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电子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8-85966640,
Email  :dzgcxy@cuit.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610225)

电子工程学院2020年研究生招生信息
1. 招生专业及名额》>
2020年我院拟招收研究生84名(含推荐免试生),其中全职日研究生76名,非全日制研究生8人。涉及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气象探测技术 (0810J1)、电子信息(085400)和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四个专业。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录取时视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 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院招生总数及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详见宣传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o
2. 申报办法>>>
(1) 网上报名
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09月27日,每天9:00-22:00。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预报名阶段,报名数据同样有效,正式报名阶段无需再次报名。
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公网网址: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
(2) 现场确认
时间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逾期不再补办。
3. 推免生接收流程>>>
(1) 9月下旬起(具体时间以研招网通知为准),申请人登录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 (http://yz.chsi.com.cn/tm)进行网上报名。
(2) 10月上旬,接受我校“复试通知”的申请人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参加复试,具体日期见“复试通知” °
(3) 复试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天,具体日程安排,以学院通知为准。
4. 学科基础及研究方向>»
本学科可追溯到1951年,服务于气象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信号与信息处理被评为四川省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国内率先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 级学科自主设置气象探测技术二级学科。
学科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优势资源,形成了特色明显的10个研究方向:
01.气象雷达系统 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3.大气微波遥感技术 04.卫星遥感应用 05.地面气象观测技术
06.数据融合技术 07.图像处理技术 08.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 09.微波与毫米波技术 10.医疗仪器及物联网
序号 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
1 气象雷达系统 车载、移动式、小型化气象雷达整机装备研发;研究提升气象雷达系统性能的新技术、新方法;
2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值息处理技术、数据分析和处理算法研究。内容包括高速信号釆集、实时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高速 DSP系统设计与应用、FPGA应用等;
3 大气微波遥感技术 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大气遥感探测理论及技术相结合,进行毫米波/厘米波/双波长/双偏振/多普勒降水与云雾测量 雷达、风廓线雷达、声达和光达等在大气探测中的技术研究;
4 卫星遥感应用 开展卫星遥感正演、反演和应用的研究;微波遥感设备数据应用;
5 地面气象观测技术 研制基于信息监测、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气象要素传感器;
研究下一代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的技术架构,完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核心算法,研制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和系统;
6 数据融合技术 开展监测、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数据融合、观测产品算法、设备监控等方面的研究;
7 图像处理技术 围绕图像和雷达信号等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和理解在气象探测、生物医学、光学仪器和遥感领域开展研究;
8 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 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设备、云地闪探测设备研制;电子设备雷电防护技术和防护产品的开发研究;
9 微波与毫米波技术 开展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天线(阵列)、新型电磁材料、复杂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微波遥感部件、 设备研制;
10 医疗仪器及物联网 开展医学物联网技术、超声生物效应理论及设备、电磁生物效应理论及设备、雷电电磁辐射特征研究、生物医学工 程技术及戒毒康复工程的应用和研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代码 及名称 专业代码 名称及类型 拟招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备注
003
电 子 工 程 学 院
081002 信号与信息 处理
(学术型)
全日制统考:18人
全日制推免:2人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803信号与系统
笔试: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 数字逻辑设计
② 数字信号处理
1 .《信号与系统》为学校自命题。
2.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包含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 线路两部分。
3. 考生按招生专业录取,入学后再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
研究方向:01(全日制)录取不区分研究方向 02(全日制)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03(全日制)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04(全日制)图像处理及应用 05(全日制)信息获取技术及应用06(全日制)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07(全日制)医学信息处理 08(全日制)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0810J1 气象探测 技术 (学术型) 全日制统考:7人 全日制推免:2人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二选一)
803信号与系统
或804气象探测原理
笔试: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 数字逻辑设计
② 数字信号处理
1 .“初试科目”中第④项考试科目由考生按选项二选其一。
2. 《信号与系统》、《气象探测原理》为学校自命题。
3.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包含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 路两部分。
4. 考生按招生专业录取,入学后再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
研究方向:01(全日制)录取不区分研究方向02(全日制)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03(全日制)地基气象遥测技术
04(全日制)气象卫星遥感技术 05(全日制)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 06(全日制)多源气象信息融合
07(全日制)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08(全日制)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003
电 子 工 程 学 院
085400 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 全日制统考:43人 非全日制统考:4人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 (二选一)
803信号与系统
或804气象探测原理
笔试: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 数字逻辑设计
② 数字信号处理
1. “初试科目"中第④项考试科目由考生按选项二选其
2. 《信号与系统》、《气象探测原理》为学校自命题。
3.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包含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 路两部分。
4. 考生按招生专业录取,入学后再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
研究方向:01 (全日制)录取不区分研究方向 02 (全日制)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03 (全日制)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04 (全日制)图像处理及应用
05 (全日制)信息获取技术及应用 06 (全日制)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07 (全日制)医学信息处理 08 (全日制)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09 (非全日制)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10 (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095136 农业工程与信 息技术 (专业学位) 全日制统考:4人 非全日制统考:4人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341 业知识综合
④(二选一)
803信号与系统
或804气象探测原理
笔试: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 数字逻辑设计
② 数字信号处理
1 •“初试科目”中第④项考试科目由考生按选项二选其一。
2. 《农业知识综合三》、《信号与系统》和《气象探测原 理》为学校自命题。
3. 《农业综合知识三》包含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 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三部分,各部分比例为1: 1: 1。
4.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包含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 路两部分。
5. 考生按招生专业录取,入学后再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
研究方向:01 (全日制)录取不区分研究方向 02(非全日制)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03(非全日制)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04(非全日制)雷电科学与技术



