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生药学考研辅导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兰州大学考研分数线、兰州大学报录比、兰州大学考研群、兰州大学学姐、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兰州大学专业目录、兰州大学排名、兰州大学保研、兰州大学公众号、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兰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找研究生辅导
兰州大学生药学考研辅导 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兰州大学生药学考研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生药学的研究生。
因为兰州大学生药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生药学考研辅导 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兰州大学生药学考研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生药学的研究生。
因为兰州大学生药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兰州大学生药学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兰州大学生药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兰州大学生药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兰州大学生药学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生药学的研究生。
兰州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硕士点的介绍
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生药学
培养目标:培养研究生应科学作风严谨、求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能够独立进行药用植物野外调查、采集、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能开展生药的鉴定研究、质量研究、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研究工作;外语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并达到四会;毕业后具有独立进行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1.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2.生药鉴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3.中、藏药及其复方质量标准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兰州大学药学院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3:生药学
生药学是一门以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及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的学科。以应用植物分类学、天然药物、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西北地区高原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产及品质评价、药效药理、毒理,着重研究道地药材、珍稀药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同时加强与化学、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中药资源调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生药混乱品种的鉴定整理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为一体的研究体系。
二、 培养目标
培养的研究生应科学作风严谨、求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能够独立进行药用植物野外调查、采集、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能开展生药的鉴定研究、质量研究、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研究工作;外语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并达到四会;毕业后具有独立进行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2.生药鉴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3.中、藏药及其复方质量标准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是否 必修课 |
是否 学位课 |
考核方式 |
公共课 | 064112000 | 硕士政治理论 | 1.0 | 18.0 | 否 | 是 | 考试 |
0651120001 | 硕士第一外国语(1)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20002 | 硕士第一外国语(2)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3001 | 高级英语(托福)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3002 | 高级英语(雅思)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3003 | 英语口语 | 3.0 | 54.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3004 | 学术论文写作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3005 |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65113006 | 英语演讲训练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73112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0 | 36.0 | 是 | 是 | 考试 | |
073112004 |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 1.0 | 18.0 | 是 | 是 | 考试 | |
学科通开课 | 035212009 |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 3.0 | 54.0 | 否 | 是 | 考试 |
035212010 |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 3.0 | 54.0 | 否 | 是 | 考试 | |
035212011 | 药物研发概论 | 3.0 | 54.0 | 否 | 是 | 考试 | |
035212012 | 现代药物分析 | 3.0 | 54.0 | 否 | 是 | 考试 | |
035212013 | 实验动物学 | 3.0 | 54.0 | 否 | 是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 | 035312024 | 中药资源学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035312025 | 生药学实验技能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035312026 | 种子植物分类学 | 4.0 | 72.0 | 否 | 是 | 考试 | |
035312027 | 中药药理学 | 2.0 | 36.0 | 否 | 是 | 考试 | |
方向选修课 | 035312014 | 现代中药制剂分析 | 2.0 | 36.0 | 否 | 否 | 考试 |
专业外语 | 035402001 | 专业外语(药学) | 1.0 | 18.0 | 是 | 否 | 考试 |
必修环节 | SS702001 |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 2.0 | 是 | 否 | 考查 | |
SS702002 | SS开题报告 | 1.0 | 是 | 否 | 考查 | ||
SS702003 | SS实践环节 | 2.0 | 是 | 否 | 考查 |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生药学实验技能(课程名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 035312025 | 开课学期 |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 学分 | 2 | ||
课程名称 |
生药学实验技能 Experiments and Skills of Pharmacognose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 ||||||
课程学时分配 | 课程学时 | 学时分配 | |||||
36 | 课堂讲课 | 24 | |||||
课堂讨论 | 6 | ||||||
自学交流 | 6 | ||||||
课 程 负责人 |
马志刚 | 课程团队 | 杨永建、李建银 |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 ||||
适用专业及层次 | 药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 ||||||
先修课程 |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 ||||||
教 材 | 自编 | ||||||
参考书目 | 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中药鉴定学 生物显微技术 中药鉴定技术等 | ||||||
