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土木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专业设置
土木工程(学制四年)
专业性质:工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及研究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在房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咨询和科研开发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相关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桥梁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等。
备注:1、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特色专业;2、本专业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3、本专业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土木与建筑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4、本专业已通过住建部的教育评估复评。
工程管理(学制四年)
专业性质:管理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在建设管理、建筑施工、房地产、工程咨询和建设监理等单位,从事工程建设管理、施工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经纪代理、物业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建筑施工、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等。
备注:本专业已通过住建部的教育评估复评。
交通工程(学制四年)
专业性质:工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交通管理与规划、道路与桥梁设计、施工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交通管理、规划、设计、施工、教学、工程咨询和建设监理等单位,从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道路与桥梁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测量学、交通系统分析、结构设计原理、交通工程基础、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计算机辅助设计、交通设计、交通安全学、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材料等。
工程力学(学制四年)
专业性质:工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力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工作,或在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与力学问题相关的工程设计与分析、技术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应聘在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单位,从事实验分析、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应用、设计和施工等工作。
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有限单元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计算力学、数据结构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学制四年)
专业性质:工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材料基础研究和设计,材料生产与应用、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在材料生产企业、材料科研院所、施工、房地产开发等单位,从事材料的生产、设计、科研、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
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土木工程材料、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混凝土学、陶瓷工艺学、胶凝材料及工艺学、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等。
工程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批准)
中国苏州科技学院(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N)
http://www.usts.edu.cn, http://web.usts.edu.cn
英国格拉摩根大学(University of Glamorgan, UK)
http://www.glam.ac.uk
学 制:4年(3+1)
培养目标:
本项目培养具备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相关法律知识,系统掌握工程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开发学生智力、实际应用能力和个人技巧,为其成为高级技术人员或特许建造师或建筑工程师或注册估价师的职业生涯作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工程咨询和建设监理机构从事国际工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工作,也可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
工程制图基础、工程力学、工程管理概论、应用统计、运筹学、财务分析与管理、经济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VFP)、管理信息系统、测量学与实践、工程结构、建筑施工、建设法规、建筑设备、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城市规划原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开发与评估、环境绩效、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项目组织与规划、生产管理、工程合同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与实践、物业规划与管理、物业法律制度、项目与财务管理、建造法与仲裁争议解决、建设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财产管理、物权法、估价理论与实践。
毕业文凭:
学生顺利完成“工程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中国苏州科技学院前三年的课程和最后一年在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后,获得由苏州科技学院授予的本科毕业证书和授予的理学学士学位;苏州科技学院认可学生在格拉摩根大学最后一年的学分,授予学生苏州科技学院学士学位。如因签证等因素无法在格拉摩根大学修读学分的学生将继续在苏州科技学院进入第四年学习,完成规定学分、符合中国有关法律规定毕业的学生获得甲方授予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备注:双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均已分别通过“中国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和“英国特许建造学会(CIOB)”的学士学位评估,并签署资格互认协议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方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5213
一、学科简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方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于2011年开始招生。本方向在多年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已形成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有:(1)、软土地基处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岩土体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研究;(3)、淤泥或污泥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4)、道路设计理论与性能研究。本学科有包括江苏省特聘教授在内的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其他专职教学研究人员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人、已形成阵容比较整齐、中青年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近年来,已完成或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他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各类检索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及参编教材多部。
本学科现拥有软硬件配备齐全的土工综合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的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省级力学实验示范中心等;有研究生专用计算机房和教室,该学科有各种中外文图书资料7.8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82种;院(系)计算中心有PKPM系列软件、“桥梁博士” 、ANSYS、PLAXIS-3D、LS-DYNA、FLUSH、MTS等用于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分析计算软件。
二、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土木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与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及应用、河道淤泥的处理技术及应用和道路设计理论与性能研究四个领域。
01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
针对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变形大等特点,开发水泥基轻质混合土技术,研究基于两相体模型的强度分析理论、实用的设计计算方法与应用技术。
02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及应用
针对岩土体的离散性和复杂性,利用解析、试验及模拟分析方法,研究岩土土质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土类的本构关系、土-结构相互作用等课题及相应的工程应用问题。
03河道淤泥的处理技术及应用
基于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目的,开发河道淤泥处理应用技术,研究处理后淤泥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工程稳定性及对环境影响等的分析评价方法。
