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西南林业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西南林业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林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林业(095400)

Forestry
 
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林学一级学科,于 2011 年开始招生。设 7 个研究方向,其中林学院负责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数字林业与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方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负责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动物方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生态与环境学院负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
林学学科起始于 1939 年建立的云南大学森林系,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2006 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 年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科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合理,骨干教师中 100%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 1 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 2 人,云南
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0 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9 人,云南省教学名师 7 人。有 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站、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昆明滇池面山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一、培养目标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林业技术推广和林区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林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林区发展、林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3、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林业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林业技术推广和发展工作。
4、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在校学习和集中学习两种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 1 位校内导师,1 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设置 7 个研究方向共,分别为:

1、林木遗传育种

主要研究内容有林木分子育种、森林植物遗传与改良、林木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林木良种繁育等。

2、森林培育

主要研究内容有林木种苗培育、人工林培育、植被恢复与保持,开展良种壮苗培育理论与技术、人工林“定向培育”和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

3、经济林栽培与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立优质高效经济林栽培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经济林开花结实和抗旱生理机制及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与培育技术体系。

4、数字林业与森林资源管理

基于 3S 技术建立森林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和软件开发;探索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及评价理论和方法,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资产评估、林业分类经营、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5、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含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编目、空间分布格局,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措施,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主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林业生态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研究。

7、森林保护

主要开展森林灾害研究,包括森林病害、森林害虫森林火灾、森林鸟兽害、森林气象灾害等。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6 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管理,设置公共学位课(必修)、专业学位课(必修)、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个部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领域)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9 学分,其中课程

学分不少于 20 学分(学位课程学习 16 学分,选修课程学习 4 学分),必修环节 9 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 1 学期之内完成。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林业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2~3 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专业硕士外国语 64 3 1 考试  
[4]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 48 3 1 考试  
[5] 科技写作主题(含信息检索) 16 1 1 考查  
专业学位课 [6] 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32 2 1 考查  
[7] 资源植物分类学 32 2 1 考查  
[8] 现代林业信息技术 32 2 1 考查  
 
 
 
 
 
 
 
 
 
选修课
 
 
 
 
 
 
 
 
 
选修课
[9]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0] 林业生物技术 32 2 2 考查  
[11] 林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2] 经济林栽培技术与应用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3]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专题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4] 森林资源管理(含测树学) 32 2 2 考查  
[15] 植物群落学 32 2 2 考查  
[16] 生物多样性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7] 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8]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与原理 32 2 2 考查  
[19]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试 案例课
[20] 森林水文学 32 2 2 考试  
[21]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22] 保护生物学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23] 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2 2 2 考查  
 
 
必 修
环 节
[24] 个人培养计划   0 1    
[25] 论文开题报告   2 3    
[26] 论文中期检查   0 4    
[27] 专业实践   7 3-5    
[28] 形势与教育政策   0 1-2    
 
要求及说明:
1、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二学期前 8 周完成。

公共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由学院组织,分两个学期开设;
2、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专业硕士外国语 1 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3、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研究生课程设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每门课程不得大于 3 学分,每学分对应的标准学
时数为 16 学时;
5、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入学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 2 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审核。

六、必修环节(9 学分)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2、专业实践(7 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研究生要结合基本知识教学和毕业实践环节,利用相对稳定、特色突出、针对性强的实践基地条件,采用具有符合职业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实践训练方法,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理论和专业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探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由实践环节和课程讲座组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环节计 6 学分,研究生按要求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报告(含实践进度),定期提交专业实践中期考核材料,由双导师和学院负责审核;开设“行业安全教育与职业道德讲座”课程,计 1 学分,讲授行业相关的信息安全、工程安全和职业道德内容,建议以案例课的形式进行。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论文开题报告(2 学分)

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发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发方法、预期成果、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由培养学院组织,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在第 3 学期内完成。具体参照《西南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各学院应对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时间、文献阅读数量(外文文献所占比例),提出具体要求。开题合格计 2 学分。

4、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各培养单位应组织考核小组,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各学院可在学校相关制度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具体规定,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除保密论文外,学位中期检查应公开进行,在第 4 学期内完成。

5、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外,主要采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考试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形式。

3、论文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字数应不低于 2.5 万字。学位论文的撰写需参照《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要求。攻读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盲评按《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办法(2019 年修订)》执行。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独立或以第一作者、以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不包括未正式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报纸及科普读物等)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一)学科简介