本课程主要介绍:主要分1,植物学部分,共两节。主要介绍:甘肃省自然概况、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内容。(主要考虑到学生普遍存在这一部分内容很薄弱的情况而设计的)。2,生药学部分:共两节。主要介绍:生药鉴定的内容:生药的性状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制片方法、显微测量、显微测量的方法、使用显微量尺的注意事项、显微绘图技术、叶显微常数及其测量)、生药的理化鉴定技术(显微化学鉴别法、微量升华法、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显微化学反应、色谱法、荧光分析法)、生药石蜡制片技术:制片程序介绍等内容。(主要考虑到学生来源及各校专业不同等特点,而普遍缺乏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生药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由于上述原因,基础理论和动手基本技能普遍薄弱,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开展而设计该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药用植物学(第5版)(供药学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 : 郑汉臣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第5版
2,生药学 (第五版)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蔡少青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8月
3,中药鉴定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张贵君 著 科学出版社 2009-02-01
4,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刘胜祥 科学出版社 2007-06-01
5,中药鉴定技术 主编:杨嘉玲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6,生物显微技术 主编:郑国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1月
7,植物分类学 主编:罗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中药药理学》,王筠默,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中药药理学》,陈长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中药药理学》,刘青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版。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种子植物分类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 035312026 | 开课学期 |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 学分 | 4 | ||
课程名称 |
种子植物分类学 Taxonomy of Seed Plants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 ||||||
课程学时分配 | 课程学时 | 学时分配 | |||||
72 | 课堂讲课 | 54 | |||||
课堂讨论 | 10 | ||||||
自学交流 | 8 | ||||||
课 程 负责人 |
杨永建 | 课程团队 | 马志刚、李建银 |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 ||||
适用专业及层次 | 药学、植物学 | ||||||
先修课程 |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 | ||||||
教 材 | 自编教材 | ||||||
参考书目 | 药用植物学、中国植物志、甘肃中草药资源志 | ||||||
《种子植物分类学》是生药学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种子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各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分类等。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常见种类、经济价值等,以及植物分类学原则、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通过学习,帮助研究生建立植物多样性概念和进化论思想,要求研究生掌握种子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为胜任药用植物学教学、科研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裸子植物各纲即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等的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及其经济价值;裸子植物各纲的系统地位;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其中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以及各纲的系统地位等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3学时(含第1-3节)
第二节.苏铁纲(Cycadopsida)
第三节.银杏纲(Ginkgopsida)
第四节.松柏纲(Coniferopsida) 3学时(含第4-5节)
第五节.红豆杉纲(Taxopsida)
第六节.买麻藤纲(Gnetopsida) 2学时(含第6-7节)
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2学时
第二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 54学时
本章讲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其中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4学时(含1节)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一、双子叶植物纲 30学时
内容有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其中木兰目、樟目、毛茛目、锦葵目、堇菜目、白花菜目、蔷薇目、豆目、大戟目、伞形目、茄目、唇形目、玄参目、茜草目、川续断目及菊目等为重点内容。
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
(一)木兰亚纲Magnoliidae
1.木兰目:木兰科
2.樟目:樟科
3.睡莲目:莲科
4.毛茛目:毛茛科
(二)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1.荨麻目:桑科
2.壳斗目:壳斗科
(三)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1.蓼目:蓼科
(四)五桠果亚纲Dulleniidae
1.锦葵目:锦葵科
2.董菜目:葫芦科
3.杨柳目:杨柳科
4.白花菜目:十字花科
(五)蔷薇亚纲Rosidae
1.蔷薇目:蔷薇科
2.豆 目: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
3.大戟目:大戟科
4.鼠李目:鼠李科、葡萄科
5.无患子目:芸香科
6.伞形目:伞形科、五加科
(六)菊亚纲Asteridae
1.茄目:茄科、旋花科
2.唇形目:马鞭草科、唇形科
3.玄参目:木犀科、玄参科
4.茜草目:茜草科
5.川续断目:忍冬科
6.菊目:菊科
二、单子叶植物纲: 20学时
内容有单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
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其中莎草目、百合目、兰目为重点内容。单
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
(一)槟榔亚纲Arecidae
1.槟榔目:槟榔科
2.天南星目:天南星科
(二)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莎草目:莎草科、禾本科
(三)百合亚纲Liliidae
1.百合目:百合科、石蒜科
2.兰目:兰科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1学时
内容有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本节内容可分散在其他有关章节。如将本节内容与木兰科、壳斗科的讲解结合起来讲解。
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8学时
主要介绍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等。本章内容可融入相关科的介绍之中。
四、参考文献
1.汪劲武主编,《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刘胜祥、黎维平主编,《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杨世杰主编,《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4.A. Croquist.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G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5.黎维平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第二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中药资源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 035312024 | 开课学期 |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 学分 | 2 | ||
课程名称 |
中药资源学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 ||||||
课程学时分配 | 课程学时 | 学时分配 | |||||
36 | 课堂讲课 | 24 | |||||
课堂讨论 | 8 | ||||||
自学交流 | 4 | ||||||
课 程 负责人 |
杨永建 | 课程团队 | 马志刚、李建银 |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 ||||
适用专业及层次 | 药学 | ||||||
先修课程 |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 | ||||||
教 材 | 中药资源学讲义 | ||||||
