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课资料
武汉大学 | 优惠价 | 原价 | 选择 |
---|---|---|---|
武汉大学942数据结构考研真题资料全套 | ¥328 | ¥656 | |
武汉大学944遥感考研真题资料全套 | ¥208 | ¥416 | |
武汉大学946摄影测量学考研资料全套 | ¥348 | ¥680 | |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
95%的同学还阅读了:[武汉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武汉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武汉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武汉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武汉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武汉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武汉大学考研难吗]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考研群]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费]
[武汉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2021年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通知
为了促进与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使青年学子追踪学术前沿,扩大专业视野,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对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地理学科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同时,为学院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包括直博生)选留优秀生源,我院将于今年7月举办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组织
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次夏令营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做好疫情防控、技术保障、选拔考核、监督检查工作,制定本单位夏令营活动通知并组织实施。
组 长:毕卫民 张永军
副组长:吴泽娟 方圣辉
成 员:高卫松 胡庆武 乐 鹏 龚 龑 胡翔云 巫兆聪 付仲良 张鹏林 李四维 朱国宾 曾国强
秘 书:张 薇
二、活动安排
(一)6月15日-7月4日,登录武汉大学“夏令营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并上传相关材料;
(二)7月7日前确定营员名单,经研究生院审核同意后进行网上公布,参营营员进系统确认并实名加QQ群531047367;
(三)7月9日-7月11日,夏令营活动;
(四)7月15日前公布选拔考试成绩和优秀营员名单。
(五)参营人数及校内外营员比例
参营人数:170人(可根据具体生源情况做适当调整)。其中校内外营员比例:校内70%,校外30%(可根据具体生源情况做适当调整)。
三、活动内容
学院将举办讲座或论坛、知名学者学术报告、研究生导师研究成果介绍和云参观校园等活动,并开展优秀营员的选拔工作。
四、招生专业
五、申请条件及程序
(一)申请条件
1. 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2届毕业生,含境外高校当年毕业学生),或所在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学科、双万计划学科、重点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靠前的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2届毕业生),个别有突出成果或特殊专业特长的其他高校的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2届毕业生)也可申请(占参营人数比例不超过5%)。
2. 学习成绩优异,本科前两年半学习成绩在所在专业年级排名居前列。
3. 对所报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科研潜力。
4. 外语水平良好。
5. 身心健康。
(二)申请方式
1. 网上申请
7月4日之前,申请人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服务平台(http://yz.whu.edu.cn)”(以下简称“夏令营报名系统”,请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选择“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选拔”报名项目,根据系统要求在线填写申请表、个人陈述和其他材料,并上传照片。网上申请上传的所有证明材料须真实有效,如有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一切资格。
2. 网上报名需提交材料
(1)《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线上夏令营申请表》1份,须有本人亲笔签名、所在院系推荐意见或学校教务部门盖章;报名完成后,将签字盖章后的申请表扫描件发送到邮箱:278814364@qq.com,邮件标题以及表格名称以“夏令营-姓名”命名。
(2)《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线上夏令营个人陈述》1份,须有本人亲笔签名;
(3)其他材料:①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 (复印在A4 纸的同一面上 );②前五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单;③英语水平证明: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TOEFL/GRE/GMAT/IELTS 成绩单复印件等;④体现自身学术水平和研究潜力的学术科研成果复印件(若为期刊论文需要WOS检索证明或期刊封面及论文原文)、其他各类证书复印件。
(三)材料审核及营员选拔
1. 材料审核和营员选拔工作由学院夏令营工作小组负责,根据学生系统中提交的申请材料,对照申请条件,依据公布的参营人数和校内外参营比例,确定夏令营参营名单并报研究生院审核;经审核通过的夏令营参营名单将在学院网站通知公告中公布(申请人通过“夏令营报名系统”可查询)。
2. 被选拔的营员要在参营名单公布之日起3日内通过“夏令营报名系统”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视为放弃资格。
3. 入营报到时,需携带身份证复印件、学信网在读学籍证明、《申请表》进行资格审核。
4. 注:批准入营的营员,7月7日前需实名申请加入学院夏令营QQ群,群号531047367,相关考核通知将在QQ群内发布。
六、选拔考核实施细则
学院今年将按照遥感学科群开展优秀营员的选拔考核工作,优秀营员资格对我院所有博士、硕士专业均适用。优秀营员选拔考核分三个部分进行:背景评估、编程能力测试、综合面试。
(一)背景评估:主要根据营员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评估,包括:营员的教育背景、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情况。
(二)编程能力测试:测试营员熟练掌握常用编程语言的应用能力。
(三)综合面试:主要测试心里素质、营员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情况、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与科研计划等。重在考查营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英语听说应用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凡心里测试不合格者,不可被评为“优秀营员”。
(四)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计算:考核均为百分制。总成绩=背景评估×30%+编程能力测试成绩×40%+综合专业面试×30%。 取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非优秀营员,报名我院可将夏令营考核综合成绩作为推免复试考核成绩。
(五)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运用:学院将根据选拔考核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排名。
确定优秀营员名单,并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服务系统”中记载、留存。获得优秀营员者,可自行在系统中下载、打印《武汉大学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证书》,并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取得推免资格的“优秀营员”,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教育部推免系统报考我院推免生,且服从调剂,可优先接收为我院2022年推免生。
七、研究生新生奖励措施
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新生(定向生除外)一律享受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一)特等奖,奖金10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国家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以下简称“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且为第1名的研究生新生。
(二)一等奖,奖金5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5%的研究生新生。
(三)二等奖,奖金3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0%的研究生新生;以及来自全国重点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3%的研究生新生。
(四)王之卓基金给与直博生奖励20000元。