参考书目
考试阶段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初试 803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第三版,陈生潭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初试 804气象探测原理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 张文煜、袁九毅编著 气象出版社。
初试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三版,苏小红、陈惠鹏等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复试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李翰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杨明欣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 数字逻辑设计 《数字逻辑设计基础》,第二版 何建新、高胜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版,高西全、丁玉美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电子工程学院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本学科可追溯自1951年,服务于气象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信号与信息处理被评为四川省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并于国内率先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自主设置大气探测技术二级学科。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和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连续6届获奖在前十名以内。
学科定位与目标:
定位:以气象行业和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气象与电子技术结合”为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国家气象、国防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目标: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一流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及学生培养质量,把本学科建设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
学科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坚持与气象行业结合,长期从事气象探测、电子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获得气象行业和社会高度认同。近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合同科研总经费39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300余万元;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5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获专利授权78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专利成果转化6项。
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我国气象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理论基础、系统专门知识、良好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创新型、研究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
本学科形成9个特色鲜明、稳定的学科方向:
1.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该方向以扩展气象雷达探测功能,提高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性能,改善气象雷达数据质量,开发气象雷达应用产品为目标,开展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算法、观测模式、快速扫描、风场反演、多参数反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星载/机载气象雷达、激光雷达的信号处理算法及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2.气象雷达系统
该方向以研制小型移动式天气雷达,提高天气雷达移动观测能力,提供现场的第一手气象资料及应急气象服务为目标,开展小型化雷达应用技术、固态发射技术、抗干扰技术、现场标定技术、移动数据传输技术、人工影响天气现场指挥系等方面的研究。
3.卫星遥感方法与技术
该方向以改进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处理方法,提升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数据处理能力为目标,开展遥感资料天气特征自动识别、资源遥感信息提取、卫星遥感与非线性科学相结合的遥感理论和方法、卫星遥感在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4.雷电科学与技术
该方向以提升雷电探测能力、雷电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能力为目标,开展VLF/LF和LF/VHF雷电定位技术、雷电流散流特性、雷电电磁脉冲及耦合效应、雷电预警预报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技术研究。
5.气象探测技术及仪器
该方向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自动化观测能力,促进观测设备国产化为目标,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雨滴谱、日照、固态降水等自动化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以及智能传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
6.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该方向以提升现有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观测能力及效益为目标,开展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多种观测资料的数据融合、观测站网布局及标准化的研究;以及图像处理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气象信息数据共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7.微波技术及应用
该研究方向针对雷达、跟踪导引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数据自动采集和发送系统等工作在高频和超高频频率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仿真和硬件实现。主要开展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信号处理、电磁仿真与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等方面的研究。
8.医学信号处理及仪器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物理戒毒治疗的方法和相关设备、生理信号的采集处理及应用、声/电磁生物物理效应及其应用、超声生物效应机制与应用、高能超声治疗技术与仪器、高能超声中藏药提取技术与装置等方面的研究。
9.图像处理及应用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信号处理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合成孔径雷达中的应用,如风廓线雷达测风精度提高、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场测量、基于图像处理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目标检测与分类等方面的研究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雷达信号处理及应用、大气探测技术及应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及应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生物电子及医疗器械、智能仪器设计等方向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领域内的相关规范,在领域内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方向
1、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2、图像处理及应用
3、信号获取技术及应用
4、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5、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6、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
7、气象探测技术及应用
8、气象卫星遥感
9、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
10、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11、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根据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计划,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特点,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是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校内基地实践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事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且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
四、学制与学分要求
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5年。
攻读非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9学分,非学位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8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非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培养思路
(1)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和气象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注重改革实践教学,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以及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
(4)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5)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培养标准及实现
(一)培养标准
本领域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即一级标准):①技术基础知识;②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③ 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④在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在每个一级标准下又可细化为二级标准及更细的三级标准。

1. 技术基础知识

1.1 运用基本学科知识能力

1.1.1 数理基础
1.1.2 自然科学基础
1.1.3 人文科学素养

1.2 电子与通信工程技术知识

1.2.1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1.2.2 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知识
1.2.3 实验技能、验证与定性分析

1.3大气探测工程与技术

1.3.1 大气科学与大气物理知识
1.3.2 气象探测原理
1.3.3 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
1.3.4 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处理
1.3.5 遥感技术与应用
1.3.6 气象探测系统设计

1.4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

1.4.1 系统检测技术及方法
1.4.2 探测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

1.5 技术规范和标准

1.5.1 测量和使用规范
1.5.2 国家行业标准

2. 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2.1.1 问题的认识与系统表述
2.1.2 模型的描述与建立
2.1.3 定性和定量分析
2.1.4 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1.5 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2.2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个人能力及态度

2.2.1 建立假设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2.2.3 实验探索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2.2.5 主动性
2.2.6 执着与应变
2.2.7 创新思维
2.2.8 求知欲和终身学习

2.3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

2.3.1 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2.3.2 责任感和责任心
2.3.3 法制意识和观念

3. 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3.1 团队合作能力

3.1.1 团队意识
3.1.2 组建高效团队
3.1.3 团队工作运行
3.1.4 团队成长和演变
3.1.5 领导能力
3.1.6 技术协作

3.2 人际交流能力

3.2.1 交流战略和交流方法
3.2.2 写作交流能力
3.2.3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3.2.4 图表交流
3.2.5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3.3 外语交流能力

3.3.1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4. 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

4.1 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4.1.2 工程界的社会影响
4.1.3 历史环境
4.1.4 现实的焦点和价值观

4.2 企业与商业环境

4.2.1 认识企业文化
4.2.2 企业战略、规划
4.2.3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4.3 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4.3.3 系统目标的实施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4.4.2 设计过程的方法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4.4.4 多学科设计