参考书目 | 中药资源学、甘肃中草药资源志 | ||||||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本课程是为中药学和生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课程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道地药材和中药区划、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课程以介绍中药资源学基本理论为主,兼顾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中药材质量与自然社会环境、中药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章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第三章 中国中药资源概况
第四章 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
第七章 中药新资源的寻找
学时分配:
理论课学时分配 | |
内容 | 学时数 |
第一章 绪 论 | 4 |
第二章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 8 |
第三章 中国中药资源概况 | 8 |
第四章 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 | 5 |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 5 |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 | 3 |
第七章 中药新资源的寻找 | 3 |
总计 | 36 |
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形成与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
2.熟悉: 中药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3.掌握: 中药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文献工作等。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有关产量的概念(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等)
2.熟悉: 药用植物种类的调查及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3.掌握: 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项及自然环境的调查与记载,掌握植物群落的命名。
4.综合应用: 要求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野外调查工作,熟悉资源调查的准备、调查方法及总结。
第三章 中国中药资源概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熟悉动、矿物药的种类,重点掌握药用植物种类2.了解我国各区域中药资源,熟悉西北区中药资源分布;3.了解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种类。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我国中药资源的分类统计。
2.熟悉: 了解我国各区域中药资源及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种类。
3.掌握: 部分动、矿物药,掌握药用植物的重点种类。
第四章 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省各地区(分甘肃南部、东部、西部和中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概况及主产药材。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我省各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2.熟悉: 甘肃主产药材。
3.掌握: 熟悉甘肃道地药材。
4.综合应用: 要求应用所学知识能初步认识如何发挥甘肃中草药资源的优势。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是中药资源学的中心任务之一,中药资源开发应以药物开发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如保健品、化妆品、添加剂等。
二、讲授内容:
1.了解: 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开发利用。
2.熟悉: 中药资源在其他方面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3.掌握: 熟悉和掌握中药资源的药物开发利用
4.综合应用: 要求能举例说明中药资源在其他方面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拓宽开发的思路。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药资源保护的意义、对象、对策、任务和资源更新的方式方法。
二、讲授内容:
熟悉和掌握中药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第七章 中药新资源的寻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寻找中药新资源的九个方面。
二、讲授内容:
1.掌握: 寻找中药新资源的九个方面。
2.综合应用: 要求能初步应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从历代本草记载中挖掘和从民间药、民族药中发掘三方面去寻找新药。
四、参考文献
1.《中药资源学》 周荣汉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
2.《甘肃中草药资源志》(上、下册)赵汝能主编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3.《森林药物资源学》罗天诰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4年
4.《中国中药资源》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5.《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6.《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7.《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4年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 035312027 | 开课学期 |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 学分 | 3 | ||
课程名称 |
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 ||||||
课程学时分配 | 课程学时 | 学时分配 | |||||
54 | 课堂讲课 | 36 | |||||
课堂讨论 | 8 | ||||||
自学交流 | 10 | ||||||
课 程 负责人 |
李建银 | 课程团队 | 杨永建、马志刚 |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 ||||
适用专业及层次 | 药学 | ||||||
先修课程 | 药理学、中医学、中药学 | ||||||
教 材 | 中药药理学 | ||||||
参考书目 |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它是中药及其药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
中药药理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论述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和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等内容。理论课部分有总论和各论两大知识模块和一个扩展知识模块;实验课部分有三大知识模块,分别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组成,本课程主要涉及理论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
理论部分中总论主要涉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及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等内容,不少6个学时。各论主要包括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涉及的药物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等章节,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并重点介绍代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不少于30学时。扩展知识模块部分,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中药学其他专业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专业与中药药理的教学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兴趣及研究的热点结合中药药理的专业知识,采取主题讲座、校外专家讲座、及学生专题讲座的形式与教师讲授有机结合与互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作用的主要成分、机理;主要临床用途与不良反应。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学科。
【教学要求】
本课程分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中药研究的思路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每章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理、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也介绍部分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每章附有制剂与用法,介绍复方制剂的现代应用。