04道路设计理论与性能研究
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和对环境的要求,开发研究新型环保、节能降耗的路面结构和材料,使路面结构和材料的设计满足耐久、低碳、降耗和安全等要求。
四、学制与在校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少数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优秀研究生,经学校批准可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五、培养方式
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倡导实行双导师制,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同时注意发挥学科团队集体培养的作用。
专业实践是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六、学分要求
1、课程分类
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二个模块,学位课由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组成;非学位课由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两个部分组成。
2、总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基础
理论课和
专业技术课 08140201 计算方法 32 2 √ 考试 基础理论课6学分
08140206 高等弹性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04 有限单元法 32 2 √ 考试
08140502 高等土力学 32 2 √ 考试 专业技术课4学分
08140234 高等基础工程 32 2 √ 考试
实践教学 10332021 专业实践 6 考查 6学分
08140227 地基处理技术进展 32 2 √ 考试 4学分
08140225 岩土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修
课 公共选修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可选择1门校公共选修课)
08140101 岩土数值分析方法 32 2 √ 考试
08140102 软土流变固结理论 32 2 √ 考试
08140203 塑性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103 城市地下工程 32 2 √ 考试
08140104 路基路面结构理论与力学分析 32 2 √ 考试
08140105 岩石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32 结构分析软件 32 2 √ 考试
08140216 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32 2 √ 考试
08140220 建筑材料物理化学 32 2 √ 考试
08140224 工程振动理论及其应用 32 2 √ 考试
08140217 高层建筑结构 32 2 √ 考试
08140237 数理统计 32 2 √ 考试
必修
环节 10332018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 考查 第3学
期开始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1、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2、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3、专业实践的实践内容可为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实践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或子项目的全过程。实践结束后提交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报告应包含实践目的、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成果及收获等内容,由导师签署意见后交学院存档。
4、必修环节包括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学术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学分)
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工作,并根据《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的要求,进行论文开题。
(2)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专业实践和必修环节外,原则上1年内完成。
八、中期考核
为保障培养质量,研究生须参加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主要是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
九、学术成果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选择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也可以是新的基础或支护结构体系、新施工技术、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及相应的设计方法、新的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工程设计
(2)应用研究
3、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材料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材料学(080502)
一、学科简介
材料学无机复合材料方向学术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于2012年开始招生,本学科隶属江苏省优势学科,依托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苏州市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无机复合材料方向现有教授2人,并聘请国外学者兼职教授、副教授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本方向研究固废激活再生、道路新型功能材料、道路可持续再生材料;本方向还涉及物理与化学活化法激活工业废渣的研究,机械力活化和化学活化对废渣活性影响的系统研究,并对各种固体废弃物在水泥基材料中及道路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本方向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合作项目等十多项科研项目。近5年,获江苏省建设科技奖三等奖2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SCI、EI检索十余篇。被引用380余次,被下载3700多次。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熟悉本学科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材料制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和解决与材料相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研究方向
01无机复合材料
无机复合材料方向包含无机废渣活性激发技术和道路材料两个方面。
(1)无机废渣活性激发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激活再生、水泥/混凝土微生物腐蚀控制技术及其相关基础问题,并致力于产业化应用。
(2)道路材料。道路可持续再生材料的开发与研究;道路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固体废弃物在道路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五、培养方式
1、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模式。
2、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
基础
课 08050201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 32 2 √ 考试 学科基础课6学分
08050202 材料科学基础 32 2 √ 考试
08050203 材料物理化学 32 2 √ 考试
专业
基础
课 08050204 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9学分
08050207 材料表面与界面 32 2 √ 考试
08053001 固体物理基础 32 2 √ 考试
08053002 水泥基复合材料技术 48 3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修
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公选课(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08050209 功能高分子材料 32 2 √ 考试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学分
08050211 英文科技论文检索与写作 16 1 √ 考试
08050208 材料电化学 32 2 √ 考试
08053003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2 2 √ 考试
08050213 超细微粒及制备技术 16 1 √ 考试
08053004 改性沥青混合料 32 2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必修环节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实践活动相关表格,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八、学术成果要求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普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工作量和难易度适当;论文的质量须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一、学科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方向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路网交通量预测及其交通适应性”、“建设领域合作伙伴模式”、“施工项目成本集成管理”、“工程合同体系管理”、“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等方面已形成研究特色,部分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方向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14人,5人有博士学位,已形成基础扎实、人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三年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1部,获软件专利1项。
