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青岛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青岛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青岛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青岛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青岛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青岛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青岛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青岛大学考研难吗]
[青岛大学研究生院]
[青岛大学考研群]
[青岛大学研究生学费]
[青岛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青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青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青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青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青岛大学商学院专业培养简介
青岛大学(商学院)2019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专业一:工商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并开设了创业管理、国际商法、国际质量认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企业管理、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等特色课程。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完善的知识体系的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工商管理系拥有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500余人;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读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生17名。
2.课程体系
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设课程四种类别,最低学分160+10。
本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创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1)通识课程(54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是为提高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价值判断、思维创新、审美体验、科学精神、生命关怀、社会责任、国际视野、沟通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并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目标定位、人生价值等方面深入思考。通识选修课程分必修课程44学分和选修课程10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53学分)
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学科门类课程(17学分)和专业大类课程(8学分)。学科门类课程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设定,商学院负责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根据所依托的学科专业类选择学科门类课程。商学院按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划分专业大类,设置并建设相同的专业大类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要求至少修满27学分。
(3)专业课程(53学分)
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由专业所在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按照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设置和建设, 其中专业必修课有39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14学分。
(4)特设课程(10学分)
特设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共7学分,以及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等共3学分。学生需按规定修读,获得相应学分。
(5)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2012年)》中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不得随意减少。
①军政训练:新生入学后,集中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军政训练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学会军事操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军队生活,培养其良好的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军政训练完成经考核鉴定合格。
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该课程为必修课程,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帮助。
③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是指各专业单独设立的专业实验课,包括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跨学科综合实验,鼓励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本环节开设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本专业开设生涯辅导、创业计划书设计、ERP实验、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等。
④毕业实习:结合专业要求,在第八学期进行不少于4周的毕业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各专业要求和实习内容填写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过程完成并经鉴定合格。
⑤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0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专题研究,培养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第八学期除外)参加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创新竞赛及发明创造活动,对取得优秀成绩或创新成效显著的学生,根据《青岛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和有关证明材料认定计算学分。此部分不做最低修读学分要求。
三、培养条件
1.教学资源
加大实验室建设,支持教学科研力度,利用已有的“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室”,购买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可以同时容纳60名学生综合训练。完成基础数据库的配套建设工作。利用现有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采取互惠互利措施,与社会各界结合,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建立了自主发展的机制。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人员、优秀企业家、创业者等建立联系,保持密切沟通,建立讲座制度,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和研讨。
另外,我校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馆藏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现藏纸质图书200余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种。商学院资料室现藏纸质图书1.5万册,中文期刊120种,定期向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学生有极为便利的专业学习资料获取途径。
2.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队伍,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17人,硕士8人,学士1人,另有在读博士1人;有博士生导师3名,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双硕士学位导师12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11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8人,40-50岁的有8人,小于40岁的有11人,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出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形成了以管理学、国际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相关主干课程的为主的课程体系;科研和教学均围绕专业目标进行。鼓励老师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青年教师沙龙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方法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教研项目的申报中。
3.信息化建设
教师不断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学习通、雨课堂等数字化教学工具运用到具体课程中,积极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现代企业理论》《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经济法》课程先后获校级教改立项,《测评与诊断--个人发展与组织赋能》《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已完成视频录制,正在准备上线中。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生教育培养,重视研究生培养。通过制定并执行科学的本专科、研究生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2.人才培养特色
在总课时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有关基础课程和特色选修课程的数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其就业口径,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初步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群和以课程为中心的多个课程建设团队,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财务管理》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注重实验教学,建成了先进的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室建设、ERP及战略决策模拟实验室。
课堂内实践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教学并重,加强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适当适量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或根据实习单位需要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前去实习并积极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给实习基地所在单位。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参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相关老师担任指导老师,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增强了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效果良好。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和毕业生发展情况
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55.66%,2018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5.33%。2019届毕业生针对初次就业率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1.5%,2018届毕业生针对年底就业率的专业对口率为96.3%。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升学22人,省内签约25人,省外签约11人,灵活就业2人。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升学28人,出国3人,协议就业40人,灵活就业28人。
2、就业单位满意度及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年底就业率超过90%。企业反馈的信息是,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有少数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相当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深造、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道路。2019年毕业生的考研比率超过21%,有多名毕业生先后考取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一带一路研究院徐修德院长主讲创业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创业的思维和意识,王庆金教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教学类课题)课题:系统观视角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及系统优化设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进行研究。
工商管理系往届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张翼飞等积极创新创业,创业情况如下:
张翼飞2014年注册成立青岛翼源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事影视制作,媒体发布、新媒体、营销策划公关等业务,先后服务过海尔、青啤、青岛国际车展等青岛知名企业。公司成立注册一年级以来先后被崂山电视台、青岛日报、青岛大学校报专访报道。
贾原野2015年注册成立青岛惠生园互联网餐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餐饮的管理咨询、互联网餐饮平台的构建及推广等业务。接下来准备将公司业务中心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实体,继续探索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餐饮。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1.社会需求预测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贴近企业实际管理人才,可以预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进一步发展,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实施,企业对各种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将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
2.专业发展趋势
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具有多年的办学经验,2013年被山东省确定为特色名校专业,商学院教育改革方案7大模块中有2个模块将依托本专业,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正在审批中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在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今后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实习体系建设。
专业二:财务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财务管理专业目前归属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本专业以公司财务管理为主导,以资本筹集、规划及增值为中心,侧重于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财务活动、资本市场运行、银行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管理所涉及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通晓会计核算方法,掌握财务分析原理,精通投融资理论,具备财务决策技能,能够胜任各类企业、政府部门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财务核算与分析、投融资决策与管理、理财规划及资本运营的专业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社会经济管理工作职业道德,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基本情况
青岛大学会计学系始建于山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创建的“工业会计”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院系之一,1991年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1995年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获批会计学学术硕士招生资格,2014年获批专业会计硕士(MPACC)招生资格。
本学科经过长期学术积淀和多学科融合,目前已形成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财务控制与管理、资本市场财务研究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团队。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岛市软科学和青岛市社科等课题20多项,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是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单位、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青岛市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2.在校生规模
截止9月30日财务管理专业的在校生:2016级110人,2017级99人,2018级75人。合计284人。
3.课程体系
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设课程四种类别,最低学分160+10。本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
(1)通识课程(54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是为提高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价值判断、思维创新、审美体验、科学精神、生命关怀、社会责任、国际视野、沟通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并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目标定位、人生价值等方面深入思考。其中,通识选修课程分必修课程44学分和选修课程10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50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学科门类课程(14学分)和专业大类课程(9学分)。学科门类课程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设定,商学院负责课程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根据所依托的学科专业类选择学科门类课程。商学院按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划分专业大类,设置并建设相同的专业大类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27学分。
(3)专业课程(56学分)
专业课程分为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由专业所在商学院和会计学系按照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设置和建设,其中专业必修课程,40学分。包括:①核心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金融工程等。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模拟、EXCEL财务模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6学分: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是根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的可供学生按照职业规划与个人兴趣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包括财务分析、金融工程、信息化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实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案例(双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双语)、西方财务管理(双语)等。
(4)特设课程(10学分)
特设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共7学分,以及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等共3学分。学生需按规定修读,获得相应学分。
4.创新创业教育
(1)重视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
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运用,撰写论文和案例。2019年,会计学系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江西社会科学、财会通讯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等案例库发表案例成果,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本科学生发表的部分论文
作者 论文/案例名称 发表期刊名称 发表时间
陈旭辉 基于人工智能审计的企业整合报告制度浅析等两篇论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19.06
2019.07
李昭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线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钟镇霄 熵权法下孟加拉国纺织业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商论 2019
王一涵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探讨 财会通讯
2019
宋爽 第四代港口视阈下青岛港战略分析与发展规划 中国商论 2019
邵洁 第四代港口视阈下青岛港的战略分析与发展规划等两篇论文 中国商论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2019
霍彤 熵权法下孟加拉国纺织业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商论 2019
(2)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学科创新竞赛
财务管理专业倡导以赛促学,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启课程杯”全国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配合学校做好赛前培训、赛中指导、赛后总结工作。截止目前学生们获得的重要荣誉如表2所示。
表2 会计学系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序号 大赛名称 获奖学生姓名 竞赛级别 获奖等级
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卢阳 国家级 特等奖
2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吴楠 国家级 二等奖
3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公琛 国家级 三等奖
4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蔡艺涵 国家级 三等奖
5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孙佳 国家级 三等奖
6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辛雨宸 国家级 三等奖
7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刘炳邑 国家级 三等奖
8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张哲铭 国家级 二等奖
9 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卢阳 国家级 三等奖
10 山东省第一届“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 陈旭辉 省部级 一等奖
11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陈旭辉 省部级 一等奖
12 团中央—大学生双创先锋 孙颖捷 省部级 一等奖
13 山东省第一届商业模拟大赛 岳璐瑶 省部级 一等奖
14 山东省第一届“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大赛 张哲铭 省部级 二等奖
15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全国总决赛 石昌萌 省部级 二等奖
16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朱文博 省部级 二等奖
17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郜洪凡 省部级 二等奖
18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戴楠 省部级 二等奖
19 山东省第一届商业模拟大赛 孙彦茹 省部级 二等奖
20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知识竞赛 卢阳 省部级 二等奖
21 山东省第一届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 孟心苗 省部级 二等奖
22 第三届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 孙彦茹 省部级 三等奖
23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知识竞赛 于海娇 省部级 三等奖
24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知识竞赛 郑秋月 省部级 三等奖
25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于海娇 省部级 三等奖
26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张宇涛 省部级 三等奖
27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刘晔 省部级 三等奖
28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徐新月 省部级 三等奖
29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王艺臻 省部级 三等奖
30 2018“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 李牧晓 省部级 三等奖
31 第七届“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 马天翔 省部级 优胜奖
32 第五届互联网+大赛 考雪梅 省部级 银奖
33 第五届互联网+大赛 鲁小菲 省部级 银奖
34 第五届“建行杯”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卢阳 省部级 铜奖
图1 学生参赛照片
此外,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本专业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 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训练计划。采取导师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模式,建立完善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财务管理专业 2019年校级结题项目超过 20 项,并且均获得良好成绩。
三、培养条件
1.教师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1人,很多毕业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专业财经院校,其中8人获得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其有山东省政府会计专家1人、山东省管理会计专家3人,具备CPA、CFA资格6人。并且,本专业教师多为教龄10年以上的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专职教师,已形成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财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私募股权投资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团队。
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课题、青岛市软科学和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等课题20多项,在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并出版著作2部。教师们科研成果累累,如表3所示。
表 3 专职教师近三年主要科研项目一览表(部分)
序号 项 目 名 称(编号) 项目来源 主 持 人
1 我国文化情境下管理会计工具创新与应用路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项目 范英杰
2 小世界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型模式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项目 王崇锋
3 公司环境管理行为的伦理驱动因素及其经济后研究 教育部课题 范英杰
4 套期保值信息披露、投资者特征差异与投资者判断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实验研究 教育部课题 刘文欢
5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海洋资源承载力测度与优化研究 教育部课题 孙菁
6 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研究 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 周咏梅
7 山东省盈利模式转型企业会计管理会计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范英杰
8 基于信息不对称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康进军
9 基于信息约束的企业财务治理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周咏梅
同时,财务管理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研究基础,先后承担省级教学课多项目,包括山东省教改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改革项目等。所有教师都从事过一定的专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活动,积极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践和咨询活动,或长期承担各种社会培训活动优良,的师资条件为本专业的教学以及各方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非常注重加强学术交流和校企合作,财务管理聘请客座教授多名,拥有兼职教师超过4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近20人,其中全国会计行业领军人才1名,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1人,青岛市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后备)3人。兼职教师中包括来自于联通、移动、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国内知名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中岳瑞华、大地等审计事务所的合伙人以及证券和保险行业的财务主管。形成了与行业密切联系、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学、实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企业、行业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多家联合培养基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每年可吸纳 200 余名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习基地企业如表4所示)。并且对实践教学活动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管理和评价。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国际交流,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等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表 4 教学及实习就业合作共建单位
序号 实习基地名称
1 青岛大学——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基地
2 青岛大学——大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基地
3 青岛大学——中国银行香港路支行实习基地
4 青岛大学——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青岛分所实习基地
5 青岛大学——中瑞诚达税务咨询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6 青岛大学——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就业实习基地
7 青岛大学——青岛总瑞税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就业实习基地
3.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已经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如“蓝墨云班课”)的基础上,采用导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图文并茂、视频点播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走入社会,从事财务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因严谨的教学态度,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多名老师获得教学奖励,3人获得青岛大学“教学十佳”荣誉称号,6人分别获得青岛大学青年教师大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会计系集体多次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青岛大学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4.教学经费投入
