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由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维护,整理发布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和研招数据,加学姐微信,可免费咨询

我们还提供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都可加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微信沟通。

+东莞理工学院学姐微信,领免费真题资源

东莞理工学院怎么样

东莞理工学院校徽

观点一

这几年来学校发展迅猛,14-18年,学校在全国的排名平均每年提升50位,学校也正在开展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投入35亿进行建设,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不久,学校应该就是一本院校了,所以往后几年学校的发展趋势是很不错的,我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报读本校的。学校也是十分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比赛也十分的多:大创、大挑、小挑、蓝桥杯、全国机器人大赛~~~~一般大型赛事的话,你有资格去参加的话,全程不用自费,学校全包,本人亲测。这点我是觉得学校做得比较豪的。
社团、抢课、运动会、各种社团活动都是各校的普遍现象,就不多加评论了。
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是挺好的,硬件还是很不错的,有各种实验室。师资,这几年学校高薪聘请了许多有名的教授,现在只能说学校是正常的2本前列的师资把,为了提升学校的水平,学校也很注重师资,也正在提升。
本校有两个校区,一个在市中心莞城区(以下简称城里),一个在松山湖(以下简称湖里),我住在湖里,所以接下来大部分还是讲下湖里的,两个校区各有优势,不存在准确的孰好孰坏之分。莞城校区占地300亩,之前的住在城里的师兄师姐大部分搬到了湖里,城里交通方便,夜生活丰富,松山湖占地校区1800亩,环境是真的好,背靠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潜力巨大,而且松山湖的发展极其迅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下此方面的资料。我住在湖里,觉得湖里最爽,但从城里搬过来的师姐说她更喜欢城里,所以各有不同吧。
本人是潮汕人,东莞本地以及潮汕地区的生源占了本校学生的大多数,有时经常看到一整个宿舍全是潮汕人或者全是东莞人,有人这么调侃过“学校的地区人数占比是50%潮汕,40%东莞,10%外地”。
衣:大学了嘛,不用整天装着校服,衣着随意,得体就行。
食:两个校区都有北门美食一条街,城里的更大,美食也更多。湖里总共有3个大食堂,分别是:一饭、二饭、以及三饭,再按楼层细分的话有6个食堂。我觉得本校的食堂还是不错的,挺便宜,吃的味道也还可以,在大学中算是中等偏上水平吧。
住:本人住在松山湖校区,6人间,注意是6人间。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吧。反正我只记得当初我提着大包小包开宿舍门的时候懵逼了很久(自行脑补),我向往大学4人间不见了~~松山湖还是有很多的4人间的,比如大二、大三的师兄师姐住的就是4人间,大二的住的还是新宿舍,去过几次,真的,有公寓的感觉。松山湖空气是全东莞最好的,环境当然也不赖,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学校里面的树的数量是全校人数的多少倍(学生:2万人)。接下来是使用流量,流量学校跟运营商谈得真心不错,最豪华是宽带套餐是每月25元2T流量封顶,我只知道,我经常卖命的使用流量,最高才用到一个月450G,所以流量是绝对充足的。况且校内大部分地方有校园wifi,有校园账号就能登录免费使用。
行:湖里的交通我认为还挺方便的,去市里要比较久点,去深圳、广州等地都有城际包车,这对于我这个一个月要去一次另外一座城市的人的确十分方便,但不及莞城。