本学科拥有①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80㎡,拥有PK-PM施工管理软件、建筑设计和规划软件、鲁班工程算量软件、房地产开发项目评估、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系统软件以及普华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施工项目进度成本集成管理软件等软件系统。②交通管理仿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20㎡,拥有Vissm交通模拟软件、Trans CAD、Tran Star-交通管理软件、交通信号模拟控制机、视频交通数据采集仪(Solopro NC)等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施等。
拥有相关中英文图书资料共计4万余册,分为校图书馆(42000余册)和学院图书资料室(2300余册)两部分;中英文学术期刊杂志共计160余种。
本学科方向在我校建设历史长,学科工程背景基础深厚、优势显著。江苏省是我国的建设大省,苏州市位于长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工程量大,建设企业云集,高层次建设工程管理人才行业需求迫切,需求量大。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所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熟悉本学科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能独立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分析与管理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三、研究方向
01 建设工程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方向包含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两个方面。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在工程建设合作模式、工程合同体系管理、成本控制、施工新工艺、道路项目可行性研究、路网规划、交通运行组织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2)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
对房地产投资决策、市场分析与方案选择理论与实践、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机制、城市传统建筑资源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五、培养方式
1、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模式。
2、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12013001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48 3 √ 考试 学科基础课7学分
12013002 高级管理学 32 2 √ 考试
12013003 现代经济学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12013004 技术经济分析原理与方法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8学分
12013005 管理决策信息系统 32 2 √ 考试
12013006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 32 2 √ 考试
12013007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修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公选课(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08130312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16 1 √ 考试
12013010 土木工程技术前沿 16 1 √ 考试
12013011 数值计算 32 2 √ 考试
12013012 工程项目成本计划与控制 32 2 √ 考试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学分
12013013 工程合同管理 32 2 √ 考试
12013014 工程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 32 2 √ 考试
12013015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与分析 32 2 √ 考试
12013016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 √ 考试
12013017 交通规划理论 32 2 √ 考试
12013018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 32 2 √ 考试
12013019 软件应用 32 2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必修环节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实践活动相关表格,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八、学术成果要求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普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工作量和难易度适当;论文的质量须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土木工程(0814)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一、学科简介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于2011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桥梁健康监测与抗震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桥梁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桥、梁-拱组合结构桥、桥梁振动与控制等为研究特色。
本学科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学科带头人田石柱教授科研成果突出,学术造诣深,具有多年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近年来,桥梁与隧道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省部级项目11项、市厅级10余项,横向项目若干项,拥有各类科研经费近70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等高水平论文2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市厅级5项,专利2项。
本学科以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研究依托基地。实验室总面积3600㎡、科研办公用房2480㎡、实验大厅800㎡、模型试件加工场地260㎡。拥有双通道试验加载系统、MTS电液伺服试验系统和并行计算机系统等大型设备,总值达2230多万元。有MIDAS、ABAQUS、ANSYS、桥梁博士、SAP2000等大型计算软件。该学科拥有各种中外文图书资料4万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80余种、拥有ASCE、ELSVIER等数据库。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学术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 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钢-混组合结构桥梁、桥梁施工仿真、大跨桥梁结构、桥梁柔性墩柱、拱桥及梁-拱组合体系桥的分析理论。
02 桥梁健康监测与抗震
主要研究内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桥梁损伤识别、桥梁检测与加固、钢桥疲劳监测与评估、桥梁振动与控制、桥梁结构抗震。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五、培养方式
1、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模式。
2、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8140201 计算方法 32 2 √ 考试 学科基础课8学分
08140204 有限单元法 32 2 √ 考试
08140205 结构动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06 高等弹性力学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8140618 高等混凝土结构原理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8学分
08140602 高等桥梁设计 32 2 √ 考试
08140619 桥梁抗震与抗风 32 2 √ 考试
08140228 结构实验技术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修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公选课(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08140203 塑性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32 结构分析软件 32 2 √ 考试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学分
08140615 大跨拱桥设计 32 2 √ 考试
08140234 高等基础工程 32 2 √ 考试
08140231 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 32 2 √ 考试
08140604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设计 32 2 √ 考试
08140229 结构隔震与耗能减震 32 2 √ 考试
08140620 缆索桥梁结构 32 2 √ 考试
08140617 大跨桥梁施工控制 32 2 √ 考试
08140610 桥梁病害诊断与加固设计 16 1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必修环节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实践活动相关表格,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八、学术成果要求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普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工作量和难易度适当;论文的质量须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土木工程(0814)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一、学科简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于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该学科为校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抗火等。
本学科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有4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
