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QQ群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南京邮电大学考研分数线、南京邮电大学报录比、南京邮电大学考研群、南京邮电大学学姐、南京邮电大学考研真题、南京邮电大学专业目录、南京邮电大学排名、南京邮电大学保研、南京邮电大学公众号、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京邮电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报考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复习阶段会意识到自己的基础薄弱,时间不够用,寄期望于可以通过参加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QQ群的方式帮自己快速的掌握考试的重点。点击查看微信QQ群 http://m.okaoyan.com/qun.html手机访问

南京邮电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南京邮电大学

但是,让很多同学都比较纠结的是,要不要在备考过程中报一个辅导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辅导机构呢?针对这些问题,考研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条建议:

1. 考研是一项几百万人长跑,最终只有少部分可以到达终点的运动,我们不能选择本科院校、不能选择好的导师授课、不能让自己聪明到看一遍就会,那么,就需要利用一切该利用的资源,在起跑阶段,就超越很多人。

2. 考研辅导班和考研培训班也并非救世主,同学们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授课导师一定要是报考院校对应专业比较优秀的研究生,或者名师。自己也要足够努力,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关于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培训班,目前包括考研机构开设的辅导班以及考研学校自行开设的辅导班。2007年前有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录取考试,学校会开办一些考研专业课的辅导班,并有辅导班,这些辅导辅导非常好,因为都是参与出题或改卷老师们开的课,但后来国家不在允许研究生招生单位做任何相关的培训辅导,所以专业课考研辅导基本不在会更新,当然一些全国统考的科目还是会有些考研辅导机构会开设一些考研辅导班的培训课程,比如西医综合等等。 目前我国的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培训以考研机构为主,时间上包括长期和短期,形式上有大班授课、小班授课以及一对一授课等不同形式,公共课和专业课均有课程(专业课限于热门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上不上辅导班以及选择辅导班的何种方式。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QQ群
性 别:
学 位: 哲学博士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称: 副教授
所在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招生学科: 070207光学
  个人简介
  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获得理学学士。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2004年-2009年历任南京邮 电大学理学院助教、讲师。2006年-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任教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长期从 事光电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研究。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A、Optical Engineering、Optik、《中国激光》、《光电子.激光》等重要学术刊物或国际国内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大部分被 SCI、EI检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或公开的专利有11项。目前主要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从事微小型光谱仪技术、太赫兹技术、表面等离子体 生物化学传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超小型高分辨率光谱仪】光谱仪是一种通过获取研究物质光谱信号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重要分析仪器。目前商用的几种光谱仪均普遍存在体积大、价格昂 贵、测量频段窄、分辨率不高等不足,因此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超小型光谱仪就显得很有必要。新开发的光谱仪采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复原光谱,用CCD 作为探测器。仿真结果显示相位调制阵列结构微型光谱仪波长分辨率可达1皮米;光谱测量范围能从紫外到红外;核心部件体积可以小于1立方毫米;并且可采用价 格低廉的材料制作,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表面离子体生物化学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传感器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现有的器件由于采用了大尺寸的光栅和棱镜,占用空间较大。为了 提高系统的集成度,我们开发了超小型、价格低廉、高性能的二维生物化学传感器芯片。它是基于金属纳米孔超强透射原理,通过测量透射光相位检测金属纳米孔周 围的微小折射率变化,其灵敏度可以高达10(-9) RIU。
  【太赫兹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研究半导体表面产生的太赫兹等离子体波在太赫兹领域的应用,包括在通信、传感、检测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利用半导体特性随温度或照射光强变化的特性,制作太赫兹表面等离子体波调制器或开关。
  【均光波导多层光存储器】现有光盘普遍采用二维存储,波导多层存储器通过三维存储提高存储容量。而均光波导多层光存储器通过控制波导散射系数,从而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联系方式
  单位电话:025-83474913
  Email:iamtyang@njupt.edu.cn
性 别:
学 位: 博士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称: 副教授
所在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招生学科: 070207光学
  个人简介
  1999年获吉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获成都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 博士学位,期间师从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樊春海研究员进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毕业后加盟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本人努力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化学与生物传感, 分子探针。具体研究新一代传感材料(荧光共轭聚合物,碳纳米材料等)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的应用。针对国家对疾病早期诊断的需求,重点开展面向 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肿瘤标志物、生化标志物的快速、灵敏检测的新方法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同时也开展用于食品卫生安全和环境毒素现场快速检测 的生物传感新方法。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的光学生物传感领域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建立了基于水溶性聚噻吩构象效应的高灵敏度Hg2+生物传感器和pH驱动的DNA i-motif结构转变比色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纳米金和核酸适体(aptamer)特异性识别探针的高灵敏度Hg2+、K+、ATP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在Advanced Materia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Chemical Communication等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同行引用百余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39次。
  