地图学是研究以地图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地理  数据、综合分析地理信息和模拟地理过程,为地理学提供现代化研究手段,为资源与环境管理科学  化和决策支持提供服务的科学。作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作为地理科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与技  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农林、地矿、冶金、水利、  交通、环境、海洋、导航、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国防建设、作战指挥等)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有力地推动了各相关学科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各级、各部门各类地理信息系统  的研究、开发、建立与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西南林业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林业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单位之一。早在 1978 年全国第一次腾冲遥感综合试验中,西南林业大学教师就以副组长的身份参加了林业遥感专题组的研  究工作。1987 年,我校在森林经理学科硕士点设立了遥感和 GIS 应用研究方向,开展了较早的遥感和 GIS 应用研究。在高分遥感数据智能化信息提取、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林火管理、森林生物量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参  与)、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4 项。2005 年设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与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和数字地图与地图设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职教师队伍 2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11 人,教授
5 人,副教授 12 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

(二)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国  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熟练的调查技  术,学习和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我国林  业生产的特点、存在问题,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并能用  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及撰写论文的摘要。
具有健康的体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生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的创造性;坚持采  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着重培  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性  教学,鼓励研究生开展读书会、讨论会和学术沙龙,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协作科研  精神;坚持管教管导,教书育人,既教研究生怎样为学,又教学生怎样做人。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正常学制为  3    年。提前完成所有培养环节
和论文工作者,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最多只能提前  1    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学习年限者,由研究生
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相关部门批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为  5    年,非全
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远景,  设置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方向:
1. 资源与环境遥感
研究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及环境、水土流失、土地覆盖/利用  变化等方面的遥感信息机理、方法和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
研究和探讨地理认知理论、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空间数据库模型和组织、空间分析与决策支  持的基本原理、方法,研究现代 GIS 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体系结构,探讨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和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开  展将地理信息系统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结合起来在林业、  生态、环境和管理等领域进行应用的研究。
3. 时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针对森林资源与环境时空大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动态性、多元性、泛在性、海量性特  点,整合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相关理论方法,研究观测对象的一体化管理、时空建模、  知识发现及可视化技术。
4. 数字地图与地图设计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和高新测图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地籍测量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培养从事  测量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最低要求为 30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为 18 学分,必修环节 4 分,
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 1 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2 考试  
 
专业学位课
[4] 遥感地学分析 32 2 1 考试 精品课程
[5]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32 2 1 考试  
[6] 多元统计分析 48 3 1 考试  
 
 
 
 
 
 
 
 
选修课
 
 
专业
( 方向
) 选修课
[7] 抽样技术 32 2 2 考查  
[8] 地理信息科学前沿研究专题 32 2 2 考查  
[9]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32 2 2 考查 双语课
[10] 遥感图像模式识别 32 2 2 考查 全英语课
[11]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32 2 2 考查  
[12] 地统计学 32 2 1 考查  
[13] 林业 3S 技术应用专题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公共选修课
[14]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32 2 2 考查  
[15]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导论 32 2 2 考查  
[16] 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 32 2 2 考查  
[17] 生物大数据挖掘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18] 开题报告   1 3    
[19] 实践训练   1      
[20]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要求及说明:
(1)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  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体  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 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只   需列出本学科开设的、或者推荐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  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各学院、学科可提出具体  要求)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1 学分)
学术研讨与报告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学术研讨与报告每学期举行不少于 2 次(其中研究生本人汇报不少于 1 次),累计不少于 10 次。导师负责对研究生学术研讨与报
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凡检查通过者,记 1 学分。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与报告管理办法》执行。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3 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1 学分)
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培  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认  定合格后,计 1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  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或实际项目应当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  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学位  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按我校有关规定执  行。

(八)其他要求

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文章 1 篇,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学  术论文。

