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安财经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西安财经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西安财经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经济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
能源经济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省级优势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也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之一,2012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能源经济学学科已经形成以西安财经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健教授为核心的稳定学术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1名教授被外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能源经济学学科依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学科建设以加强社会科学智库建设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服务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下设4个研究方向,分别为: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能源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能源开发与财税利益关系研究、国际能源贸易与国民经济战略安全,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省内位于领先地位,着力打造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高级智库。
能源经济学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支持体系;从理论上构建资源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在实证上检验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途径,在政策研究中提出西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其研究特色是:①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损害程度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绩效等展开科学评价,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②将环境资源的时序和空间变化与技术创新的程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前提,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研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运用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效生态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国防经济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学院的特色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有教授8名,副教授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生导师4名,其中博士3名,博士后2名。
   国防经济学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国家安全经济思想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和国防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研究。
   国防经济学学科 依托“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国防科工委依托西安财经学院成立的省级重点研究中心 )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该中心 研究基础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齐全,专业图书资料丰富, 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服务地方为一体的的科研创新平台 。
   国防经济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指示,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本学科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点,紧密结合陕西军工大省的实际,通过军民融合的一系列研究,进行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的探索。一是从区域产业角度出发,运用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西部发挥国防科技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国防科技工业的区域经济效应;三是运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抗震救灾中如何通过军民融合提高救援效率,构建灾害应急保障中的军地协同体系;四是研究军费问题、军民融合式物流体系构建问题等。
该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良好、成绩突出的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学历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承担的各类课题为政府、企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决策参考 。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作有《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陕西军民结合高技术主导产业的选择》、《军民融合: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抉择》等;出版学术专著5部,代表作有《翔式道路——西部技术产业军地融合发展路径》、《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等;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代表性项目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条件下国家投资形成的国防知识产权权属及利益分配激励政策研究”、“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军民科技互动发展研究”、“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研究——基于关天经济区的实证分析”等;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代表奖项:学术著作“‘翔式道路’——西部以军地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对策”研究报告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荣获陕西省国防科工委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荣获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学术论文“创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的对策研究”荣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西部发挥国防科技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对策——“翔式道路”》中,“建设西部三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综合配套改革经济区方案”的观点得到中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规划制定,发挥了直接而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近五年来,拥有科研经费合计200余万元,科研经费充足;陕西军民结合产业创新发展与管理实验室面积200余平米,仪器设备总值100余万元,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劳动经济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西安财经学院的新兴学科,2010年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团队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生导师4名。
劳动经济学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 ;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青年就业与收入分配。
该学科梯队成员不仅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也具有务实的学术研究风气,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梯队成员所承担的各类研究课题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研究成果;配置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培养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实践环境。
劳动经济学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
①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涉及劳动力市场供求、人力资本、劳动报酬、就业与职业流动、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等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规制与政策,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比较等。
②国内外劳动领域的重大问题。重点研究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职业流动与收入、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同时了解政府、工会等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③实证分析与研究。本学科在运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同时,突出现代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对劳动经济领域的理论与政策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作有:《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困境及其缓解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目标与总体思路》、《我国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与收入变动关系的调查分析—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籍农民工为例》、《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路径》等。出版学术著作4部。代表作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资本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研究》《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西部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等。
近五年本专业导师主持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另有厅局级项目多项,代表项目有:“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及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陕西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陕北资源富集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等。
近五年来,劳动经济学学科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其他奖励多项,代表项目有:著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011年获得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首届国际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2012年获得陕西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著作“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 2012年获得陕西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
