收推荐免试生,不接受统考生报名
备  注:
专业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代码:107200
招生计划:10人
实际复试人数:5人
考生编号 初试成绩 复试成绩 入学总成绩 排名 结果 拟录取所院
100231211706131 329 89.12 77.6 1 拟录取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100231322006157 323 89.56 77.08 2 拟录取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100231211406128 326 86.75 76 3 拟录取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100231130306046 308 88.9 75.23 4 拟录取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100231211106126 308 86.4 73.98 5 拟录取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申请人对招生环节有异议的,可在十个工作日内向研究生招生处电话或书面提起申诉。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联系电话:010-69155957
北京协和医学院监督电话:010-65133072
北京教育考试院监督电话:010-82837456


学系简介: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在集成材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人体功能康复以及卫生保健的生物医用材料、医药制剂、医学器件、装置与设备等技术的学科。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祥地,其前身是1978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时任院长黄家驷教授发起并建立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学系于1996年获得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格,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系以来学系始终坚持多学科交叉和与临床医学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理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卫生部和民政部等部委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人工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介入医疗器件、连续腹膜透析装置、大输液用包装袋多层复合膜材料、阻抗检测、人工耳蜗等技术的研发;2000年以来,增加了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和生物医学数据库建设等学科方向;2010年以来,通过整合资源和引进人才,聚焦于三个方向的建设,包括(1)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开展基于生物材料的药物递送系统、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检测与诊断技术、及纳米技术标准化等研究;(2)生物信息学方向:开展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生物医学大数据深度挖掘以及生物分子网络模建;(3)医学影像和医学图像分析:研发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大数据特点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方法和应用技术。学系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纳米计划项目(973)、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面上和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创新重点项目和协同创新项目等。
学系历任主任包括杨子彬教授(1978-1990)、余珏教授(1990-1995)、张正国教授(1995-2009),现任主任为许海燕教授(2009-)。截止目前在职职工12人,包括正高级职称4人(许海燕、蒋太交、彭屹、刘健)、副高级职称5人(孟洁、张唯唯、杨啸林、张卫奇、孔桦)、中级职称2人(王志刚、温涛)、初级职称1人(赵成),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学系现有四个课题组(许海燕、蒋太交、张唯唯、张卫奇)。
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建立了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体的科研与教学体系。学系自1988年以来一直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物医学工程学》课程,2019年开始为4+4临床医学试点班开设《生物医学工程学》选修课。此外,开设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纳米医学概论》、《应用生物信息学》、《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理学物理分析》、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并承担了继续教育学院的《医学物理》课程。学系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来自全国不同高校,本科专业背景涉及生命科学、材料学、化学、药学、基础或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学系努力为研究生们提供优良的研究条件和交流平台,使各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潜力。研究生多人次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及院校一等奖学金,在专业领域高影响力学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建系以来已培养毕业生超过百名,工作单位包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国际知名医药公司、以及美国和香港地区等大学的博士后等。
 