4.5 实施

4.5.1 硬件制造过程
4.5.2 软件实现过程
4.5.3 调试、检测和试运行
4.5.4 实施过程的管理

4.6 运行

4.6.1 运行设计和优化
4.6.2 培训及操作
4.6.3 系统改进
4.6.4 系统维护
4.6.5 运行管理
(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标准细化表述
1、技术基础知识 1.1 运用基本学科知识能力 1.1.1 数理基础 具有随机过程及应用、矩阵理论等方面的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应用数理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
1.1.2 自然科学基础 具有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物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综合应用。
1.1.3 人文科学素养 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1.2 电子与通信工程技术知识 1.2.1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能提出、描述工程问题,设计电子或控制电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2.2 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算法、信号检测与估计等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扎实理论与基础,具备信号、信息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
1.2.3 实验技能、验证与定性分析 具有信号检测与估计、现代信号处理等电子电路的实验技术,并能使用电子仪器进行数据采集、误差处理和结果分析。
1.3 大气探测工程与技术 1.3.1 大气科学与大气物理知识 具有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核心技术。
1.3.2 气象探测原理 掌握气象探测原理、气象要素观测方法。熟悉国内外气象探测领域的关键技术。
1.3.3 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 掌握气象雷达系统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气象雷达方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及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流程,能对气象雷达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及管理。
1.3.4 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处理 掌握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分析、处理、应用的方法,具有气象雷达信号和遥感信息处理的能力
1.3.5 遥感技术与应用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及其计算模型的建立。
1.3.6 气象探测系统设计 具备气压、温度、湿度等高空气象探测技术研究和探测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实现的能力。
1.4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 1.4.1 系统检测技术及方法 掌握系统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1.4.2探测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 分析与评估探测数据质量以及数据质量控制。掌握各气象要素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1.5 技术规范和标准 1.5.1 测量和使用规范 操作和测量规范。
1.5.2 国家行业标准 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
2、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2.1.1 问题的认识与系统表述 掌握大气科学、大气探测、电子线路、信号处理基本专业知识,具备认识系统、评估系统、分析系统、描述系统的能力。
2.1.2 模型的描述与建立 掌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概念,具备利用数学、物理方法描述系统,建立与大气探测问题相应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计算模型的能力。
2.1.3 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对系统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其解析解和数值解,定性分析探测系统功能,定量分析系统误差及偏差。
2.1.4 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提取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信息,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存在的可能风险和困难;制定过程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案。
2.1.5 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结果的偏差原因,形成总结性建议和改善方案。
2.2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个人能力及态度 2.2.1 建立假设 分析影响探测系统的环境因素,识别影响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并估计其对系统的影响,具备根据系统要求设定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假设的能力。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对主要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提取重点和创新内容以及尚未解决的研究问题,列出参考文献。
2.2.3 实验探索 设计、调试、实现、测量、分析和完善所实践的系统,对比探测数据,探寻相关理论与技术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具备根据试验数据提出统计假设以及概率原理对系统进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论证的能力。
2.2.5 主动性 在工程实践中能够主动学习与探索,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2.2.6 执着与应变 能够坚持既定的方案并与时俱进、遇到困难能够采取变通的方法到达既定目标。
2.2.7 创新思维 具备创新精神和思维,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8 求知欲和终身学习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2.3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 2.3.1 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掌握进行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道德、正直诚信等职业能力。
2.3.2 责任感和责任心 具有责任感,能够正视个人并承担责任。
2.3.3 法制意识和观念 除日常法制意识和观念外,还应了解专利法、保密法、合同法等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
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3.1 团队合作能力 3.1.1 团队意识 能够组建或积极参与团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互相沟通,各环节合作协调。
3.1.2 组建高效团队 善于根据任务要求和特点组建团队,为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如系统类工程项目需要有系统设计师,软硬件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以及工程人员等需要有效合作。
3.1.3 团队工作运行 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和交流,团队之间相互帮助,在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时间安排筹等方面都需要团队成员共进,实施有效操作管理。
3.1.4 团队成长和演变 在团队协作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注意团队的成长,积极推进团队进步。
3.1.5 领导能力 具有在团队中领导或支配能力,注重团队凝聚力,显示领导魅力,能有效协调团队中各项任务。
3.1.6 技术协作 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知道各个环节的前后环节,以及相应环节的衔接人员,善于与其他团队成员协作,遇到问题能够分析原因,不推委、乐于帮助其他成员解决问题。
3.2 人际交流能力 3.2.1 交流战略和交流方法 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形之下,采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交流策略。
3.2.2 写作交流能力 撰写个人或小组工作报告,无论是项目阶段性报告还是项目的技术报告,都要思路清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3.2.3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能以书面、电子形式等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适应无纸化办公,网络会议等新型办公模式,学会纪律自律和良好交流。
3.2.4 图表交流 学会使用专业绘图软件,适应各种形式的图表交流,无论是项目的执行流程图,审核验证流程图,还是专业的设计图纸,结构图纸,数据统计报告,分析报告等。
3.2.5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能通过口头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对技术性工作阐述要明确,一针见血,通俗易懂,人际之间注重团队的团结和协作。
3.3 外语交流能力 3.3.1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书面或口头的有效表达及专业外文书刊的阅读能力。
4、在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 4.1 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了解社会规范、工程师的角色与责任,尤其是在属于保密单位的企业,是否是涉密人员,涉密职责,工程项目是否涉密,如何解除涉密,解除的时间限制等等。
4.1.2 工程界的社会影响 能及时了解大气科学、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和最新动态,了解气象探测领域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变化趋势等。
4.1.3 历史环境 了解行业发展历史,中国在大气科学和大气探测领域的起步、发展和未来计划,全球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4.1.4 现实的焦点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与相互影响,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当今全球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4.2 企业与商业环境 4.2.1 认识企业文化 了解气象行业和企业的文化,气象作为公益性行业的特色和发展特点。认识企业的文化和宗旨对企业员工的方向引领作用。
4.2.2 企业战略、规划 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从本行业的现状出发,深入学习其意义。
4.2.3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能较快地转换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并顺利工作,明确自己的职务和责任。
4.3 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根据应用场合设立系统目标,将系统的需求和当前技术融合,要求系统具有自己特色。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按照系统的设计需求或市场需求,制定项目计划,根据行业特色定义系统功能和概念模型,明确系统输入输出和各种约束条件,设计出优化的体系结构。
4.3.3 系统目标的实施 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从研发设计、工艺流程到测试标定,最后检验和验收。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需求说明书、项目开发和测试计划等,完成项目的模块开发文档,对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合理管理和有效控制,确保项目顺利验收。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具备完成电路设计和器件选择的能力。
4.4.2 设计过程的方法 具备根据系统及环境要求设计系统的开发流程、确定技术方案、搭建系统框架的能力。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根据技术实现成本,能够利用电子线路、FPGA、嵌入式等知识实现工程系统设计中的功能。
4.4.4 多学科设计 能够应用气象探测、大气物理、电子线路、信号处理等多学科知识完成复杂系统设计。
4.5 实施 4.5.1 硬件制造过程 具备电子线路或系统的实现、调试的能力。
4.5.2 软件实现过程 具备使用高级语言完成软件的设计、调试和测试的能力。
4.5.3 调试、检测和试运行 具备复杂系统安装、调试和运行,多系统联调、试运行能力。
4.5.4 实施过程的管理 具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能力。
4.5 运行 4.6.1 运行设计和优化 能够对探测系统提出优化要求。
4.6.2 培训及操作 可完成探测系统的操作,并进行操作培训。
4.6.3 系统改进 根据探测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4.6.4 系统维护 能够完成探测系统的日常维护。
4.6.5 运行管理 了解探测系统的运行管理规范流程。
七、知识能力大纲
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确定课程,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各项知识、能力要求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八、工程(专业)实践方案
1、培养目标
以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与气象行业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基础,以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服务和维护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为目标。
2、培养模式
采用“2+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进行:
1)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的培养
2年(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培养):学习专业理论,结合专业领域的科研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企业进行研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加强实践学习,借助企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和研发项目,参与工程项目的策划、工程设计和技术攻关及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课题,完成硕士阶段学位论文的工作。
3、培养内容
企事业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学习(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共4周)、工程项目实践(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共16周)、岗位实习(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共16周)和学位论文(36周)四部分。
4、培养要求(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方式)
1) 认知学习(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
实习考核:撰写实习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10-15分钟专题报告和答辩(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现场提问。
2)工程项目实践(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
实习考核: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对其设计方案、可行性报告、图纸、团队配合与操作技能等进行评判,并要求小组进行专题报告及答辩(设计依据、方案、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3)岗位实习(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
实习考核: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对其技术路线、可行性报告、经济分析报告、预算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效果、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判,并要求小组进行专题报告及答辩(项目背景及发展趋势介绍、各种方案制定依据及实施计划、个人所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效果等)。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考核:学位论文考核分开题、中检和答辩三个环节,论文评审或答辩未能通过者,半年后方可再次提出答辩申请。
5、实践流程
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共4周)、工程项目实践(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共16周)、岗位实习(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共16周)和学位论文(36周)四部分。
 