近五年来拥有各类科研经费合计近100万元,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305㎡,仪器设备总值196.2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96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国际贸易学学科在201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下设两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以及国际服务贸易。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商务英语、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双语)、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高级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投融资、国际物流等。
本学科以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中国对外贸易为重点研究内容,以立足陕西、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以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为研究主线的学科特色。教学及研究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决策及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并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原则,硕士研究生教育重点培养学术与应用结合型人才。   本学科以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中国对外贸易为重点研究内容,以立足陕西、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以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为研究主线的学科特色。教学及研究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决策及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并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原则,硕士研究生教育重点培养学术与应用结合型人才。
国际贸易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学科点共有教学研究人员26名,其中博士7人(含在读博士4人),硕士13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1人。现有硕士生导师9名,其中博士4名,教授4名,副教授5名。本学科多位导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比利时,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去访学,不仅使教师了解并掌握国外的教学经验和前沿理论发展动向,也使他们与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教学与学术联系。本学科组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近2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3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学院及以上级别奖励。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已有29个研究课题分别在国家社科、省哲社办、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校内等立项。其中有26个课题已完成并通过了专家验收,结题率达90%:《传播商品知识——商品学教学、研究的责任》在中国商品学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交流中被评为中国商品学会优秀论文奖;《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商经学会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被评为中国商经学会优秀论文奖,并收录进CNKI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被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经济研究所收录等。本学科研究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116篇,其中, CSSCI论文12篇,一类核心期刊论文12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20篇,另有72篇发表在一般期刊,其中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或被国家级期刊全文转载、收为索引的论文有3篇;参编及主编科研著作19部,多部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例如,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二元非均衡经济社会结构与转型期农民增收困境》、《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防范研究》等;省部级项目9项,主要有《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度与特征智能分析系统》、《陕西县域中心镇发展对策研究》、《陕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等;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及横向科研项目16项,代表性项目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监测评价咨询》等。科研论文代表性的有“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要素收益分析——以中美贸易为例 ” ,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加入WTO后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本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受到政府部门及有关专家好评。
同时本学科近五年来拥有科研经费合计172.4万元,科研经费充足。现拥有容纳60台计算机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国际贸易教学软件系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贸易模拟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保障。经济学院拥有国际经贸类图书1800余册,订有经贸类学术期刊22种,方便学生查阅资料的需要。本学科在陕西锐鹏科纺有限公司、西安顺通国际贸易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天豪进出口有限公司、陕西欧利达服饰有限公司、西安奥玛机床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条件不断改善,为学术与应用结合型硕士人才的重点培养积累了硬件条件。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分支,2010 年我校区域经济学正式取得国家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 年区域经济学列入校级重点学科,现为省级重点学科校内资助建设项目。
区域经济学融合经济、地理、人口、生态、资源、环境、产业发展与城乡规划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具有应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突出特征。西安财经学院区域经济学学科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胜任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业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现实经济需要,本学科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第一,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说的历史沿革、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区域管理机构的设置、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以及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分析等问题。第二,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因素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和战略等。研究如何实现区域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市场和政府对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机制等。第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理论与政策、规划与措施等。尤其对西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起步较早,研究基础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学术成果卓著,初步形成较强的学科优势。2007 年“区域经济研究所”经学校考核评估成为正式的校级科研基地, 2009 年“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建设,“西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获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学科。 2014 年 12 月 28 日,由国家统计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携手共同成立的“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在西安财经学院揭牌。本学科现有教师 9 人,其中硕士生导师 4 人,教授 3 人、副教授 5 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4 名,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较强。近年来,本学科指导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20 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代表性成果有:专著《西部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西北部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研究》;论文有《西部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融资条件研究》、《国外经验对构建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新机制的启示》、《大西安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初探》、《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及发展研究》、《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农村女性的社会流动:基于婚姻匹配的认识》等。本学科指导教师已承担和正在承担的科研课题共计 60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项目 2 项,省部级课题 16 项,代表项目包括:《西部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内生增长能力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西部地区农村新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中国二元非均衡经济社会结构与转型期农民增收困境》、《婚姻迁移模式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研究》等。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 8 项,代表项目有:《陕西秦岭北麓地区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研究报告》获陕西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 : 基于性别不平等视角的认识》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改善融资条件:西部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证》荣获陕西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2008 年度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荣获 2010 年第十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安财经学院区域经济学学科坚持“厚基础、重应用” 的方针,注重强化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基础方法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良好,多名学生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毕业生深受国内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认可和欢迎。 
财政学学科是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在陕西省学科布局中属特色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该学科梯队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在研究上注重对我国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侧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2006年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财政学学科下设七个研究方向,分别为:财政理论与政策、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与评估、税收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财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公共投融资理论与实务。