本课程教学要求按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划分。各章具体要求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了解该学科的任务、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中药药理学的任务、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药理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熟悉中药不良反应。
3.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1.四性的含义(指:药物寒、凉、热、温四种药性)。
2.四性的现代研究成果
(1)四性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症,对机体主要是抑制作用。
热温药能减轻或消除寒症,对机体主要是兴奋作用。
(2)四性对机体各系统的主要影响:
用具体药物说明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基础代谢的影响;
用具体药物说明,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1)五味的含义(是指药物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2)五味与所含的主要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的关系;分布主要的章节。
第三节 对中药有毒或无毒的认识
中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1)中药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应特别重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造血系统的主要毒性反应,举例主要药物与成分的毒性。
(3)过敏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举例主要药物与成分的作用。
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主要临床表现、举例主要药物与成分的作用。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三大因素。
2.掌握药物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熟悉机体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4.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药物因素
1.产地与品种
(1)产地不同,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
(2)同名异物,使药物的品种、成分不同。
2.采收与贮藏
(1)采收要适宜,讲授一般药物的采收规律。
(2)贮藏条件:干燥、低温、避光、通风。
3.炮制
(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2)增强疗效。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4.制剂与煎煮方法
(1)煎煮时间、温度对药物的影响。
(2)制剂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对药物的影响。
5.配伍与禁忌
第二节 机体因素
1.生理状况:性别(女性的月经期、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年龄(老人、小孩);
体质(个体差异)。
2.病理状况(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影响药物作用)。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第三节环境因素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目的要求】
1.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2.了解中药药理研究思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差异性(种属差异、个体差异、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
(3)量效关系(部分中药呈现量效关系、部分中药量效关系复杂、不稳定)。
(4)时效关系(不明确)。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剂量、化学成分不同、机体的状态)。
(6)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各论
第五章 解表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功效。
2.掌握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麻黄、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了解其有效成分。
4.熟悉桂枝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现代应用。
5.了解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熟悉其不良反应、成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解表药
(1)概念。
(2)分类: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3)功效:发散表邪、解除表症。
2.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
第二节常用药
1.麻黄
(1)主要成分:麻黄碱。
(2)药理作用:发汗(特点、影响发汗的因素);平喘(成分:麻黄碱;特点;机理);
解热、抗炎;利尿、抗病原微生物、镇咳祛痰、中枢兴奋、强心升压等。
(3)现代应用:感冒;慢性支气管哮喘;低血压状态;鼻塞。
(4)不良反应:中枢兴奋。
2.桂枝:
(1)主要成分:桂皮醛。
(2)药理作用:扩血管、促发汗(特点);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
(3)现代应用:预防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
3.柴胡:
(1)主要成分:柴胡皂苷、柴胡挥发油。
(2)药理作用:解热(成分、特点);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免疫增强(成分:柴胡多
糖),保肝,利胆(机理),降血脂。
(3)现代应用:发热,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4)不良反应:注射剂可引起过敏。
4.葛根:
(1)主要成分:黄酮类(葛根素)。
(2)药理作用:解热(成分);降血糖;降血脂;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成分、抗心肌缺血、
改善脑供血、抗心律失常、扩血管降压、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记忆,抗自由基作用。
(3)现代应用:偏头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感冒头痛。
5.细辛
(1)主要成分:挥发油(黄樟醚)。
(2)药理作用: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免疫等。
(3)现代应用:头痛,慢性支气管炎。
(4)不良反应:口唇舌尖发麻;黄樟醚致肝癌。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六章 清热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黄芩、黄连、知母、鱼腥草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苦参、牡丹皮、金银花、青蒿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大青叶与板兰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了解黄芩、黄连、鱼腥草的主要
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清热药的概念。
2.清热药的功效与分类。
3.消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体(抗菌谱、抗菌机理、抗菌有效成分)、抗毒素、抗炎、解热、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黄芩
(1)主要成分:黄酮类中的黄芩苷、黄芩素。
(2)药理作用:抗病原体作用(抗菌谱)、抗炎(有效成分)、抗毒素、对免疫功能影响;
解热、保肝、利胆。
(3)现代应用: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
2.黄连
(1)主要成分:黄连素即小檗碱。
(2)药理作用:抗病原体(抗菌谱、抗菌机理、耐药性、配伍)、抗毒素、抗腹泻、抗炎
(作用机理)、解热、降血糖(特点)、抗溃疡、抗心律失常等。
(3)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4)不良反应:胃部不适、过敏反应。
3.苦参
(1)主要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2)药理作用:抗病原体(痢疾杆菌、阴道滴虫、皮肤真菌等);抗炎(特点、有效成分、
作用机理);抗过敏;抗肿瘤(有效成分);解热;止泻;抗心律失常等。
(3)现代应用:急慢性肠炎;滴虫性阴道炎;皮肤病;心律失常;肝炎;肿瘤等。
(4)不良反应:胃部不适,心律失常等。
4.牡丹皮
(1)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小板聚
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
(2)现代应用:皮肤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金银花
(1)主要成分:绿原酸。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抗内毒素、抗炎、解热。
(3)现代应用:上呼吸道感染等。
6.大青叶、板兰根:
(1)主要成分:靛蓝、靛玉红。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作用,有效成分)、抗白血病、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保肝。
(3)现代应用:上呼吸道感染等。
7.鱼腥草
(1)主要成分:鱼腥草素(葵酰乙醛)。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对免疫功能影响。
(3)体内过程:口服吸收慢,静注后在肺和气管的含量最高,主要经肺排出体外。
(4)现代应用:呼吸道感染(解释应用的药理学基础);妇科炎症。
(5)不良反应:刺激性臭味,过敏性紫癜。
8.知母