历届主任:
杨子彬,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90年任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195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函大无线电系。1953-1977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历任内科、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理疗科主任。1978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曾任研究所副所长。1981-1982 年在Texas Heart Institute做访问学者。
杨子彬教授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际上曾任国际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会执委及亚太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亚太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主席、国际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会(IFMBE)执行局常务委员。2002年被授予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AMBE)Fellow称号,并当选为该院执行局常委。在国内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医疗器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国家自然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杨子彬教授具有临床医学和电子工程专业双学历背景,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研制成功微型冷光紫外线治疗机等多种治疗仪器。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从事人工心脏研究,参与了D. J. Cooley全人工心脏植入人体的手术研究工作,被授予Dr. Cooley奖。回国后在我国开创了人工心脏、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技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CCPD系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开展介入性诊疗器械用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和大输液包装袋用多层复合膜的研制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和承担医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的授课任务。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编著、合著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著五本,曾获卫生部全国科技大会奖、天津市科技成果奖和医科院科技成果奖,取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
余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1991-1995年任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1963-198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和应用化学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1-198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访问合作教授。1984-199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余珏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工作期间从事电工材料和电气绝缘的教学与研究,并任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恢复高考后,参与编写与整理专业教材和科研培训资料,为该校该专业领域进入正常教学科研轨道做出了贡献,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年院系调整后,该专业的一部分成为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专业,余老师从此开始涉及生物介质物理研究领域;1981-1983年作为访问合作教授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所长钱人元院士领导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室从事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创了一种研究高分子热电性能的新方法,成果发表在1985年的高分子学报上。
1984年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医学物理和生物电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交通部和卫生部基金资助下进行了东莨菪碱缓释止晕贴片的研制开发,在国内较早地成功开发出经皮缓释给药的制剂,在药物释放和药效控制等方面有先进的研究成果,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医科院科研三等奖,研制产品得到国家药监局的生产许可证书,技术成果被转让给专业药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卫生部基金资助下,余珏教授开展了生物细胞和组织的介电性能研究,其中有关红细胞介电、人胎儿器官组织介电的二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物电磁学”期刊上;一篇关于人脑胶质瘤和周围组织介电的论文发表在英国“国际高温杂志”上,其他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动物学报》、《基础医学与临床》等核心期刊。余珏教授关于“生物细胞和组织的介电性能研究”的成果于1995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余老师还带领课题组开展了用克尔电光效应技术研究DNA 微观力学性质的研究。余珏教授承担的卫生部科研项目“生物电阻抗人体体液测定仪”,实现了在人体表面无创测定体内细胞外液含量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循环系统的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能力,对于了解人体的生理和临床状态,实现对水肿的定量检测、对循环系统疾病进行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研制的样机已分别在协和医院和友谊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进行了临床试验应用。该技术成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在研究工作之外,余老师还承担了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所编写的教材《医用电子学》和《生理学的物理分析》被评为优秀教材。
陈仁塙,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5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分会委员;《电子学报》编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第一届主编(创刊人);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年鉴》编委;《医学大百科全书》生物医学工程第一章的撰稿人。
曾带领团队研制了国内临床急需的电子仪器,包括:X-线外照射剂量标准测量仪、盖革计数定标仪、闪烁扫描器(国内自制第一台)、闪烁计数器和计数率仪。1957 年协同协和医院放射科创办“同位素治疗室”。1958年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开办“同位素培训班”,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物理”、“核仪器”、“射线探测”等课程教学和实验,为国内各医院建立同位素治疗奠定了基础。
1961年调中国医学科学院仪器研究所任第三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放射肾图仪(定型为SF-121型,图纸无偿交有关工厂生产400余台)、γ谱仪(对Cs137能量分辨率达70%;全身闪烁扫描器(图纸无偿交有关工厂投产,定型为SX-1和MS-3X型,生产约400余台)、中能高分辨准直器(为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FTS-203型彩色扫描器中配套使用)、功能测定仪用准直器(为北京医疗仪器厂BYF-15型动态功能测定仪配套使用)。
1978年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任副主任,主持人工耳蜗研究。1981年研制成功“人工单导感应式电子耳蜗”,在临床多例手术中获得成功,获卫生部科研甲级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局批准专利权。1983 年进一步研制“人工多导感应式环型及球型电子耳蜗”,获卫生部科研乙级成果奖。在刺激信号方面研究试行几种不同语言编码,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成果。
林金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9-2000年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室)党支部书记。一直从事人工耳蜗研究,负责听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研制和人工耳蜗课题的研究,还领导了耳声发射检测设备与方法以及耳声发射机理的研究。1983年插座式人工耳蜗的研究获卫生部二等甲级科研成果奖(集体奖);单导感应式人工耳蜗的研究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研成果奖(集体奖);非植入式人工耳蜗的研究于1987年获民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在民政系统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奖。单导感应式人工耳蜗是基础所获得的第一个发明专利,非植入式人工耳蜗技术则是基础所实施的第一次技术转让。此外,林金森教授还领导了双通道语训设备、调频语训设备和可视语训设备等听力康复设备的研制,主持了听力语言康复教材的编写,主持起草了无线传输聋儿语训设备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张正国,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2009年任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1985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作博士后,1995-1996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承担课题包括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子课题”和“中国人生理常数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子课题”、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建立协和医大知识发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兔心室纤颤和心电混沌进程的关系”等。2005年被评为院校优秀教师。曾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海燕,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纳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任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11年任学系主任。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于1985年和1988年分获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由JICA项目资助在日本大阪市工业技术研究所有机学部进修;1999-2000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McGowan Center for Artificial Organs的William R. Wagner教授实验室进行血管内皮损伤的抗凝血研究(Visiting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主要从事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研究,主要包括:(1)利用纳米材料物理学性质构建生物材料支架,调控创伤免疫微环境和引导组织再生;(2)基于纳米技术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包括白血病耐药相关蛋白的拮抗多肽筛选及分子机制、天然药物新剂型、纳米免疫佐剂等;(3)纳米材料毒理学及纳米技术标准化。现担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铁基纳米材料类酶效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技术”的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纳米医学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 团队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曾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专项 “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对细胞作用研究”和“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对血细胞作用的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材料、纳米技术、毒理学等领域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申请和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牵头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支持下作为共同主编出版《纳米生物技术》,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下编著出版《纳米生物医药载体》和共同主编出版《纳米材料对细胞作用》。
在教学方面,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研究生院《纳米医学概论》两门课程的负责人,同时承担研究生《生理学的物理分析》、《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和《心血管生理学:基础与临床》的部分授课任务。
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和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和纳米生物学分会委员、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和“健康、安全和环境工作组” 秘书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和《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委员。
 