详见《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评选办法》 ,以经学校批准发布为准。
八、信息公开及公示
我院将按照要求将夏令营活动实施方案在学院官网上公布,并按程序及时在学院官网公布夏令营营员名单以及全体营员的各项考核成绩,并接受成绩复查申请;优秀营员名单经上报研招办审核同意后在学院官网通知公告中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个工作日,并同时公布咨询电话和邮箱。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我们真诚的邀请和欢迎全国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齐聚武大,了解武大,成才遥感!
联系方式:027-68778202;zhang_wei@whu.edu.cn 张老师 (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
2021考研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拟录取研究生名单公示
根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20〕8号)、《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1〕2号)、《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院于2021年3月27日-28日组织了硕士研究生复试。学校根据学院的学科发展、生源质量等情况,决定学院今年统考硕士研究生的全日制硕士拟录取人数为:摄影测量与遥感9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5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人、资源与环境34人、强军计划2人、少骨计划1人。
经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并报研究生院审核,现将复试成绩以及拟录取名单予以公示(见附件1和附件2)。若拟录取考生已调剂拟录取至其他单位,拟录取名单将按总评综合成绩向后依次从高往低补录,直至指标用完。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若对结果有异议,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于公示期内通过邮件或电话方式联系学院或研究生院。
联系方式:zhang_wei@whu.edu.cn,027-68778202,张老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027-68754125,武汉大学研究生硕士招生工作办公室
附件:
1、学术学位复试成绩及拟录取名单
http://rsgis.whu.edu.cn/uploadfile/2021/0402/20210402062213243.pdf
2、专业学位复试成绩及拟录取名单
http://rsgis.whu.edu.cn/uploadfile/2021/0402/20210402062224440.pdf
3、专项计划复试成绩及拟录取名单
http://rsgis.whu.edu.cn/uploadfile/2021/0402/20210402062238636.pdf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硕士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通过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领域简介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的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利用的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随着现代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科正步入一个自动化、网络化、实时化的发展阶段。测绘工程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资源调查和利用、海洋开发、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疆界的划定以及各种工程、矿山和城镇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编制各种地图和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以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在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中,可持续、实时地提供战场环境,为作战指挥和武器的定位与制导提供测绘保障。在科学研究方面,是测定地球的动态变化,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机制的重要手段。各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还可用于工业过程质量控制、机器人工程。
相关学科领域有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交通导航、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
按行业覆盖面可分为: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海洋测量理论与方法、土地管理信息工程。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与三维工业测量,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水利、电力、矿山、海洋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制图及其生产自动化,国土规划与管理。
三、培养方式
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年限为2.5-3年,最长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将采取相对集中、节假日或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起学习等多种方式。地区生源数量较多时,可在当地设立教学点,指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可在学员所在单位或到武汉大学进行。
四、课程设置
攻读本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1)学位课程不低于20学分;(2)选修课程不低于10学分。另外,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两个必修环节。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或获发明专利,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工程硕士研究生确定论文选题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论文答辩前1年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应结合研究生所在工程单位的实际需要选题,要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直接解决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选择测绘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理论结合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相当的工作量,表明作者有一定的独立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选题、调研、开题、理论或技术研究、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
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均按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执行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简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的专门人才。要求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获得者较好地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当前国内外本学科最新前沿,具有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
1.语音频处理、识别与应用
主要研究语音频的分析和预处理技术、语音频编码技术、语音频的差错处理技术、语音频识别与增强技术,语音频质量评价技术等
2.图像视频处理、识别与应用
主要研究图像及视频的信源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图像识别与增强技术等
3.多媒体信息检索与应用
主要研究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大规模安防监控系统网络效能评估、安防应急系统风险预测和智能布控技术等
4.遥感图像处理、解译与信息提取
研究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遥感图像的感知认知原理等;研究遥感图像增强、去噪声、多源数据融合、特征检测与分析等处理方法;研究遥感图像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解译理论与方法,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目标提取、图像解译与知识转化。
5.遥感图像的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
研究海量遥感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数据分发、图像处理与解译、三维可视化与仿真等的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GPU计算、普适计算等)与云计算方法。
6.遥感图像智能计算