   近五年来,财政学学科梯队成员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部级奖2项,获其他科研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近五年内拥有科研经费合计158.6万元,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218㎡,仪器设备总值188.6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72台。大量的横向课题为本学科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实践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本学科学科梯队以现代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有效方法,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范围,研究政府筹集建设资金渠道和方式、政府在各种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和手段。在近几年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的分析,研究财税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公平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力求理性地把握新时期财税政策的趋向,以促进中国经济能够更加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研究重点以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治理问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可供选择的环境治理的财税政策,体现了创新性的特色。
财政学学科团队在陕北资源开发中的财税政策问题上,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财税政策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政府间关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代表作有:《关于税权划分问题的研究报告》(《税务研究》2001年)、《加快增值税转型,促进西部大开发》(《财政研究》2000年)、《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研究》2000年)、《影响西部资源开发的税收因素及对策》(《财政研究》2006年)、《论建立我国规范的地方税体系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等。
财政学学科团队已经完成的重要研究项目有:《西部大开发中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利益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政风险问题研究》(国家统计局)、《西部资源开发中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研究》(陕西省科技厅)、《世界税收生态学化趋势与我国生态税收的构建研究》(陕西省社科规划办)、《西部开发与财政税收政策研究》(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问题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加入WTO的财税政策研究》(国家统计局)、《降低政府行政性成本问题研究》(陕西省财政厅)。目前在研的重要研究项目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财政教科文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系统》(陕西省财政厅)、《西部开发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税收政策研究》(陕西省国家税务局)、《中性财政政策下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改制问题研究》(陕西省财政厅)等。
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础教学,采用全国重点高校财政学专业使用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本专业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将本专业点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不断开拓财政学研究新领域。
 金融学(含保险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之一,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有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在本科层次上,2006年金融学专业 被评 为 省级 名牌专业,2007年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确定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该学科下设研究方向有:政策性金融与农村金融改革、国际金融与区域金融、投资分析与管理、风险管理与保险、信用管理。
   该学科重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学科新的增长点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注重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统一、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上坚持金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同推进。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政策性金融变迁与发展、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货币危机、 中国 外汇市场 效率、 西部金融成长及竞争力、现代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西部保险市场发展、信用管理等问题。在应用研究方面,着重研究证券投资分析、资本市场定价与交易、投资银行业务、保险公司经营、金融风险预警、信用评价与咨询服务等问题。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该学科 以具有扎实功底的理论教学和实际部门工作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基础,形成 知识和年龄 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在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以及对各级政府和实体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近些年来,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9篇。代表作有:《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hina》、《Real Esta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o Farmers' Incom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 《A Mode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Based on BTO-MBS Financing》、《 发展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如何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路径剖析》、《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对优化西部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十二五”期间陕西保险市场需求变化分析》、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分析》、 《 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对银行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分析》、《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票据风险管理的思考》、 《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 等。
   出版学术专著、统编教材等23部,代表作有:《我国房地产市场特征、结构、行为及绩效研究》、《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变迁—从外生金融扩展到内生金融成长》、《中国保险公司治理监管制度研究》、《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开发研究》、《 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 收入质量对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农户贷款行为影响研究》、《中国保险公司非量化风险评估研究》、《基于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中国金融风预警研究》、《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研究》、 《金融学》、《国际金融》、《跨国银行经营管理》等。
   已承担和正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6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代表项目有:《基于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中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机制的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研究》、《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风险预警研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陕西企业信用体系问题研究》、《陕西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研究》、《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陕西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评价与金融支持研究》、《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等。
   该学科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代表项目有:专著《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金融安全预警研究》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国房地产市场特征、结构、行为及绩效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研究报告《 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以陕西榆林为例 》获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该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320㎡,仪器设备总值221.6万元;拥有专业图书资料室;有省部级科研基地—陕西省信用研究中心,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与金融机构进行着密切的产研合作。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民经济学 学科 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0 年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 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团队现有教师8 名,教授 3 名,副教授3 名 , 讲师2 名,其中 具有博士学位 教师4 人,硕士生导师4 名 , 团 队成 员 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功底 扎实, 教学经验 丰富, 研究能力 较强 ,学术研究 氛围浓厚。
我校国民经济学科形成了经济学一般 原理 与国民经济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国民经济学学科下设两个研究方向:
(1 )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与评价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基础,以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为主线,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研究经济调控政策及其效果,对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促进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等问题。
(2 ) 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本研究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从当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开放环境入手,综合运用相关经济理论与方法,开展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动因、机制与效应等研究,深入探讨“开放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陆地区产业发展理论”、“内陆地区参与全球分工的模式与路径”等问题。