观点二

第一,先从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大学所带来的体验吧:根据数据,莞工学生本地生源的比例占到60%,(有学弟提出更正:本地生源在大一中比例为38%)这个比例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来说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剩余的40%从大城市来的同学并不多,相对的来自粤西地区的同学比较常见。东莞的同学也有很多是来自东莞32个镇区的,所以真正意义上对于松山湖校区所在的松山湖以及莞城校区所在的莞城十分熟悉的同学比较少,但是!!而答主成为了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人,就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同一条街上面读书,只是街的涵义比较广。同学中本地人的比例高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没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以及地方口音差异的问题带来的摩擦,相互之间有什么问题都是比较好解决的,什么一个宿舍来自五湖四海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发生的几率实在是太低。
第二,师资和政府资源的问题。在东莞理工学院的老师的职称资格层面上来时是相当不错的,现在据说不是博士都不会招进来了。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的,东莞理工学院建校之初并不是一间正儿八经的2A学院,这个从它的名字至今还是[学院]而不是大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会有很多号称在这边工作了20几年的老教师,但是他们的教学方式是不是适合新鲜的大学生就见仁见智了。反正我的个人感觉是他们的自我感觉真的好好,全然不知外面已经腥风血雨了。不知道是不是运气问题,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一些在广外或者广财等等的老师真的不是通过点名这种留不住人心的方式来留住人数的,而我们学校目前能够做到这个境界的老师屈指可数。关于政府资源的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关于毕业就业的这个问题上东莞市市政府真的提供的很多的支持的,毕竟是东莞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学府,所以如果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在东莞发展,在就业方向上相对于在北上广的二本城市读大学又想在东莞工作的毕业生有了更多的资源。
第三,谈一谈两个校区带来的问题吧。首先介绍一下,东莞理工学院分松山湖校区和莞城校区。松山湖校区是东莞市政府投资数百亿打造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环境优美,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还未健全。但是作为新校区校内的建设就非常全面了,总之就是大学的样子嘛。但是莞城校区这边的校内建设就真的由于年久失修之类等等各种理由校内宿舍并没有传统大学的上床下桌了(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但是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都被方便的生活以及娱乐设施填补了。莞城校区位于繁华的莞城区,出去玩各种方便。莞城校区这边没有什么优美景色,甚至连让你拿起手机拍个比较宏大的景色画面的冲动都没有,只能拍拍小清新的画面什么的。相比较之下,松山湖的景色就漂亮多了,有很多电视剧也曾经到过松山湖校区采景。两个校区之间通过两部定时发车并且不断超载的校巴以及城市巴士连接。校巴的话单程世界大概在40分钟左右,而城市巴士就足足需要两个钟了。这就意味着,当你只是需要提交个什么资料或者盖个公章或者去见一见在那方的TA,你就至少需要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的时间,及其浪费时间啊!!每年都会看到有人为了争取到松山湖或者留在莞城校区跟学校领导各种撕逼,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有计划说2018年我们会全体搬迁到松山湖了,至于真实性,到了那个时候,再说吧。
第四,关于限流量的问题。东莞理工的上网政策:按照规定,每位学生每月可获得免费的1GB流量,付费流量分三个等级,平均学分绩点﹤2.5,每月可申请不超过5GB流量,平均学分绩点≥2.5且﹤3.0,每月可申请不超过10GB流量,平均学分绩点≥3.0,每月可申请不超过15GB流量。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也能够愉快的上网的也只有1G的流量,连上个知乎都要熬到最后一个星期才敢打开,其余的我就不说什么了。不说我们连抢个科都会奔溃的教务网,不说我们不能看到任何视频却号称能够提供视频服务的校内资源网,不说由体育系学生建立出来的NANA网(是一个能够让同学们在内网下载视频种子的网站)不说我们全系几千学生只有几百学生能抢上科公开课,其余的同学需要用流量(听说现在看老师的公开课不需要记流量了)才能看到公选课的网络视频(这事关乎学分,不能放弃)。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我非常非常希望能够和还未经历高考的师弟师妹们说上一句,不是说你去到了一所更高端的大学会怎样飞黄腾达或者高人一等,只是你的努力至少值得一个更优秀的教务网。