(九)学位类型

硕士生必须完成上述课程学习、培养环节、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等各项要求,达到规定的学分,  经导师同意,方可申请硕士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  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地图学是研究以地图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地理  数据、综合分析地理信息和模拟地理过程,为地理学提供现代化研究手段,为资源与环境管理科学  化和决策支持提供服务的科学。作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作为地理科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与技  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农林、地矿、冶金、水利、  交通、环境、海洋、导航、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国防建设、作战指挥等)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有力地推动了各相关学科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各级、各部门各类地理信息系统  的研究、开发、建立与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西南林业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林业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单位之一。早在 1978 年全国第一次腾冲遥感综合试验中,西南林业大学教师就以副组长的身份参加了林业遥感专题组的研  究工作。1987 年,我校在森林经理学科硕士点设立了遥感和 GIS 应用研究方向,开展了较早的遥感和 GIS 应用研究。在高分遥感数据智能化信息提取、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林火管理、森林生物量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参  与)、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4 项。2005 年设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与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和数字地图与地图设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职教师队伍 2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11 人,教授
5 人,副教授 12 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森林资源化学(0907Z3)
Forest resource chemistry
 

(一)学科简介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面积占陆地面积的近  1/5。森林是自然界巨大的绿色宝库,其中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地球上  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森林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更是任何生态系统无可比拟,森林每年生物量净生产量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随着石油、煤、天然气等人类所依存的主要化石资源的不断耗竭和面对全球变暖、环境污染   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挑战,人类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效利用以森林资源为代表的可再生、碳中性环  保型的生物质资源以及活性天然产物等资源。
森林资源化学是运用林学、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森林生物资源化学组成、生命  活动中各种物质的合成运转、积累和转化规律与调控,以及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活性  筛选、性质表征和高效利用等的一门学科。主要有森林天然产物化学与功能、森林食品加工利用与  安全、林产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农药研究与开发四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的科研条件齐备和先进,  拥有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重点实验  室科研平台,可满足研究领域的各种实验需求。西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  可面向林业、药用植物学、森林食品、森林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生产等部门就业,  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国  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式

根据森林资源学各研究方向的特点,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学科团队、行业专家联合指导等  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全日制学
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为 5 年,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林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森林资源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四个: 1.森林天然产物化学与功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森林植物、微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现代分析技术为手段,开展天然产物的化学与功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研究,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与结构修饰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重  要药用植物资源的物质基础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天然产物的生态功能及生物学意义研究。
2. 森林食品加工利用与安全
本研究方向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主要开展森林环境中生产的林产食品类、林下产品等的深加工  与转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林产食品资源结构,新资源食品研发,重点开发林下菌类、竹类、  蔬菜类等食品资源;林下可食用资源保鲜、加工及商品化技术;森林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及林产果  酒、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森林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包括安全性评价、食品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  术。
3. 林产资源高值化利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林业生产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通过  生态高效分离或转化,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化工或农林业生产原料、燃料以及高性能绿  色环保功能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林产剩余物的多级化高效高值综合利用原理与技术;林产剩  余物基高值化制品的生态高效转化与应用原理与技术以及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林产剩余物功能性  物质发掘利用。
4. 绿色农药研究与开发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林下植物资源的生物农药活性、农药生物测定的新技术和新农药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具有杀虫、抗菌、抗病毒等植物活性物质的发掘研究;绿色农药活性物质的作   用机理研究;绿色农药制剂的研发利用研究。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最低要求为 23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为 16 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
要求在第 1 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2 考试  
 
 
专业课
[4] 高等有机化学 32 2 1 考试  
[5] 植物资源与利用学 48 3 2 考试  
[6] 植物科学研究进展 16 1 1、2 考查  
[7] 天然产物化学 32 2 2 考试 精品课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选修课
 
 
 
 
 
 
方向选修课
[8]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与原理 32 2 1 考查  
[9] 有机结构解析 32 2 2 考查  
[10] 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1] 食品安全研究方法与进展 32 2 1 考查  
[12] 森林植物加工新技术 32 2 2 考查  
[13] 生物质材料与化学品 32 2 2 考查 双语课
[14] 林产剩余物高值化利用 32 2 2 考查  
[15] 绿色农药专题 32 2 1 考查  
[1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2 2 2 考查  
 
 
 
公共选修课
[17]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32 2 2 考查  
[18] 现代分子生物学 32 2 2 考查  
[19] 高级生物化学 32 2 1 考查  
[20] 农林产品品质分析 32 2 2 考查  
[21]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22] 开题报告   1 3    
[23] 实践训练   2      
[24]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  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体  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只   需列出本学科开设的、或者推荐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

 
 
 
 