各课题组科研工作简介(详细信息见课题组链接):
一、许海燕课题组
1. 课题组简介
本课题组以材料与生物系统界面相互作用为核心,聚焦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纳米结构和理化特性调控创伤微环境及引导组织再生研究、以及纳米材料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标准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基于纳米技术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包括白血病耐药相关蛋白的拮抗多肽筛选及分子机制、天然药物新剂型、纳米免疫佐剂等;(2)药物/基因递送系统和纳米检测技术;(3)利用纳米材料物理学性质构建生物材料支架,调控创伤免疫微环境和引导组织再生;(4)纳米材料毒理学及纳米技术标准化。
2. 课题组负责人介绍
2006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纳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任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11年任学系主任。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于1985年和1988年分获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由JICA项目资助在日本大阪市工业技术研究所有机学部进修;1999-2000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McGowan Center for Artificial Organs的William R. Wagner教授实验室进行血管内皮损伤的抗凝血研究(Visiting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主要从事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研究,主要包括:(1)利用纳米材料物理学性质构建生物材料支架,调控创伤免疫微环境和引导组织再生;(2)基于纳米技术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包括白血病耐药相关蛋白的拮抗多肽筛选及分子机制、天然药物新剂型、纳米免疫佐剂等;(3)纳米材料毒理学及纳米技术标准化。现担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铁基纳米材料类酶效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技术”的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纳米医学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 团队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曾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专项 “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对细胞作用研究”和“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对血细胞作用的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材料、纳米技术、毒理学等领域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申请和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牵头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支持下作为共同主编出版《纳米生物技术》,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下编著出版《纳米生物医药载体》和共同主编出版《纳米材料对细胞作用》。
在教学方面,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研究生院《纳米医学概论》两门课程的负责人,同时承担研究生《生理学的物理分析》、《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和《心血管生理学:基础与临床》的部分授课任务。
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和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和纳米生物学分会委员、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和“健康、安全和环境工作组” 秘书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和《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委员。
3. 课题组成员介绍
刘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liujian@ibm.pumc.edu.cn; 电话:69156437
199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获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2009年在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分子修饰富勒烯衍生物在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及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以及有关再生骨组织的分子影像学的研究,获得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非病毒高分子载体系统的构筑及细胞基因转导干细胞的分化诱导的研究。2011年作为海外特聘人才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方向为:药物/基因递送系统、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担任研究生《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负责人,同时承担医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研究生《纳米医学概论》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
孟洁,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mengjie@ibms.pumc.edu.cn; 电话:69156437
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工作。从事纳米材料的免疫学效应及其在抗肿瘤治疗、引导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研究。2014年在CMB资助下在美国霍华德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进修。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纳米医学》和《生理学的物理分析》的部分授课内容。
 温涛,博士,助理研究员。Email:went@ibm.pumc.edu.cn; 电话:69156437
 2010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从事纳米结构材料设计、制备及其在体外检测与诊断、分子影像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和《纳米医学》中承担部分授课任务。
孔桦,副主任技师,Email:konghua@pumc.edu.cn; 电话:69156437
 
二、蒋太交课题组
1.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和系统医学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1)发展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共进化分析以及生物分子网络模建等计算生物学新方法;(2)发展医学文本挖掘和医学影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系统;(3)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寻找疾病关键分子标志物,为疾病分类、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Bioinformatic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并申请专利多项。
2. 课题组负责人介绍
蒋太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共同创始人和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系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在耶鲁大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200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5年7月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和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为计算生物学和系统医学研究,主要包括:发展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共进化分析、生物医学大数据深度挖掘以及生物分子网络模建等新技术新方法;结合高通量实验手段,探究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分子机理;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疾病进行精细分型和预测预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Bioinformatic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申请专利多项。
 
三、张唯唯课题组
1.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致力于研发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大数据特点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方法和应用;提供计算机辅助建模、鉴别、诊断系统的解决方案。以脑神经医学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多模态医学成像进行形态测量学的脑神经定量研究,探索脑神经图像可定量指标与脑神经疾病的关联性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2. 课题组负责人介绍
张唯唯,博士。1997-2001年就读于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2002年在深圳安科高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核磁共振工作。2003-200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心血管核磁共振与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多模态时序图像处理,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沃夫森医学视觉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胸腹部核磁共振和胸部数字合成图像分析工作。2010-201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放射学系生物医学图像分析分部参与脑神经发育与老化相关的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2015年在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担任CT事业部资深科研专家,先后参与多项动态容积CT全器官灌注、超低剂量重建、及能谱成像的单中心与多中心研究项目。2015年10月作为引进人才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聘为准入课题组长。
    3. 课题组成员介绍
赵成,卫生技师,学历:硕士研究生
Email:z_cheng@ibms.pumc.edu.cn;电话:010-69156407
 
四、张卫奇课题组
        1.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药物-细胞成分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纳米药物载体设计和应用。(2)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分子影像和光动力治疗研究中的应用。(3)纳米生物材料(药物载体)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2. 课题负责人简介:
 张卫奇,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4.09-2008.07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09-2013.07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02-2018.12 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放射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19.02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任青年课题组长。
        3. 课题组成员介绍
邓虹,博士,助理研究员。
 