近年 来 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 余篇。代表作有 :《 制度变迁和经济变迁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 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西三角”区域竞争力研究》、《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 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及发展研究 》、《 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区域产业空间集聚及其驱动力正研究——以中国航 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地方政府逐利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其矫正》、《试论政府的趋利行为及规范》、《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绩效、缺失与对策》、《 陕西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实证分析 》、《论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的政府行为》、《政府约束机制的建立与缺失》、《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等。
出版学术 专著及参编著作5 部 , 主要有: 《陕西省节能减排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陕西产业发展研究》、《西部蓝皮书》 、《 现代项目质量与文化管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近年来, 本专业导师主持 或 参与 国家级项目4 项,主要有:“ 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实证分析研究”、“ 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与融入城市能力问题研究”、“ 城乡消费差异对农民市民化影响效应研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完善政策研究”等。
本专业导师 主持或参与 省部级 及厅局级 以上科研项目30 余项,代表项目有:“世界银行在华农业科技贷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基于陕西省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西安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 关中 - 天水经济区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及布局战略研究”、“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 陕西国防装备制造业发展调查及对策研究”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研究 -- 基于产城融合的发展与测度”、“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实证分析研究”、“城乡消费差异对农民市民化影响效应研究”“ 关中地区率先发展的辐射作用研究”、“ 陕西跨越式技术创新的路径及政策支持研究”、“ 西部大开发中的陕西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研究-- 基于产城融合的发展与测度”、“陕西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机制和政策研究” 、“ 公共领域环境相关方利益维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研究”、“陕西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的现状与建设对策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带创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研究” 等。
近年 来 , 本学科导师 获得省部 级、厅局级及校级 科研奖 十余 项, 著作:《陕西省节能减排理论与实践》荣获陕西省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荣获2013 年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研究报告:《陕西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机制和政策研究》荣获 2013 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科技 - 文化 - 生态”创意创业产业园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以西安市“高新 - 曲江 - 浐灞”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为例》荣获西安市第八次社会科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陕西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 荣获 陕西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问题 》 荣获 国家统计局重点课题二等奖 、《 陕西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的路径及政策支持研究 》 荣获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 论文:《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及发展研究 》 荣获 西安财经学院第六届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 、《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荣获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三等奖 、《 俄罗斯的农业改革及经验教训 》 获2007 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三三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 2015 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西部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特等奖。
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近五年来拥有科研经费合计180 余万元,拥有国民经济类图书 2000 余册,为 研究生 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在人才培养 方面 , 既重视 基础 理论 教学 , 又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培养的 毕业生深受 政府部门、 金融机构 及企事业单位 广泛 好评 。
产业经济学学科
   产业经济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学院的优势学科,2006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有教授 17 名,副教授 28 名,讲师 35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5 人,硕士生导师 14 名,另有 1 名教授被外校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产业经济学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与产业管理。
该学科梯队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成员具有务实的学术研究风气,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承担的各类研究课题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研究成果;配置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实践环境。
产业经济学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①在基础研究方面,着重研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下产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②在应用研究方面,研究结构转换及主导产业选择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路径和方式;研究如何协调市场结构与规制企业行为来促进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西部开发和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方式,同时研究西部地区与陕西的产业布局、欠发达区域扶助等政策,使各产业及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产业运行与发展中的政策和规制等管理问题。③在研究方法方面,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经济活动与贸易发展的过程、机理及政策效度进行系统分析。④在研究的指向性方面,注重如何防范污染性产业跨地区转移与扩散,以及如何防止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特别是研究如何解决我国西部产业发展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外部性”问题。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 篇,获省部级奖 6 项,代表作有:《资源禀赋、外部效应与中国油气资源产业的空间分布》、《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以陕西榆林为例》获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及消费升级的视角》获 2013 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我国房地产市场特征、结构、行为及绩效研究》获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机制和政策研究》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产业耗能水平比较研究》获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出版学术专著、统编教材等16 部,代表作有《中国能源产业成长—理论研究与战略设计》、《城镇水资源产权市场建设与管理研究》、《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演进 ---- 现代产权理论的核心与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等。
已承担和正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2 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7 项,代表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实证分析研究”、国家软科学项目“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发展优势产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西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共生路径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风险预警研究”、陕西省科技厅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西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丝绸之路专项“陕西省与中亚五国产业对接中的投资机制与贸易机制实证研究”、“陕西农产品丝绸之路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等。近五年来拥有科研经费合计 342.5 万元,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 305 ㎡,仪器设备总值 196.2 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 96 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60人,讲师76人,助教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28人,占教师的75.29%,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QR”学者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新星2人;兼职教师27人,均为国内知名高校、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科研实力较强。近三年来,经济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3项;出版专著20部;公开发表核心论文118篇,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项。省级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类获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校级教师讲课比赛获奖6人;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奖励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校级微课比赛奖励4项。