实习模块 所属模块 周数 所属学期 实习主要内容 实习单位
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 认知实习 4 1 掌握常见大气探测系统、测量标准及定义、常见业务流程和规范。
熟悉自动气象观测站,常见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辐射、日照、能见度等要素的测量设备。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 工程项目实践 4 2 采用性能更优的器件或线路对上述已制作好的某个气象传感器电路进行改进、扩充与完善。
通过ADC实现数字化,引入单片机技术实现该要素的测量、显示与误差订正,实现单气象要素的观测。与观测场的标准仪器对比,绘制误差曲线、给出定量性能指标。
要求实物测试,并提交技术文档和总结报告。
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 4 2 扩展上述单气象要素为多气象要素,完成上述要求。
增加异步通信功能,采用基带或调制模式,实现有线或无线数据传输功能。
通过上位计算机完成数据的接收和数值显示。
要求实物测试,并提交技术文档和总结报告。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 8 3 查阅资料,了解现役自动气象站的基本结构、参数要求和工作原理,将上述具有传输功能的多气象要素测试仪改造成简易自动气象站。
该自动站要求至少具有(有效时间间隔的)自记功能、定时自动发送数据的功能,极端条件自动告警功能。
查阅资料,了解数据(资料)质量控制的方法,在上位计算机或下位单片机(可以使用ARM或DSP)端编写一个独立功能的初步质量控制程序,并验证其有效性。
要求实物测试,并提交技术文档和总结报告。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 8 4 熟练掌握雷达测试仪器参数测量,内容涉及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噪声仪、逻辑分析仪等使用,雷达系统整机性能指标测量;雷达系统参数指标测量,雷达观测实习,熟练掌握雷达系统运行状态分析与故障定位;雷达常见故障的数据测量、问题判断和实际排除训练。
雷达回波分析,实习期间学习研究数据资料质量提高方法(如距离速度去模糊处理等)、天气过程(目标运动)实况与雷达图像对应关系,杂波(非气象回波)的判别,灾害性过程(如台风)的观测等。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 8 5 大气探测仪器安装、测试和维修;协助开发气象探测设备操作、校准和维护程序;对大气探测设备进行评估、对比和校正;保存维修记录和校准记录。 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学位论文 准备阶段 2 3 确认学位论文题目,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中国气象下属省级气象局、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 3 学习参考文献资料。
2 3 撰写“文献综述”。
2 3 完成“开题报告”。
实现阶段 4 4 论文中任务的初步设计。
4 4 论文中任务的初步实现。
8 5 论文中任务的实现。
4 6 进入系统联调。
2 6 学位论文修改稿。
2 6 学位论文最终定稿,打印。
答辩阶段 2 6 毕业答辩前ppt文档、演示的准备。
6实践基地
工程实践基地主要包括:中国气象下属省级气象局、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
九、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
参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
十、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论文形式
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针对不同类型的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工程设计与研究类: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类: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3)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类: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4)工程管理类: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3、评审与答辩
(1)答辩申请
申请答辩资格: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并修满规定的学分;按时完成论文开题报告、阶段报告,并将报告交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导师同意。
申请答辩程序:非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在答辩前4周提出答辩申请,经学院初审同意后,填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审批材料》。
(2)论文评审
论文评审采用盲评方式进行,评审人应由2名在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一名来自于校外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3) 论文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学院聘请不少于5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委员会设主席1人,秘书1人(由我校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秘书协助答辩委员会工作。
答辩委员会委员资格:答辩委员会委员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中至少有1人来自校外。
(4)论文答辩
答辩前4周,非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寄给评审人。待评阅意见全部返回,且对论文评阅意见无异议时方可组织答辩。
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举行(须保密的除外)。
答辩过程中,非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能正确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以及本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问题。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按相关规定对学位论文予以成绩评定,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当“通过”票数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时,方可建议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报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专业(领域)方向
1、信息获取与处理
2、气象探测信息处理
3、卫星遥感信息处理
4、雷电科学与技术
5、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三、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学制与应修学分
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5年。
攻读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其中公共课程8学分,领域主干课程9学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1个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教学计划
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见附件)。
六、专业实践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并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训练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由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至少有1位校外专家。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气象探测技术研究和仪器设备研发能力,熟悉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够在中国气象局及下属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与气象探测技术相关的业务、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 研究方向
1、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气象雷达中的应用及气象雷达系统研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基于高速DSP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高速电路信号完整性技术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②研究基于不同信号处理方法的气象雷达信号实时处理系统,获取天气目标回波的精确谱参数估计;③研究提高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数据质量的新技术与新方法;④研究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及研制双通道和多通道信号处理系统;⑤研究基于空基(机载)、天基(星载)探测的不同体制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方法;⑥针对气象雷达信息化、智能化和联网的需要,改造现役常规气象雷达系统,研制全固态新型移动式气象雷达系统、新型双极化多普勒气象雷达系统;⑦运用雷达气象学原理,结合现代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数据融合等技术,开发气象雷达二次产品;⑧应用统计分析、模糊逻辑和神经元网络等方法,开发基于雷达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信息系统。
2、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技术、电子技术等在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及其计量检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新型智能化气象要素传感器研制;②常规气象要素传感器智能化模块研制;③高精度气象要素传感器研制;④气象观测数据采集系统研制;⑤地面气象观测综合集成系统研制;⑥研究气象探测传感器和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技术;⑦研制气象探测计量检定仪器和系统。
3、气象探测技术及应用
本方向结合现代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研究大气探测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气象探测业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光学雨量及雨滴谱观测方法和技术;②结合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和技术;③研究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的观测方法和技术;④研究地面气象观测环境标准化技术;⑤研究固态降水的观测方法和技术;⑥研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技术和应用;⑦研究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处理方法和应用;⑧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等。
4、气象卫星遥感
本方向主要从事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卫星遥感二氧化碳、大气水汽含量、甲烷等大气成分的研究;②卫星遥感反演地表气压、温度等地面气象要素的研究;③气溶胶物理和光学特性的观测和研究;④气溶胶粒子、冰晶和水滴等粒子光散射特性研究。
5、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
本方向结合雷电科学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雷电物理,及雷电的监测、预警、防护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高空雷暴起电机制、放电过程中的雷电物理效应;②研究雷电致灾原因及雷电的监测技术与预警方法;③研究雷电接闪后的防护技术、雷电流入地后的接地技术与散流特性;④研究LEMP防护技术、SPD及其试验技术等。
三、 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重点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强调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重视讨论班、读书报告会、学术论坛、前沿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四、 学制与应修学分
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不高于40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 教学计划
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气象探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
六、 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均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和其他必修环节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
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学院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对培养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开题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 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满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取得新的成果,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要有系统性的了解。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或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并将审议通过后的开题报告交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归档保存。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已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获得新结果。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使用规范的语言。严格按规定格式撰写,并打印。学位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论文字数3万字左右。
八、 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实施相关工作。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雷达信号处理及应用、大气探测技术及应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及应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生物电子及医疗器械、智能仪器设计等方向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领域内的相关规范,在领域内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方向
1、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2、图像处理及应用
3、信号获取技术及应用
4、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5、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6、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
7、气象探测技术及应用
8、气象卫星遥感
9、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
10、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11、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根据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计划,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特点,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校内基地实践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事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且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
四、学制与学分要求
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20学分,非学位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7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培养思路
(1)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和气象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注重改革实践教学,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以及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
(4)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5)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培养标准及实现
(一)培养标准
本领域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即一级标准):①技术基础知识;②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③ 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④在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在每个一级标准下又可细化为二级标准及更细的三级标准。