(1)主要成分:知母皂苷。
(2)主要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特点、机理、有效成分);对交感神经和β受体功
能的影响;降血糖(有效成分)。
(3)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肺结核。
9.青蒿
(1)主要成分:青蒿素。
(2)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作用特点)、镇痛;抗疟原虫(特点作用、
机理、有效成分)。
(3)现代应用:疟疾(解释抗疟的药理学基础);高热。
(4)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抑制骨髓,胚胎毒性。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七章 泻下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熟悉其主要成分,不良反应。
3.熟悉芒硝的主要药理作用。
4.了解番泻叶、芦荟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泻下药的概念、功效、分类。
2.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泻下(作用分类)、利尿、抗病原体、抗炎。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大黄
(1)主要成分:蒽醌类分结合型蒽苷;游离型苷元(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
(2)药理作用:泻下(特点、机理、有效成分、炮制影响)、保肝利胆、胃粘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止血、降血脂。
(3)现代应用:便秘;急腹症;各种出血性疾病等。
(4)不良反应:肝损伤。
2.芒硝的作用:泻下(机理),利胆。现代应用(便秘;急性乳腺炎)。
3.番泻叶的作用:泻下(抗菌)。现代应用(便秘等)。
4.芦荟的作用:泻下(保肝)。现代应用(便秘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八章 祛风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秦艽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防己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4.熟悉雷公藤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毒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祛风湿药的功效;
2.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炎、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秦艽:
(1)主要成分:秦艽碱甲(龙胆碱)。
(2)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有效成分、作用环节、作用机理)、镇痛、抗过敏、镇静、解热、保肝、利胆。
(3)现代应用:风湿性关节炎类和风湿性关节炎。
2.防己:
(1)主要成分: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
(2)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免疫抑制和抗过敏、镇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抑制心脏和抗心律失常、降压、抗心肌缺血)。
(3)现代应用:(高血压病、心绞痛)。
3.雷公藤:
(1)主要成分:雷公藤生物碱、萜类。
(2)药理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炎(有效成分、作用环节),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抗肿瘤。
(3)不良反应: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毒副作用。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九章 芳香化湿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了解厚朴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了解广藿香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芳香化湿药的定义。
2.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厚朴:
(1)药理作用:调整胃肠运动(有效成分、作用特点);促进消化液分泌(有效成分);抗溃疡(有效成分、作用机理)。
(2)现代应用:胃肠功能紊乱。
2.广藿香:
药理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抗病原微生物。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茯苓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泽泻、茵陈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4.了解猪苓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功效及分类。
2.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利尿(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影响因素)、抗病原微生物、利胆保肝、抗肿瘤。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茯苓:
(1)药理作用:利尿作用(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免疫调节作用(有效成分、作用特
点),抗肝硬化,抗肿瘤(有效成分、作用机制)。
(2)现代应用:水肿。
2.猪苓:
(1)药理作用:利尿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保肝。
3.泽泻:
(1)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作用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抗实验性肾结石,降血
脂(有效成分、作用机制),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
(2)现代应用:高脂血症;脂肪肝。
4.茵陈:
1.药理作用:利胆、保肝(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与抗动脉粥
样硬化,解热镇痛抗炎。
2.现代应用:高胆固醇血症,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一章 温里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
3.了解干姜、吴茱萸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温里药的功效;
2.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对心率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环、抗休克),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抗炎镇痛。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附子:
(1)药理作用:强心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特点、有效成分),心肌保护作用,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镇痛,对阴虚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现代应用:休克,缓慢型心律失常,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神经痛等。
(3)不良反应:(表现、毒性成分)。
2.干姜: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炎。
3.吴茱萸: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镇痛抗炎。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二章 理气药
【目的要求】
1.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枳实与枳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青皮、香附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木香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理气药的功效;
2.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抑制胃肠运动的作用机制、兴奋胃肠运动、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利胆),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枳实与枳壳:
(1)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作用特点、影响因素),抗胃溃疡、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脏作用(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有效成分、作用机理)。
(2)现代应用:休克,胃、子宫下垂和脱肛。
2.青皮:
(1)药理作用:松弛胃肠平滑肌,利胆,祛痰平喘,升压(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休克,兴奋心脏。
(2)现代应用:慢性结肠炎,休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香附:
(1)药理作用:对平滑肌的作用,利胆,抑制子宫及雌激素样作用(作用特点、有效成分)。
(2)现代应用:月经不调和痛经,胃炎和胃肠绞痛。
4.木香:
药理作用:调节胃肠运动,抗消化性溃疡,促进胆囊收缩。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三章 消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了解山楂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了解莱菔子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消食药的功效。