  现(或曾)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对肿瘤标志物的标记及联合检测研究”, 项目编号21005040,迄止时间2011.1—2013.12,经费19万元,项目负责人,在研。
  2.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水溶性共轭高分子的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编号BK2008452,迄止时间2008.12—2010.12,经费7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3.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于水溶性共轭高分子的乳腺癌相关基因和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编号NY207037,迄止时间2007.12―2009.12,经费5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代表性论文:
  
1. Xingfen Liu,* Lan Ouyang, Yanqin Huang, Xiaomiao Feng, Quli Fan and Wei Huang.*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NA-binding proteins based on a 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 via a target-mediated ?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TMFRET) strategy. Polym. Chem., 2012, 3, 703-709.
  2. Xingfen Liu, Quli Fan, Wei Huang. DNA Biosensors Based on Water-soluble Conjugated Polymer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1, 26, 2154-2164.
  3. Xingfen Liu, Likun Miao, Xu Jiang, Yanwen Ma, Quli Fan, Wei Huang. Highly Sensitive Fluorometric Hg2+ Biosensor with a Mercury(II)-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MSO) Probe and Water-Soluble Graphene Oxide (WSGO)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9(5): 1031–1035, 2011
  4.Lihua Wang, Xingfen Liu, Qing Yang, Quli Fan, Shiping Song, Chunhai Fan, Wei Huang. A Colorimetric Strategy Based on a Water-soluble Conjugated Polymer for Sensing pH-driven Conformational Conversion of DNA i-motif Structur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0, 25, 1838-1842. (并列第一作者)
  5. Likun Miao, Xingfen Liu, Quli Fan, Wei Huang. Detection of Metal Ions Based on Conjugated Fluorescent Polymers.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0, 22, 2298-2312. (通讯作者)
  6. Yanqin Huang, Xingfen Liu, Quli Fan, Lihua Wang, Shiping Song, Lianhui Wang, Chunhai Fan, Wei Huang. Tuning Backbones and Side-chains of 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ptical Signal Amplification of Fluorescent DNA Detection.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9, 24, 2973–2978.
  7. Jiang Li, Shiping Song, Xinfeng Liu, Lihua Wang, Dun Pan, Qing Huang, Yun Zhao, Chunhai Fan. Enzyme-Based Multi-Component Optical Nanoprobes for Sequence-Specific Detection of DNA Hybridiz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08, 20,497-500
  8. Xingfen Liu, Lihua Wang, Juan Zhang, Shiping Song, Shu Wang, Chunhai Fan. Optical detection of mercury (II) in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conjugated polymers and label-free oligonucleotides. Advanced Materials, 2007, 19, 1471-1474
  9. Jing Wang, Lihua Wang, Xingfen Liu, Zhiqiang Liang, Shiping Song, Wenxin Li, Genxi Li, Chunhai Fan. A Gold Nanoparticle-based Aptamer Target Binding Readout for ATP Assay. Advanced Materials, 2007,19 (22), 3943-3946
  10. Lihua Wang, Xingfen Liu, Xiaofang Hu, Shiping Song, Chunhai Fan. Un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a colorimetric probe for potassium DNA aptamers. Chemical Communication, 2006, 3780-3782
  联系方式
  移动电话:13337824081
  单位电话:025-85866396
  Email:iamxfliu@njupt.edu.cn
个人简介
  张磊,男,1980年生,博士学历,现为南京邮电大学讲师。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并于同年8月进入黎明化工研究院 过氧化氢开发部任助理工程师,从事过氧化氢生产工艺改进研究2年。2008年6月于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9月获华东理工大 学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以水热法、电化学、及模板法合成了一系列金属、半导体、无机/有机复合物等纳米材料;探讨了它们的电化学、光电性质及其 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实现了对NADH、H2O2、Cd2+等多种小分子的痕量检测,并成功将纳米等离子激元光谱技术应用于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代谢抑制 过程的实时监测。先后在Angew.Chem.Int.Ed.、Chem. Soc.Rev.、 Chem.Comm.、J. Mater.Chem.、Anal.Chem.、Bioelectro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20余篇,他引13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47次。目前研究 领域主要涉及纳米复合材料、生物电化学、生物医学传感与成像技术、纳米界面及微区等离子激元(SPR)生物传感。
  研究项目:
  