研究计算智能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智能计算方法;研究基于模糊逻辑的遥感图像智能计算方法;研究基于进化计算的遥感图像智能计算方法;研究基于其它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的遥感图像智能计算方法。
7.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研究从空间数据中提取隐含的规律性知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基于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GIS智能化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方法;研究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及应用;研究空间聚类挖掘方法及应用;研究空间数据分类挖掘方法及应用;研究空间数据离群点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8.遥感影像认知与空间推理
研究认知科学与遥感科学结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遥感影像认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知识的表达与处理方法;研究不确定性推理、概率推理、贝叶斯推理、证据推理、模糊推理、案例推理、空间关系推理、时空推理等理论和方法及其在空间信息智能化处理中的应用。
9.空间决策支持与智能GIS
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研究空间模型库的构建方法;研究空间知识库的构建方法;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GIS智能空间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三、学习年限
1.以3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为1年。
2.对于特别优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年)。
四、课程设置(见附表)与学分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为 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课程学分具体分配体系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1)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挂职锻炼、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科研实习等,实践环节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要环节。
(2)学院将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应记录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中,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2.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在本专业或科研小组内做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应建立淘汰制度,具体流向包括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第四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在本专业或科研小组内做开题报告,经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开题报告完成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始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应不少于1年。论文完成后在第六个学期5月份进行论文答辩工作,答辩具体要求按研究生院学位办要求执行。
4.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阐述理论或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求格式规范、命题正确、逻辑推理严谨、数据可靠、文字流畅。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并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原则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或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必须在本学科指定的学术期刊或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相关培养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两篇。
七、培养方式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术型硕士生进校1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学生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应包括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硕士生的培养和指导,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科研实践等,硕士生必须完成导师规定的科研工作,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测绘、国土、规划、民政、水利、交通、电力、环境、生态、地质、矿产、农业、林业、人口、海洋、气象、国防、军事、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工程等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地理信息工程设计与开发、数字工程建设、空间数据处理与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综合空间数据分析和评估、三维虚拟技术研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高性能计算、地学计算、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等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地理空间信息工程高新技术及空间数据采集、建库、处理和应用方法等,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和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略通第二外语。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GIS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主要研究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技术和GIS工程技术,包括:嵌入式GIS开发、组件式GIS开发、基于P2P技术的软件开发、开源GIS开发、移动GIS开发、三维GIS设计与开发、时态GIS设计与开发技术等。
2.地理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可视化方法与模型、地理信息快速浏览方法、虚拟地理环境快速建模、地理过程模拟等。
3.地理国情监测与应用
主要研究地理国情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理国情变化检测技术、动态分析技术,地理国情应用服务等。
4.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
主要研究数字流域、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以及智慧城市的构建方法和应用工程等。
5.海量空间数据存取与管理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存取技术、海量空间数据更新技术、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与集成技术、空间数据仓库技术等。
6.地理数据高性能计算
主要研究高性能计算环境下GIS的架构、空间数据并行处理与分析方法、GPU/CPU协同计算、网格计算与网格GIS;云计算与云GIS等。
7.地理信息分析与服务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数据挖掘、应用建模、空间信息智能服务、动态空间信息服务、众源GIS与PP GIS、移动GIS、基于位置的服务、空间信息智能化处理、空间感知与认知、地理空间推理等。
8.对地观测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地形图生产、空间导航、地面移动测量、无线传感网络、地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方法,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方法,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法、软件开发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学位论文10学分。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研究计划,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在指导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验方案、创新与特色等)。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资料搜集、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开题报告若未通过,报告人必须依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直至指导小组评议通过。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应符合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表述清楚、资料翔实、论证有据、试验充分、结论可信、逻辑严谨。