本学科以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有实验室面积近2800㎡,拥有双通道结构试验仪SC6000、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结构抗火实验炉、并行计算机系统等大型设备;另外还有ANSYS、LS-DYNA、PLAXIS 3D软件包、FLUSH等大型计算软件。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学位、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 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抗火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的抗火性能及设计理论;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
02 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近断层强震动的模拟;局部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地震或风作用下高层建筑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五、培养方式
1、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模式。
2、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8140201 计算方法 32 2 √ 考试 不少于
6学分
08140204 有限单元法 32 2 √ 考试
08140205 结构动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06 高等弹性力学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8140209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 48 3 √ 考试 不少于
8学分
08140208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48 3 √ 考试
08140228 结构实验技术 32 2 √ 考试
08140502 高等土力学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修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公选课(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08140203 塑性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15 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 48 3 √ 考试 不少于
7学分
08140504 结构风振 32 2 √ 考试
08140101 岩土数值分析方法 32 2 √ 考试
08140217 高层建筑结构 32 2 √ 考试
08140615 大跨拱桥设计 32 2 √ 考试
08140232 结构分析软件 32 2 √ 考试
08140508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软件 32 2 √ 考试
08140222 结构加固设计与应用 32 2 √ 考试
08140225 岩土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 32 2 √ 考试
08140234 高等基础工程 32 2 √ 考试
08140229 结构隔震与耗能减震 32 2 √ 考试
08140231 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 32 2 √ 考试
08140503 结构抗火性能及其计算 32 2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必修环节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实践活动相关表格,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八、学术成果要求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普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工作量和难易度适当;论文的质量须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结构工程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土木工程(0814)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结构工程(081402)
一、学科简介
结构工程学科于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该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以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实验依托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钢结构理论及其应用、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及其应用、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
本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教授12人,2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科带头人顾强教授、何若全教授等是国内著名的结构工程学科领域的专家,科研成果突出,学术造诣深,具有多年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近年来结构工程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市厅级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2635㎡,其中结构实验大厅1128 ㎡,仪器设备总值1119.12万元;有研究生专用计算机房和教室,并有用于大型复杂结构动力分析的并行计算机系统;该学科有各种中外文图书资料7.8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82种;院(系)计算中心有PKPM系列软件、“桥梁博士” 、ANSYS、LS-DYNA、FLUSH、MTS等用于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分析计算软件。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学位、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钢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钢结构的新型结构体系、构件、连接节点的研究,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和性能化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02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的新型结构体系、构件、连接节点的研究,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03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
多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体系和构建的抗震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04工程结构加固设计理论与技术
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加固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试验研究。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五、培养方式
1、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模式。
2、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8140206 高等弹性力学 32 2 √ 考试 学科基础课8学分
08140204 有限单元法 32 2 √ 考试
08140205 结构动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01 计算方法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8140208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48 3 √ 考试 方向2、3、4,8学分;组合结构可作为方向1选修课
08140215 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 48 3 √ 考试
08140219 组合结构 32 2 √ 考试
08140212 结构稳定 48 3 √ 考试 方向1
8学分
08140210 高等钢结构 48 3 √ 考试
08140235 钢结构材料性能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修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公选课(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08140203 塑性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28 结构实验技术 32 2 √ 考试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学分
08140213 薄壁构件 24 1.5 √ 考试
08140217 高层建筑结构 32 2 √ 考试
08140207 专业外语 32 1 √ 考试
08140232 结构分析软件 32 2 √ 考试
08140221 预应力混凝土理论与施工技术 32 2 √ 考试
08140222 结构加固设计与应用 32 2 √ 考试
08140224 工程振动理论及其应用 32 2 √ 考试
08140236 工程地震 32 2 √ 考试
08140229 结构隔震与耗能减震 32 2 √ 考试
08140231 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 32 2 √ 考试
08140503 结构抗火性能及其计算 32 2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必修环节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实践活动相关表格,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1.5年内完成。