会计系在教学经费投入机制上,采取“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确保总量、逐年增长”的原则,优先安排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经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推动会计系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经费的投入有效保障了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5.教学设备
会计系根据学校发布的《青岛大学实验室工作规则》、《青岛大学是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21个文件,积极配套相关教学科研设备,目前各种教学设备较为完善,为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提供了条件保障。完全满足了教学需求。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学、实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企业、行业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多家联合培养基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每年可吸纳 200 余名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鼓励老师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合作,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合作,为企业服务,也使教师队伍得到实践锻炼。教师积极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践和决策活动。多名老师作为会计学专家参与青岛市推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政策制定、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咨询等业务活动等业务,为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咨询。
2.教学管理
多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并执行科学的本科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科学、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知识,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环节(包括会计模拟、审计模拟、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等)掌握会计账目处理、审计鉴证、税务管理、证券投资、资产评估等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相关职位。特别强调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已经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导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走入社会,从事财务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因严谨的教学态度,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多名老师获得教学奖励,3人获得青岛大学“教学十佳”荣誉称号,6人分别获得青岛大学青年教师大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会计系集体多次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青岛大学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立足会计学系学科特色,结合学生素质拓展,举办了有专业特色的会计公开课等活动。
(1)教学观摩活动
为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现经验、资源共享,举行温天璟老师《中级财务会计》、王昌荣老师《经济法》教学观摩活动,对课题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图2教学观摩活动
(2)教师教学交流会
为加强本科教育,举行“坚持学生中心、加强课程建设、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主题教学交流活动。
图3 教学交流会
(3)师生交流座谈会
为了解学生对日常校园生活和会计学课程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举行师生交流座谈会。
图4 师生交流座谈会
(4)高端学术讲座
为提高学生科研水平,拓展学生视野,汪剑锋老师以《会计实证研究利器-STATA简介以及应用》、王风华老师以《新会计法解读:变化、影响及应对》、刘文欢老师以《从心理学视角看会计信息披露》分别举办高端学术讲座。
图5 高端学术讲座
4.合作办学
我系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机制,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是我系开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按照学院的专业建设方案,主要开设国际先进的ACCA专业主干课程和具有我系特色的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特长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满足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对高端财经管理人才的需求。我系的ACCA办学近几年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如2018年11月17日,由ACCA主办的2018年ACCA大陆地区单科第一颁奖典礼在上海瑞吉酒店举行,我系16级ACCA创新班韩子璐同学在2018年3月考季取得了F6UK课程的大陆第一的好成绩。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100%,2018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96.97%。从就业单位分布情况来看,2019届毕业生的考研和其他企业单位就业率相较于2018届毕业生都有所增加,考研率从20.83%增加到28.42%,其他单位就业率从49.06%增加到65.26%(具体可见表5和图6)。
表5 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就业单位 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
分布情况 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
分布情况
出国 0.00% 2.08%
考研 28.42% 20.83%
银行 3.16% 8.33%
事务所 3.16% 5.21%
事业单位、公务员 0.00% 11.46%
其他企业单位 65.26% 49.06%
总计 100.00% 96.97%
图6 就业率分布情况比较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高,近五年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
年份 毕业生就业率
2014 95.88%
2015 100%
2016 93%
2017 96.97%
2018 100.00%
2.就业专业对口率
2019届毕业生针对初次就业率的就业专业对口率:96%(初步统计)
2018届毕业生针对年底就业率的就业专业对口率:96.97%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毕业生能够胜任的专业岗位有:从事各类企业、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与中介机构的出纳、记账、财务报告及纳税申报等专业性岗位;从事各类企业、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与中介机构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等管理性岗位。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本年度有5名应届毕业生被保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近几年毕业生的考研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多名学生先后毕业生考取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也有多名学生考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优秀大学名校硕士研究生。
4.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近年来,本专业每年毕业的大批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接受能力强,作风朴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学生就读本专业意愿强
财务管理专业一直属于热招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第一专业还第二专业都是我校非常热门的品牌专业。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在严格限制和筛选后,每年至少20名左右的其他专业排名前列优秀学生转入。
6.就业单位满意率
通过长期坚持的毕业生访谈工作中了解到,通过四年的会计学教育,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够在单位运用所学知识,迅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单位的会计业务骨干。社会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较高,并给予较高评价。通过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向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用人单位也对我系的毕业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尽快融入社会。高质量的毕业生为我系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1.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9届毕业生年底的就业率100%,年初就业率73.68%。就业率大幅提升,且全部就业。从就业单位分布情况来看,2019届毕业生的考研和其他企业单位年底就业率相较于年初都有所增加,考研率从26.32%增加到28.42%,其他单位就业率从45.26%增加到65.26%(具体可见表7和图7)。
表7 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单位 2019届毕业生年底就业
情况 2019届毕业生年初就业
情况
出国 0.00% 0.00%
考研 26.32% 28.42%
银行 1.05% 3.16%
事务所 1.05% 3.16%
事业单位、公务员 0.00% 0.00%
其他企业单位 45.26% 65.26%
总计 100.00% 96.97%
图7 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对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为提升学生技能,加深行业认识,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会计系积极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多次开展就业创业宣讲会,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2019年11月5日下午我系在商学院办公楼410会议室邀请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山东分所总经理刘先生来为我校学生进行宣讲与答疑。会计学系应届毕业生参加了此次宣讲会。此次宣讲也令同学们了解到实习的锻炼要求,拓宽了眼界,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实习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较大,招聘企业较多,基本上能满足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就业需要。但学生考研热情较高,与单位的招聘需求存在错位情况。因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未来的规划,仍以考研和公务员、事业编为第一需求,导致供需出现不平衡状态。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层次的学术成果不多,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尚待提升
相比其他院系,目前会计学系财务管理专业在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教学成果较少。一方面,由于2015年学科整合,增加了非博士毕业的大量教师,目前教学型师资占比较大、40 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讲师占比巨大,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科研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和每年毕业的博士较少,需要未来在学术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
(2)教学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教学经费的欠缺成为了制约会计学系财务管理专业常规的实习与实验教学工作的瓶颈,教学实施的严重缺乏,没有充分的教室、案例讨论、实验室等科研条件,部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因为经费问题得不到具体实施,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解决措施
(1)优化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着引进人才困难:①会计学博士稀缺性;②会计学博士毕业后工作选择的多样性。根据目前师资现状和学科发展方向,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采用以下方式:利用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专业媒体宣传人才招聘政策,已经在会计博士大联盟中进行宣传和发布招聘政策。主动走出去招揽人才,拟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国内知名有博士点的高校进行调研和宣传,招聘人才。会计学博士生招聘会,2019年依旧将参加会计博士招聘会,利用招聘会机会集中招聘人才。同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和国际访学和交流,关注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
(2)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研能力
精炼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将教师研究方向往“政府财务管理”、“环境管理会计”、“资本效率投资”、“管理会计应用”等学术方向上归集和凝练,争取未来在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教育部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方面能够获得立项,并在学术论文方面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以新进博士教师为核心培育学术骨干,探索青年博士的科研生涯规划和发展。①结合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根据新进博士原来的学术积累和专业特点,确定探讨他们的发展方向。②鼓励新进博士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实现科研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③为学术骨干配备专门办公条件、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
专业三:会计学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系统掌握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通行的国际会计惯例、法规和规则,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情况
青岛大学会计学系始建于山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创建的“工业会计”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院系之一,1991年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1995年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获批会计学学术硕士招生资格,2014年获批专业会计硕士(MPACC)招生资格。
本学科经过长期学术积淀和多学科融合,目前已形成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财务控制与管理、资本市场财务研究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团队。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岛市软科学和青岛市社科等课题20多项,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是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单位、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青岛市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2.在校生规模
截止9月30日会计专业的在校生:2016级120人,2017级181人,2018级129人。合计430人。
3.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设课程四种类别,最低学分160+10。主干课程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1)通识课程(54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是为提高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价值判断、思维创新、审美体验、科学精神、生命关怀、社会责任、国际视野、沟通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并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目标定位、人生价值等方面深入思考。其中,通识选修课程分必修课程44学分和选修课程10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50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学科门类课程(14学分)和专业大类课程(9学分)。学科门类课程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设定,商学院负责课程建设,会计学专业根据所依托的学科专业类选择学科门类课程。商学院按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划分专业大类,设置并建设相同的专业大类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27学分。
(3)专业课程(56学分)
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由专业所在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按照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设置和建设,其中专业必修课程,40学分,如表1所示。包括:①核心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
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模拟、审计模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6学分,如表2所示;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是根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的可供学生按照职业规划与个人兴趣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包括财务分析、金融工程、信息化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实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案例(双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双语)、西方财务管理(双语)等。
(4)特设课程(10学分)
特设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共7学分,以及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等共3学分。学生需按规定修读,获得相应学分。
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设课程四种类别,最低学分160+10。本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
4.创新创业教育
(1)重视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
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运用,撰写论文和案例。2019年,会计学系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商业会计、财会通讯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等案例库发表案例成果,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科研成果
作者 论文/案例名称 发表期刊名称 发表时间
陈旭辉 基于人工智能审计的企业整合报告制度浅析等两篇论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19.06
2019.07
李昭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线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钟镇霄 熵权法下孟加拉国纺织业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商论 2019
王一涵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探讨 财会通讯
2019
宋爽 第四代港口视阈下青岛港战略分析与发展规划 中国商论 2019
邵洁 第四代港口视阈下青岛港的战略分析与发展规划等两篇论文 中国商论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2019
霍彤 熵权法下孟加拉国纺织业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商论 2019
(2)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学科创新竞赛
会计学系倡导以赛促学,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启课程杯”全国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配合学校做好赛前培训、赛中指导、赛后总结工作。截止目前学生们获得的重要荣誉如表2、表3所示。
表2 会计学系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序号 大赛名称 获奖学生姓名 竞赛级别 获奖等级
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卢阳 国家级 特等奖
2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吴楠 国家级 二等奖
3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公琛 国家级 三等奖
4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蔡艺涵 国家级 三等奖
5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孙佳 国家级 三等奖
6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辛雨宸 国家级 三等奖
7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刘炳邑 国家级 三等奖
8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张哲铭 国家级 二等奖
9 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卢阳 国家级 三等奖
10 山东省第一届“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 陈旭辉 省部级 一等奖
11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陈旭辉 省部级 一等奖
12 团中央—大学生双创先锋 孙颖捷 省部级 一等奖
13 山东省第一届商业模拟大赛 岳璐瑶 省部级 一等奖
14 山东省第一届“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大赛 张哲铭 省部级 二等奖
15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全国总决赛 石昌萌 省部级 二等奖
16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朱文博 省部级 二等奖
17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郜洪凡 省部级 二等奖
18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戴楠 省部级 二等奖
19 山东省第一届商业模拟大赛 孙彦茹 省部级 二等奖
20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知识竞赛 卢阳 省部级 二等奖
21 山东省第一届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 孟心苗 省部级 二等奖
22 第三届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 孙彦茹 省部级 三等奖
23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知识竞赛 于海娇 省部级 三等奖
24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知识竞赛 郑秋月 省部级 三等奖
25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于海娇 省部级 三等奖
26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张宇涛 省部级 三等奖
27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刘晔 省部级 三等奖
28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徐新月 省部级 三等奖
29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 王艺臻 省部级 三等奖
30 2018“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 李牧晓 省部级 三等奖
31 第七届“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 马天翔 省部级 优胜奖
32 第五届互联网+大赛 考雪梅 省部级 银奖
33 第五届互联网+大赛 鲁小菲 省部级 银奖
34 第五届“建行杯”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卢阳 省部级 铜奖
表3 2017级——2018-2019学年学生获奖情况
姓名 专业班级 获奖名称及级别
高友雪
17会计01 2019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知识竞赛三等奖 国家级
2018年MPAcc案例大赛青岛大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校级
杜文琪 2018年MPAcc案例大赛青岛大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校级
张笑奕 青岛大学第二届“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校级
王晓君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校级
刘洋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校级
李桐
17会计02 第12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 省级
于生辉 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智慧企业管理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王雯 互联网+大赛银奖 校级
蔺文彦 三下乡校级三等奖,三下乡校级优秀团队
杜相宏 三下乡校级三等奖,三下乡校级优秀团队
王羽 17会计03 建行杯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省级
于美琪 互联网+大赛银奖 校级
公琛
17会计04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国家级
鲁小菲 互联网+大赛银奖 省级 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校级
考雪梅 互联网+大赛银奖 省级 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校级
李庆文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财税审比赛二等奖 省级
况保成 三下乡校级三等奖,三下乡校级优秀团队 校级
山东省第三届“福思特杯”大学生会计税务技能大赛三等奖 省级
李婷婷 17会计05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一等奖 (校级)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财税审)大赛 二等奖(省级)
刘明辉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财务共享方案设计)大赛省三等奖
郑鹏伟
17会计06 互联网加校赛银奖
孙彦茹 2018年获第三届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国三等奖
青岛大学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2019青岛大学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
2018年获山东省第一届商业模拟大赛二等奖
孙佳 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
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智慧企业管理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刘晔 青岛市MPACC案例比赛校级二等奖
全国企业价值创造EVC校级三等奖
2019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决赛全国三等奖
徐新月 青岛市MPACC案例比赛校级二等奖
全国企业价值创造EVC校级三等奖
2019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决赛全国三等奖
于海娇 青岛市MPACC案例比赛校级二等奖
全国企业价值创造EVC校级三等奖
2019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决赛全国三等奖
张宇涛 青岛市MPACC案例比赛校级二等奖
全国企业价值创造EVC校级三等奖
2019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决赛全国三等奖
王艺臻 2019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决赛全国三等奖
刘文东 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智慧企业管理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岳璐瑶 山东省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一等奖
郑秋月 EVC全国价值链创造大赛二等奖校级
MPACC案例分析大赛二等奖校级
孙明玥 EVC价值链创造大赛校级三等奖
图1 学生参赛照片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本专业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 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训练计划。采取导师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模式,建立完善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会计学专业 2019年校级结题项目超过 20 项,并且均获得良好成绩。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1)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
为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派出老师参加学术会议、教学培训,主要包括参加高教财务会计培训、财税教学会议、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研讨会、山东会计学会年会等,很多老师都在大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2)支持学生参加实践竞赛
倡导以赛促学,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参加各类实践竞赛,主要包括全国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学生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获得优异成绩。
2.教学设备
根据课程需要,在会计模拟、审计模拟、税务模拟等课程中,嵌入实验教学环节,购买青蓝软件、审计之星等教学软件,安装于学校机房设备,供学生上课使用。
3.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学专业具有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19人,较2018年没有变化。毕业于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7人获得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11人。其有山东省政府政府会计专家1人、山东省管理会计专家1人,具备CPA、CTA资格8人。并且,本专业教师多为教龄10年以上的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专职教师,已形成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环境审计、企业会计准则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团队。
专任教师曾有多人获得青岛大学青年教师大奖赛一、二、三等奖,一人获得青岛大学“十佳”教师称号。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课题、青岛市软科学和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等课题20多项,在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并出版著作2部。
所有教师都从事过一定的专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活动,积极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践和咨询活动,或长期承担各种社会培训活动优良,的师资条件为本专业的教学以及各方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会计学专业聘请客座教授多名,拥有兼职教师超过4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近20人,其中全国会计行业领军人才1名,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1人,青岛市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后备)3人。兼职教师中包括来自于联通、移动、海尔、海信、青啤等国内知名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中岳瑞华、大地等审计事务所的合伙人以及证券和保险行业的财务主管。形成了与行业密切联系、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学、实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企业、行业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多家联合培养基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每年可吸纳 200 余名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且对实践教学活动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管理和评价。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国际交流,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等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5.信息化建设