学位论文完成并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且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10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全部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位相同专业的专家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教学辅导、社会调查、科研实习等,总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鼓励与校内外专家合作进行联合指导,鼓励双导师制。2.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3.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一个月内制订出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的具体安排。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测绘、国土、规划、民政、水利、交通、电力、环境、生态、地质、矿产、农业、林业、人口、海洋、气象、国防、军事、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工程等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生产设计、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新技术及数据获取原理和处理方法等,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利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摄影中心位置和影像姿态的恢复以及高精度的对地目标定位。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点、线为匹配基元,研究影像的定向、交会及区域网平差等,恢复单张影像或大区域内多张影像的摄影中心位置和姿态,利用共线方程、有理函数等数学模型描述像方与物方对应关系的参数特性及误差传播规律等。在近景摄影测量、低空摄影测量、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2.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从数字影像中自动(半自动)提取所摄对象以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的摄影测量学分支。其关键技术强调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方法,自动或半自动地提取所摄对象的几何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稳健数字影像匹配、特征提取、目标三维重建、地物变化信息检测与自动更新、近景与视觉测量等技术及其应用。
3.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一般指采用数码相机采集影像,拍摄范围较小的摄影测量,具有信息丰富、非接触测量、精度高、较易实施等优势,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和相应的摄影测量几何处理,摄影系统检校、获取被摄目标形状、大小和运动状态等信息,在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城区规划、地质、医学、生物、考古、视觉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研究利用微波段电磁波进行遥感的理论和方法,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随着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的不断升空,现已发展成为与光学遥感同等重要的一种遥感手段。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波电磁波特性,地物与微波的相互作用,微波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辐射处理,微波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以及雷达干涉测量基本原理等方面,在农业、林业、气象、地质以及灾害应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遥感是指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以非常窄的波长间隔获取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信息提取的技术。高光谱遥感数据包含了丰富的空间、辐射和光谱信息,能够对在多光谱遥感中难以探测的目标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地质矿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6.热红外遥感
热红外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为热红外波段的遥感技术,探测区间通常在8~14微米之间。热红外遥感通过热红外探测器收集、记录地物辐射出来的热红外辐射信息,并利用这种热红外信息来识别地物和反演温度、发射率、湿度、热惯量等地表参数。在植被分析、土壤调查、精准农业和海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7.定量遥感
定量遥感主要指从对地观测电磁波信号中定量提取地表参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定量遥感利用不同波段的遥感信息确定地表物质的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并从这些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统计的或物理的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的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信息,在精准农业、生态环保、海洋环境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8.遥感图像处理与自动解译
遥感图像处理与自动解译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根据遥感影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利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增强、纠正、融合、特征检测与提取等处理,并结合专家知识等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影像的理解,其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自动分类、变化检测、影像检索、目标识别与信息提取。
9.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将不同平台、不同功能类型的对地观测领域传感器组成分布式传感器网络,通过研究对地观测传感器网络的体系构架、协同观测、传感器网络数据同化、融合、智能处理与聚焦服务等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空天地传感网的多源异质数据实现信息提取以及地球陆表监测,其在城市管理、精细农业、牲畜跟踪、交通检测、环境监测、抢险救灾和地球物理环境检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
10.工业测量与计算机视觉
工业测量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以非接触的成像手段获取工业零件的影像信息,以确定其形状、大小、几何位置以及变化状态的技术。大批量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生物视觉功能代替人眼识别检查产品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自动化程度,其在工业零件重建、工业零件检测、机器视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理空间坐标为框架、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支撑平台或环境,其核心研究内容为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集成技术;“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智慧地球”,其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地方,并且被普遍链接,形成所谓“物联网”,通过“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城市居民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整个城市处于“智慧”状态。
12.Lidar数据处理与应用
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对目标发射激光并接收目标反射激光信号来获取目标距离及其它属性的遥感技术,可分为机载LiDAR和地面LiDAR两大类。其中机载激光雷达是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机载激光探测和测距系统,通过集成GPS/IMU可直接获取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在DEM/DOM生成以及数字三维城市建模方面有着大量的应用;地面LiDAR在工程目标及考古文物三维重建、物体变形检测等方面应用广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LiDAR严格定位模型、点云配准、点云数据滤波、点云与影像数据融合处理、物体三维模型重建、专题信息提取与应用等。
13.高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