 
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  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分别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学术交流与讨论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科点每学期举办研讨活  动的次数不少于  5  次,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此外,研究生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报告及讲座,各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对研究生在参加学术研讨过程中  应作专题报告次数以及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的次数、考核评价办法等提出具体规定。该  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3 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  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  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应引导学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和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  新性和先进性。
①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
②论文的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论文的全部工作时间(至少一年);
③论文的基本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  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八)其他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需要以独立或第一作者且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身份,在国内外公  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1 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才具有申请学位的资格。鼓励发表CSCD 和 SCI 学术论文。

(九)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  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面积占陆地面积的近  1/5。森林是自然界巨大的绿色宝库,其中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地球上  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森林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更是任何生态系统无可比拟,森林每年生物量净生产量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随着石油、煤、天然气等人类所依存的主要化石资源的不断耗竭和面对全球变暖、环境污染   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挑战,人类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效利用以森林资源为代表的可再生、碳中性环  保型的生物质资源以及活性天然产物等资源。
森林资源化学是运用林学、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森林生物资源化学组成、生命  活动中各种物质的合成运转、积累和转化规律与调控,以及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活性  筛选、性质表征和高效利用等的一门学科。主要有森林天然产物化学与功能、森林食品加工利用与  安全、林产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农药研究与开发四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的科研条件齐备和先进,  拥有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重点实验  室科研平台,可满足研究领域的各种实验需求。西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  可面向林业、药用植物学、森林食品、森林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生产等部门就业,  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森林经理学(090704)
Forest Management
 

(一)学科简介

西南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学科始建于 1966 年,1986 年获教育部批准为为硕士点,2014 获批为博士点。 2001 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 年被批准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科下设森林经理学、测树学、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四个实验室,并拥有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  业信息与测绘实验中心和云南省重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林业 3S 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平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遥感、社会林业,学科主干课程《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为省级精品课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 13 人,兼职教师 10 人。其中教授 6 人、
副教授 11 人、讲师 5 人、高级实验师 1 人,其中 1 名云南省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1 名云南省中
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 名国家林业局教学名师。近 5 年来,先后主持 15 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与收获、规划与调整、管理与决策等理论、  方法及技术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在林业中起到协调生态、技术和经济,制定经营目标、组织经营的  重大作用,是培养中高级森林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林业科研、教  学、行政管理、规划设计、森林经营等部门。
多年来,森林经理学科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基础上,不断地引进现代的高新技术,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之所用,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发展生长点,特别是  在林业遥感、数字林业工程、社区林业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办出了特色,也为全国的森林经理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培养目标

1.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  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2. 系统地掌握森林经理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现代调查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较宽的社会、  经济、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较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的   能力;具有较坚实的森林经营管理知识和协调能力,可从事科学研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及信息管   理与信息系统研发等工作。
3. 具有健康的体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

(三)培养方式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学科团队、行业专家联合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四)学习年限

采用学制为  3    年基本学习年限的弹性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年限为
5 年,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经本人
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不超过 2 年或提前不超过 1 年。课程学习累计 1—1.5 学年,论
文工作量不少于 1 学年。

(五)学科(研究)方向

1. 森林可持续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评价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管  理及评价理论和方法;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资产评估、林业分类经营、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体  系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2.3S 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探索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森林资源与环境  的调查与监测、评价及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利用“3S”技术,研究森林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优化控制、研究森林资源空间采伐优化理论和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多目标约束条件下的森  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体系。
3. 森林测计
探索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和手段,开展森林生长发育和演变规律研究、森林生长与干扰模拟研究、  森林生长模型与经营模型的关系研究,以及各种新方法在传统森林计测中的应用研究。
4. 社会林业
应用社会林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社区群众为主体,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并从中获  得利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包括方向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两大类。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23 学分(学位课不少于 7
门 16 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必修环节共计 5 学分。必修环节设置包括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开题报告(1 学分)、实践训练(2 学分)三部分。选修课可从全校同层次研究生课程中选修, 课程学习原则上应在入学后第一学年内完成。硕士生在读期间如有不及格的课程(含加修本科课程),则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跨学科门类考取的研究生(本科学士学位类型与研究生硕士学位类型不同)以及在本门学科欠  缺本科层次数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 3 门与硕士专业对应的本科专业或门类的本科层次的必修课程,补修只记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原则上学校支持在导师  指导下研究生自学完成欠缺课程的学习。
本学科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
2
考试  
 
 
专业学位课
[4] 森林经理学进展专题 32 2 2 考试  
[5] 森林测计学 32 2 1 考试 精品课
[6]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专题 32 2 2 考试 案例课
[7] 多元统计分析 48 3 1 考试  
 
