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广东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广东医科大学报录比、广东医科大学考研群、广东医科大学学姐、广东医科大学考研真题、广东医科大学专业目录、广东医科大学排名、广东医科大学保研、广东医科大学公众号、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广东医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广东医科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是保研的一个重要渠道,必须获取相应的保研信息,比如保研夏令营的时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等信息,这些内容是申请保研夏令营的必要准备。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6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广东医科大学不区分院系医学技术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医学技术 [1010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广东医科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不区分院系所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0]医学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31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医学技术综合 ④(--)无 |
备 注: |
|
医学技术 [1010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广东医科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0]医学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医学检验技术(02)病理学技术 (03)康复治疗学技术 (04)医学影像技术 (05)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
招生人数: |
30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医学技术综合 ④(--)无 |
备 注: |
|
医学技术 [1010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广东医科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不区分院系所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0]医学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31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医学技术综合 ④(--)无 |
备 注: |
|
一、院长办公室
电话:0769-22896371
二、副院长办公室
电话:0769-22896372
三、党委书记办公室
电话:0769-22896270
四、党委副书记办公室
电话:0769-22896785
五、学院办公室
电话:0769-22896373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337
六、教学科研科
电话:0769-22896442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337
七、辅导员工作室
电话:0769-22896271 0769-22896439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210
八、临床免疫学检验教研室
电话:0769-22896081 0769-22896083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211
九、临床血液学检验教研室
电话:0769-22896377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212
十、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教研室
电话:0769-22896274 0769-22896279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213
十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研室
电话:0769-22896393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214
十二、临床基础检验学教研室
电话:0769-22896384 0769-2289629
信箱: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215
十三、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研室
电话:0769-22896393
十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话:0769-22896378 0769-22896408
十五、医学检验研究所
电话:0769-22896440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04]
考试科目名称:医学技术综合
Ⅰ.考核目标
医学技术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300分
二、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B型题 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 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Ⅲ.考试内容
生理学:约30%
生物化学:约40%
病理学:约30%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机体的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3.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4.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6.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
10.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1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1-、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5.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6.排尿反射。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分类。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
9.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5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酶和辅基,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
3.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7.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16.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功能。
24.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的半保留复制及复制的酶。
2.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的损伤(突变)及修复。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真核生物前体RNA的加工和降解。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及其特点。
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四)生化专题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2.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
7.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
8.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 原癌基因的基本概念及活化的机制。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五)医学分子生物学专题
1.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2.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3.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4.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概念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三、病理学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损伤的原因、发病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 损伤的修复
1.再生的概念、类型和调控,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
5.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3.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常见肿瘤的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
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克山病、充血性心肌病、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及闭塞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6.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气管扩张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8.硅沉着病的病因、常见类型、各期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9.鼻咽癌和肺癌的病因和常见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及它们的特点、转移途径及合并症。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胰腺炎症及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十)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病、局灶型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新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IgA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癌的病因、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肿瘤)、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子宫体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5.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6.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7.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8.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9.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0.乳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十三)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7.伤寒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9.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肠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肠外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
10.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
11.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十四)其他
1.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症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704医学技术综合生理学(医学生理学,孙庆伟、周光纪、
李光华、王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0%选择题(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300分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
良、药立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0%
病理学(病理学,王连唐主编,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8)30%
医学检验学院简介医学检验学院筹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8年底成立医学检验专业办公室,1989年以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门化形式招收本科生,是全国较早招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11所院校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我校招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同年3月正式成立医学检验系。199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起与武汉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临床检验诊断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广东医学院的两个博士学位建设学科之一进行了博士点建设。2013年1月,广东医学院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专家组评审验收,获得博士学位招生独立授权,当年9月,临床检验诊断学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4年1月撤系建院,成立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她是广东省首先开设医学检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院系。医学检验学院是《检验医学教育》的承办单位之一,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和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主要参加单位。医学检验专业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05年进入中国大学各本科专业A++学校名单,名列第四,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高校首批三个医学检验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成为全国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模式的示范基地(TS10466)。 2010年,以医学检验学院为基础申报的“广东省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立项建设,成为在建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11年,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学校首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3年,依托医学检验专业的“广东医学院医学免疫学优秀教学团队”列为校级重点建设教学团队;2012年,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广东省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申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期医学检验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资助。2014年,医学检验学院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申报的“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发展)中心”获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培育建设。