1.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pH调控抗癌药物运载与释放过程的纳米等离子实时光学探针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2月,7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2.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纳米等离子体光谱技术的肺癌标志物生物传感器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2月,5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3.江苏省教育厅省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肿瘤标志物MicroRNA的纳米等离子激元光学探针研究”,2012年10月-2014年10月,3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纳米等离子激元光学探针监测药物载体的智能释放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2月,29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主要成果:
  
1.Lei Zhang, Yang Li, Da-Wei Li, Chao Jing, Xiaoyuan Chen, Min Lv, Qing Huang, Yi-Tao Long, Itamar Willner."Single Gold Nanoparticles as Real-Time Optical Probes for the Detection of NADH-Dependent Intracellular Metabolic Enzymatic Pathway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 50(30): 6789-6792.IF: 12.730
  2.Yang Li, Chao Jing, Lei Zhang, Yi-Tao Long."Resonance scattering particles as biological nanosensors in vitro and in vivo."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12, 41(2): 632-642.IF: 26.585
  Lei Zhang, Dan-Bi Tian, Jun-Jie Zhu."Direct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chemical catalysis of myoglobin–TiO2 co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electrode." Bioelectrochemistry.2008, 74(1): 157-163.IF: 3.520
  4.Lei Zhang, Da-Wei Li, Wei Song, Lei Shi, Yang Li, Yi-Tao Long: "High Sensitive On-Site Cadmium Sensor Based on AuNPs Amalgam Modified 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s".Sensors Journal, IEEE.2010, 10(10):1583-1588.IF: 1.473
  5.Lei Zhang, Yang Li, Li Zhang, Da-Wei Li, Dimitre Karpuzov, Yi-Tao Long: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NADH on Graphene Oxide an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Modified Screen-Printed Electrod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2011, 6: 819 - 829.IF: 2.808
  6.Lei Zhang, Dan-Bi Tian, Jun-Jie Zhu."Third generation biosensor based on myoglobin- TiO2/MWCNTs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 19(8): 965-968.IF: 0.775
  7.Lei Zhang, Lei Shi, Wei Song, Yi-Tao Long.(2010) Immobilization of Myoglobin with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MWCNTs on Screen-Printed Electrode: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H2O2, in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and Systems (eds S.Mathur, H.Shen and M.Singh), John Wiley & Sons, Inc., Hoboken, NJ, USA. DOI: 10.1002/ 9780470909812.ch8.SCI著作部分章节
  8.Jian-Jun Miao, Gui-Fen Jie, Yu-Ping Chen, Lei Zhang, Li-Ping Jiang, Jun-Jie Zhu."Synthesis of novel chalcogenide ‘lifebelts’ and their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08, (32): 3762.IF: 5.787
  9.Xiaomei Lu, Rongcui Jiang, Quli Fan, Lei Zhang, Hongmin Zhang, Minhua Yang, Yanwen Ma, Lianhui Wang, and Wei Huang, “Fluorescent-Magnetic Poly(Poly(Ethyleneglycol)Monomethacrylate)-Grafted Fe3O4 Nanoparticles from Post-Atom-Transfer-Radical-Polymerization Modification: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Cellular Uptake and Imag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2 (2012), 6965-6973.IF: 5.101
  10.Chao Jing, Zhen Gu, Yi-Lun Ying, Da-Wei Li, Lei Zhang, Yi-Tao Long, “Chrominance to Dimension: A Real-Time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Size of Single Gold Nanoparticles”, Analytical Chemistry, 84 (2012), 4284-4291.IF: 5.874
  11.Wenjun Wu, Xingdong Xu, Haibo Yang, Jianli Hua, Xiaoyu Zhang, Lei Zhang, Yitao Long, He Tian."D-pi-M-pi-A structured platinum acetylide sensitizer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1, 21(29): 10666-10671.IF: 5.101
  12.Wen-Jun Wu, Jia-Bao Yang, Jian-Li Hua, Jin Tang, Lei Zhang, Yi-Tao Long, He Tian: "Efficient and stabl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phenothiazine sensitizers with thiophene unit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0, 20(9):1772-1779.IF: 5.101
  13.Wen-Jun Wu, Jing Li, Fu-Ling Guo, Lei Zhang, Yi-Tao Long, Jian-Li Hua: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 quasi-solid-state fluoranthene dyes-sensitized solar cells".Renewable Energy.2010, 35(8):1724-1728.IF: 2.580
  14.Nan Hao, Hui Li, Yitao long, Lei Zhang, Xirui Zhao, Danke Xu, Hong-Yuan Chen."An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ing method based on silver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 656(1-2): 50-54.IF: 2.733
  15.Wei Song, Lei Zhang, Lei Shi, Da-Wei Li, Yang Li, Yi-Tao Long: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admium(II), lead(II) and copper(II) by using a screen-printed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mercury nano-droplets". Microchimica Acta.2010, 169(3-4):321-326.IF: 2.578
  16.马伟, 张磊, 宋伟, 田丹碧, “纳米材料在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1, 47, 107-113.
  17.宋伟, 张磊, 石磊, 李大伟, 龙亿涛: "纳米金修饰丝网印刷电极检测水中对苯二酚".环境化学, 2010, 29(1):132-136.
  