 
 
 
 
 
选修课
 
 
 
 
方向选修课
[8]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32 2 2 考查 双语
[9] 林业遥感 32 2 2 考查 精品课
[10] 生长收获与预估 32 2 2 考查  
[11]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32 2 2 考查  
[12] 抽样技术 32 2 2 考查  
[13]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32 2 2 考查  
[14] 社会林业 32 2 2 考查  
公共选修
 
[15]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16] 开题报告   1 3    
[17] 实践训练   2      
[18]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19]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  体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 学分和《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必修;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6 学分必修。重点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学术论文  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只   需列出本学科开设的、或者推荐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  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  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分别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学术交流与讨论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科点每学期举办研讨活  动的次数不少于  5  次,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此外,研究生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报告及讲座,各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对研究生在参加学术研讨过程中  应作专题报告次数以及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的次数、考核评价办法等提出具体规定。该  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第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  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  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或实际项目应当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  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学位  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按我校有关规定执  行。

(八)其他要求

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文章 1 篇,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学  术论文。

(九)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  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西南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学科始建于 1966 年,1986 年获教育部批准为为硕士点,2014 获批为博士点。 2001 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 年被批准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科下设森林经理学、测树学、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四个实验室,并拥有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  业信息与测绘实验中心和云南省重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林业 3S 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平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遥感、社会林业,学科主干课程《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为省级精品课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 13 人,兼职教师 10 人。其中教授 6 人、
副教授 11 人、讲师 5 人、高级实验师 1 人,其中 1 名云南省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1 名云南省中
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 名国家林业局教学名师。近 5 年来,先后主持 15 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与收获、规划与调整、管理与决策等理论、  方法及技术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在林业中起到协调生态、技术和经济,制定经营目标、组织经营的  重大作用,是培养中高级森林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林业科研、教  学、行政管理、规划设计、森林经营等部门。
多年来,森林经理学科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基础上,不断地引进现代的高新技术,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之所用,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发展生长点,特别是  在林业遥感、数字林业工程、社区林业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办出了特色,也为全国的森林经理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森林培育(090702)

Silviculture

 

(一)学科简介

森林培育学科于 19 世纪 30 年代诞生在云南大学森林系,不仅拥有 80 多年的历史积淀,而且在近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    年,该学科被遴选为云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并被列入西南林业大学首批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工作步入新的起点;2003 年,该学科被遴选为“云南省省院(校)共建省级重点学科”;2006     年,该学科又被遴选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2010   年,该学科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验收,成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通过学科建设, 不仅组建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而且建成多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具有省部级学术称号有   3    人。依托“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森林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教学团队、“竹藤科学”云南省创新团队等平台积极开展高级人才培养,在提高硕士生、博士生学术水平方面初见成效,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林木遗传育  种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与森林培育学交叉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经过长期积淀,该学科  在用材林定向培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困难地段植被恢复等形成地域性特色和优势,为云南省林  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技术、理论和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

1.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  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2. 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  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应用生态学、生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知识解决森林  培育学理论和技术问题。
3.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阅读外文文献。
4.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及其他集体活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方式

1. 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灵活多样,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学科团队、联合培养相结合,  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指导小组的集体功能。对于学位论文需要学科交叉融合时,由 1~3  人组成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完成培养过程;选择校外人员作为第一导师的研究生,必须在校内选择  第二导师,以便协助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培养过程。
2. 坚持学位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注重个  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采取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方式。  在学习方法上,讲课与自学相结合、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激发研究生自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修满规定学分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实事求  是、严谨治学的作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开阔视野、持续提升综合素质。
4.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学科规定的集体活动,逐步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坚持参加体  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四)学习年限

培养方案应按明确的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修(制)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为  5    年,
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1. 林木种苗培育
用材树种良种壮苗培育理论与技术,珍贵树种良种壮苗培育理论与技术,生物质能源树种良种  壮苗培育理论与技术,观赏园艺树种良种壮苗培育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评价的理论与  技术。
2. 人工林培育
人工林“定向培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依据自然条件和林种特征,利用定向遗传改  良的种植材料,采取适当密植、短周期轮伐、集约经营等措施,使森林生产力和单位时间的增益大  幅度提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人工林定向培育,从品种选择、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经营管理技  术及优化栽培模式等方面理论和技术。
3. 植被恢复与保持
以生态和生理学研究为基础,以现有木本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人工造林为核心,通过研  究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配套技术。
4. 经济林栽培与利用
针对西南山区的特点,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和解决经济林产业中的重要科技问题,  根据市场对优质经济林产品的需要和西南山区水资源缺乏的特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立优质高  效经济林栽培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经济林开花结实和抗旱生理机制及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与培  育技术体系,发挥种质资源配置的最佳生态经济效果,为经济林树种和品种的合理布局、区域品种  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利用特色经济林资源的优势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充分体现出我国西南  地区经济林产业的特色。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培养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最低要求为 23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不少于 16 学分;课程学习原
则上要求在第 1 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2
1
考试  
 