观点三

首先是学
作为理工院校里的文科生,在很大程度上肯定还是不如理工科那边得的优势那么好,毕竟学校那边砸了很多经费在建设实验室之类的理工科的设备上,相比较而言文科专业会吃亏一点(比如经管、法社之类的这些学院)。
然后我说一下我在经管这一年的读书感受吧,大一一般都是以通识课程为主,比如高数、英语、思修这些课程,专业课涉及得很少(特别是会计普通班的同学,作为经管大一里唯一个不用考线代的专业,会比其他同学在大一的时候轻松很多,当然欠的都要在后面补回来kkkk,大二大三会计的课就会多很多了)。
至于师资的话,我觉得就还好,有水平较好的老师(比如我的高数和英语老师),也有比较水的老师(这里就不举例了kkkk)。不过都上大学了,也是到可以自主学习的阶段了,而且网上的学习资源也很丰富,没有必要局限于学校的师资上,想学的人自然可以找到资源、找到机会去学;不想学的人会有一百种理由来说自己没有条件、没有资源去学习。
至于学风,我觉得看人品看运气吧kkkk,有些班级学风真的超级好,比如我班上有个绩点在4.0以上的学霸,德育活动这些也会抢得很快;但也有一些班级对学习不怎么看重,所以说看班级看个人。如果觉得身边的人不太爱学习就去图书馆学习,别为自己的懒惰找一大堆借口。
最后就是大一的时候,学校是会强制所有学生去上早读晚修的,如果有觉得自己无法接受这一点的要慎重考虑一下,毕竟学校在这一方面抓得还是比较严的(至少经管是这样)。
接着是食
作为城里人,饭堂除了教饭其他都没什么好提的,可能一些小朋友刚来城里读书时会被饭堂惊讶到,确实城里的饭堂挺一般的,but,城里人哪里会被区区饭堂所局限呢,我们可是有着一整条小吃街的人,麻辣烫,各类盒饭,关东煮,水果店、各类小吃、益禾堂等等供君选择,虽然。。。。吃上半个学期就开始厌了。
However,作为身处市中心的城里人,坐拥汇一城,国贸城,星河城,万达,雍华庭,世纪广场,世博广场等多个商圈,如果不想在学校附近吃也可考虑一下搭乘公交or地铁or外卖去这些地方吃吃吃、玩玩玩;最后再不济还有外卖大法。总之,城里人就从来不愁自己没地方吃喝玩乐。

其次是住
城里会分校外校内宿舍,有四人间、六人间两种,至于分到哪种宿舍是要看运气的,而且城里一般情况下是要连住四年,也就是不会像湖里那样换宿舍,这一点也是要各位小朋友先了解清楚的,避免到时候进校后落差太大。
宿舍内部条件的话,学校每间宿舍都配有空调风扇,有自动感应的热水器(但是有分时间段来供应热水),四人间是上床下桌,六人间是上下铺。注意一点,学校是不允许私有洗衣机的,所以只能用公用洗衣机,但是也有很多师兄师姐还是搞了洗衣机进去。
最后一点就是学校有宿舍 门禁 时间,以及熄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讲限制还是会比较多的,需要各位小朋友去适应。


最后说一下我在大一年经历过的事情吧,我加了一个组织、一个社团,当了一年干事,策划举办过不少活动,搬砖的活也没少做,也参加了很多约饭、出去玩的活动,也认识了很多很好的人,接触的东西也多了不少。担任了班委、课程助理,参加了职规、互联网加、大创立项等比赛和活动,这些都是在学习之外带给我很多其他体验的活动。同时除了在学校之外,东莞去到广州、深圳、香港这些一线城市是非常方便,你可以在除学校外,多去探索探索其他地方的美好,见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官方介绍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文明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等多个称号。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0年8月获批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学校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筹集教育发展资金4.6亿多,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等。
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备,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两校区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193万册,有39个数据库、170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两校区建成万兆带宽主干、部分千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建立了3.8万个信息点。
建有16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制造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9个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5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9个工科本科专业在广东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部分专业在江西、海南、甘肃、贵州、河南、河北、四川、山东、重庆等省(直辖市第一批本科招生,同时还面向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0429人,成人教育学生10743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万人。学校举办了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0220人。
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以超常规措施,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 “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现有教职工1418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高职称人员335人,博士52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2015年9月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以来,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62人,包括徐建中、陈和生、周炳琨、王立军、卢秉恒、杨志峰等双聘、特聘院士6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国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中组部“QR”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青年“QR”学者1人等;现有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1人;实现东莞市“青年QR”和学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珠江学者”零的突破;大力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现已招收博士后21人。
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4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13个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53名创业导师;建立了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微软IT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了一大批学生企业。
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75%左右留东莞发展创业,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深入人心。
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2005年起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启动了校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政府决定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高水平大学及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等共同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11名,其中已毕业186名,在读225名。学校教师中获合作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116人。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6个,分别为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一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在第二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工商管理、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光电信息工程、结构工程、应用数学、法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企业、名牌大学、著名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全国首家高校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建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现有省级平台24个,市级平台25个,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19个、东莞市工程中心2个,市厅级社科科研平台2个;另建有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15个。近三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21项,科研总经费9亿多元。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创新改革,把握新生入学教育起点,把握学生社区这个基础场域,把握互联网这个重要空间,把握新型师生关系这个强大支撑,把握社会实践这个核心环节、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全力铸造莞工价值观,以校训“学而知不足”为统领,将“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恪守的价值准则、外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才育成定位、突出师生主体地位、突出雅俗交融品位,重点培育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文化,通过竞争性资源配置、发掘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积极性,共同淬炼一批有时代性、青春性、地域性、包容性的文化品牌项目群,形塑具有特色的莞工文化体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创青春”全国金奖,两度获广东省“优创杯”;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及校园文体艺术节、广东省高校环保辩论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一批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与交流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40多所知名大学。在办学国际化方面,东莞市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以下)于2017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可同时颁授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工学)和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学士学位证书。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海外布局方面,学校在加拿大设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加拿大海外中心”,在澳大利亚设立“东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创新中心”,在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设立两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美国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俄罗斯交流中心”,在台湾设立“东莞理工学院台北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接下来将加快推进以色列创新中心设立工作,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离岸孵化基地、人才交流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国际化教学改革方面,启动“4+1”工管复合型中美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成立国际商管系建立金融学专业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教学,与国外40多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已经建设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和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法互联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平台”“东莞理工学院中加创新创业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方面,普通语言外教21人,外籍高层次人才7人,港澳台籍教师(含高层次人才)43人,中法联合学院法方师资20人,占专业课总师资50%以上;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国际学院致力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已招收来自20个国家的152名留学生;在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成常态化,学校每年提供过百万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赴外交流学习。
学校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狠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工作落实,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怎么样