  会议论文:
  
1.Yi-Tao Long, Lei Zhang, Yang Li.In-situ monitoring the growth process of Au@Cu core-shell nanoparticle: A NADH and Alcohol plasmonic nanosensor based on single gold nanoparticle.The 1st Annual World Congress of Nanomedicine (Nanomedicine 2010).Beijing, China.(口头报告)
  2.Lei Zhang, Wei Song, Lei Shi, Jei Liang, Yi-Tao Long (2009).Detection of Trace Heavy Metal Ions with Nano-Gold Amalgam Modified 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s.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2th ISEC).P.E.WANG.Changcun, China: 131.(墙报)
  3.Lei Zhang, Xiu-wen Wang, Qing Liu, Yang Li, Yi-Tao Long.Electrocatalysis oxidation of NADH on graphene oxide modified 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 20th Anniversary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 BIOSENSORS 2010.P.A.P.F. Turner.Glasgow, UK.(口头报告)
  4.Lei Zhang.A plasmonic nano-biosensor: Real-time optical probes for the detection of NADH-dependent intracellular metabolic enzymatic pathways. Sino-Singapore Bilateral Workshop on Advanced Nanomaterials (S2WAN 2011), Nanjing, China. 2011/11/17.(口头报告)
  联系方式
  移动电话:18951650396
  单位电话:025-85866332
  Email:iamlzhang@njupt.edu.cn
 个人简介
  唐超,男, 四川仁寿人,1975年生,现任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副教授。2003年7月于四川大学获高分子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于复旦大学获有 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参与创建并工作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继续从事有机体系的光电磁现象与谱学方法的研究工作。 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和新加坡Nanofrontier公司从事导纳谱的技术开发工作。2008年作为主要参 与人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包括:用谱学方法研究有机体系的光电现象,用于有机和生物体系动态研究的动态谱学仪器的研制,有机和聚合物半导体高纯化仪器的研制与纯化工艺。
  
  初步的研究结果在Organic Electronic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和Journal of PhysicsD: Applied Physics等知名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4项(其中已授权6项)。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南京邮电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
  单位电话:025-85866332
  Email:iamctang@njupt.edu.cn
个人简介
  张新稳 博士,硕士生导师。
  2004年进入西北大学光子学与光电技术研究所学习,2007年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2007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习,2010年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2010年—至今任教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主要从事有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高效稳定的白光照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溶液过程制备OLED器件及其稳定性;OLED器件中的电极界面修饰;有机太阳能电池(OPV)。
  
  主要成果:
  
主 要从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和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等光电子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973)、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校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年来先后在Organic Electron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Display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等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学术论文:
  