高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是随计算机、信息、网络和遥感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方向,该方向针对遥感数据所具有的多时空尺度、超高维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的问题,研究海量遥感数据分析、处理与应用中的高性能计算理论、问题求解算法及其实现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海量遥感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统计分析、数据分发、影像处理与解译、三维可视化与仿真等超大规模、高复杂性优化问题求解以及复杂离散系统的可计算建模、高效算法与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GPU计算、普适计算等)。
14.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方向是在研究云环境下的云计算编程模型、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云服务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海量遥感数据的组织管理、快速获取、高效处理及高性能应用等领域,为实现海量遥感数据及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及高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5.月球与行星测绘
月球与行星测绘是进行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研究利用月球及行星的高分辨率影像、激光测高、高光谱、多光谱影像以及微波等探测数据,分析、反演、提取月球与行星表面形貌特征,构建全球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为深空探测提供高精度的测绘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光度学校正与反射率反演;目标飞行器光行差校正;探测器导航定位与姿轨优化技术;激光测高数据与CCD影像数据融合;月球与行星影像数据自动匹配;全月球高精度控制网建立;月球与行星表面高精度几何定位技术;月表形貌特征提取与和月球专题图制作;月球与行星表面移动机器人测绘技术等。
16.空间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
空间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与地理国情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从空间数据中提取空间信息、挖掘空间知识、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矢量空间数据分析、栅格空间数据分析、多维空间数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点模式分析、空间面模式分析、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分析应用建模、空间数据挖掘、空间信息服务等。
17.对地观测仿真与可视化
对地观测仿真与可视化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显示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用于航空、航天等视景仿真领域的新兴技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卫星对地观测的空间技术、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方面的理论、模型、方法研究,建立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发射、入轨、运行、机动、测控、观测等全链路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模拟与仿真系统,实现遥感卫星观测仿真、大系统仿真、遥感卫星模拟与仿真。
18.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辐射处理方法、遥感传感器的定标、几何模型构建及对地目标定位算法,多源遥感数据的联合平差理论与方法,多维对地观测信息的提取及智能分析,大区域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等。
19.低空遥感技术
低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空间数据快速获取技术,主要利用飞艇、无人飞机和轻型飞机等低空飞行器搭载航空数码相机进行低空航空摄影,具有机动灵活、高效快速、精细准确、可云下摄影等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空遥感系统设计与制造、自主飞行控制、低空遥感影像的稳健几何处理、数字城市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等,在政府行政决策、城乡规划管理、突发灾害应急响应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0.地面移动测量技术
地面移动测量技术是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的重要的补充,它是一种动态的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定位和空间信息采集的测量技术,以非接触测量方式,动态瞬间获取目标的大量物理属性信息和几何信息。该技术同时具有动态定位测量速度快和近景摄影测量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提高地理空间信息采集和更新的效率,极大地提升测绘保障服务的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传感器集成、动态导航定位、多源数据融合、专题信息提取、三维建模、大范围场景三维可视化等。
21.地理国情监测技术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国情的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检测,是获取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其变化的合理性与驱动力,对将来的趋势进行预测;以多种形式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多种渠道报告地理空间、人文、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和实时状态。研究内容包括: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从技术上讲,其研究内容有:地理国情监测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地理国情监测时空动态建模理论与方法,空天地一体化地理国情调查技术,多时相、多尺度、多源数据动态变化检测技术,地理国情时空数据动态更新与一致性维护技术,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空间统计和时空过程分析技术,地理国情动态预警技术,地理国情监测高性能计算技术,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与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技术和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
22.地学计算
地学计算是将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与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3S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针对“整体性”和“大容量”数据所表征的复杂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有:地理空间统计分析、地学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非结构化的地学战略决策分析、地理网络分析等。
23.空间感知与认知
空间感知与认知是研究人们理解地理空间,进行地理分析和决策,包括地理信息的知觉、编码、存储,以及解码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属于认知科学与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感知的理论与方法、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编码、空间认知、地理本体、地理知识存储、地理知识解码、地理知识工程等。
24.地理空间推理
地理空间推理是指利用空间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空间对象进行建模、描述和表示,并据此对空间对象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和方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关系推理、案例推理、模糊推理、证据推理、可信度推理、贝叶斯推理、概率推理、不确定性推理、时空推理等。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学位论文10学分。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研究计划,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在指导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验方案、创新与特色等)。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资料搜集、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开题报告若未通过,报告人必须依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直至指导小组评议通过。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应符合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表述清楚、资料翔实、论证有据、试验充分、结论可信、逻辑严谨。学位论文完成并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且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10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全部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位相同专业的专家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教学辅导、社会调查、科研实习等,总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鼓励与校内外专家合作进行联合指导,鼓励双导师制。2.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3.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一个月内制订出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的具体安排。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工队伍结构合理。学院形成了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科研梯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985”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珞珈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博士生导师等。