八、学术成果要求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普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工作量和难易度适当;论文的质量须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岩土工程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土木工程(0814)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岩土工程(081401)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在多年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已形成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1)、软土地基处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岩土体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研究;(3)、淤泥或污泥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4)、道路设计理论与性能研究。本学科有包括江苏省特聘教授在内的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其他专职教学研究人员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人、已形成阵容比较整齐、中青年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近年来,已完成或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他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各类检索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及参编教材多部。
本学科现拥有软硬件配备齐全的土工综合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的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省级力学实验示范中心等;有研究生专用计算机房和教室,该学科有各种中外文图书资料7.8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82种;院(系)计算中心有PKPM系列软件、“桥梁博士” 、ANSYS、PLAXIS-3D、LS-DYNA、FLUSH、MTS等用于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分析计算软件。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学位、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软土地基处理及技术应用
针对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变形大等特点,开发水泥基轻质混合土技术,研究基于两相体模型的强度分析理论、实用的设计计算方法与应用技术。
02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及应用
针对岩土体的离散性和复杂性,利用解析、试验及模拟分析方法,研究岩土土质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土类的本构关系、土-结构相互作用等课题及相应的工程应用问题。
03河道淤泥的处理技术及应用
基于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目的,开发河道淤泥处理应用技术,研究处理后淤泥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工程稳定性及对环境影响等的分析评价方法。
04道路设计理论与性能研究
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其对环境的要求,开发研究新型环保、节能降耗的路面结构和材料,使路面结构和材料的设计满足耐久、低碳、降耗和安全等要求。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6学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五、培养方式
1、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模式。
2、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共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公共课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8140201 计算方法 32 2 √ 考试 学科基础课8学分
08140204 有限单元法 32 2 √ 考试
08140205 结构动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06 高等弹性力学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8140502 高等土力学 32 2 √ 考试 专业基础课8学分
08140234 高等基础工程 32 2 √ 考试
08140101 岩土数值分析方法 32 2 √ 考试
08140102 软土流变固结理论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修
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公选课(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08140203 塑性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27 地基处理技术进展 32 2 √ 考试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学分
08140225 岩土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 32 2 √ 考试
08140220 建筑材料物理化学 32 2 √ 考试
08140216 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32 2 √ 考试
08140103 城市地下工程 32 2 √ 考试
08140104 路基路面结构理论与力学分析 32 2 √ 考试
08140105 岩石力学 32 2 √ 考试
08140221 预应力混凝土理论与施工技术 32 2 √ 考试
08140232 结构分析软件 32 2 √ 考试
08140217 高层建筑结构 32 2 √ 考试
08140222 结构加固设计与应用 32 2 √ 考试
08140224 工程振动理论及其应用 32 2 √ 考试
08140237 数理统计 32 2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必修环节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学生应按照课程选修表各类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学习。
以本科同等学历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阶段2门左右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内容,共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以拓宽学术视野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如实填写学术活动报告表,交学院存档。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实践活动相关表格,交学院存档。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八、学术成果要求
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普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工作量和难易度适当;论文的质量须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53年原建设部直属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是学校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中国科学院周锡元院士、中国工程院叶可明院士等是学院的杰出校友代表。
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系、道路桥梁与交通工程系、工程力学系、材料工程教研室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6个教学单位,拥有江苏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钢结构研究所、工程教育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国际工程管理研究所和道路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咨询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专任教师 114人。教师中,有教授 23人,副教授 42人;博士生导师 6 人,硕士生导师 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9% ;有 “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 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4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3人;钢结构团队是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 1 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交通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2006年起在江苏省以“本一”批次招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类专业于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于2015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程管理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2007年被确定为校特色专业,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江苏省高校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育平台。
土木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方向)和材料学(无机复合材料方向)等6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硕士研究生360余名。土木工程学科于2011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首批优势学科、于2014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序列学科、于201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2015年在江苏省一级学科硕士点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第、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第;结构工程实验室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2018年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要求
(1)学术学位:按照国家分数线。
(2)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085213)岩土工程专业:总分为280分,结构工程专业:总分为275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总分为300分,其他各单科按照国家工学类分数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085213)其他专业:按照国家分数线。包括: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建筑与土木工程(非全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