东莞理工学院校徽
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坐落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占地1800多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莞城校区坐落在莞城区学院路251号,占地330多亩。现有教职工1741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5人、副高职称人员383人,博士801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近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2万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5万人,80%左右的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累计向社会开展培训约12万人次。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201万册,有35个数据库、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两条40G主干,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3.8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6600多个,出口带宽64.5G,服务信息化系统丰富、方便、快捷。
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8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工作、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工业工程、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确立“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荣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2020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承办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获得季军。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三批“易班”建设试点高校。
面向全国25个省(区、市)招生,在14个省(区、市)(含已改革省份)第一批本科招生。2020年小学教育(师范)专业最低录取分超出省理科高分优先投档线10分,省内市外理科和广东省地方专项计划一次性满档。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67名,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学校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260名。历年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以上。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2018年,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机械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3个学科纳入省教育厅“特色高校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5年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近700人,双聘、特聘、柔性引进院士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达50多人次(含柔性引进30人次)。现有“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1人;入选国家“杰青”1人、省“杰青”2人、“珠江学者”岗位计划 4人次、东莞市领军人才4人,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40多人。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近3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科研总经费14亿多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成功出束,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里程碑。2020年度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8个。组建高水平学科科研重点团队11支、一般团队20支、青年团队15支。
拓展境外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元国际化办学格局。截止目前,学校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2016年成立国际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累计招收来自40个国家的402名留学生。2017年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2018年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伊拉斯谟+”计划交流项目。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建有多个个海外创新中心,未来将加快推进欧洲创新中心设立工作。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两步走”中长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等“四个一流体系”。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科技成果奖数、研究生规模、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数、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数、授权发明专利数等六项关键发展指标实现“倍增”,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等方面实现突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100强、理工类高校40强,基本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文化、社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全国高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各方学子的向往之地,全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以更高效率的改革创新、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更高境界的担当作为,落实“学而知不足”校训要求,丰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思想,倡导“爱国奋斗、追求卓越”莞工精神,秉持“守正出新、登高致远”战略理念,践行“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价值追求,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数据更新至2021年4月)
  • 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 学校网址:www.dgut.edu.cn/
  • 研究生院网址:zsb.dgut.edu.cn
  • 联系电话:0769-22861199
  • 邮箱:kyc@dgut.edu.cn
  •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 "
  • 东莞理工学院VR全景航拍地图
  • 东莞理工学院VR全景航拍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