 
专业学位课
[4] 森林培育学专题 32 2 1 考查 精品课
[5] 经济林栽培学专题 32 2 1 考查 案例课
[6] 森林立地学 32 2 1 考查  
[7] 高级森林生态学 48 3 1 考查  
 
 
 
 
 
 
 
选修课
 
 
方向选修课
[8]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32 2 2 考查  
[9] 林木种苗学专题 32 2 2 考查  
[10] 高级植物生理学 32 2 2 考查 全外语
[11] 植物生物技术 32 2 2 考查 双语
 
 
 
公共选修课
[12] 多元统计分析 32 2 2 考查  
[13] 森林生态学研究法 32 2 2 考查  
[14]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2 2 1 考查  
[15]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方法与原理 32 2 2 考查  
[16] 分子遗传学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17] 开题报告   1 3    
[18] 实践训练   2      
[19]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注: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至少 3 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具体要求由学科点确定。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  体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 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只  需列出本学科开设的、或者推荐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  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  批准后执行,并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学术交流与讨论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科点每学期举办研讨活  动的次数不少于 5 次,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此外,研究生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报告及讲座,各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对研究生在参加学术研讨过程中  应作专题报告次数以及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的次数、考核评价办法等提出具体规定。该  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3 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  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论文的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表明作者具有  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实际工作量不少于一学年,字数在 3 万字以上。文中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证充分,结构规范、层次清楚,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以及其  它要求。

(八)其它要求

1. 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有不及格的课程(含加修本科课程)、缺少培养环节者则不能正常毕业  和参加论文答辩。
2.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以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内外学  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至少 1 篇学术论文,才具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九)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根据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学校学位评定  委员会讨论批准后,方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森林培育学科于 19 世纪 30 年代诞生在云南大学森林系,不仅拥有 80 多年的历史积淀,而且在近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    年,该学科被遴选为云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并被列入西南林业大学首批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工作步入新的起点;2003 年,该学科被遴选为“云南省省院(校)共建省级重点学科”;2006     年,该学科又被遴选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2010   年,该学科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验收,成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通过学科建设, 不仅组建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而且建成多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具有省部级学术称号有   3    人。依托“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森林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教学团队、“竹藤科学”云南省创新团队等平台积极开展高级人才培养,在提高硕士生、博士生学术水平方面初见成效,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林木遗传育  种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与森林培育学交叉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经过长期积淀,该学科  在用材林定向培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困难地段植被恢复等形成地域性特色和优势,为云南省林  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技术、理论和人才支撑。
本学科属林学二级学科,是利用遗传学基础,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和繁殖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  科。主要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解析性状形成的遗传与分子基础;对森林与林木种质资  源进行评价、利用与管理;针对优质、速生、丰产、高抗人工林发展的需求,利用杂交、选择、倍  性育种等传统方法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辅助选择等现代方法来培育和繁殖林木新品种。随  着科学的发展,本学科不断融入基因组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成就,进  一步扩大了领域范围。承担林木遗传育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任务。西南林业大学林  木遗传育种学科于 1999 年始招收研究生。2014 年经验收成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林木分子育种、森林植物遗传与改良、林木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及林木良种繁育。  依托于国家林业局西南山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  南省高校林木遗传改良与繁育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研究条件  相对优越;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厅级学科领域相关重大研究课题,科研经费较充裕;在林木遗  传学、多倍体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以及良种选育和繁育等方面形成研究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毕业  生已有大批成为我国林木遗传育种教学、科研以及林木良种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力量。

添加西南林业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南林业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林业大学报录比、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群、西南林业大学学姐、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真题、西南林业大学专业目录、西南林业大学排名、西南林业大学保研、西南林业大学公众号、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林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网由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