经济学院下设金融系、经济系、财税系和国贸系四个系,已形成学士——硕士人才培养体系。现有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投资学、保险学和贸易经济8个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专业为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专业成立于1994年,2003年被批准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2011年立项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14年立项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立项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0年金融学教学团队成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现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陕西省 “QR”学者2名,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访学、挂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拥有金融学、保险学、国际金融等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成为首批中国高校金融教育金课联盟会员单位,陕西省唯一的中国高校金融教育金课联盟培训中心。
财政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陕西省首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金融学、财政学和经济学三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财政学和经济学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金融学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和投资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财政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金融学》、《国际贸易》、《微观经济学》、《税收学》、《保险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税收学》为省级慕课;具有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贸易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和金融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省级优势学科,拥有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能源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等10个二级学科,其中前9个二级学科属于本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能源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等方向)、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学术类硕士点及金融专业硕士点。截止2020年3月在校本科生2789人,在校研究生187人。
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省级优势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西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省级特色学科1个;建有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陕西省信用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基地4个,以及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能源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研究基地;拥有军民结合产业创新发展与管理、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财税信息化管理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以及贸易与经济、财税与信息化管理、金融与风险管理3个实训中心,总面积600平方米;学院建有图书资料室,面积150平方米,藏书5万余册,期刊90余种,并与学校图书馆联网。近年来建有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主要分布于省内相关行业和部门。
 
招生专业: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投资学、保险学、贸易经济。
 
专业介绍
 
★金融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有家国情怀、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和道德;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要求,具备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格条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设有CFA方向,培养具有较强的投资分析与财务管理专业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相关技术综合能力,熟悉国内外金融政策法规,适应我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创新人才。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双语)、中央银行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
 
★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首批财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较高经济学基础知识、专门的财税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财政、税务、公共管理、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等相关领域或者工作岗位上从事研究、应用、管理、咨询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财政学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高质量的课程群。财政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和“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有2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三秦学者”称号,《财政学》、《税收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公开视频共享课程。本专业累计有万余名毕业生工作在政府财政、税务、审计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财税会计岗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国税制、政府预算、政府会计、政府采购、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学、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管理。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深刻认知,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等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政策研究部门等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和经济管理工作。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拥有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社会经济调查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产业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资本论》选读、经济史、经济学前沿理论和专题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动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调查研究和贸易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基本能力、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初步学术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胜任政府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对外贸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专业工作,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贸易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主要课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双语)、外贸函电(双语)、国际企业战略管理(双语)、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税收学
本专业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承专业历史优势,突出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使命感,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财政、税务及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税收实务、财务会计等专业操作技能,熟悉财税政策法规,具有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和税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及工商企事业单位的税务代理、税收筹划、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审计等相关工作,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建设与财政学学科建设相结合,拥有财政学、税收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慕课。本专业也是我校开办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有着较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力。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税收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中国税制、政府预算和政府会计、税收管理、税务会计、税务稽查、税收筹划。
 
★投资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投资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熟悉金融、投资的政策法规,能胜任证券、基金、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是学校热门专业之一。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学、投资经济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项目评估与管理、投资银行学、房地产金融与投资、金融市场学(双语)、期权与期货、投资基金管理等。
 
★保险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具备道德素养、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诚信品质与职业素养,能够满足金融、保险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保险精算学、财产保险、风险管理、利息理论、社会保障学、保险法、会计学、财政学、逻辑学。
 
★贸易经济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商贸流通、商业经营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商贸流通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学术研究能力,熟悉商业与贸易方面的政策法规,能够胜任政府商贸流通管理部门、国内外商贸流通企业及其他各类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专门工作,具有全球视野和完备知识体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建立了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基地,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贸易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双语)、零售管理学、物流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调研等。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30日  

添加西安财经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安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安财经大学报录比、西安财经大学考研群、西安财经大学学姐、西安财经大学考研真题、西安财经大学专业目录、西安财经大学排名、西安财经大学保研、西安财经大学公众号、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安财经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安财经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西安财经大学考研网由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