教学工作:
一、  学系承担的主要课程及建设情况
学系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授课任务。近年来,不断提高课程的国际化和双语化程度;先后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为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并与学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经验,包括美国犹他大学药学和药物化学系主任/生物工程系教授David Grainger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创新学院主任童景炫教授(Ching-Hsuan Tung)、京都大学田畑泰彦教授(Yasuhiko Tabata)、中国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邱信程教授等。
授课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结合,结合临床应用现状,从中提炼出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生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和授课效果进行更有效的考核评价,进行了多次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在院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全系教师共同撰写了适合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物医学工程讲义》。
在网络化建设方面,通过所院教改项目支持开展了医学信息学教学建设,包括围绕生物信息学e-learning为中心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开展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核心内容制定的研究和评价。通过建设辅助课堂教学的在线教育系统,推动学习和课程管理的网络服务,增强生物信息实践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综合性,增强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工具解决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开展了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验平台建设工作,用于研究生教学,内容包括:信号检测、信号数字化、医学图像三维重建、信号网络传输、仿真实现。
        二、特色教学工作
1. 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北京新星杯学生学术论文演讲比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认识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学系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参加了北京新星杯学生学术论文演讲比赛。此项活动由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9个单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比赛,旨在促进北京市各大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与发展、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从第三届开始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0级刘子源(演讲题目:决策树在临床中的应用)、2011级孙思进(演讲题目: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和2012级张震(演讲题目: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健康产业)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本科生组比赛第一名。2017年在首届京津冀三地联合举行的首届京津冀学生演讲比赛网上展示中,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张弘哲、黄警与十余名研究生一起参加了预赛,展示了人工智能、人工眼角膜等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 接受临床医学和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科研,通过课堂宣讲以及与临床科室的科研合作,学系吸引了多名本科生参加实验室科研实践、科研训练、以及与临床科室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三、教学组人员
彭屹,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期间在美国伦塞雷尔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生物医学工程系作访问学者。曾任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分析、心脏电生理建模与仿真和智能化医学仪器。曾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Medic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等专业领域期刊。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生理学的物理分析》和《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课程负责人,同时承担协和医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部分教学任务。
代表性论文
1.    潘越,王志刚,张正国,彭屹*. 正常人短时心率变异性指标在长时序列中的分布特性及其年龄的影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9; Vol38(3):291-297.
2.    李晨曦,潘越,王志刚,张正国,彭屹. 以线性参数模型和信息分解方法评价QT变异性对心率变异性的响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8; 37(3):305-312.
3.    湛萍, 李晨曦, 王志刚, 张正国, 彭屹*. 直立倾斜引起的心率和血压的耦合性变化分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 36(3): 284-292.
4.    Ping Zhan, Chenxi Li, Hongduoer Liu, Yi Peng*. Reflection of autonomic regulation behaviour using short-term cross-spectral analysis on RR and QT intervals. Computing in Cardiology, 2016; 43: 154-157 ( EI收录).
5.    刘红夺儿, 湛萍, 王志刚, 彭屹*. 以短时心率变异性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6; 35(2): 155-161.
6.    Hongduoer Liu, Ping Zhan, Zhigang Wang, Yi Peng*. Assessment of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by circadian rhythm at different stag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ased on Holter data. Computing in Cardiology, 2015; 42: 613-616. ( EI收录)
7.    Yi Zhu, Xiaolin Yang, Zhigang Wang, Yi Peng*. An evaluating method for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by means of estimating the consistency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QT variabil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4; 61(3): 938-945. (SCI收录)
8.    Yi Zhu, Xiaolin Yang, Zhigang Wang, Yi Pe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hort-term variability of RR and QT interva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Computing in Cardiology, 2013; 40: 73-76. ( EI收录)
9.    Yi Peng*, Zhongwei Sun. Characterization of QT and RR interval series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means of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 2011; 49(1): 25-31. (SCI收录)
10.  Jing Zhang, Yi Peng*. Assessment of cardiac autonomic state based on RR and QT interval series and symbolic analysis. Computing in Cardiology, 2011; 38: 689-692. ( EI收录)
11.  李心雅, 许亮, 杨啸林, 彭屹*. 全心电生理建模及体表电位标测图的仿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1,30(2):240-249.
12.  张靖, 李心雅, 彭屹*. 心肌缺血中心率变异性的符号动力学分析.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 33(1): 31-35.
13.  许亮, 孙中伟, 彭屹*. 基于正向模型仿真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9; 28(3): 377-385.
14.  Yi Peng*, Liang Xu, Xing Wa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myocardial ischemic periods.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2008; 27(5): 14-19. (SCI收录).
 