1. 技术基础知识

1.1 运用基本学科知识能力

1.1.1 数理基础
1.1.2 自然科学基础
1.1.3 人文科学素养

1.2 电子与通信工程技术知识

1.2.1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1.2.2 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知识
1.2.3 实验技能、验证与定性分析

1.3大气探测工程与技术

1.3.1 大气科学与大气物理知识
1.3.2 气象探测原理
1.3.3 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
1.3.4 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处理
1.3.5 遥感技术与应用
1.3.6 气象探测系统设计

1.4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

1.4.1 系统检测技术及方法
1.4.2 探测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

1.5 技术规范和标准

1.5.1 测量和使用规范
1.5.2 国家行业标准

2. 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2.1.1 问题的认识与系统表述
2.1.2 模型的描述与建立
2.1.3 定性和定量分析
2.1.4 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1.5 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2.2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个人能力及态度

2.2.1 建立假设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2.2.3 实验探索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2.2.5 主动性
2.2.6 执着与应变
2.2.7 创新思维
2.2.8 求知欲和终身学习

2.3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

2.3.1 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2.3.2 责任感和责任心
2.3.3 法制意识和观念

3. 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3.1 团队合作能力

3.1.1 团队意识
3.1.2 组建高效团队
3.1.3 团队工作运行
3.1.4 团队成长和演变
3.1.5 领导能力
3.1.6 技术协作

3.2 人际交流能力

3.2.1 交流战略和交流方法
3.2.2 写作交流能力
3.2.3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3.2.4 图表交流
3.2.5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3.3 外语交流能力

3.3.1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4. 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

4.1 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4.1.2 工程界的社会影响
4.1.3 历史环境
4.1.4 现实的焦点和价值观

4.2 企业与商业环境

4.2.1 认识企业文化
4.2.2 企业战略、规划
4.2.3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4.3 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4.3.3 系统目标的实施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4.4.2 设计过程的方法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4.4.4 多学科设计

4.5 实施

4.5.1 硬件制造过程
4.5.2 软件实现过程
4.5.3 调试、检测和试运行
4.5.4 实施过程的管理

4.6 运行

4.6.1 运行设计和优化
4.6.2 培训及操作
4.6.3 系统改进
4.6.4 系统维护
4.6.5 运行管理
(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标准细化表述
1、技术基础知识 1.1 运用基本学科知识能力 1.1.1 数理基础 具有随机过程及应用、矩阵理论等方面的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应用数理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
1.1.2 自然科学基础 具有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物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综合应用。
1.1.3 人文科学素养 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1.2 电子与通信工程技术知识 1.2.1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能提出、描述工程问题,设计电子或控制电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2.2 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算法、信号检测与估计等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扎实理论与基础,具备信号、信息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
1.2.3 实验技能、验证与定性分析 具有信号检测与估计、现代信号处理等电子电路的实验技术,并能使用电子仪器进行数据采集、误差处理和结果分析。
1.3 大气探测工程与技术 1.3.1 大气科学与大气物理知识 具有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核心技术。
1.3.2 气象探测原理 掌握气象探测原理、气象要素观测方法。熟悉国内外气象探测领域的关键技术。
1.3.3 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 掌握气象雷达系统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气象雷达方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及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流程,能对气象雷达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及管理。
1.3.4 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处理 掌握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分析、处理、应用的方法,具有气象雷达信号和遥感信息处理的能力
1.3.5 遥感技术与应用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及其计算模型的建立。
1.3.6 气象探测系统设计 具备气压、温度、湿度等探测技术研究和探测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实现的能力。
1.4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 1.4.1 系统检测技术及方法 掌握系统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1.4.2探测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 分析与评估探测数据质量以及数据质量控制。掌握各气象要素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1.5 技术规范和标准 1.5.1 测量和使用规范 操作和测量规范。
1.5.2 国家行业标准 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
2、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2.1.1 问题的认识与系统表述 掌握大气科学、大气探测、电子线路、信号处理基本专业知识,具备认识系统、评估系统、分析系统、描述系统的能力。
2.1.2 模型的描述与建立 掌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概念,具备利用数学、物理方法描述系统,建立与大气探测问题相应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计算模型的能力。
2.1.3 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对系统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其解析解和数值解,定性分析探测系统功能,定量分析系统误差及偏差。
2.1.4 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提取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信息,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存在的可能风险和困难;制定过程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案。
2.1.5 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结果的偏差原因,形成总结性建议和改善方案。
2.2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个人能力及态度 2.2.1 建立假设 分析影响探测系统的环境因素,识别影响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并估计其对系统的影响,具备根据系统要求设定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假设的能力。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对主要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提取重点和创新内容以及尚未解决的研究问题,列出参考文献。
2.2.3 实验探索 设计、调试、实现、测量、分析和完善所实践的系统,对比探测数据,探寻相关理论与技术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具备根据试验数据提出统计假设以及概率原理对系统进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论证的能力。
2.2.5 主动性 在工程实践中能够主动学习与探索,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2.2.6 执着与应变 能够坚持既定的方案并与时俱进、遇到困难能够采取变通的方法到达既定目标。
2.2.7 创新思维 具备创新精神和思维,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8 求知欲和终身学习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2.3 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 2.3.1 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掌握进行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道德、正直诚信等职业能力。
2.3.2 责任感和责任心 具有责任感,能够正视个人并承担责任。