2.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山楂:
(1)药理作用:助消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强心、降压 ),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
(2)现代应用: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2.莱菔子:
药理作用:对消化功能的影响,镇咳、祛痰、平喘。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四章 止血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三七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三七的不良反应。
3.了解蒲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止血药的功效。
2.出血的主要病因。
3.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于局部血管,促凝血因子生成,作用于血小板,抗纤维蛋白溶解。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三七:
(1)主要成分:三七皂苷,三七氨酸、三七黄酮。
(2)药理作用:止血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血栓(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促进造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心脏的影响、对血管血压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镇痛。
(3)现代应用: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创伤性出血,咯血,血尿),软组织损伤(减轻肿胀,疼痛),冠心病,脑血栓,肝炎。
(4)不良反应:出血倾向。
2.蒲黄:
(1)药理作用:止血,抗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对子宫及妊娠的影响。
(2)现代应用:各种出血症,高脂血症,冠心病。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丹参、川芎、延胡索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莪术、益母草、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红花、桃仁、虎杖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2.活血化瘀的主要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丹参:
(1)药理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抗脑缺血;抗血栓(作用环节);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镇静、镇痛。
(2)现代应用:冠心病;脑缺血;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
(3)不良反应。
2.川芎:
(1)药理作用:扩张血管和降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
(2)现代应用: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缺血性脑病。
3.延胡索:
(1)药理作用:镇痛(作用特点、有效成分、作用机制),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抗心律失常。
2.现代应用:各种疼痛,失眠,胃溃疡,冠心病。
4.莪术:
(1)药理作用:抗肿瘤、抗血栓形成、镇痛、抗早孕。
(2)现代应用:宫颈癌,宫颈糜烂,冠心病。
(3)不良反应:
5.银杏叶:
(1)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
(2)现代应用:脑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
6.益母草:
(1)药理作用:兴奋子宫(作用特点、有效成分),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保护缺血心肌;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利尿和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
(2)现代应用:产后子宫出血和复旧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冠心病、心绞痛。
7.红花:
(1)药理作用:兴奋子宫(作用特点),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抗缺血所致损伤。
(2)现代应用:冠心病,脑栓塞。
(3)不良反应。
8.桃仁:
(1)药理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抗血栓形成,润肠通便,保肝、抗肝硬化。
(2)现代应用: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
(3)不良反应。
9.虎杖:
(1)药理作用: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2)现代应用:烧烫伤,肝炎,高脂血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熟悉桔梗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了解半夏、川贝母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毒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祛痰、止咳、平喘。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桔梗
(1)成分:桔梗皂苷。
(2)药理作用:镇咳、祛痰。
(3)现代应用:肺炎。
2.半夏
(1)药理作用:镇咳,镇吐和催吐(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现代应用:支气管炎、镇咳、止吐。
(3)不良反应:神经毒性、致畸胎。
3.川贝母
(1)药理作用: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现代应用:咳嗽。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七章 安神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熟悉酸枣仁、灵芝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安神药的功效。
2.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酸枣仁
(1)药理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
(2)现代应用:失眠。
2.灵芝
(1)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心肌缺血、降血压,抗肿瘤,保肝、解毒,降血糖。
(2)现代应用:冠心病及高脂血症,肝炎、原发性肝癌,神经衰弱失眠。
【教学方式】自学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天麻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钩藤、地龙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2.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降压、抗血栓形成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天麻
(1)主要成分:天麻素、天麻苷元。
(2)药理作用:镇静作用(有效成分、作用机理),抗惊厥作用,保护脑神经细胞,抗眩晕作用,降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改善记忆、延缓衰老作用。
(3)现代应用:神经衰弱、眩晕、癫痫惊厥、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老年性痴呆、高血压。
2.钩藤
(1)主要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
(2)药理作用:降压(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作用特点),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效成分),对心脏的影响。
(3)现代应用:高血压、惊痫。
3.地龙
(1)药理作用:解热,镇静、抗惊厥,抗血栓,平喘,降压作用。
(2)现代应用:高热、惊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高血压、血栓性疾病。
(3)不良反应。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第十九章 开窍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3.熟悉石菖蒲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4.了解苏合香、冰片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开窍药的功效。
2.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心肌缺血。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麝香
(1)主要成分:麝香酮
(2)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炎作用(作用机理);对心脏的影响,对子宫的作用(特点)。
(3)现代应用: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性昏迷、咽喉肿痛、外伤。
(4)不良反应:过量对心肌有潜在的损伤作用,孕妇忌用。
2.苏合香
(1)药理作用: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2)现代应用:冠心病、心绞痛。
3.石菖蒲
(1)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改善学习记忆、抗抑郁)。