杨啸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6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开展生物医学数据收集、管理、整合、注释、分析与挖掘工作,并从事生物医学本体应用与建设、生物医学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库系统平台的开发。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bmicc.cn)的建设和管理,是一系列有影响的数据库——“国民体质与健康数据库”、“中国人心理状况数据库”、“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库”和“MedPortal生物医学本体数据库”的主要建设人员。与此同时,作为骨干人员参与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项目“中国重大疾病与罕见病临床与生命组学数据库”、国际合作项目“蛋白质组生物大数据与标准系统”、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人生理常数数据库扩大人群调查”和“中国国民健康状况和基本生理参数本底调查(2期)”等项目。曾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在教学方面,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负责人;同时,承担医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和研究生课程《生理学的物理分析》的部分教学任务。主持两项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应用生物信息学”;并建设信息学类课程教学网站http://122.70.220.96:81
代表性论文
1.    Hongjie Pan, Xiaocui Bian, Sheng Yang, Yongqun He, Xiaolin Yang* and Yuqin Liu*. The cell line ontology-based representation,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cell lines used in China. BMC Bioinformatics 2019; 20(Suppl5):179:249-264.
2.    Hongjie Pan, Yan Zhu, Sheng Yang, Zhigang Wang, Wei Zhou, Yongqun He, Xiaolin Yang. Biomedical ntolog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in and beyond China. Journal of Bio-X Research. 2019:1-7在线发表.
3.    Zhigang Wang, Wei Liu, Chong Chen, Xiaolin Yang, Yunping Luo & Bailin Zhang. Low mutation and neoantigen burden and fewer effector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correlate with breast cancer metastasization to lymph nod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DOI:10. 1038/s41598-018-36319-x.
4.    张宁宁,黄银,孙伟,邵晨,张本煜,顼华丽, 张扬,张鹏,张力伟,朱伟民,杨啸林. 人类胶质瘤蛋白质组数据库系统构建.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8年第39卷第8期;67-73.
5.    郭靖文, 杨晟, 史涪仁, 邵晨, 张璐璐, 王恒*, 杨啸林*. MedPortal: 面向精准医学的生物医学本体资源存储和应用平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 36(5): 557-564.
6.    Xiaoyi Tian, Di Chen, Ran Zhang, Jun Zhou, Xiaozhong Peng, Xiaolin Yang*, Xiuru Zhang*, Zhi Zheng*. Quantitative survey of multiple CpGs from 5 genes identifies CpG methylation panel discriminating between high- and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linical Epigenetics, 2015; 7: 4
7.    许三岗, 庄永龙, 郝志勇, 单广良, 杨啸林*, 王恒*. 致病疟原虫分子功能注释二级数据库的构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 31(6): 882-888
8.    高碧霞, 李明喜*, 刘雪娇, 蔡建芳, 樊晓红, 杨啸林*, 李雪梅, 李学旺,磁珠分离结合生物质谱分析代谢综合征早期肾损害尿液蛋白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1; 33(5): 511-516
9.    杨啸林, 张靖, 韩少梅, 张正国*,朱广瑾*. T波形态学分析心室复极不一致性在黑龙江省人群分布特点.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0; 30(9): 912-917
10.  杨啸林, 张靖, 徐铖, 王志刚, 李心雅, 韩少梅, 朱广瑾, 张正国*. 基于大规模人群调查的心电数据库的构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0; 29(3): 326-330
11.  杨啸林, 张正国*. 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蛋白质转导域的研究.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0; 33(4): 205-208.
12.  Xu CL#, Yang XL#, Zu SY, Han SM, Zhang ZG, Zhu GJ*.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Lipids, Blood Pressure, and Simple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in an Adult Chinese Population,Arch Med Res, 2008; 39(6): 610-617.
13.  Yang XL#, Xie J, Niu B, Hu XN, Gao Y, Xiang Q, Zhang YH, Guo Y, Zhang ZG*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 of human Period1 and its mutant analogs. J Mol Graph Model, 2005; 23(5): 389-394
 