2.3.3 法制意识和观念 除日常法制意识和观念外,还应了解专利法、保密法、合同法等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
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3.1 团队合作能力 3.1.1 团队意识 能够组建或积极参与团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互相沟通,各环节合作协调。
3.1.2 组建高效团队 善于根据任务要求和特点组建团队,为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如系统类工程项目需要有系统设计师,软硬件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以及工程人员等需要有效合作。
3.1.3 团队工作运行 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和交流,团队之间相互帮助,在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时间安排筹等方面都需要团队成员共进,实施有效操作管理。
3.1.4 团队成长和演变 在团队协作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注意团队的成长,积极推进团队进步。
3.1.5 领导能力 具有在团队中领导或支配能力,注重团队凝聚力,显示领导魅力,能有效协调团队中各项任务。
3.1.6 技术协作 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知道各个环节的前后环节,以及相应环节的衔接人员,善于与其他团队成员协作,遇到问题能够分析原因,不推诿、乐于帮助其他成员解决问题。
3.2 人际交流能力 3.2.1 交流战略和交流方法 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形之下,采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交流策略。
3.2.2 写作交流能力 撰写个人或小组工作报告,无论是项目阶段性报告还是项目的技术报告,都要思路清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3.2.3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能以书面、电子形式等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适应无纸化办公,网络会议等新型办公模式,学会纪律自律和良好交流。
3.2.4 图表交流 学会使用专业绘图软件,适应各种形式的图表交流,无论是项目的执行流程图、审核验证流程图,还是专业的设计图纸、结构图纸、数据统计报告、分析报告等。
3.2.5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能通过口头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对技术性工作阐述要明确,一针见血、通俗易懂,人际之间注重团队的团结和协作。
3.3 外语交流能力 3.3.1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书面或口头的有效表达及专业外文书刊的阅读能力。
4、在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 4.1 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了解社会规范、工程师的角色与责任,尤其是在属于保密单位的企业,是否是涉密人员,涉密职责,工程项目是否涉密,如何解除涉密,解除的时间限制等等。
4.1.2 工程界的社会影响 能及时了解大气科学、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和最新动态,了解气象探测领域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变化趋势等。
4.1.3 历史环境 了解行业发展历史,中国在大气科学和大气探测领域的起步、发展和未来计划,全球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4.1.4 现实的焦点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与相互影响,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当今全球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4.2 企业与商业环境 4.2.1 认识企业文化 了解气象行业和企业的文化,气象作为公益性行业的特色和发展特点。认识企业的文化和宗旨对企业员工的方向引领作用。
4.2.2 企业战略、规划 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从本行业的现状出发,深入学习其意义。
4.2.3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能较快地转换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并顺利工作,明确自己的职务和责任。
4.3 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根据应用场合设立系统目标,将系统的需求和当前技术融合,要求系统具有自己特色。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按照系统的设计需求或市场需求,制定项目计划,根据行业特色定义系统功能和概念模型,明确系统输入输出和各种约束条件,设计出优化的体系结构。
4.3.3 系统目标的实施 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从研发设计、工艺流程到测试标定,最后检验和验收。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需求说明书、项目开发和测试计划等,完成项目的模块开发文档,对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合理管理和有效控制,确保项目顺利验收。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具备完成电路设计和器件选择的能力。
4.4.2 设计过程的方法 具备根据系统及环境要求设计系统的开发流程、确定技术方案、搭建系统框架的能力。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根据技术实现成本,能够利用电子线路、FPGA、嵌入式等知识实现工程系统设计中的功能。
4.4.4 多学科设计 能够应用气象探测、大气物理、电子线路、信号处理等多学科知识完成复杂系统设计。
4.5 实施 4.5.1 硬件制造过程 具备电子线路或系统的实现、调试的能力。
4.5.2 软件实现过程 具备使用高级语言完成软件的设计、调试和测试的能力。
4.5.3 调试、检测和试运行 具备复杂系统安装、调试和运行,多系统联调、试运行能力。
4.5.4 实施过程的管理 具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能力。
4.5 运行 4.6.1 运行设计和优化 能够对探测系统提出优化要求。
4.6.2 培训及操作 可完成探测系统的操作,并进行操作培训。
4.6.3 系统改进 根据探测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4.6.4 系统维护 能够完成探测系统的日常维护。
4.6.5 运行管理 了解探测系统的运行管理规范流程。
七、知识能力大纲
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确定课程,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各项知识、能力要求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八、工程(专业)实践方案
1、培养目标
以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与气象行业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基础,以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服务和维护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为目标。
2、培养模式
采用“2+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进行:
1)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的培养
2年(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培养):学习专业理论,结合专业领域的科研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企业进行研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加强实践学习,借助企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和研发项目,参与工程项目的策划、工程设计和技术攻关及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课题,完成硕士阶段学位论文的工作。
3、培养内容
企事业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学习(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共4周)、工程项目实践(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共16周)、岗位实习(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共16周)和学位论文(36周)四部分。
4、培养要求(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方式)
1) 认知学习(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
实习考核:撰写实习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10-15分钟专题报告和答辩(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生产流程(或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现场提问。
2)工程项目实践(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
实习考核: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对其设计方案、可行性报告、图纸、团队配合与操作技能等进行评判,并要求小组进行专题报告及答辩(设计依据、方案、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3)岗位实习(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
实习考核: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对其技术路线、可行性报告、经济分析报告、预算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效果、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判,并要求小组进行专题报告及答辩(项目背景及发展趋势介绍、各种方案制定依据及实施计划、个人所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效果等)。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考核:学位论文考核分开题、中检和答辩三个环节,论文评审或答辩未能通过者,半年后方可再次提出答辩申请。
5、实践流程
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共4周)、工程项目实践(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共16周)、岗位实习(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共16周)和学位论文(36周)四部分。
 