至2015年9月医学检验学院已招收27届医学检验本科生4042名,2届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方向本科生129名, 15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生140余名。医学检验学院现有医学检验专业在读本科生1276人,硕士研究生52名,博士研究生11名。
医学检验学院下属六个专业课教研室(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检验学、临床寄生虫检验学、临床血液检验学、临床检验学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检验医学研究所,本专业现有《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免学检验》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寄生虫检验学》两门双语教学建设课程,有《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和《临床检验基础》两门在线网络课程。医学检验学院还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建立了“实验创新班”;与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日本大阪医疗技术学院建立了20年的联合办学;还与台湾台北医学大学、中山医学大学、中台科技大学建立了“3+1”联合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被选派到海外学习深造。医学检验学院还与深圳华大基金、广州迪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广州科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附属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东莞厚街医院等企业和医院建立了人才培养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校为主,“校-院”、“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医学检验学院有教师44人。在职称方面,有正高职称教师16人,副高职称教师5名,高级职称教师占47.7%。在年龄方面,45岁以下教师30名,占教师数的68.2%。在学位方面,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33名,占全体教师的75.0%,其中有博士学位教师13名(含1名博后);在学缘结构方面,外校毕业的教师有26名,占59.1%,以上数据显示本专业教师的年轻化、复合化和多元化。
本专业现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名,校级培养对象4名。有校内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3名,校外硕士生导师10名。学院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3名,校教学名师3名并有多名教师获全国、省、厅和市级先进荣誉称号。2004年周克元教授被武汉大学医学院聘为临床检验诊断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6年刘新光教授被重庆医科大学聘为临床检验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14年被周克元教授、刘新光教授、徐军发教授被遴选为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当年开始招生。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成绩显着。自建系以来我系教师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材的编写,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主编、副主编教材和专着10余部,如吕世静教授担任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免疫学检验》(专科)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临床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本科教材的主编,刘新光教授担任《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第一副主编和《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主编。2010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54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
在教学方面,学院现承担了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校级教学课题35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9项。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
在科研方面,学院共获得厅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项目30项,科研经费总数达1100多万元,教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69篇。学院现有一个校级重点学科和一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已获得17项次省、市科研成果奖。其中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医学检验学院始终坚持依靠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到目前为此,本学院已有22届本科生毕业,为社会输送了2915名高级医学检验人才,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喜人,就业率高达98%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学院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相当部分已成为科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经过27年的努力,本专业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我们坚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医学检验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办出特色和水平,创造检验医学辉煌的明天。(2015年7月30日更新)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医学技术 专业代码:101000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医学技术
专业介绍
温州医科大学为例: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于2017年获批全国首批医学技术硕士点,医学技术也是我校三大优势学科之一。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2人,团队结构合理,具有博士学位66人,占比58.9%;45岁以下83人,占比74.1%;有海外经历教师48人,占比42.9%;拥有国家级人才4人,省部级人才27人;教育部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
学科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合计约1.5万平方米,设备总计超过1亿元。
学科成员5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78项,纵向科研经费实际到账9828.58万元。学科成员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论文600余篇;近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各1项、省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学科成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授权专利37项。
本学科主要包括六个专业方向:
方向一: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方向结合温医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先进的基础研究技术(高通量测序、多种质谱技术、肽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主要研究多种重要疾病(线粒体疾病、恶性肿瘤、微生物感染和免疫)的早期诊断及精准检测,开展标志物发现和验证、疾病的机制和检验、及临床应用等研究。本方向拥有一批临床、基础、生物统计和信息学方面的多学科交叉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方向二:医学影像技术
主要研究领域为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剂量CT扫描、CT血管成像、超声成像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如3TMRI、320排CT等,结合计算机、医用物理多学科知识,研究新的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等的应用。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浙江省151人才及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各1名,并成立了2个医学影像相关的研究所,近5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相关SCI论文20余篇。
方向三:眼视光学
在国内首创眼视光医学专业,制定眼视光高等教育标准,主持编写国家级眼视光学规划教材多部。坚持医教研一体化,是国内唯一同时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单位。附属眼视光医院列中国医院学术影响力第一、科技影响力第二(中国医学科学院榜单)。在近视、遗传眼病的发病机理和诊疗、生物成像、药物临床试验等领域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国自然等,牵头制定多项临床规范和行业标准。
方向四:医学实验技术
医学实验技术为医学技术大方向提供重要的实验室技术支持,主要围绕抗体工程与新型疫苗技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液相芯片技术、以及动物模型等技术,研究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基于抗体的临床诊治和新型膜修饰肿瘤细胞疫苗等细胞治疗。目前拥有省创新团队,国家QR1人,浙江省QR4人,博士生导师7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201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方向五:康复治疗学
学科近年重点对智能化康复治疗、重症神经康复的诊治、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等做了研究。近三年新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包括杰青项目)、厅局级课题共36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2篇。曾有1人获国家QR支持,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国际多中心项目分中心研究2项,发明专利4项,参编全国性教材3部。
方向六:卫生检验与检疫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环境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及相应预警系统的建立,主要开展病原生物的快速诊断和新发传染病致病机制、卫生理化检验新方法及检测试剂开发及环境致癌物的致癌机理研究。曾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类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1.875;1人获国家QR支持;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7项。
专业点分布
上海体育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一、考研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种。
初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一门业务课。
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满分各为100分。一门业务课满分均为150分。
二、专业课考试
专业课考试,不同招生单位有不同的题型结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考查的内容大致分为部分:一是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二是对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查。
一般来讲,专业课常常有几道论述大题。这种论述题的特点是与现实生活或者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关。
三、学校和专业的选择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它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一般来讲,医学生是不会换专业的。而医学生在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上,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所报考学校转而又的竞争程度。
如果选择好了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最好已经与那边的同学取得联系,了解下他们当初考研的经验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至于联系导师,可以事先给导师写封信,以取得他的好感,但不要向导师打听专业课出题动向,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要想了解该校出题的动态,最好还是买套该校历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