王志刚,讲师
200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系临床检验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持完成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青年基金“网络模块算法预测乳腺癌中的转录调控关系”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专项课题“转录组测序大数据可视化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目前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在网络化教学建设方面,使用自主开发的组学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讲授生物信息学相关算法和数据可视化策略。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
代表性论文
1.  王志刚,刘伟,应用转录组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不同年龄组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基因表达与变异的差异。解剖学报,2019;50(1): 9-13.
2.  潘越,王志刚,张正国,彭屹*. 正常人短时心率变异性指标在长时序列中的分布特性及其年龄的影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9; 38(3): 291-297.
3.  Zhigang Wang, Wei Liu, Chong Chen, Xiaolin Yang1, Yunping Luo & Bailin Zhang. Low mutation and neoantigen burden and fewer effector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correlate with breast cancer metastasization to lymph nod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DOI: 10. 1038/s41598-018-36319-x.
4.  李晨曦,潘越,王志刚,张正国,彭屹. 以线性参数模型和信息分解方法评价QT变异性对心率变异性的响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8; 37(3):305-312.
5.  湛萍, 李晨曦, 王志刚, 张正国, 彭屹*. 直立倾斜引起的心率和血压的耦合性变化分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 36(3): 284-292.
6.  刘红夺儿, 湛萍, 王志刚, 彭屹*. 以短时心率变异性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6; 35(2): 155-161.
7.  Cui H, Li N, Li X, Qi K, Li Q, Jin C, Wang T, Duan L, Jiang L, Chen G, Wang Z, Wei C, Yang Y. Tongxinluo modulates cytokine secretion by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m J Transl Res. 2016; 8(10): 4370-4381.
8.  Hu, Qiang, Zhigang Wang, and Zhengguo Zhang. FSim: A Novel Functional Similarity Search Algorithm and Tool for Discovering Functionally Related Gene Product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509149. doi: 10.1155/2014/509149.
9.  Y. Zhu, X. Yang, Z. Wang, and Y. Peng. An evaluating method for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by means of estimating the consistency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QT variability. IEEE Trans. Biomed. Eng. 2014; 61(3): 938-945.
10.王志刚, 谢丽芳, 陈鑫, 彭屹, 张正国. 药物化学结构在线分析系统. 药物生物技术, 2012; 19(2): 153-155.
11.王志刚, 王茜, 陈鑫, 彭屹, 杨啸林, 张正国. FlexDB: 在线个人健康评估系统.医学信息学, 2012; 33(2): 18-21.
12.王志刚, 谢丽芳, 陈鑫, 杨啸林, 张正国. 药物功能模式聚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1,30(6):18-23.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1]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4电子科学与技术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
④823计算机原理
备  注:
生物医学工程 [107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72]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52)药学基础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54)基础医学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国医学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所,直属于国家卫生部,是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3人,11人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0人。
本所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分为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和医学工程电子学研究两大领域。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本所属于国内最早的研究单位之一,在医用天然可降解材料、合成可降解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控释系统、具有引导/诱导组织再生功能的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外科缝线等。医学工程电子学的研究包括以超生影像技术为重点的医学影像技术、生命信息检测与生理监护技术、医学传感器、生物阻抗、理疗与康复中医工程技术等。
目前本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有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卫生部基金、天津市重点基金、天津市攻关项目等30余项。
近年来,本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刊物上50篇,被SCI和EI收录论文70余篇,引文370余次;获得国家专利7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部级以上科研成果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0余人。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眼科超声波诊断仪、多参数监护仪、骨致疏松治疗仪、中医灸疗仪、双导阻抗血流图仪、声阻抗中耳功能分析仪、医用胶原膜等多系列近30余种型号的产品进入市场,3种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所还编辑出版有《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双月刊);设有中国协和医院和医科大学仪器维修管理培训中心,已培训学员500余人;承担协和医院和医科大学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课程班。
本所内具有完善的设施和较齐全的实验、测试和加工设备,图书馆和所内网络的建设方便科研及相关信息的查询;设有天津市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动物实验室、具有一系列大型仪器的理化测试中心,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天津市电子科技创新平台的创建。
通过资源整合、引进人才,我所将进一步发展原有优势学科,跟踪国际国内前沿信息,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代码:0777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介绍

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建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专业教育的医学院校之一。本世纪初,在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物材料研究所,2003年开办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重点特色建设专业,是至今为止浙江省本工程领域唯一的一个重点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个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医药类高校;2010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批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信息学,形成了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在校生192人,已毕业539人。建有浙江省智慧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临床功能材料与诊疗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温州生物医学工程与材料研究所,2013年与我校眼视光学科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学科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2016年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2017年,在全国105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排名进入前20,在浙江省仅次于浙江大学,排名第2位。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学位点在教学平台、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得到快速进步,并以学位点建设为契机推动了学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整体发展。目前,学位点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及中国科学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建设,得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工程中心和一流学科等平台资源支撑,为进一步引进人才,提升研究生增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拥有1支包括国家QR、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QR、浙江省万人计划、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才支持计划、省特级专家等60余人组成的国际化队伍。其中正高近30人,导师20余人,博导4人;工、理、医、临床博士共45人,还有1支年轻的博士后队伍。医工理多学科融合交叉,研究开发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已形成了“纳米生物技术与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光学”、“医疗器械”、“医学图像与生物医学信息”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产出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7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到3262万元,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专利成果20余项,部分研发工作达到国际、全国先进水平。在药物载体与组织工程、产业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始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校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发明单位(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为至今仍在执行的国家强制性执行标准),先后研制了裂隙灯显微镜、双裂隙摄影验光仪、激光视网膜调制函数测定仪、检影镜、视网膜干涉仪、焦度计、角膜曲率计、眼压计、电子肺量计、新生儿肺功能测试仪、强迫振荡法呼吸力学参数测定仪等20多种仪器,研发了视光学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 V1.0、住院电子病案系统 V1.0、人工晶状体管理系统 V1.0等八个软件著作,成功完成了“基因工程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FGF)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并研制出“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等生物制品一类新药。 还有“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验配技术”和“低视力检查、诊断和康复适宜技术”两项技术被列为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另外,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激光干涉条纹视力仪、眼科OCT、生物超声显微镜(UBM)、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本学科设有材料表征和测试平台、光谱学仪器平台、生物学平台,生物材料实验室、医学仪器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医用传感器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电工电路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数字电子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近600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2亿元,建有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现代眼视光技术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研究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和工程技术转化平台,可为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工程博士、硕士提供一流的条件保障。本学科设立校级以上奖助学金13项,并提供充足的院内奖助学金和导师奖学金申请途径,奖助学金额度处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还设立各类社会奖学金,人均奖学金水平超过1500元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美国哈佛大学、MIT、美国东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马克斯普兰克研究所等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的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合作交流及出国学习的机会。