(2)现代应用:抗抑郁。
(3)不良反应:α-细辛醚的致突变作用。
4.冰片
(1)体内过程。
(2)药理作用:提高耐缺氧能力,促进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抗心肌缺血、抑制中枢,镇痛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促进其他药物吸收。
(3)现代应用: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轻度外科感染、冠心病、心绞痛。
(4)不良反应:局部刺激性。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二十章 补虚药
【目的要求】
1.熟悉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的主要药理作用。
4.了解白芍、冬虫夏草、麦冬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补虚药的功效。
2.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物质代谢、内分泌系统功能影响,延缓衰老,增强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功能;抗肿瘤。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人参
(1)主要成分:人参皂苷。
(2)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兴奋与抑制有效成分,益智作用机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对内分泌系统(肾上腺、性腺)、物质代谢的影响,抗应激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延缓衰老及抗肿瘤作用。
(3)现代应用:休克、冠心病、哮喘、高脂血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延缓衰老。
(4)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出血、性早熟、皮疹。
2.黄芪
(1)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抗应激,延缓衰老;对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作用。
(2)现代应用:感冒、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力衰竭、肝炎。
3.甘草
(1)药理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机制);免疫调节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抗溃疡机制、解痉有效成分,保肝作用);镇咳、祛痰作用;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作用特点);抗心律失常作用。
(2)现代应用:阿狄森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物中毒。
(3)不良反应:血压升高等假醛固酮增多症等表现。
4.当归
(1)主要成分:挥发油、藁本内酯、阿魏酸、当归多糖等。
(2)药理作用:促进造血功能(有效成分),增强免疫、抗血栓形成(有效成分、作用机制),降血脂,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调节子宫平滑肌作用(作用特点);保肝作用。
(3)现代应用: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妇科病。
5.何首乌
(1)药理作用:促进造血功能作用,增强免疫作用,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作用,延缓衰老作用,润肠通便作用(有效成分)。
(2)现代应用:高脂血症。
6.白芍
(1)药理作用:保肝作用,镇静、镇痛、抗炎,解痉作用,增强免疫功能。
(2)现代应用:乙型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7.枸杞子
(1)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保肝作用,降血糖。
(2)现代应用:老年保健、糖尿病。
8.麦冬
(1)药理作用: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抗心律失常,降血糖。
(2)现代应用:冠心病、心律失常、干燥综合征。
9.淫羊藿
(1)药理作用:增强性腺功能(性激素样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生长作用;延缓衰老,增强造血功能。
(2)现代应用: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症,阳痿。
10.冬虫夏草
(1)药理作用:性激素样作用,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平喘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衰老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作用。
(2)现代应用:性功能低下症,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自学。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五味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收涩药的功效。
2.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收敛作用,止泻,抗菌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五味子
(1)药理作用:保肝(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氧化、延缓衰老。
(2)现代应用:肝炎,神经官能症。
【教学方式】自学
四、参考文献
八、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兰州大学研究生药学院简介
生药学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专业介绍
专业点分布
专业学院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23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A+ |
2 | 10316 | 中国药科大学 | A+ |
3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4 | 10163 | 沈阳药科大学 | A |
5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6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8 | 10422 | 山东大学 | A- |
9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0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1 | 90030 | 第二军医大学 | A- |
12 | 10025 | 首都医科大学 | B+ |
13 | 10226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B+ |
14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15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16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17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18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19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20 | 90032 | 第四军医大学 | B+ |
21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22 | 10062 | 天津医科大学 | B |
23 | 10159 | 中国医科大学 | B |
24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5 | 10312 | 南京医科大学 | B |
26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B |
27 | 10366 | 安徽医科大学 | B |
28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29 | 10573 | 广东药科大学 | B |
30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B |
31 | 12121 | 南方医科大学 | B |
32 | 10089 | 河北医科大学 | B- |
33 | 10162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B- |
34 | 10184 | 延边大学 | B- |
35 | 10228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B- |
36 | 10315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B- |
37 | 10343 | 温州医科大学 | B- |
38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39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40 | 10631 | 重庆医科大学 | B- |
41 | 10760 | 新疆医科大学 | B- |
42 | 10063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C+ |
43 | 10161 | 大连医科大学 | C+ |
44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C+ |
45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46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47 | 10313 | 徐州医科大学 | C+ |
48 | 10344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C+ |
49 | 10541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C+ |