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在线课程信息化建设,做好课程上线工作,专门派出老师到电视台、兄弟院校学校课程录制、制作等在线课程建设流程,刘锦老师开通微信公众号“Excel与财务”面向社会讲解财务分析知识与Excel实践操作,取得一致好评。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学、实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企业、行业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多家联合培养基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每年可吸纳 200 余名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鼓励老师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合作,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合作,为企业服务,也使教师队伍得到实践锻炼。教师积极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践和决策活动。多名老师作为会计学专家参与青岛市推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政策制定、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咨询等业务活动等业务,为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咨询。
2.教学管理
多年以来,会计学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并执行科学的本科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科学、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知识,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环节(包括会计模拟、审计模拟、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等)掌握会计账目处理、审计鉴证、税务管理、证券投资、资产评估等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相关职位。特别强调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会计学专业教师已经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导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走入社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会计学系教师因严谨的教学态度,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会计系集体多次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立足会计学系学科特色,结合学生素质拓展,举办了有专业特色的会计公开课等活动。
(1)教学观摩活动
为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现经验、资源共享,举行温天璟老师《中级财务会计》、王昌荣老师《经济法》教学观摩活动,对课题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图2教学观摩活动
(2) 教师教学交流会
为加强本科教育,举行“坚持学生中心、加强课程建设、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主题教学交流活动。
图3 教学交流会
(3) 师生交流座谈会
为了解学生对日常校园生活和会计学课程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举行师生交流座谈会。
图4 师生交流座谈会
(4) 高端学术讲座
为提高学生科研水平,拓展学生视野,汪剑锋老师以《会计实证研究利器-STATA简介以及应用》、王风华老师以《新会计法解读:变化、影响及应对》、刘文欢老师以《从心理学视角看会计信息披露》分别举办高端学术讲座。
图5 高端学术讲座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2019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63.78%,2018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95.93%。从就业单位分布情况来看,2019届毕业生的出国率和考研率相较于2018届毕业生都有所增加,出国率从2.54%增加到13.14%,考研率从18.64%增加到23.07%。
表4 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2019届毕业生针对初次就业率
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2018届毕业生针对年底就业率
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出国 13.14% 2.54%
考研 23.07% 18.64%
银行 6.73% 8.47%
事务所 3.53% 4.23%
事业单位、公务员 0.96% 5.08%
图6 就业单位分布情况比较
2.就业专业对口率
2019届毕业生针对初次就业率的就业专业对口率:88%(初步统计)
2018届毕业生针对年底就业率的就业专业对口率:88.98%
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稳定在 85%左右,毕业生能够胜任的专业岗位有:从事各类企业、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与中介机构的出纳、记账、财务报告及纳税申报等专业性岗位;从事各类企业、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与中介机构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等管理性岗位。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本年度有7名应届毕业生被保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近几年毕业生的考研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十多名学生先后毕业生考取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也有多名学生考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优秀大学名校硕士研究生。
4.就业单位满意率
近年来,本专业每年毕业的大批会计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作风朴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初步统计就业单位满意度达到90%以上。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根据采集自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四家会计所(简称四大所)的注册会计师披露的毕业院校一共有405所。80%的注册会计师来自76所院校。校友占比超过1%的院校一共有24所。这24所合计占了58.28%。占比0.35%及以上的院校一共有55家,总计占了74.64%,近四分之三。55家院校包括了1所中国香港地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第28名)和1所外国大学(悉尼大学,第49名)。其中青岛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所院校在四大所中的占比均为0.62%,青岛大学排名32,从一个侧面说明青岛大学会计系学生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会计学专业无论是第一专业还第二专业都是我校非常热门的品牌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在全校 100 个专业,高居前两名,在转专业环节,会计学专业也是青岛大学广大文理科学生向往的专业。
毕业班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四年的会计学教育,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够在单位运用所学知识,迅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单位的会计业务骨干。社会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较高,并给予较高评价。通过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向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用人单位也对我系的毕业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尽快融入社会。高质量的毕业生为我系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近几年,基于国家优越的创业环境,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越来越高,但受限于会计学专业特点,专业性强、知识结构复杂,学生创办企业的较少。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有学生开始创办代理记账等小微企业,创业效果有待进一步考察。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较大,招聘企业较多,基本上能满足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就业需要。但学生考研热情较高,与单位的招聘需求存在错位情况。因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未来的规划,仍以考研和公务员、事业编为第一需求,导致供需出现不平衡状态。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会随之提高。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简单的记账算账以及通过简单的计算进行的财务预测和决策,将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层次的学术成果不多,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尚待提升
相比其他院系,目前会计学系财务管理专业在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教学成果较少。一方面,由于2015年学科整合,增加了非博士毕业的大量教师,目前教学型师资占比较大、40 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讲师占比巨大,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科研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和每年毕业的博士较少,需要未来在学术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
(2)教学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教学经费的欠缺成为了制约会计学系财务管理专业常规的实习与实验教学工作的瓶颈,教学实施的严重缺乏,没有充分的教室、案例讨论、实验室等科研条件,部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因为经费问题得不到具体实施,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渗透,会计职业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会计专业的硬件设施欠缺,影响到大数据方面的教研和教学。
(3)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存在不平衡的矛盾
学生就业以公务员、事业编等为首选,而企业单位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存在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不平衡的问题。
2.解决措施
(1)优化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着引进人才困难:①会计学博士稀缺性;②会计学博士毕业后工作选择的多样性。根据目前师资现状和学科发展方向,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采用以下方式:利用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专业媒体宣传人才招聘政策,已经在会计博士大联盟中进行宣传和发布招聘政策。主动走出去招揽人才,拟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国内知名有博士点的高校进行调研和宣传,招聘人才。会计学博士生招聘会,2019年依旧将参加会计博士招聘会,利用招聘会机会集中招聘人才。同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和国际访学和交流,关注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
(2)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研能力
精炼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将教师研究方向往“政府财务管理”、“环境管理会计”、“资本效率投资”、“管理会计应用”等学术方向上归集和凝练,争取未来在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教育部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方面能够获得立项,并在学术论文方面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以新进博士教师为核心培育学术骨干,探索青年博士的科研生涯规划和发展。①结合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根据新进博士原来的学术积累和专业特点,确定探讨他们的发展方向。②鼓励新进博士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实现科研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③为学术骨干配备专门办公条件、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
(3)加强学生就业教育
加大正确择业观念引导、需要客观分析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专业学习与实践课程安排,要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等措施予以解决。
专业四:国际商务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视野,系统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国际商务法律、规则和惯例,掌握当代国际商务运行规律,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高端国际商务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专业培养规格和标准:
(一)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科目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国际商务专业所涉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与国际商务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4)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的最新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商务实践工作。
(6)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创新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将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后,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识人、用人能力,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能力;
(3)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包括公众演讲能力;
(4)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
(5)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6)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各业务板块专业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分析等专业工作。
(7)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语言(中文、外文)表达与沟通能力;
(9)具有从事全球化经营背景下的国际商务及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与素质目标
(1)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2)具有成就导向、利他向善、服务社会等积极的工具价值观;
(3)具有扎实的基础,不断更新知识,具备岗位快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
(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6)具有扎实肯干、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
(7)有立业创业的意识,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8)具有不断改进、提升工作质量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能力。
(9) 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优良。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青岛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是教育部2003年首批批准在全国六所高校(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青岛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南大学)开展“国际商务”四年制本科教育的专业之一(专业代码110211W)。青岛大学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中外合作模式的国际商务专业教育起步于1997年。 经过多年建设,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务专业教育经验和人才培养经验。
国际商务系拥有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4人,教师拥有在英国、德国、韩国、丹麦、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大学留学和访学研究经历,其中9人获得国外著名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跨界的学缘背景,构成了国际商务专业教师队伍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国际商务系有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务两个教学研究室。拥有韩国研究所、鲁商研究所、中欧国际商务研究所和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等四个研究平台。2018年获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授权点,2019年首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入校学习。
本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最低学分应修满160学分,学生合格毕业时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9年9月,国际商务专业2016级、2017级和2018级在校学生共286人。2019级学生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未做具体分专业计算。
(三)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特色课程为辅的相对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1)核心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物流,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决策制定与个案分析等。
(2)通识教育课程。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4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模块,各类课程修读要求如下。① 思政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14学分。② 体育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4学分。③ 外语类:学生须在大学英语III-VIII中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修读12学分,最多免修3学分。④ 计算机类:要求修满6学分。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共3学分必须修读,另外3学分可在《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4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修读。⑤ 数学类:学生可在高等数学Ⅰ-Ⅳ中选择修读,按要求至少修满8学分。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提高课程包括思政、外语、计算机、数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学生在基础课程修读完成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选择修读。拓展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A类)、人文科学与艺术(B类)和社会科学(C类)三个课程模块;学生也可以将学校开设的非本人主修专业的任何课程作为自己的通识教育选修拓展课程。学生应修满10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提高课程建议所有学生修满4学分,拓展课程建议学生在A类和B类分别修满2学分,另外2学分任选。
(3)专业教育课程。一是大类专业必修课程。共计17学分。课程包括:高等数学Ⅲ(上)、高等数学Ⅲ(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共计9学分,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三是专业核心必修课,共计27学分。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物流,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决策制定与个案分析等。四是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4)多元实践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设置交叉复合课程模块和创新实践课程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修读其他专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解决行业企业课题、自主创新创业等形式,获得专业方向修读学分。最低学分要求47分,允许学生跨模块自主选择修读课程。课程包括:经济法、财务管理Ⅰ、市场营销学(双语)、人力资源管理Ⅰ、国际商法、管理信息系统Ⅰ、企业战略管理、公共关系、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双语)、计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世界经济概论、跨文化管理(双语)、社会科学与研究方法、零售业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企业内部控制学、国际商务案例(双语)、供应链管理、商务统计分析与决策、服务营销 (双语)、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运筹学、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商务礼仪、商科毕业设计方法论、社会实践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
本专业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开设了《创业管理》等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全校范围内的创新性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规划。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且获得各类奖项。此外,联系国内外优秀教师和学者,以及优秀校友、企业家,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有助于我专业教师和学生接触实践、开拓视野。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及教学设备
(1)在大学和学院的支持下,本专业在过去四年教学经费投入累计达80万元,教学设备投入累计达12万元。与学院其它专业可以共享的设备原值540多万元。
(2)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施。通过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项目建设,建成了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测评实验体系。
(3)课程教学均采用多媒体化教学。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国际商务专业拥有一支蓬勃向上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业共有教师14名,人员素质高。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硕士生导师6名,讲师9名;其中9人获得国外著名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2)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表1. 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年龄段 人数 百分比%
35岁以下 6 42.8
35岁-45岁 3 21.5
45岁以上 5 35.7
合计 14 100
表2. 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百分比%
教授 2 14.3
副教授 3 21.5
讲师 9 64.2
助教 0 0
合计 14 100
表3. 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学历 人数 百分比%
博士(含在读) 9 64.2
硕士 3 21.5
学士 2 14.3
合计 14 100
我们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网上幕课课程等方面的培训。在访学与交流方面,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国际会议。 同时,邀请国外的知名专家以及国内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到校做专场讲座。得益于本专业校友的大力支持,我们还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从相关企业中聘任了创业导师。
本专业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年轻教师富有活力,整个团队善于钻研和应用各种前沿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之间形成和谐向上的氛围,在教学质量上取得良好成绩,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近三年,国际商务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4项、省部级立项5项,市级校级和横向课题多项,获得青年教师大奖赛校级奖一项。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本专业国际化特色明显。这主要表现在:(1)专业本身的性质。由于本专业本身属于国际商务范畴,其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自然是国际化的。(2)课程设置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双语教学,开设有多门双语课程。(3)师资队伍的构成。本专业14位专职教师中,有9位老师获得海外硕士或博士学位,有11位老师有美国、英国、德国、韩国、丹麦、香港、澳大利亚等留学和访学研究经历。
这种国际化的特色不仅使得学生拥有了国际化企业运作的知识与技能,也拓展、强化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进行在线课程建设,运用课程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稳步推进实习实训合作单位的建设。目前与我系签订本科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包括:山东大王金泰集团、青岛雷驰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德达志成化工有限公司、青岛蔚明天教育有限公司等;在此基础上,2019年与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商业银行青岛分行、青岛赛诺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MIB硕士创新实践基地协议。
五、培养质量
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合理、实践动力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我们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加大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处理好个人意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应对每场招聘会和每次面试。建立实习基地,畅通就业渠道。通过实习,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是,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
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开展近二十年来,已培养20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左右,2019年约有31%的学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生。 就业领域主要有政府、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系统涉外部门和内外资企业;职业领域涉及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和市场营销等。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0%、专业对口率高达79%、就业单位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从就业地理分布上看,以青岛地区为主,占61%,山东省其它地区占15%,北上广一线城市占5%,省外其它地区占19%。
从就业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占9%,三资企业占9%,其它类型的企业占82%。
图1 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区域分布情况
图2 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状况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正如前面所言,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但就业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同时也有不少校友选择了自己创业,并取得了成功。2019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上一届2018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分别达到了84.28%和97.66%。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全球化大背景、以及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趋势下,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知识与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素养的人才需要量会越来越大。
基于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培养熟悉国际商务运作、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拔尖人才; 继续加大双语课程的推进力度,提高双语课程的比重;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根据青岛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的方针,开设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项目,并试行国内外学生同堂上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际化特色、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全球化商务运作的整体素质。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国际商务专业专职教师年龄呈现明显的两极趋势,即8位年轻教师年龄聚集在34-37岁,4位老教师年龄聚集在53-56岁,39至50周岁年龄段的骨干教师明显比例偏低,不利于搭建合理学科梯队,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
(2)师生比例偏高
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的师生比例较高,很多课程以大堂课的方式讲授,不利于互动式、参与式教学的推进,也不利于推进过程考核的改革。
(3)教学设施和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教学主体由“教”向“学”转变 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小班化授课要求的相应教室、设备等配套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学生主观成才意愿尚需不断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利益体制的驱动及网络信息社会的虚拟流变对目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严峻挑战。
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成才意愿、使命感等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程度欠缺的现象。这将影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进行如下改进: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借助青岛大学平台,积极与各大高校联络沟通,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端化人才,有效改善师资年龄结构和师生比例偏高的问题。
(2)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理念。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把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鼓励全体教师在传授各门专业课程的同时,强化学生人格培养和品德构建,通过提升学生人生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3)规范教学秩序,严格教学过程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标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进行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等配套改革,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进学习积极性。
(4)营造良好氛围,广泛争取各界支持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人参与,全方位展开。它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离不开兄弟系的支持与合作,离不开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充分依托商学院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从业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专业五: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有着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杰出人才;旨在培养兼备管理实践能力的、有着健康身心的、可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培养理念:广涉猎、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
(一)思想道德与素质目标
(1)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2)具有成就导向、利他向善、服务社会等积极的工具价值观。