专业点分布

大连海洋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华侨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5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6 东南大学 A+
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335 浙江大学 A-
7 10610 四川大学 A-
8 10001 北京大学 B+
9 10056 天津大学 B+
10 10246 复旦大学 B+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12 10611 重庆大学 B+
13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1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1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6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18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19 10590 深圳大学 B
2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23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26 10247 同济大学 B-
27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28 10558 中山大学 B-
29 10559 暨南大学 B-
30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C+
31 10284 南京大学 C+
32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33 10422 山东大学 C+
34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35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3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7 10285 苏州大学 C
38 10384 厦门大学 C
39 10486 武汉大学 C
40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C
41 11535 湖南工业大学 C
42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C
43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44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C-
45 10183 吉林大学 C-
46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4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8 10255 东华大学 C-
4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代码:107200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介绍

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建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专业教育的医学院校之一。本世纪初,在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物材料研究所,2003年开办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重点特色建设专业,是至今为止浙江省本工程领域唯一的一个重点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个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医药类高校;2010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批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信息学,形成了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在校生192人,已毕业539人。建有浙江省智慧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临床功能材料与诊疗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温州生物医学工程与材料研究所,2013年与我校眼视光学科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学科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2016年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2017年,在全国105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排名进入前20,在浙江省仅次于浙江大学,排名第2位。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学位点在教学平台、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得到快速进步,并以学位点建设为契机推动了学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整体发展。目前,学位点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及中国科学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建设,得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工程中心和一流学科等平台资源支撑,为进一步引进人才,提升研究生增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拥有1支包括国家QR、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QR、浙江省万人计划、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才支持计划、省特级专家等60余人组成的国际化队伍。其中正高近30人,导师20余人,博导4人;工、理、医、临床博士共45人,还有1支年轻的博士后队伍。医工理多学科融合交叉,研究开发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已形成了“纳米生物技术与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光学”、“医疗器械”、“医学图像与生物医学信息”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产出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7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到3262万元,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专利成果20余项,部分研发工作达到国际、全国先进水平。在药物载体与组织工程、产业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始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校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发明单位(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为至今仍在执行的国家强制性执行标准),先后研制了裂隙灯显微镜、双裂隙摄影验光仪、激光视网膜调制函数测定仪、检影镜、视网膜干涉仪、焦度计、角膜曲率计、眼压计、电子肺量计、新生儿肺功能测试仪、强迫振荡法呼吸力学参数测定仪等20多种仪器,研发了视光学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 V1.0、住院电子病案系统 V1.0、人工晶状体管理系统 V1.0等八个软件著作,成功完成了“基因工程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FGF)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并研制出“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等生物制品一类新药。 还有“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验配技术”和“低视力检查、诊断和康复适宜技术”两项技术被列为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另外,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激光干涉条纹视力仪、眼科OCT、生物超声显微镜(UBM)、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本学科设有材料表征和测试平台、光谱学仪器平台、生物学平台,生物材料实验室、医学仪器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医用传感器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电工电路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数字电子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近600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2亿元,建有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现代眼视光技术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研究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和工程技术转化平台,可为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工程博士、硕士提供一流的条件保障。本学科设立校级以上奖助学金13项,并提供充足的院内奖助学金和导师奖学金申请途径,奖助学金额度处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还设立各类社会奖学金,人均奖学金水平超过1500元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美国哈佛大学、MIT、美国东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马克斯普兰克研究所等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的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合作交流及出国学习的机会。

专业点分布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武汉大学 深圳大学 四川大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代码:0831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介绍

燕山大学为例
本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学科,是工程学科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可在仪器科学一级学科下招收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中医工程学与中医诊断治疗仪器、现代生物医学仪器、医学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神经接口与生物机器人、MRI脉冲序列设计与图像处理、可穿戴与移动医疗、医学信息系统与健康管理。   本学科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澳门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单位有紧密合作关系。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军口863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学科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   本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 欢迎生物医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中医针灸学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报考。