实习模块 所属模块 周数 所属学期 实习主要内容 实习单位
综合气象观测方法与规范 认知实习 4 1 掌握常见大气探测系统、测量标准及定义、常见业务流程和规范。
熟悉自动气象观测站,常见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辐射、日照、能见度等要素的测量设备。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简易气象要素采集系统的研制 工程项目实践 4 2 采用性能更优的器件或线路对上述已制作好的某个气象传感器电路进行改进、扩充与完善。
通过ADC实现数字化,引入单片机技术实现该要素的测量、显示与误差订正,实现单气象要素的观测。与观测场的标准仪器对比,绘制误差曲线、给出定量性能指标。
要求实物测试,并提交技术文档和总结报告。
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实现 4 2 扩展上述单气象要素为多气象要素,完成上述要求。
增加异步通信功能,采用基带或调制模式,实现有线或无线数据传输功能。
通过上位计算机完成数据的接收和数值显示。
要求实物测试,并提交技术文档和总结报告。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故障排查 8 3 查阅资料,了解现役自动气象站的基本结构、参数要求和工作原理,将上述具有传输功能的多气象要素测试仪改造成简易自动气象站。
该自动站要求至少具有(有效时间间隔的)自记功能、定时自动发送数据的功能,极端条件自动告警功能。
查阅资料,了解数据(资料)质量控制的方法,在上位计算机或下位单片机端编写一个独立功能的初步质量控制程序,并验证其有效性。
要求实物测试,并提交技术文档和总结报告。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雷达机务高级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 8 4 熟练掌握雷达测试仪器参数测量,内容涉及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噪声仪、逻辑分析仪等使用,雷达系统整机性能指标测量;雷达系统参数指标测量,雷达观测实习,熟练掌握雷达系统运行状态分析与故障定位;雷达常见故障的数据测量、问题判断和实际排除训练。
雷达回波分析,实习期间学习研究数据资料质量提高方法(如距离速度去模糊处理等)、天气过程(目标运动)实况与雷达图像对应关系,杂波(非气象回波)的判别,灾害性过程(如台风)的观测等。
中国气象局下属省级气象局、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气象观测台站维护管理高级岗位实习 8 5 大气探测仪器安装、调试和维修;协助开发气象探测设备操作、校准和维护程序;对大气探测设备进行评估、对比和校正;保存维修记录和校准记录。 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学位论文 准备阶段 2 3 确认学位论文题目,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中国气象下属省级气象局、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 3 学习参考文献资料。
2 3 撰写“文献综述”。
2 3 完成“开题报告”。
实现阶段 4 4 论文中任务的初步设计。
4 4 论文中任务的初步实现。
8 5 论文中任务的实现。
4 6 进入系统联调。
2 6 学位论文修改稿。
2 6 学位论文最终定稿,打印。
答辩阶段 2 6 毕业答辩前ppt文档演示的准备。
6实践基地
工程实践基地主要包括:中国气象下属省级气象局、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
九、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
参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
十、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论文形式
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针对不同类型的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工程设计与研究类: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类: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3)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类: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4)工程管理类: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3、评审与答辩
(1)答辩申请
申请答辩资格: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并修满规定的学分;按时完成论文开题报告、阶段报告,并将报告交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导师同意。
申请答辩程序: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在答辩前4周提出答辩申请,经学院初审同意后,填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审批材料》。
(2)论文评审
论文评审采用盲评方式进行,评审人应由2名在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一名来自于校外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3) 论文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学院聘请不少于5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委员会设主席1人,秘书1人(由我校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秘书协助答辩委员会工作。
答辩委员会委员资格:答辩委员会委员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中至少有1人来自校外。
(4)论文答辩
答辩前4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寄给评审人。待评阅意见全部返回,且对论文评阅意见无异议时方可组织答辩。
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举行(须保密的除外)。
答辩过程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能正确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以及本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问题。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按相关规定对学位论文予以成绩评定,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当“通过”票数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时,方可建议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报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专业(领域)方向
1、信息获取与处理
2、气象探测信息处理
3、卫星遥感信息处理
4、雷电科学与技术
三、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学制与应修学分
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公共课程9学分,领域主干课程9学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0个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教学计划
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见附件)。
六、专业实践
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并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训练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由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至少有1位校外专家。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科学技术最新发展需要,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 研究方向
1、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2、图像处理及应用
3、信号获取技术及应用
4、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5、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
6、气象探测技术及应用
7、气象卫星遥感
8、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
9、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10、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
三、 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重点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强调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重视讨论班、读书报告会、学术论坛、前沿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四、 学制与应修学分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不高于40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 教学计划
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版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见附件)。
六、 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均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和其它必修环节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
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学院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对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开题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 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满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取得新的成果,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要有系统性的了解。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或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并将审议通过后的开题报告交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归档保存。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已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获得新结果。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使用规范的语言。严格按规定格式撰写,并打印。学位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论文字数3万字左右。
八、 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实施相关工作。
学院简介
 