(3)形成扎实的科学思维、不断更新知识、具备岗位快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
(5)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成就健康的体魄。
(6)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有立业创新创业的意识,具有科学态度、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8)具有不断改进、提升工作质量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能力。
(二)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并了解我国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4)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尤其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用于改善管理实践的能力。
(2)具有终生学习和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识人、用人能力,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能力。
(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包括公众演讲能力)和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
(5)具有从事人力资源各业务板块专业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分析、组织协调及领导等专业工作。
(6)具有从事全球化经营背景下的人力资源专业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青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早在2003年便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山东省高校建立较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年,青岛大学专项拨款创建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近两年来,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为3~4个班级,每班约20名学生,授予毕业生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其中65%拥有博士学位,近1/3的中青年教师曾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高校访学交流。该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与各类组织联系广泛,所授课程的教学评价排名前30%的人数众多,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人才,为企业与政府提供大量的咨询与培训服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该专业与中国HRD俱乐部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培育基地。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与企业管理硕士点、MBA硕士点等联系密切。
(二)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9年9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共230人,如图1所示。其中2016级在校学生数为60人,2017级在校学生数为90人,2018级在校学生数80人。2019级为大类招生,不做统计。
图1 近3年来在校生人数
(三)课程设置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特色课程为辅的相对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要求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达到160分。
图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人事心理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社会保障学、人员素质测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于2019年成功申请在线开放课程项目1项。
(2)通识教育课程。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6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及就业指导等课程模块。各类课程修读要求如下:① 思政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16学分。② 外语类:学生须在大学英语III-VIII中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修读,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选择不同级别进行修读,至少修读9学分。③体育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4学分。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须按要求修满2学分。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生须按要求修满2学分。⑥创业管理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2学分;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学生至少修读1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共计至少修读6学分;其他学分可从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中任选。
(3)专业教育课。一是大类专业必修课程,17学分。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Ⅲ(上)、高等数学Ⅲ(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集中实践环节,50学分。其中,①专业基础课,9学分,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②专业核心课,27学分,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Ⅱ、劳动经济学、招聘与选拔、薪酬管理、人事心理学、人员素质测评Ⅰ、工作分析、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学;③集中实践课程,14学分,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
(4)多元/实践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程,74学分。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Ⅱ、物流与供应链管理Ⅰ、市场营销Ⅰ、财务管理Ⅰ、组织行为学、现代企业理论、管理经济学、管理伦理学、营销案例与实务、公共关系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Ⅰ、领导学、培训与开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英语讲座Ⅰ、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Ⅱ等课程。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近三年以来投入仪器设备原值近90万元,与学院其它专业可以共享的设备原值540多万元。
(二)教学设备
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施。通过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项目建设,建成了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测评实验体系。课程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拥有一支精干师资队伍,专业师资建设中以“量充沛、质前沿、优团队、多元化”为原则,努力塑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师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共19人,学术队伍人员素质高、学历结构合理。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9名,讲师9名,65%以上具备博士学位(如图3所示)。9名中青年教师曾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高校访学交流。该专业与美国、德国等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教师近年在核心期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并承担国家(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省、市政府的多项课题,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先后为国内知名企业海尔、海信、澳柯玛、康佳、红领、好事中等提供咨询和营销策划研究服务,为企业与政府提供大量的咨询与培训服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2)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年龄段 人数 所占比重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所占比重
35岁及以下 2 10% 教 授 3 16%
36-45岁 7 37% 副教授 8 42%
45岁以上 10 53% 讲 师 8 42%
合 计 19 100% 合 计 19 100%
在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多名老师以学生为中心潜心钻研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案例教学和社会服务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开发的多项原创案例进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在全国大学教学共享。本专业还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的学术创新团队,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本专业教师队伍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为企业界、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也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实时更新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本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大部分教师具有10年以上的管理学领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富有活力,整个团队善于钻研和应用各种前沿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和分享的气氛良好,因此在教学质量上取得良好成绩,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知识技能,苦练教学基本功。
整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备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符合当前社会和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实习基地建设
与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依据培养计划,完成在校生相关实习和实训任务,为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提供帮助,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平台;与此同时,市场学系与中国HRD俱乐部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实习、培养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实践平台。
(四)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人力资源课程的授课方式方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结合案例教学法,模拟招聘及面试实践过程等授课内容时配以摄像设备、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还原和分析现实场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9春季学期被评为优质课,并进行了线上课程录制。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基于青岛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定位——立足青岛、面向山东和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学研协同培育机制和合作办学道路。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不断探讨、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的学术前沿,并且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原创性案例,将最新科研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内容和企业咨询,不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与中国HRD俱乐部山东分会联合培养、将优秀管理实践者引入课堂等形式不断扩充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参与教学与科研相关的各类培训和国际国内会议,大力支持国际合作项目,将最新专业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葛树荣副教授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23届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世界大会,并在学校做专题讲座。徐哲根教授研究的课题《东亚区域人力资源合作研究》获亚洲基金会资助500万日元。朱礼华副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际“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再社会化影响的随机实验干预研究》获得资助经费20万元。同时本专业鼓励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结合青岛市名牌企业聚集的典型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加强了与本地知名企业的联系,通过密切观察、深入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在本科生的相关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本地企业的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增加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好评;同时,将本地领先企业的管理者请进课堂,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问题直接和学生深刻交流,增加了课程与管理实践的联系,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本地知名企业提供了机会;通过开发知名企业的本土案例,不仅在课程的案例讨论中增加了本地企业案例,引起学生高度兴趣,而且使本地案例进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在全国高校进行案例共享,提高了青岛大学在全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领域的影响力。
(二)教学管理
市场学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遵循青岛大学和商学院关于强化教学管理的精神和要求,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实行,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课表管理、计划调整、课程变动都必须履行审批程序;考试管理严格,对在考试中出现的违纪、作弊的学生能够及时就向学校有关部门通报;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毕业资格审定制度;对毕业论文向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论文期间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各方面的质量和格式要求。为了将教学管理工作做深,执行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督导制度、新课试讲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结果分析反馈制度、教学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制度、强化考试管理等。
借助市场学系创办的微信平台公众号,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市场学系微信平台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机会。在市场学系团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公众平台以堂内堂外和校内校外相结合方式,为具有创新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施展拳脚的舞台。市场学系微信平台公众号长时间位居青岛大学微信平台公众号排行榜前列,引起广泛的关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为数众多的同学在微信平台发表创新性学习体会和经验,发表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微信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同学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典型案例包括:① 吴静,12级人力资源管理02班学生,热爱英语,获英语四级630分、英语六级616分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也有着优异的表现。她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创新性英语学习文章总结了英语学习的宝贵经验。她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和提高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要不停地练习、运用、复习、重复,当你发现英语能力有进步时,心理上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种正强化的作用。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能力提高为毕业生成为社会紧缺的全球化管理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 张代霖,13级人力资源管理02班学生,该同学高度重视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获“青英杯”大学生商业策划大赛青岛市第一名,山东省大中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挑战杯”校级三等奖,还获得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他加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华硕电脑高校人才平台,参加了市场调研、校园营销挑战赛等各项活动,曾担任硕士生11周年庆公益活动OCP,策划了青岛“公益行动派•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组织了读书会,公益快闪路演等各项活动。他在团队中担任城市种教负责人(STP),负责组织了14年青岛城市悦读会,种教小课堂等活动,培训出10名铜牌种教。同时,他还参加了暑期训练营等活动,积累了关于团队组建和运营、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的经验。多次筹备和参加青大“浮山讲堂”、“名师讲坛”等文化活动。在2015年青岛大学本科评估期间,独自创作了“迎评三字歌”,具有创新性和鼓舞性,思想深邃、语言凝练,在市场学系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受到了一致好评。
(三)专业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以下特色:
(1)重视新生入学典礼和专业教育。每届新生入学都召开隆重的系入学典礼,以“理想在这里诞生、奋飞从这里开始 ”为主题,对新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做专题发言的教师制作精致的专业教育PPT,引导大学生做好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精心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争取为新生提供好的开头,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传统。
(2)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以教授、副教授为主的教研创新团队。其中,包括《现代企业理论》精品课建设和原创案例,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专题教研活动,将资深HR引入课堂教学等专项活动应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3)注重案例教学及实验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力推动案例教学,为数较多的老师在课程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师们不仅使用世界领先公司的经典案例,也使用自己开发的本土原创案例于教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此同时本专业重视实验教学,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项目建设,建成了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测评实验体系。实践教学涉及领域广泛,通过启动与利群百货集团的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方便条件。学生的管理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4)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先进教学方法。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师开展各类教改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团队式案例研究、学生自主式管理实践调查研究等,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各类挑战赛;邀请企事业管理人员、外校教师走上讲台与学生对话;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管理实践。
(5)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采取“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措施,借助中国HRD俱乐部山东分会这一平台,积极联系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企业家、创业者、资深HR等,举办各种讲座,并保证每学期至少4次企业家进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途径。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及就业单位满意率
本专业连续四年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平稳,详见下图4所示。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0%、专业对口率高达79.42%、就业单位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图4 2014-2018年本专业毕业生正式就业率
(二)毕业生发展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发展情况良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近几年毕业生的考研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多名学生先后毕业生考取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也有多名学生考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优秀大学名校硕士研究生,如表2所示。
表2 近五年毕业生的发展情况
年 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总体就业率(%) 84.62 85.07 90.01 89.74 89.80
正式就业率(%) 78.46 77.61 78.58 77.38 79.43
签约率(%) 56.92 64.18 65.01 66.01 61.54
升学率(%) 20 7.46 7.8 11.3 16.89
专业对口率(%) 77.02 75.69 78.05 77.24 79.24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相关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代表性的有:沈彦等几位同学于2007年自发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管理挑战赛并获得银奖;李亚科2014年legendstar商业策划大赛国家级特等奖;张代霖2014山东省大中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总决赛省级一等奖;吴静、刘静雯等三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历年来同学持续参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包括全国银奖在内的各项奖项。另外,还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与行业知名公司和社会服务组织建立联系,使同学们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三)社会对本专业的评价
(1)许多毕业生取得优异成绩,社会评价良好
多年来本专业为社会输送较多商量的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去向大致为出国深造、国内读研、考取公务员和事业编、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有的成为商界精英,有的担任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有的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较高评价和认可,毕业生的优良表现和事业发展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社会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较高,并给予较高评价。通过与用人单位沟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作风朴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近年来,考生分数线一般超出一本线30分以上,在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录取分数线最高。其中,2014-2019年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山东省内招生录取分数线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4-2019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
年份 类型 文科 理科
分数 录取与一批线分差 分数 录取与一批线分差
2014 专业录取线 610 31 615 43
山东省一批划线 579 572
2015 专业录取线 598 30 602 40
山东省一批划线 568 562
2016 专业录取线 565 35 594 57
山东省一批划线 530 537
2017 专业录取线 562 33 566 51
山东省一批划线 529 515
2018 专业录取线 592 42 581 64
山东省一批划线 550 507
2019 专业录取线 575 33 566 52
山东省一批划线 542 514
另外,青岛大学商学院市场学系还作为山东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考院系,每年社会培养200左右的人力资源自考本科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各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今年国内外高校应届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长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直接从事创业的学生相对较少。本专业自2007年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1)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首要资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know-who知识成为核心知识。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指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机会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中,对人的管理较之对物的管理,更应当得到首要的和极大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2)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巨大。人才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强劲,尤其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未来需求将更为巨大。
(3)国家对人力资源专业重视程度高。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减少,提高人力资源的内涵和质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显著提升,专业建设将长足发展。
(4)学生发展后劲足、对社会贡献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底蕴深厚、专业优势突出,现有毕业生在国家各类重要组织(包括海尔、海信等本地名企)承担各层次专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是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和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力资源管理的入行门槛不高,但薪资水平越来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是强化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
(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叠加,人才已成为各大企业、省份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必争的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趋势:
(1)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培训能够短时间内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等,也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受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2)人力管理的数字化。伴随着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拟办公成为可能,因此,组织、企业、区域或国家需要采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管理不同类型的人才。
(3)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方面上,标准的流程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这样做会让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得到统一化。这样一来,会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会更加有效果,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截至目前,在人力资源领域我国已累计颁布15项国家标准,在研的有21项,内容涉及劳动定额、社会保险、职业能力建设等。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
(4)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逐步被扩大,因此,跨组织、跨区域的人力资源聘用成为可能。随着平台型战略、生态型战略、“零工经济”等不断地发展,企业需要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的人才观的转变。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且缺乏高端的专业带头人。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占比较少,这不利于人力资源专业的长远发展。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尚未建立国内和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专业品牌。
(2)师生比例偏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例超过了1:10,不利于深入的开展师生沟通、交流与互动。
(3)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上的投入有待加强。受各种环境、激励等因素的影响,本专业也存在部分教师在本科教学上投入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和机制因素。
(4)学生考核过分偏重期末考试,缺乏过程监督和考核。考核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记忆式考试方式,期末考试的比重过大,学习过程的管理需要加强。
(5)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激励有待强化。尽管本专业的学习风气一直具有良好的传统,但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被动、虚度时间、作业和研究性报告投入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玩手机、上课迟到等问题,需要在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激励方面进行持续强化。
(6)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选修课不足。管理学不是一门一门孤立课程的集合,而是各种管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目前,课程中这类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创新性的课程比重不足,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
(二)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拟采取对策措施的总体思想是:将在现有基础上,贯彻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教学评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通过持续改进和突破创新,培养高端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端管理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对策如下:
(1)加快引入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借助青岛大学平台,积极与各大高校联络沟通,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端化人才,有效改善师资年龄结构和师生比例偏高的问题,并下大力气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带头人,提升我校人力资源专业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2)通过进修、内部教研研讨等多种方式改善现有师资教学质量水平。引进人才的力度要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引进那些处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前沿领域、思维开阔、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切磋经验和心得,相互启发学习,共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3)积极配合学校教学综合改革,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教师在本科教学上倾力投入。首先要在师德建设上多做工作,引导和激励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其次,开展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对关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优秀老师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以点带面号召全专业的教师们向优秀教师学习,并身体力行。
(4)强化教书育人,通过提升学生人生志向,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提升心性。鼓励全体教师在传授各门专业课程的同时,强化学生人格培养和品德构建,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5)加强过程监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过程监控,增加各种作业、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测试、团队演讲等学生自主式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投入提高、学习效果改善。为加强过程监控,本专业尝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试卷分数的比例,增加上课过程中的考核分数的比例。
(6)鼓励老师开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选修课,强化这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遵循学校的教学改革精神,教师要积极准备开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的选修课,在案例讨论、问题解决、专题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专业六:市场营销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有着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杰出人才;旨在培养兼备管理实践能力的、有着健康身心的、可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培养理念:广涉猎、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
(一)思想道德与素质目标
(1)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2)具有成就导向、利他向善、服务社会等积极的工具价值观。
(3)形成扎实的科学思维、不断更新知识、具备岗位快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
(5)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成就健康的体魄。
(6)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有立业创新创业的意识,具有科学态度、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8)具有不断改进、提升工作质量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能力。
(二)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并了解我国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4)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尤其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用于改善管理实践的能力。
(2)具有终生学习和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识人、用人能力,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能力。
(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包括公众演讲能力)和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
(5)具有从事人力资源各业务板块专业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分析、组织协调及领导等专业工作。
(6)具有从事全球化经营背景下的人力资源专业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青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早在2003年便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山东省高校建立较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年,青岛大学专项拨款创建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近两年来,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为3~4个班级,每班约20名学生,授予毕业生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其中65%拥有博士学位,近1/3的中青年教师曾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高校访学交流。该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与各类组织联系广泛,所授课程的教学评价排名前30%的人数众多,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人才,为企业与政府提供大量的咨询与培训服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该专业与中国HRD俱乐部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培育基地。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与企业管理硕士点、MBA硕士点等联系密切。
(二)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9年9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共230人,如图1所示。其中2016级在校学生数为60人,2017级在校学生数为90人,2018级在校学生数80人。2019级为大类招生,不做统计。
图1 近3年来在校生人数
(三)课程设置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特色课程为辅的相对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要求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达到160分。
图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人事心理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社会保障学、人员素质测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于2019年成功申请在线开放课程项目1项。
(2)通识教育课程。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6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及就业指导等课程模块。各类课程修读要求如下:① 思政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16学分。② 外语类:学生须在大学英语III-VIII中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修读,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选择不同级别进行修读,至少修读9学分。③体育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4学分。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须按要求修满2学分。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生须按要求修满2学分。⑥创业管理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2学分;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学生至少修读1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共计至少修读6学分;其他学分可从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中任选。
(3)专业教育课。一是大类专业必修课程,17学分。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Ⅲ(上)、高等数学Ⅲ(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集中实践环节,50学分。其中,①专业基础课,9学分,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②专业核心课,27学分,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Ⅱ、劳动经济学、招聘与选拔、薪酬管理、人事心理学、人员素质测评Ⅰ、工作分析、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学;③集中实践课程,14学分,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
(4)多元/实践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程,74学分。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Ⅱ、物流与供应链管理Ⅰ、市场营销Ⅰ、财务管理Ⅰ、组织行为学、现代企业理论、管理经济学、管理伦理学、营销案例与实务、公共关系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Ⅰ、领导学、培训与开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英语讲座Ⅰ、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Ⅱ等课程。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近三年以来投入仪器设备原值近90万元,与学院其它专业可以共享的设备原值540多万元。
(二)教学设备
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施。通过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项目建设,建成了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测评实验体系。课程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拥有一支精干师资队伍,专业师资建设中以“量充沛、质前沿、优团队、多元化”为原则,努力塑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师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共19人,学术队伍人员素质高、学历结构合理。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9名,讲师9名,65%以上具备博士学位(如图3所示)。9名中青年教师曾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高校访学交流。该专业与美国、德国等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教师近年在核心期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并承担国家(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省、市政府的多项课题,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先后为国内知名企业海尔、海信、澳柯玛、康佳、红领、好事中等提供咨询和营销策划研究服务,为企业与政府提供大量的咨询与培训服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2)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年龄段 人数 所占比重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所占比重
35岁及以下 2 10% 教 授 3 16%
36-45岁 7 37% 副教授 8 42%
45岁以上 10 53% 讲 师 8 42%
合 计 19 100% 合 计 19 100%
在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多名老师以学生为中心潜心钻研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案例教学和社会服务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开发的多项原创案例进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在全国大学教学共享。本专业还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的学术创新团队,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本专业教师队伍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为企业界、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也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实时更新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本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大部分教师具有10年以上的管理学领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富有活力,整个团队善于钻研和应用各种前沿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和分享的气氛良好,因此在教学质量上取得良好成绩,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知识技能,苦练教学基本功。
整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备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符合当前社会和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实习基地建设
与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依据培养计划,完成在校生相关实习和实训任务,为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提供帮助,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平台;与此同时,市场学系与中国HRD俱乐部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实习、培养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实践平台。
(四)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人力资源课程的授课方式方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结合案例教学法,模拟招聘及面试实践过程等授课内容时配以摄像设备、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还原和分析现实场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9春季学期被评为优质课,并进行了线上课程录制。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基于青岛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定位——立足青岛、面向山东和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学研协同培育机制和合作办学道路。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不断探讨、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的学术前沿,并且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原创性案例,将最新科研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内容和企业咨询,不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与中国HRD俱乐部山东分会联合培养、将优秀管理实践者引入课堂等形式不断扩充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参与教学与科研相关的各类培训和国际国内会议,大力支持国际合作项目,将最新专业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葛树荣副教授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23届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世界大会,并在学校做专题讲座。徐哲根教授研究的课题《东亚区域人力资源合作研究》获亚洲基金会资助500万日元。朱礼华副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际“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再社会化影响的随机实验干预研究》获得资助经费20万元。同时本专业鼓励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结合青岛市名牌企业聚集的典型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加强了与本地知名企业的联系,通过密切观察、深入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在本科生的相关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本地企业的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增加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好评;同时,将本地领先企业的管理者请进课堂,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问题直接和学生深刻交流,增加了课程与管理实践的联系,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本地知名企业提供了机会;通过开发知名企业的本土案例,不仅在课程的案例讨论中增加了本地企业案例,引起学生高度兴趣,而且使本地案例进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在全国高校进行案例共享,提高了青岛大学在全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领域的影响力。
(二)教学管理
市场学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遵循青岛大学和商学院关于强化教学管理的精神和要求,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实行,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课表管理、计划调整、课程变动都必须履行审批程序;考试管理严格,对在考试中出现的违纪、作弊的学生能够及时就向学校有关部门通报;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毕业资格审定制度;对毕业论文向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论文期间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各方面的质量和格式要求。为了将教学管理工作做深,执行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督导制度、新课试讲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结果分析反馈制度、教学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制度、强化考试管理等。
借助市场学系创办的微信平台公众号,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市场学系微信平台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机会。在市场学系团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公众平台以堂内堂外和校内校外相结合方式,为具有创新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施展拳脚的舞台。市场学系微信平台公众号长时间位居青岛大学微信平台公众号排行榜前列,引起广泛的关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为数众多的同学在微信平台发表创新性学习体会和经验,发表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微信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同学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典型案例包括:① 吴静,12级人力资源管理02班学生,热爱英语,获英语四级630分、英语六级616分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也有着优异的表现。她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创新性英语学习文章总结了英语学习的宝贵经验。她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和提高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要不停地练习、运用、复习、重复,当你发现英语能力有进步时,心理上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种正强化的作用。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能力提高为毕业生成为社会紧缺的全球化管理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 张代霖,13级人力资源管理02班学生,该同学高度重视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获“青英杯”大学生商业策划大赛青岛市第一名,山东省大中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挑战杯”校级三等奖,还获得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他加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华硕电脑高校人才平台,参加了市场调研、校园营销挑战赛等各项活动,曾担任硕士生11周年庆公益活动OCP,策划了青岛“公益行动派•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组织了读书会,公益快闪路演等各项活动。他在团队中担任城市种教负责人(STP),负责组织了14年青岛城市悦读会,种教小课堂等活动,培训出10名铜牌种教。同时,他还参加了暑期训练营等活动,积累了关于团队组建和运营、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的经验。多次筹备和参加青大“浮山讲堂”、“名师讲坛”等文化活动。在2015年青岛大学本科评估期间,独自创作了“迎评三字歌”,具有创新性和鼓舞性,思想深邃、语言凝练,在市场学系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受到了一致好评。
(三)专业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以下特色:
(1)重视新生入学典礼和专业教育。每届新生入学都召开隆重的系入学典礼,以“理想在这里诞生、奋飞从这里开始 ”为主题,对新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做专题发言的教师制作精致的专业教育PPT,引导大学生做好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精心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争取为新生提供好的开头,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传统。
(2)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以教授、副教授为主的教研创新团队。其中,包括《现代企业理论》精品课建设和原创案例,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专题教研活动,将资深HR引入课堂教学等专项活动应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3)注重案例教学及实验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力推动案例教学,为数较多的老师在课程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师们不仅使用世界领先公司的经典案例,也使用自己开发的本土原创案例于教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此同时本专业重视实验教学,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项目建设,建成了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测评实验体系。实践教学涉及领域广泛,通过启动与利群百货集团的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方便条件。学生的管理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4)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先进教学方法。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师开展各类教改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团队式案例研究、学生自主式管理实践调查研究等,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各类挑战赛;邀请企事业管理人员、外校教师走上讲台与学生对话;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管理实践。
(5)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采取“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措施,借助中国HRD俱乐部山东分会这一平台,积极联系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企业家、创业者、资深HR等,举办各种讲座,并保证每学期至少4次企业家进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途径。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及就业单位满意率
本专业连续四年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平稳,详见下图4所示。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0%、专业对口率高达79.42%、就业单位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图4 2014-2018年本专业毕业生正式就业率
(二)毕业生发展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发展情况良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近几年毕业生的考研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多名学生先后毕业生考取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也有多名学生考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优秀大学名校硕士研究生,如表2所示。
表2 近五年毕业生的发展情况
年 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总体就业率(%) 84.62 85.07 90.01 89.74 89.80
正式就业率(%) 78.46 77.61 78.58 77.38 79.43
签约率(%) 56.92 64.18 65.01 66.01 61.54
升学率(%) 20 7.46 7.8 11.3 16.89
专业对口率(%) 77.02 75.69 78.05 77.24 79.24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相关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代表性的有:沈彦等几位同学于2007年自发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管理挑战赛并获得银奖;李亚科2014年legendstar商业策划大赛国家级特等奖;张代霖2014山东省大中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总决赛省级一等奖;吴静、刘静雯等三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历年来同学持续参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包括全国银奖在内的各项奖项。另外,还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与行业知名公司和社会服务组织建立联系,使同学们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三)社会对本专业的评价
(1)许多毕业生取得优异成绩,社会评价良好
多年来本专业为社会输送较多商量的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去向大致为出国深造、国内读研、考取公务员和事业编、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有的成为商界精英,有的担任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有的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较高评价和认可,毕业生的优良表现和事业发展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社会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较高,并给予较高评价。通过与用人单位沟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作风朴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近年来,考生分数线一般超出一本线30分以上,在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录取分数线最高。其中,2014-2019年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山东省内招生录取分数线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4-2019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
年份 类型 文科 理科
分数 录取与一批线分差 分数 录取与一批线分差
2014 专业录取线 610 31 615 43
山东省一批划线 579 572
2015 专业录取线 598 30 602 40
山东省一批划线 568 562
2016 专业录取线 565 35 594 57
山东省一批划线 530 537
2017 专业录取线 562 33 566 51
山东省一批划线 529 515
2018 专业录取线 592 42 581 64
山东省一批划线 550 507
2019 专业录取线 575 33 566 52
山东省一批划线 542 514
另外,青岛大学商学院市场学系还作为山东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考院系,每年社会培养200左右的人力资源自考本科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各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今年国内外高校应届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长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直接从事创业的学生相对较少。本专业自2007年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1)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首要资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know-who知识成为核心知识。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指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机会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中,对人的管理较之对物的管理,更应当得到首要的和极大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2)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巨大。人才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强劲,尤其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未来需求将更为巨大。
(3)国家对人力资源专业重视程度高。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减少,提高人力资源的内涵和质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显著提升,专业建设将长足发展。
(4)学生发展后劲足、对社会贡献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底蕴深厚、专业优势突出,现有毕业生在国家各类重要组织(包括海尔、海信等本地名企)承担各层次专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是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和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力资源管理的入行门槛不高,但薪资水平越来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是强化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
(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叠加,人才已成为各大企业、省份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必争的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趋势:
(1)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培训能够短时间内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等,也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受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2)人力管理的数字化。伴随着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拟办公成为可能,因此,组织、企业、区域或国家需要采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管理不同类型的人才。
(3)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方面上,标准的流程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这样做会让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得到统一化。这样一来,会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会更加有效果,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截至目前,在人力资源领域我国已累计颁布15项国家标准,在研的有21项,内容涉及劳动定额、社会保险、职业能力建设等。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
(4)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逐步被扩大,因此,跨组织、跨区域的人力资源聘用成为可能。随着平台型战略、生态型战略、“零工经济”等不断地发展,企业需要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的人才观的转变。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且缺乏高端的专业带头人。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占比较少,这不利于人力资源专业的长远发展。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尚未建立国内和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专业品牌。
(2)师生比例偏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例超过了1:10,不利于深入的开展师生沟通、交流与互动。