专业点分布

解放军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中北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5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6 东南大学 A+
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335 浙江大学 A-
7 10610 四川大学 A-
8 10001 北京大学 B+
9 10056 天津大学 B+
10 10246 复旦大学 B+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12 10611 重庆大学 B+
13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1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1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6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18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19 10590 深圳大学 B
2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23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26 10247 同济大学 B-
27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28 10558 中山大学 B-
29 10559 暨南大学 B-
30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C+
31 10284 南京大学 C+
32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33 10422 山东大学 C+
34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35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3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7 10285 苏州大学 C
38 10384 厦门大学 C
39 10486 武汉大学 C
40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C
41 11535 湖南工业大学 C
42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C
43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44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C-
45 10183 吉林大学 C-
46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4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8 10255 东华大学 C-
4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代码:08523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工程

专业介绍

燕山大学
本领域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学科,是工程学科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可在仪器科学一级学科下招收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融合与模式识别、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中医工程学、中医诊断与治疗仪器、物理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生物医学仪器。   本领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澳门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单位有紧密合作关系。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学科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本领域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   欢迎生物医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中医针灸学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报考。

专业点分布

北京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5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6 东南大学 A+
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335 浙江大学 A-
7 10610 四川大学 A-
8 10001 北京大学 B+
9 10056 天津大学 B+
10 10246 复旦大学 B+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12 10611 重庆大学 B+
13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1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1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6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18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19 10590 深圳大学 B
2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23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26 10247 同济大学 B-
27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28 10558 中山大学 B-
29 10559 暨南大学 B-
30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C+
31 10284 南京大学 C+
32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33 10422 山东大学 C+
34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35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3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7 10285 苏州大学 C
38 10384 厦门大学 C
39 10486 武汉大学 C
40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C
41 11535 湖南工业大学 C
42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C
43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44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C-
45 10183 吉林大学 C-
46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4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8 10255 东华大学 C-
4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31 生物医学工程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5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6 东南大学 A+
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335 浙江大学 A-
7 10610 四川大学 A-
8 10001 北京大学 B+
9 10056 天津大学 B+
10 10246 复旦大学 B+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12 10611 重庆大学 B+
13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1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1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6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18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19 10590 深圳大学 B
2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23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26 10247 同济大学 B-
27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28 10558 中山大学 B-
29 10559 暨南大学 B-
30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C+
31 10284 南京大学 C+
32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33 10422 山东大学 C+
34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35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3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7 10285 苏州大学 C
38 10384 厦门大学 C
39 10486 武汉大学 C
40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C
41 11535 湖南工业大学 C
42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C
43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44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C-
45 10183 吉林大学 C-
46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4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8 10255 东华大学 C-
4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浙江大学 A+ 5 西安交通大学 A 9 南方医科大学 A
2 四川大学 A+ 6 清华大学 A 10 华中科技大学 A
3 上海交通大学 A 7 重庆大学 A      
4 东南大学 A 8 天津大学 A      
 
B+等(17个):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B等(16个):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等(11个):名单略
    2015-2016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华中科技大学 5★ 83
2 四川大学 5★ 83
3 上海交通大学 5★ 83
4 浙江大学 5★ 83
5 清华大学 4★ 83
6 东南大学 4★ 83
7 西安交通大学 4★ 83
8 北京大学 4★ 83
9 天津大学 4★ 83
10 天津医科大学 4★ 83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83
12 电子科技大学 4★ 83
13 华南理工大学 4★ 83
14 中山大学 4★ 83
15 北京工业大学 4★ 83
16 哈尔滨医科大学 4★ 83
17 同济大学 3★ 83
18 山东大学 3★ 83
19 南方医科大学 3★ 83
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83
 
90%的同学额还查看了以下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院校排名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1 蛋白质相互作用与基因调控网络
02 微流控生物芯片
03 模拟与可视化数字化生命
04 纳米生物医学检测
05 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06 生物医学材料数字制造
07 生物医学测量与控制
08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
09 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
10 医学图象处理与分析
11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12 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1 数学一
④823 大学物理
831 电子技术基础
838 物理光学
839 激光原理
(823、831、838、839 选一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1 生物信息技术
02 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
03 模拟与可视化数字化生命
04 生物医学测量与控制
05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
06 生物医学图象处理与分析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1 数学一
④823 大学物理
831 电子技术基础
838 物理光学
839 激光原理
( 823、831、838、839 选一)
附属协和医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1 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
02 医疗工效学
03 听觉与平衡系统生物医学工 程
04 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处理
05 智能医疗设备
07 再生医学
08 组织工程
09 转化医学
10 生物工程与技术
11 化学与生物材料
12 临床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
1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脑认知 中的应用
①101 思想政治理 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1 数学一
④ 823 大 学 物 理
961 计算机组成原 理
( 823、961 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