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至今仍保持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最高分记录。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学术带头人张祖勋院士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国家和部委的奖励。他在澳大利亚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目前,由张祖勋科研团队研发的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系统利用分布式计算,实现了对海量航空摄影数据的全自动处理,与传统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8-10 倍。该系统在汶川大地震中快速响应,出色地完成了数据快速处理的任务,为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数据。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龚健雅院士,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与几何遥感的理论、方法、标准、软件与应用研究,提出了 GIS 中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互操作模型,引领了面向对象 GIS 和面向服务 GIS 的发展;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大幅提高了遥感影像几何定位精度;基于自创的理论与模型,自主研发了 GIS 基础软件与网络服务平台以及遥感地面处理系统,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 湖北 武汉市 珞喻路129号 武汉大学信息学部邮编:430079
电话:027-68778546
传真:027-68778086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自1956年以来,经过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和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龚健雅院士等专家、学者60余年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向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被业界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测绘遥感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他为学科发展提出了“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跟踪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的目标。
学院现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4个本科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211工程”一期到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其所属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4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讲师2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党政管理人员21人,兼职教授13人,客座教授(研究员)2人,讲座教授2人,聘任兼职教师17人。在职教师中,国家级优秀人才16人,省部级优秀科技和教学优秀人才多名。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院士、珞珈特聘教授等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学院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985”创新平台1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安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开设全英文课程6门。本科生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至今仍保持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最高分记录。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学术带头人张祖勋院士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国家和部委的奖励。他在澳大利亚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目前,由张祖勋科研团队研发的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系统利用分布式计算,实现了对海量航空摄影数据的全自动处理,与传统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8-10 倍。该系统在汶川大地震中快速响应,出色地完成了数据快速处理的任务,为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数据。
学术带头人龚健雅院士,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与几何遥感的理论、方法、标准、软件与应用研究,提出了 GIS 中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互操作模型,引领了面向对象 GIS 和面向服务 GIS 的发展;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大幅提高了遥感影像几何定位精度;基于自创的理论与模型,自主研发了 GIS 基础软件与网络服务平台以及遥感地面处理系统,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
自1956年以来,学院培养具有摄影测量、遥感、空间信息工程专门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近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500余人,硕士、博士毕业生近1500人。有的已经成为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有的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许多人走上了业界领导岗位。
近年来,本科和研究生生源情况良好,第一志愿报考比例高。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400人左右,学生深造率高,留学机会多,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人数比例平均达55%。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用人单位需求数与毕业生人数比例年度平均达6:1,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测绘、遥感、电力、国土、城规、水利、信息化等机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正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友好往来,聘请海外名誉教授11人,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学院举办了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派出60余名学者赴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的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留学、访问,培养外国留学生40余人,与美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学生国际交流活动,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近年来,武汉大学遥感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连续多次在国际上不同的世界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逐渐开始引领世界遥感学科的发展
添加武汉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武汉大学考研分数线、武汉大学报录比、武汉大学考研群、武汉大学学姐微信、武汉大学考研真题、武汉大学专业目录、武汉大学排名、武汉大学保研、武汉大学公众号、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武汉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