(3)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上的投入有待加强。受各种环境、激励等因素的影响,本专业也存在部分教师在本科教学上投入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和机制因素。
(4)学生考核过分偏重期末考试,缺乏过程监督和考核。考核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记忆式考试方式,期末考试的比重过大,学习过程的管理需要加强。
(5)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激励有待强化。尽管本专业的学习风气一直具有良好的传统,但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被动、虚度时间、作业和研究性报告投入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玩手机、上课迟到等问题,需要在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激励方面进行持续强化。
(6)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选修课不足。管理学不是一门一门孤立课程的集合,而是各种管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目前,课程中这类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创新性的课程比重不足,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
(二)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拟采取对策措施的总体思想是:将在现有基础上,贯彻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教学评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通过持续改进和突破创新,培养高端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端管理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对策如下:
(1)加快引入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借助青岛大学平台,积极与各大高校联络沟通,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端化人才,有效改善师资年龄结构和师生比例偏高的问题,并下大力气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带头人,提升我校人力资源专业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2)通过进修、内部教研研讨等多种方式改善现有师资教学质量水平。引进人才的力度要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引进那些处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前沿领域、思维开阔、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切磋经验和心得,相互启发学习,共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3)积极配合学校教学综合改革,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教师在本科教学上倾力投入。首先要在师德建设上多做工作,引导和激励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其次,开展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对关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优秀老师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以点带面号召全专业的教师们向优秀教师学习,并身体力行。
(4)强化教书育人,通过提升学生人生志向,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提升心性。鼓励全体教师在传授各门专业课程的同时,强化学生人格培养和品德构建,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5)加强过程监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过程监控,增加各种作业、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测试、团队演讲等学生自主式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投入提高、学习效果改善。为加强过程监控,本专业尝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试卷分数的比例,增加上课过程中的考核分数的比例。
(6)鼓励老师开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选修课,强化这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遵循学校的教学改革精神,教师要积极准备开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的选修课,在案例讨论、问题解决、专题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专业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青岛市和山东省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国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能力(专业基本情况、在校生规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等)
1.专业设置
本专业设置于1993年,是青岛大学管理类学科较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本专业所属的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
2.在校生规模
本专业本科生在校生规模为292人,其中2016级57人,2017级117人,2018级118人,2019年按大类招生没有分专业。
3.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学科门类课(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课(运营管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和学科基础选修课(创业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包括必修课(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信息资源管理等)和选修课(信息经济学、WEB编程、操作系统等)。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下表。
表1课程性质分类
课程性质 学分
通识课 通识必修课 42
通识选修课 10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必修课 管理学学科门类课 17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课 15
学科基础选修课 27
专业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课 3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课 17
特设课程 10
总学分 170
表2 必修课程(学科门类课、专业大类课和专业必修课)
管理学学科门类课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课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管理学 3 1 信息技术导论 3 1 计算机网络 3.5
2 微观经济学 3 2 运营管理 3 2 数据结构 3.5
3 宏观经济学 3 3 运筹学I 3 3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 3.5
4 会计学 3 4 管理信息系统 3 4 信息资源管理 2
5 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Ⅰ 5 5 管理统计学 3 5 系统分析与设计 3.5
6 毕业实习 4
7 毕业论文/设计 12
表3 选修课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选修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选修课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C语言程序设计 4 10 项目管理 2.5
2 Java程序设计 4 11 决策支持系统 2
3 财务管理 3 12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 2.5
4 运筹学II 2 13 服务管理 3
5 市场营销 3 14 企业资源计划 3
6 系统工程 2 15 产品数据管理 2.5
7 经济法 2 16 采购与仓储管理 2
8 组织行为学 2 17 创业管理 2
9 国际贸易实务 3 18 服务科学与工程 2
表4 选修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课
专业方向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管理方向 1 电子商务概论 3
2 信息经济学 2
3 电子商务案例 2
4 电子商务法规 2
技术方向 5 WEB编程 3.5
6 操作系统 3.5
7 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 2
8 移动商务技术与应用 2.5
管理方向、技术方向 9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
10 生产与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2.5
11 物流信息系统 2.5
12 课程设计 2
4.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规划。本专业三年级开设《课程设计》,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专业相关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工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本专业的特设课程中还设置了3学分的创新性学分,鼓励学生选修全校范围内的创新性课程。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次取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三、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教学经费投入
本专业具备优良的人才培养条件,近3年教学总经费200余万元,生均经费1万元。
2.教学设备
教学和实验设备依托于青岛大学国家级文科实验中心,建设有电子商务实验室、InforERP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配置了Infor ERP软件、贝腾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等各类通用仿真学习软件。
3.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所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近年来采取引进、培养、深造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现已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本系目前拥有教师41人,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3人。
每年都派送专业教师参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增加教师对兄弟院校教学科研的了解,提升他们的执教和科研水平。开拓了我系教师的眼界,对专业和实验教学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在访学与交流方面,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已经选派12位中青年教师分别在美国、香港、台湾和南京等地区以访问学者形式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访学交流,专业教师们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回校后以所授课程为中心进行教改实践。邀请了美国北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开展了学术讲座和报告50余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200余人次,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掌握前沿教学方法的程度。
4.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已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顺丰速递等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践平台。
5.信息化建设
在学院和系的推动下,本专业有多名老师探索了视频课程录制和慕课教学等网络化教学方式。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办学、 教学管理等)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科研项目方面:本专业所属商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获批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学院和学科整体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以科研带动育人成为管科学院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社会服务方面: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青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在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建议。本专业教师参与了山东省商务厅组织的“山东省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课题;参与了青岛市商务局组织的“青岛市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课题研讨;参与了青岛市崂山区商务局组织的“崂山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研讨;参与了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局组织的“青岛市房地产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工作。
2.教学管理
教学运行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第一,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高等学府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本专业做到了绝大多数的课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执行。同时,根据最新的发展等情况作了局部微调。均写出了书面申请报告,说明了变动理由,经主管教学的院长签字同意,报教务处审核。
第二,严格履行停课、调课审批手续
教师上课严格按照教务系统中安排的时间地点上课,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填写《青岛大学停课、调课审批表》,说明理由并安排好补课时间地点,报系主任签字,然后交教科办备案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秘书及时将调课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学生。
第三,重视听课
在学校督学及院领导听课的基础上,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实施了正副主任听课制度,主要挑选年轻教师和以往学生反映问题偏多教师。在肯定教师的基础上,挑选重点指明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措施。
第四,强化教学大纲管理
教学大纲是参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院、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的纲要性文件。
第五,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有序进行和教学效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负责老师详细制定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报告撰写和提交规范要求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能够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每年底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根据专业领域最新发展给出若干选题,然后召开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会议,指导学生选题,接下来,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系统选择导师和题目,确定选题。学生实习、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等。我们将毕业论文相关的规章、条例、模板等等都张贴在网站供教师学生随时查阅。
第六,强化考试管理
把好命题关,实行A、B卷。加强考风建设,严格考试纪律和监考制度。 阅卷公平合理,注重成绩分析。
第七,推行Office hours制度
每位教师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办公室接待学生。这个举措是为了加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业、生活和人生规划等方面更好地发展。
五、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等)
本专业自1993年招生,至今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000余名,多数就职省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成为推动我省信息化改革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本专业对我省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2019届45名毕业生,30名就业,就业率为66.7%。
就业专业对口率,2019届为44.44%。
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多个行业的信息化相关领域,主要包括:IT行业(如用友、金蝶、浪潮软件等ERP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大型制造企业(如海尔、海信等的信息技术部);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零售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等。
就业单位满意率方面,2019届为93%。
此外,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2019届的考研录取人数为10人,比率为22.22%。多名学生考取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社会对本专业的评价方面,本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多数毕业生就职于省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不少毕业生已达到公司经理、主管等职位。
从跟踪历届学生就业单位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率较高。本专业对我省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的毕业生也成为推动我省信息化改革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各行业对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近年来一直是吸引学生的热门专业,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较高。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创业情况、釆取的措施、典型案例等)
本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与互联网相关,多从事兼职性质的创业,其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包括在淘宝平台上做网购电商运营、在微信平台上做众包形式的微商等等。
鉴于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专业在修订2014版培养计划时专门增加了《创业管理》课程,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知识储备。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历来是IT企业、企业信息化部门和政府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处室等的需求热点。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兴起,社会对即懂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升温。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很好地结合,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将成为社会需求的大热门。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信息化变革的到来,社会对“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化技术和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重要趋势。本专业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推动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化、商务智能化转型升级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师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结构日趋合理,人才培养以及质量保证和教学支撑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些因素: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训平台尚需进一步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本专业结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了整改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在人才梯队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学校和学科将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计划,吸引本学科高端人才,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引入国内外专业带头人1-2名,培养学科教师骨干2-3名,继续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整个专业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成果和经验,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的比例,鼓励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开设网络视频公开课。
第三,推动科研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级文科实验中心等教研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推动产学研发展,提升科研团队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化服务功能。通过设立科研项目配套基金、高水平论文发表基金、国家级精品教材基金等多项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高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
第四,开发学生实践实训平台
着重通过两方面的建设来开发学生的实践实训平台,一是通过整合国家级文科实验中心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企业运营环境模拟平台”,开发基于该平台的实验课程和实训项目,为企业管理情境的直观体验和深入认识提供支撑;二是推进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采用“企业高管专题讲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形式搭建实践实训的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专业八:物流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适应青岛市和山东省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和管理科学背景,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制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和拔尖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2004年批准设置,2005年9月开始招生。已有毕业生9届530余人,在校生264人。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拥有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点。
2.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物流运作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
②拥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快速融入团队;
④具有扎实的基础,不断更新知识,具备岗位快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⑤具有扎实肯干、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知识
①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②掌握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物流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③掌握物流系统作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
④了解国内外供应链及物流领域理论与实际发展状况与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⑤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供应链和物流运作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惯例、法律、政策等。
(3)能力
①具有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
②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④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⑤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3.课程设置
根据2017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必修课、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包括通识选修课、实践\多元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见表1。
表1 课程分类情况
类别 类型 学分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36
大类专业必修课 19
专业基础必修课 11
专业核心课 22
集中实践 14
合计 102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10
实践/多元课程 修读学分48/开设学分81.5
合计 58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 160
(1)通识教育课程(46学分)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6学分)
通识必修课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原则上各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模块,各类课程修读要求如下。
①思政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13学分。
②体育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4学分。
③外语类: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选择不同级别进行修读,至少修读9学分。
④数学类:学生可在高等数学I-IV中选择修读,按要求至少修满10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10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学生至少修读1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共计至少修读6学分;其他学分可从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中任选。(2)学科基础课程(52.5学分)
(2)学科基础(30学分)
学科基础课是指某一学科门类中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在大的学科门类中打通,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包括大类专业必修课程(19学分)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11学分),见表2。
表2 学科基础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大类专业必修课 高等数学Ⅱ(上) 6
高等数学Ⅱ(下) 4
管理学 3
信息技术导论 3
微观经济学 3
合计 19
专业基础必修课 宏观经济学 3
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Ⅰ 5
运筹学I 3
合计 11
(3)专业课程(84.5学分)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详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核心必修课(36学分)
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在更深入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必须修满包括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内的36学分,专业核心课包括运营管理、管理统计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与仓储管理、生产与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工程学。
2)实践/多元选修课(48.5学分)
多元/实践选修课是指根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的专业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课程进行修读,根据专业特点与发展方向,为学生设置了专业学术、应用实践、信息技术三个发展路径,教学计划开设了81.5学分,至少修读48学分。以专业学术为发展路径的学生,建议选修运筹学Ⅱ、生产与物流系统建模与分析、系统工程、信息经济学等提高类课程及综合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应用实践为发展路径的学生,建议选修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等专业应用、行业发展、学科前沿及设计实践类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发展路径的学生,建议选修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WEB编程等计算机技术及编程语言类课程。鼓励学生以交叉复合为发展路径,跨院系选修同一学科门类下其他专业的专业课,所修学分可纳入多元/实践教育课程修读学分。
(4)特设课程(10学分)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特设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形式与政策、创新实践),修满规定学分,以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有更好的规划,培养健康的心理,对国际国内形式与发展趋势有准确的认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等。
4.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规划。本专业三年级开设《课程设计》,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专业相关的物流系统设计开发工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本专业的特设课程中还设置了3学分的创新性学分,鼓励学生选修全校范围内的创新性课程。积极邀请校外专家进入学校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次取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鼓励教师以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为中心,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先进教学方法,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各类教改创新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和喜爱。在课堂上引入讨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视频、翻转课堂、微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课程教学,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研究,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的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
组织教师开发了网络教学系统,包含毕业论文、作业在线、实验平台。如毕业论文(设计)网上系统,将校院关于毕业论文的规章、文件等材料均放置在网上,教师登陆网上系统发布题目及其简介、要求等等信息,学生登陆系统选择指导教师和论文题目,然后教师选择学生,接下来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志愿选择调整。以上网络系统的使用,使得相关教学活动更为方便、更加个性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业在线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在线布置作业,批改学生在线提交的作业,向学生发布学科前沿信息等功能。通过该系统,各个班级学生是否已交作业、交作业时间、作业批改结果等信息都可自动列出,省去了手工查询的繁琐。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本专业在校生220人,使用的教学日常运行费用、教学改革费用、课程建设费用、教材建设费用、专业建设费用、校内外实践实习费用、教学研讨费用、教学差旅费用、图书资料购置费用、学生活动费用、及其他用于教学的费用等共计310万元,教学经费投入生均经费1.4万元。
2.教学设备
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共同建成了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6个实验室,总面积420平米,资产总值258万元,配置了生产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人因工程子系统、Infor ERP软件、Flexsim、Anylogic仿真软件、Vensim仿真软件、港口物流仿真软件、诺思物流教学软件、立体仓库、供应链软件、贝腾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等等一系列国内一流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各类通用软件。承担本科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对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3.师资队伍建设
(1)现状介绍