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是在原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从事气象探测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位,是省信息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自设二级学科:气象探测技术;1个四川省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个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电子信息工程;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气象探测技术;2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信息化、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含气象探测、信号处理共2个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学院现设置有5个专业教研室、7个专业实验室,有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及仪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象雷达信号处理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全院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体专任教师的4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0%,其中博士、在读博士占40%。博士生导师1人,四川省名师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
长期以来,我院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大气科学交叉、融合,在目前已经开展的科研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建立多个个科研团队: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移动气象雷达系统、大气遥感方法与技术、雷电防护工程与技术、地面气象观测技术与装备、综合观测资料处理及应用、微波技术及应用、生物效应及医学仪器、图像处理及应用等团队。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责任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863项目和气象行业专项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成产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先后研制了WRDPS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X-波段数字化双极化雷达、车载移动式天气雷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等多个产品,性价比高,先后6次获得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省部级二、三等奖,产品已遍布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院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多项,与其他学院、部共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院大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手段,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与高校合作,努力探索能够大批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目前已经联合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创新实验班。
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等活动。2014-2018年,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获奖人次达85人,获得省级奖项322项,获奖人次达373人。
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学院在2007年发起的“防雷减灾”活动中不断成长,发展为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主办,十多所985、211高校参与的大型科普志愿者活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八年来,共计有13000余名志愿者组成1100余支小分队奔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深入到8100余个行政村、2900余所学校、400余家企业,发放1280余万份宣传资料,受众人数超过600万人,涌现出一批像蒙祖海同学这样的志愿者典范。(注:蒙祖海同学,在抗震救灾、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志愿者代表赴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各项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促进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我院自2004年开始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同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单位挂牌建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实习基地”。按照协议约定,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教师、学生实习,并委派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以保证实习效果。近三年来,我院累计向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派出学生200多人次,教师30多人次,很好地完成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并加强了同各方的联系,促进了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由于国家对电子信息人才需求较多,目前电子信息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同时也由于我院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专业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毕业生的就业酬薪高于同期毕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近三年来我院学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多家公司在电子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长期以来,我院为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国防、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前往IBM、INTEL、摩托罗拉、西门子、三星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深圳华为、中兴、长虹、海尔、海信、康佳、美的、创维、TCL等国内著名企业参加工作。

添加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分数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录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真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专业目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排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保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公众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