50 | 10598 | 广西医科大学 | C+ |
51 | 10660 | 贵州医科大学 | C+ |
52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53 | 10057 | 天津科技大学 | C |
54 | 10114 | 山西医科大学 | C |
55 | 10403 | 南昌大学 | C |
56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C |
57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58 | 10570 | 广州医科大学 | C |
59 | 10633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C |
60 | 10661 | 遵义医学院 | C |
61 | 10678 | 昆明医科大学 | C |
62 | 11066 | 烟台大学 | C |
63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C- |
64 | 10247 | 同济大学 | C- |
65 | 10369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C- |
6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67 | 10472 | 新乡医学院 | C- |
68 | 10507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C- |
69 | 10572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C- |
70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C- |
71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72 | 11079 | 成都学院 | C- |
生药学研究生院校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23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A+ |
2 | 10316 | 中国药科大学 | A+ |
3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4 | 10163 | 沈阳药科大学 | A |
5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6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8 | 10422 | 山东大学 | A- |
9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0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1 | 90030 | 第二军医大学 | A- |
12 | 10025 | 首都医科大学 | B+ |
13 | 10226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B+ |
14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15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16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17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18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19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20 | 90032 | 第四军医大学 | B+ |
21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22 | 10062 | 天津医科大学 | B |
23 | 10159 | 中国医科大学 | B |
24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5 | 10312 | 南京医科大学 | B |
26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B |
27 | 10366 | 安徽医科大学 | B |
28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29 | 10573 | 广东药科大学 | B |
30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B |
31 | 12121 | 南方医科大学 | B |
32 | 10089 | 河北医科大学 | B- |
33 | 10162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B- |
34 | 10184 | 延边大学 | B- |
35 | 10228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B- |
36 | 10315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B- |
37 | 10343 | 温州医科大学 | B- |
38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39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40 | 10631 | 重庆医科大学 | B- |
41 | 10760 | 新疆医科大学 | B- |
42 | 10063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C+ |
43 | 10161 | 大连医科大学 | C+ |
44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C+ |
45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46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47 | 10313 | 徐州医科大学 | C+ |
48 | 10344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C+ |
49 | 10541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C+ |
50 | 10598 | 广西医科大学 | C+ |
51 | 10660 | 贵州医科大学 | C+ |
52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53 | 10057 | 天津科技大学 | C |
54 | 10114 | 山西医科大学 | C |
55 | 10403 | 南昌大学 | C |
56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C |
57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58 | 10570 | 广州医科大学 | C |
59 | 10633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C |
60 | 10661 | 遵义医学院 | C |
61 | 10678 | 昆明医科大学 | C |
62 | 11066 | 烟台大学 | C |
63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C- |
64 | 10247 | 同济大学 | C- |
65 | 10369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C- |
6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67 | 10472 | 新乡医学院 | C- |
68 | 10507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C- |
69 | 10572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C- |
70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C- |
71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72 | 11079 | 成都学院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生药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中国药科大学 | A+ | 4 | 复旦大学 | A | 7 | 浙江大学 | A |
2 | 北京大学 | A+ | 5 | 四川大学 | A | 8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A |
3 | 沈阳药科大学 | A | 6 | 中国海洋大学 | A | |||
B+等(13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延边大学 |
||||||||
B等(13个):中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吉林农业大学 |
||||||||
C等(9个):名单略 |
|
|
|
|
1 | 中国药科大学 | 5★ | 87 |
2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5★ | 87 |
3 | 北京大学 | 5★ | 87 |
4 | 中山大学 | 5★ | 87 |
5 | 沈阳药科大学 | 4★ | 87 |
6 | 复旦大学 | 4★ | 87 |
7 | 中国海洋大学 | 4★ | 87 |
8 | 中南大学 | 4★ | 87 |
9 | 上海交通大学 | 4★ | 87 |
10 | 四川大学 | 4★ | 87 |
11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4★ | 87 |
12 | 天津大学 | 4★ | 87 |
13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4★ | 87 |
14 | 华中科技大学 | 4★ | 87 |
15 | 吉林大学 | 4★ | 87 |
16 | 山东大学 | 4★ | 87 |
17 | 天津医科大学 | 4★ | 87 |
18 | 浙江大学 | 3★ | 87 |
19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3★ | 87 |
20 | 兰州大学 | 3★ |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