在学校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采取引进、培养、深造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现已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基本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共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9人,讲师5人,其中94.7%具备博士学位(18人),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为主的学术创新团队。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者8人。另外聘海外泰山学者1人。其中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人,满足需要。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出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教师教学投入
教师们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所有的正、副教授均主讲本科课程至少一门;部分教师积极将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选拔勤学好问、研究兴趣浓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教师们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优秀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学工作上表现日益突出。目前,有多名专业教师获得A级课程,还有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3)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①鼓励教师深造
近年来,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及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高水平的研究。
②支持教师国内外访学
近年来,多位教师通过山东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教师国际国内访学项目,前往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获得了较大收获与提升。
③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促进教师成长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请进来,邀请美国、香港一些专家以及国内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到校做专场讲座,和我系教师以及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交流。我们聘请了香港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刘黎明教授担任我专业海外泰山特聘专家,近年来在国际上广泛邀请了来自美国、韩国、香港的教授,在国内广泛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教授给专业师生做学术报告,并和部分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访学,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新了科研思维与教学方法。
4.实习基地建设
今年与山东旭瑞物流有限公司共建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创新基地、现代物流研究所。与顺丰速运青岛分公司建立了青岛大学校级实习基地,与青岛华骏物流集团建立了院级实习基地,部分院领导出席了“共建实习基地”签约揭牌仪式。与青岛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青岛船东协会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联系,与这些机构的成员企业和青纺联、用友、顺丰、海信、迪生等企业初步筹建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到部分企业调研参观。
5.信息化假设
本专业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点和物流工程硕士点平台,拥有20个查找学术成果的网上期刊数据库资源。包括查找中文资料的万方数据资源、维普中文期刊、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库、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青岛市图书馆数据资源、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共9个;查找外文资料的Science Direct Online、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Link、IEEE Electronically Library、Web of Science、Ei Village、Taylor & Francis、Emerald、Nature、EBSCO、PQDT等共11个,有力地保障了本科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
(1)科研项目
物流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获批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同时科研又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有几位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领域,在教学方面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
(2)横向服务社会项目
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重视解决中国实际管理问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青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在物流产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建议。
(3)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物流管理系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在物流系教师的指导下,物流系师生获得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特等奖,“尖烽时刻”全国模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华北区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特等奖,“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山东省省赛特等奖,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H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二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责任延伸制下的制造商回收策略的动态微分博弈分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云医疗创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再造及其运营透明度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RFID技术对供应链企业决策影响,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特等奖、全国三等奖,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国家铜奖,山东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竞赛三等奖。近年来,多位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鼓励教师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先进教学方法,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各类教改创新实践活动,并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和喜爱。邀请企事业管理人员、外校优秀教师走上讲台与学生们开展对话与交流的同时,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课堂。例如,教师们带领学生前往顺丰速递青岛分公司、青纺联集团参观学习,在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已经建立并计划建立更多不同性质的社会课堂教学基地。
今年与顺丰公司续签了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承担校企联合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职能,曾先后开办了两期顺丰学习班,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以顺丰公司实际业务为背景,培养面向公司实际业务需要的人才。顺丰公司安排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部分业务精湛的基层员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选派顺丰班中的部分优秀学生参加顺丰公司的不定期实地实习和培训,为顺丰公司将来招聘毕业生做准备。此举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顺丰公司的人才储备与来源问题,也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今后在科研合作方面,双方将进一步合作。
3.教学管理
教学运行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1)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高等学府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物流管理专业近几年,做到了绝大多数的课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执行。同时,根据最新的发展等情况作了局部微调。均写出了书面申请报告,说明了变动理由,经主管教学的院长签字同意,报教务处审核。
(2)严格履行停课、调课审批手续
教师上课严格按照教务系统中安排的时间地点上课,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填写《青岛大学停课、调课审批表》,说明理由并安排好补课时间地点,报系主任签字,然后交教科办备案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秘书及时将调课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学生。
(3)重视听课
在学校督学及院领导听课的基础上,物流管理系实施了正副主任听课制度,主要挑选年轻教师和以往学生反映问题偏多教师。在肯定教师的基础上,挑选重点指明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措施。
(4)强化教学大纲管理
教学大纲是参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院、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的纲要性文件。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有序进行和教学效果,物流管理实验室负责老师详细制定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报告撰写和提交规范要求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能够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每年底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根据专业领域最新发展给出若干选题,然后召开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会议,指导学生选题,接下来,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系统选择导师和题目,确定选题。学生实习、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等。我们将毕业论文相关的规章、条例、模板等等都张贴在网站供教师学生随时查阅。
(6)强化考试管理
把好命题关,实行A、B卷。加强考风建设,严格考试纪律和监考制度。阅卷公平合理,注重成绩分析。
五、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了指导与帮扶体系,专任教师除课堂教学以为,积极指导学生科研、课程学习,除了配备专职辅导员以外,还选拔了部分领导、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给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大学制定了相应政策以推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形成师生交流沟通机制。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均在90%及以上,且当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0%,上一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为90%。就业单位对口率达到70%左右,且当届毕业生针对初次就业率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70%,上一届毕业生针对年底就业率的就业对口率为65%。就业单位包括青岛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苏宁云商有限公司、丹马士环球物流(上海)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世航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营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山东)有限公司等企业。企业反馈的信息是,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部分较早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为数不少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的道路。有多名学生先后毕业生考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今年毕业生的考研录取比率达到30%以上,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宿舍六名同学全部考取硕士研究生。
我校属于一本招生,在省属高校里录取分数线排名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在一本线上30分以上,2019年省内外本科生的,报到率为100%。除部分地区学生外,总体生源质量较高,有利于推动专业建设。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因本专业2009年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据了解尝试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尚未出现创业有成的毕业生。鉴于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种创新”,本专业在修订2014版培养计划时专门增加了《创业管理》课程,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知识储备。
七、专业发展趋势
1.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迅猛
伴随物流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本科专业建设也得到迅猛发展。物流专业区域布点与我国“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大学自身的基础较好,更适宜建设物流专业。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目前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状将得到改善,同时也要求通过加强东西部院校的共同学习、交流,来促进中西部物流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2.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物流支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物流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日益重要的产业和助推器。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按照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发展新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各级政府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物流及其相关行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挑战。而青岛大学作为一所地处青岛,又处于山东省属高校排头兵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青岛乃至山东省培养物流及其他行业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对策措施
1.专业还需进一步完善
物流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跨学科属性,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物流系统设计能力,又需要系统掌握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基本按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培养方案》,并参考借鉴了香港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课程。今后需要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动态调整专业的定位和目标,加强专业特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的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2.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企业实践经验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师资总体水平较高,拥有博士学者比例高,拥有高级职称比例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教师加入到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很多老师选择继续深造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学历水平。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尚不够多。同时,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教学偏重理论,教师对物流行业前沿知识和理论了解和掌握不够。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效果不明显。
3.需要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物流实验室,这有利于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开展。但是与国内领先高校相比,目前对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还不够大,所使用的技术、设备、软件与物流企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提高实验室建设投资额度和实验室质量。
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较少,未来需要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这也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借助实习基地,让物流专业的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企业实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掌握学习到的物流理论与方法。
4.专业建设要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人才培养面向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更加融合到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物流行业需要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全球供应链整合和管理的高端人才,我校物流人才培养要适应这一趋势,物流专业建设上要加强国际化交流,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培训,邀请国外学者讲学,同时积极组织学生的国际交换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推动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5.物流专业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质量
一个品牌专业的建设需要时间积累,我校物流专业建设刚满10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精品教材与课程等方面都存在积累不足的问题。
中国物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开始进入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阶段。同样,我校物流专业的建设也已经完成规模扩张的阶段,从今以后需要进入提升内涵、质量,凝练特色、加强优势。
专业九:工业工程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工程技术基础,掌握信息技术,具有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对企业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解决企业效率、质量、成本、标准化及环境友好等综合性问题,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有良好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既通晓工程技术又擅长运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制造业、和物流、交通运输、银行、医院、房地产等服务行业以及公用事业、政府行政管理等领域,从事生产与服务系统的设计、改善、优化、决策、评价、生产管理、行政、科研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业工程理论应用、实习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有企业系统设计、改善、开发和管理的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系统分析优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
(4)掌握扎实的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生产与服务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改善和管理能力;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广泛的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动态;
(7)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专业设置、在校生规模、课程设置情况、创新创业教育等)
1.专业设置情况
2007年批准设置,2008年9月开始招生。青岛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隶属于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81年,于2001年设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2.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9年9月,本专业已有8届毕业生400余人,目前在校生108人,其中,2016级35人,2017年按管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2018年7月专业分流,73人选择工业工程专业。2018年、2019年暂停招生。
3.课程设置
根据2017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必修课、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包括通识选修课、实践\多元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2018年11月,根据教学计划运行情况,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专业选修课中《管理心理学》由第2学期调至第6学期,《大数据技术原理和应用》、《人工智能》考试方式由闭卷改为开卷,删除《决策支持系统》。
2019年10月,根据《青岛大学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要求,培养方案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20%以上;结合教育部相关要求,集中性实践环节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实践学分比例不少于15%。根据该要求,对于工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表中集中性实践环节数据进行了核查,根据当前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的背景,增加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信息分析与预测》,达到学校要求。
表1课程分类情况
类别 类型 学分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36
大类专业必修课 19
专业基础必修课 11
专业核心课 21.5
集中实践 14
必修课合计 101.5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10
实践/多元课程 修读学分48.5/开设学分106
选修课合计 58.5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 160
(1)通识教育课程(46学分)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6学分)
通识必修课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原则上各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模块,各类课程修读要求如下。
①思政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13学分。
②体育类:学生须按要求修满4学分。
③外语类: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选择不同级别进行修读,至少修读9学分。
④数学类:学生可在高等数学I-IV中选择修读,按要求至少修满10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10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学生至少修读1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共计至少修读6学分;其他学分可从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中任选。(2)学科基础课程(52.5学分)
(2)学科基础(30学分)
学科基础课是指某一学科门类中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在大的学科门类中打通,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包括大类专业必修课程(19学分)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11学分),详见下表
表2 学科基础设置
课程名称 学分
大类专业必修课 高等数学Ⅱ(上) 6
高等数学Ⅱ(下) 4
管理学 3
信息技术导论 3
微观经济学 3
合计 19
专业基础必修课 宏观经济学 3
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Ⅰ 5
运筹学I 3
合计 11
(3)专业课程(84学分)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详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核心必修课(35.5学分)
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在更深入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工业工程专业必须修满包括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内的35.5学分,专业核心课包括运营管理、管理统计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质量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
2)实践\多元选修课(48.5学分)
多元/实践选修课是指根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的专业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课程进行修读,根据专业特点与发展方向,为学生设置了专业学术、应用实践、信息技术三个发展路径,教学计划开设了106学分,至少修读48.5学分。以专业学术为发展路径的学生,建议选修运筹学Ⅱ、生产与物流系统建模与分析、系统工程、信息经济学等提高类课程及综合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应用实践为发展路径的学生,建议选修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等专业应用、行业发展、学科前沿及设计实践类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发展路径的学生,建议选修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WEB编程等计算机技术及编程语言类课程。鼓励学生以交叉复合为发展路径,跨院系选修同一学科门类下其他专业的专业课,所修学分可纳入多元/实践教育课程修读学分。
(4)特设课程(10学分)
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特设课程,修满规定学分。
多元/实践模块至少要取得“社会实践”1学分,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发表论文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等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经学院认定后作为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多元/实践模块,最多认定2学分。
4.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规划。本专业三年级开设《课程设计》,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专业相关的专题研究工作,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本专业的特设课程中还设置了3学分的创新性学分,鼓励学生选修全校范围内的创新性课程。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智能制造大赛”多次取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三、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教学经费投入
近五年投入教学业务、教研教改、教学条件改善、实验室建设等经费近300万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
2.教学设备
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共同建成了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6个实验室,总面积420平米,资产总值258万元,配置了生产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人因工程子系统、Infor ERP软件、Flexsim、Anylogic仿真软件、港口物流仿真软件、诺思物流教学软件、立体仓库、供应链软件、贝腾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等等一系列国内一流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各类通用仿真学习软件。
3.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推动教师深造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工业工程专业的12位专职教师中,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已经有10人取得了博士学位。每年都派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增加教师对兄弟院校教学科研的了解,提升他们的执教和科研水平。在访学与交流方面,目前本专业已经选派7位中青年教师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等地区以访问学者形式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访学交流,专业教师们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回校后以所授课程为中心进行教改实践。邀请了美国北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开展了学术讲座和报告20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100余人次,举办国内小型学术交流会3次,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掌握前沿教学方法的程度。
4.实习基地
与青岛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青岛船东协会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联系,与这些机构的成员企业和青纺联、用友、顺丰、海信、迪生、华俊、马士基、汉河电缆、华晟智能等企业筹建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鼓励教师以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为中心,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先进教学方法,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各类教改创新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和喜爱。以创新实践导向型工业工程教育理念为基准,开展核心课的研究型课程改革,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强化过程教育,在课堂上引入情景教学、案例视频、翻转课堂、微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对分易、微信群等教学APP和工具辅助教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课程教学,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研究,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论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等)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工业工程专业紧跟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战略,实行“注重综合素质、拓宽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重视专业交叉、面向经济社会需要、彰显专业特色、与时俱进”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素质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升教研科研水平及其对教学的反哺能力,联合产业界资源与力量共同打造和完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不断整合和完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提升高水平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力,逐步形成了“素养先行、工程强基、文理工交融、政用产学研一体、立足地方、走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所属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张桂涛老师、马骋老师、张磊老师、温艳老师、付亚平老师在工业工程领域获批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本专业教师在SCI/SSCI、国家自然基金委及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以科研带动育人成为管科系及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本专业下设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低碳运营研究中心、大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全员参与,并设立本科生助教,带动本科生积极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建立定期研讨制度和信息化交互渠道,强化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学术修养。
2.教学管理
工业工程专业建有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学院教学管理结构由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学院教学委员会和学院督学小组构成。经过多年的建章立制,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涉及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院高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系主任作为专业负责人与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同心协力,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专业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了包括新教师试讲、开新课试讲、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探讨、课程交叉内容的研讨、系主任听课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针对每一教学环节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手段的实施、作业批改、实验、实习、考试考核的具体要求等,教学管理效果良好。
五、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等)
1.毕业生就业及考研情况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近年来,本专业每年毕业生近60人,为社会经济各领域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5年(15-19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0.16%、94.83%、90%、91%、71.1%,其中2019年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就业率71.1%,专业对口率47.4%,用人单位满意率93%。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较早毕业的学生多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项目经理,还有少数毕业生自主创业,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5年工业工程专业考研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深造、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道路。近5年毕业生的考研率分别为12.07、6.56%、21.7%、30%和55.2%,其中,2019届工业工程毕业班38人,考研率达到55.2%,21人考取了研究生,这在商学院所有专业班级考研率首屈一指。其中不乏有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工业工程专业领域的国内一流大学,也有多名学生考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优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2.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工业工程专业鼓励和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大赛、学科竞赛和校外实践,营造学生自由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氛围,强化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这两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本专业有20余支团队获批校级课题,5支团队获批国家级课题;
2014级倪培坤同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获得过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被保研到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级马启晓等4名同学赴富士康实习,在赴富士康实习的四十几个团队里,大都是都来自985、211等高校,在这激烈的竞争下,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在富士康实习总结大赛中荣获第三名;
2015级吕梦清等5名同学参加山东省智能制造大赛在系统改善类项目中获得省级二等奖,这也是此类大赛首次专为工业工程专业而设的竞赛项目;
2015级史庆贵同学在第十一届“尖烽时刻”全国模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6级王保骄、褚皓月、陈家豪等10名同学参加山东省第一届工业工程案例大赛,取得第三名的成绩;
2016级王保骄同学带领的数学建模团队在马骋老师指导下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
017级工业工程专业在2018夏季小学期进行了企业认识实习,分别参观了青岛市顺丰速运中转场、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二厂“纯生之旅”,通过让学生走进企业,实地参观,切身感受,了解企业的一般运作过程,以便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专业体系,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们受益匪浅。
3.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随着近几年考生对该国内新兴专业的知晓度越来越高,社会需求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近两年的一志愿报考增长率分别达到9.8%和16.7%,2017年大类招生,大二专业分流,240人中73人选择工业工程专业,远高于往年按专业招生人数40-60人的名额。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创业情况、采取的措施、典型案例等)
因本专业2012年才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时间短,据了解,绝大多数的毕业生现在企事业单位任职,有少数的毕业生尝试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尚处于积累阶段。鉴于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种创新”,本专业培养计划时专门增加了《创业管理》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创业提供知识储备。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国内企事业单位十多年前开始比较普遍地实施绩效考核,由此对工业工程这一国内新兴专业逐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近几年,规模以上企业开始重视并迅速开展工业工程的实践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工业工程或持续改善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工程将是组织内涵式发展和减员增效的首选管理技术。预计未来十年,国内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不低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潜在需求量巨大。
本专业为国内新兴专业,各行各业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量巨大,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正在快速显现。可喜的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专业需求中,已发现如海关、银行、医院等事业单位已开始招募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突破了公务员考试对本专业零需求的历史。青岛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办学水平在省内仅次于山东大学。作为跨经管和工程的横断学科,该专业能与机电、自动化、纺织、信息、医学等其他学科专业构成学科专业群,实现组团式良性发展。
在智能制造、工业4.0、大数据分析新形势下,建议本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同时与机电工程、自动化、纺织工程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突出专业特色;坚持教学和科研并行,学生培养和教师成长并重,强化智能工程管理与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认知与掌控能力,推动教师教学、教研和科研上水平、出硕果;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和发展决策机制,提升教师团队士气与合作精神,实现师生立体化互动。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相对于学院其他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2008年至今),从该专业目前的基础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师生交互有待进一步增强;
师资团队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壮大;
科研型实验资源配置有待增强;
科研方向有待进一步理顺;
专业发展平台有待进一步健全;
招生暂停两年,急需转型或突破
基于以上问题,本专业提出了如下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在人才梯队需要优化,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学校和学科将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计划,吸引本学科高端人才,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引入国内外专业带头人1-2名,培养学科教师骨干2-3名,继续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整个专业持续快速发展。
(2)建立开放式运作模式。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自动进入专业建设发展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所有重大事务的规划决策,集体决策;打通学生与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沟通渠道,实现师生立体化互动。
(3)凝练、明确研究方向,形成教师团队文化。将教师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整合凝练,形成2-3个主力大方向,进行团队式运作。并结合商学院成立的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低碳运营研究中心、大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和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相关团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全面搜集活动(如教学大赛)、渠道(如文章发表刊物、校企合作)和课题(如各类教研、科研项目)信息,鼓励全员参与,建立定期研讨制度和信息化交互渠道,强化个人大局观、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组织本专业委员会成员再次对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体系进行评估,基于智能制造、大数据的新形势、新背景,进行课程设置、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配置。
(5)积极推动“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质量工程建设。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热点,组织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研、科研课题;加强与校外组织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推动成果应用和转化;通过科研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合作的加强,反哺教学,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进行理论提升,形成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建设。
(6)实施对标管理,突出特色。全面调研各层次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情况,深入研究学习本专业排名靠前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十所标杆名校(其中该专业一半设在工学院,一半设在管理学院)的建设实践,立足我校和专业实际以及所处青岛及周边地域经济社会,找准定位,突出特色。
(7)寻找专业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方案。面对暂停招生的困境,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扭转,2019年本专业相关院领导、系主任和老师们多次各地调研和开会研讨工业工程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建设和发展问题。2019年6月,参加在山东大学召开的山东大学“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实验班建设暨山东省第一届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2019年10月,参加国家教指委在山东科技大学召开的山东省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座谈会,2019年11月,工业工程教研室两次召开教研会议,明确改革思路和行动方案。2019年12月邀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吴爱华教授专程讲座介绍山东大学“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实验班建设情况,为工业工程专业改革提供经验和指导。
专业十:电子商务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青岛市和山东省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商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在国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培养能力(专业基本情况、在校生规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等)
1.专业设置
本专业设置于2002年,培养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本专业所属的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设电子商务研究方向。
2.在校生规模
本专业本科生在校生规模为60人,全部为2016级,从2017级开始取消了电子商务专业,不再招收学生。
3.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学科门类课(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课(运营管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和学科基础选修课(创业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包括必修课(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电子商务概论等)和选修课(电子商务案例、WEB编程、移动商务技术与应用等)。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4。
表1课程性质分类
课程性质 学分
通识课 通识必修课 42
通识选修课 10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必修课 管理学学科门类课 17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课 15
学科基础选修课 27
专业课 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 33
电子商务专业选修课 16
特设课程 10
总学分 170
表2 必修课程(学科门类课、专业大类课和专业必修课)
管理学学科门类课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课 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管理学 3 1 信息技术导论 3 1 计算机网络 3.5
2 微观经济学 3 2 运营管理 3 2 数据结构 3.5
3 宏观经济学 3 3 运筹学I 3 3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 3.5
4 会计学 3 4 管理信息系统 3 4 电子商务概论 3
5 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Ⅰ 5 5 管理统计学 3 5 系统分析与设计 3.5
6 毕业实习 4
7 毕业论文/设计 12
表3 选修课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选修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选修课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C语言程序设计 4 10 项目管理 2.5
2 Java程序设计 4 11 决策支持系统 2
3 财务管理 3 12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 2.5
4 运筹学II 2 13 服务管理 3
5 市场营销 3 14 企业资源计划 3
6 系统工程 2 15 产品数据管理 2.5
7 经济法 2 16 采购与仓储管理 2
8 组织行为学 2 17 创业管理 2
9 国际贸易实务 3 18 服务科学与工程 2
表4 选修课程(电子商务专业选修课)
电子商务专业选修课
专业方向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管理方向 1 信息资源管理 2
2 信息经济学 2
3 电子商务案例 2
4 电子商务法规 2
技术方向 5 WEB编程 3.5
6 操作系统 3.5
7 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 2
8 移动商务技术与应用 2.5
管理方向、技术方向 9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
10 生产与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2.5
11 物流信息系统 2.5
12 课程设计 2
4.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规划。本专业三年级开设《课程设计》,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专业相关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开发工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本专业的特设课程中还设置了3学分的创新性学分,鼓励学生选修全校范围内的创新性课程。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次取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三、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教学经费投入
本专业具备优良的人才培养条件,近3年教学总经费200余万元,生均经费1万元。
2.教学设备
教学和实验设备依托于青岛大学国家级文科实验中心,建设有电子商务实验室、InforERP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配置了Infor ERP软件、贝腾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等各类通用仿真学习软件。
3.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所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近年来采取引进、培养、深造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现已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本系目前拥有教师41人,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3人。
每年都派送专业教师参加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增加教师对兄弟院校教学科研的了解,提升他们的执教和科研水平。开拓了我系教师的眼界,对专业和实验教学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在访学与交流方面,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已经选派12位中青年教师分别在美国、香港、台湾和南京等地区以访问学者形式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访学交流,专业教师们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回校后以所授课程为中心进行教改实践。邀请了美国北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开展了学术讲座和报告50余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200余人次,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掌握前沿教学方法的程度。
4.实习基地建设
与青纺联、用友、海信、迪生、马士基、山东旭瑞物流有限公司、顺丰等企业筹建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5.信息化建设
在学院和系的推动下,本专业有多名老师探索了视频课程录制和慕课教学等网络化教学方式。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办学、 教学管理等)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科研项目方面:本专业所属商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获批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学院和学科整体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以科研带动育人成为管科学院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社会服务方面: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青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在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建议。本专业教师参与了山东省商务厅组织的“山东省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课题;参与了青岛市商务局组织的“青岛市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课题研讨;参与了青岛市崂山区商务局组织的“崂山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研讨;参与了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局组织的“青岛市房地产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工作。
2.教学管理
教学运行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第一,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高等学府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本专业做到了绝大多数的课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执行。同时,根据最新的发展等情况作了局部微调。均写出了书面申请报告,说明了变动理由,经主管教学的院长签字同意,报教务处审核。
第二,严格履行停课、调课审批手续
教师上课严格按照教务系统中安排的时间地点上课,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填写《青岛大学停课、调课审批表》,说明理由并安排好补课时间地点,报系主任签字,然后交教科办备案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秘书及时将调课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学生。
第三,重视听课
在学校督学及院领导听课的基础上,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实施了正副主任听课制度,主要挑选年轻教师和以往学生反映问题偏多教师。在肯定教师的基础上,挑选重点指明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措施。
第四,强化教学大纲管理
教学大纲是参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院、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的纲要性文件。
第五,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有序进行和教学效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负责老师详细制定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报告撰写和提交规范要求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能够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每年底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根据专业领域最新发展给出若干选题,然后召开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会议,指导学生选题,接下来,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系统选择导师和题目,确定选题。学生实习、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等。我们将毕业论文相关的规章、条例、模板等等都张贴在网站供教师学生随时查阅。
第六,强化考试管理
把好命题关,实行A、B卷。加强考风建设,严格考试纪律和监考制度。 阅卷公平合理,注重成绩分析。
第七,推行Office hours制度
每位教师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办公室接待学生。这个举措是为了加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业、生活和人生规划等方面更好地发展。
五、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等)
本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今已培养本科毕业生600余名,多数就职省内电子商务企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电商部门,成为推动我省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本专业对我省的电子商务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就业率均在90%以上。
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分布于多个行业的电子商务相关领域,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大型零售/制造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如苏宁、利群、海尔等的电子商务部);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互联网业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电子商务政策研究部门等。
此外,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近两年的考研率保持在20%左右,多名学生先后考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社会对本专业的评价方面,本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从跟踪历届学生就业单位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率高,认为学生工作踏实,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上手快。
目前随着电商的发展本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较强。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创业情况、釆取的措施、典型案例等)
本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与互联网相关,多从事兼职性质的创业,其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包括在淘宝平台上做网购电商运营、在微信平台上做众包形式的微商等等。
鉴于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专业在修订2014版培养计划时专门增加了《创业管理》课程,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知识储备。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商务是我国的新兴产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聚集的领域。如今,无论是电子商务企业,还是传统企业的电商部门,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的电商规划处室,都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即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商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升温。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将成为社会需求的大热门。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互联网化转型变革的到来,社会对“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重要趋势。本专业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推动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发展、实现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师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结构日趋合理,人才培养以及质量保证和教学支撑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些因素: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等。
2018年,学校批准将本专业予以撤销。
青岛大学商学院联系方式
职能部门
工作人员
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
党政办公室
宋畅
刘涛
王明杰
电话:85953587
qdsxydw@163.com
金家岭校区
办公楼306
本科教学办公室
杨金龙
高翔
李媛
电话:85953637
金家岭校区
办公楼305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刘翠军
曾焱
电话:85958017
金家岭校区
办公楼304
科研管理办公室
孙翠华
朱榕洁
电话:85958018
金家岭校区
办公楼304
学工办
李鹏
金铧
电话:85953586
邮箱:sxytw123@163.com
金家岭校区
办公楼303
团委
姜雪峰
电话:85958026
邮箱:sxytw123@163.com
金家岭校区
办公楼303
青岛大学商学院简介
青 岛 大 学 商 学 院 简 介
(2019年4月)
青岛大学商学院地处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 位于“青岛金家岭金融区”。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校园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院是1994年5月11日由原山东纺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科和原青岛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合并组建而成。其中的管理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山东纺织工学院的管理工程教研室,经济管理学科始于1984年的企业管理和财会专业。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学、国际商务5个教学系,9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一流学科。
学院在校生4893人,其中研究生1200人,本科生3687人,留学生6人。教职工176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9人,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77人,学校“特聘教授”10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
近五年获奖省部级7项,市厅级3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项,专著27本,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学院坚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积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设有26个院级学术研究机构,承担了一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重大课题,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学术氛围深厚,常年开设“国家基金申报交流会”“青大商院周五之夜学者讲坛”“梦想起航系列讲座”“知名校友及岛城知名企业家进校园公益讲座”“岛城知名企业家论坛”学术讲座。
学院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大学联盟等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及机构建立了教学及实习及就业合作共建单位。设有20多种奖助学金,合计奖助额度400余万元。办院40年来,向社会输送了约两万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商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多名专家学者担任政府的高级顾问,在青岛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院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啤酒集团、交运集团、双星集团、青钢集团等培训高中级管理人员近千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商院人肩负着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创新、质量、特色、卓越、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特色建设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全面增强学院办大学的能力,努力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商学院。
2008年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报录比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报名人数 | 录取人数 | 报录比 | 推免人数 |
020105 | 16 | 4 | 25.00% | 1 | |
020106 | 19 | 4 | 21.05% | 4 | |
020206 | 20 | 5 | 25.00% | 0 |
添加青岛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青岛大学考研分数线、青岛大学报录比、青岛大学考研群、青岛大学学姐、青岛大学考研真题、青岛大学专业目录、青岛大学排名、青岛大学保研、青岛大学公众号、青岛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青岛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青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