[1]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Bo Jiao, Dawei Wang, Xun Hou, Wei Huang. Influence of the organic/organic interface on the stability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Displays. (2012), (submitted).
  [2] Xinwen Zhang, Qi Hu. Stability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Acta Physica Sinica. (2012), (in press).
  [3]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Bo Jiao, Dongdong Wang, Dawei Wang, Xun Hou.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 solution-processed small molecular emitting layer. Displays. 2012, 33 (3): 129-132.
  [4]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Bo Jiao, Dongdong Wang, Dawei Wang, Xun Hou, Wei Huang. Solution processe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mixed-host structures.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12, 132 (3): 697-701.
  [5]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Dongdong Wang, Dawei Wang, Xun Hou.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a solution-processed hole-injecting layer (vol 255, pg 7970, 2009).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0, 256 (11): 3702-3703.
  [6]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Dawei Wang, Dongdong Wang, Runlin He, Xun Hou. Solution processed p-doped hole-transport lay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0, 256 (14): 4468-4472.
  [7]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Dongdong Wang, Dawei Wang, Xun Hou. Effects of Dilution and Charge Trapp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Light-Emitting Diode of Poly(9-vinylcarbazole) Doped with Poly[2-methoxy-5- (2`-ethyl hexyloxy)–1,4-phenylene vinylen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0, 117 (2): 1213-1217.
  [8] Xinwen Zhang, Zhaoxin Wu, Dongdong Wang, Dawei Wang, Xun Hou.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a solution processed hole injecting layer.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9, 255 (18): 7970-7973.
  [9] Zhang Xinwen, Wu Zhaoxin, Ren Zhaoyu, Hou Xun. Deposition of Organic Thin Film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dvanced Display. 2007, 74: 40-47.
  [10] Xiaolong Yang, Yongbiao Zhao, Xinwen Zhang, et al. Thiazole-based metallophosphors of iridium with balanced carrier injection/transporting features and their two-colour WOLEDs fabricated by both vacuum deposition and solution processing-vacuum deposition hybrid strate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 7136-7148.
  [11] Dongdong Wang, Zhaoxin Wu, Xinwen Zhang, Bo Jiao, Shixiong Liang, Dawei Wang, Runlin He, Xun Hou. Solution-processed organic films of multiple small-molecules and 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0, 11 (4): 641-648.
  [12] Dongdong Wang, Zhaoxin Wu, Xinwen Zhang, Dawei Wang, Xun Hou. Solution -processed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small-molecule materials.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10, 130 (2): 321-325.
  [13] Wenwen Zhang, Zhaoxin Wu, Xinwen Zhang, Shixiong Liang , Bo Jiao, Xun Hou, Dependence of the stability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n driving mod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21): 2210-2214.
  [14] Dongdong Wang, Zhaoxin Wu, Xinwen Zhang, Bo Jiao, Dawei Wang, Xun Hou,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abricated by spin-coating molecular mixed ho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10): 986-991.
  [15] Wenwen Zhang, Zhaoxin Wu, Xinwen Zhang, Shixiong Liang , Bo Jiao, Xun Hou, Influence of driving mode on the operation stability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ptoelectronics and Advanced Materials-Rapid Communications. 2010, 4(9):1379-1383.
  [16] Wenwen Zhang, Zhaoxin Wu, Shixiong Liang , Bo Jiao, Xinwen Zhang, Dawei Wang, Xun Hou, Zhijian Chen, Qihuang Gong. Study on scalable coulombic degradation for estimating the lifetime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2011, 44 (15): 155103.
  [17] Lin He, Junfeng Liu, Zhaoxin Wu, Dongdong Wang, Shixiong Liang, Xinwen Zhang, Bo Jiao, Dawei Wang and Xun Hou, Solution-processed small molecule thin films and their light-emitting devices. Thin Solid Films. 2010, 518 (14): 3886-3890.
  
  发明专利:
  
[1] 一种有机小分子空穴注入层及其电致发光器件,专利号:ZL200810150672.5
  [2] 一种湿法制备的P-型掺杂有机薄膜及具有此薄膜的电致发光器件,专利申请号:200810071464.6,公开号:CN101635332
  [3] 一种有机小分子多掺杂发光层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0910165859.7,公开号:CN101645490
  [4] 一种湿法制备的小分子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专利申请号:200910110894.9,公开号:CN101777626A
  
  联系方式
  单位电话:025-85866396
  Email:iamxwzhang@njupt.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邮电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 材料学
02 材料物理与化学
03 有机光电材料
04 能源纳米材料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09 大学化学
822 材料科学基础
(④为 2 选 1)
备  注: 复试科目:材料科学基础
综合化学(2 选 1)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拟招收全日制 340 人
个人简介
  傅妮娜,女,汉族,1979年7月出生,湖南衡阳人。博士,硕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南京市文苑路9号 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
  电话:+86-25-85866396
  Email:iamnnfu@njupt.edu.cn
  
  个人简历
  
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5月进入南京邮电大学工作。
  
  教学培养
  
承担本科生《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和《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
  
  主要学术成绩
  
在Electrophoresis、Langmuir等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1.新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分析检测应用;
  2.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检测新方法及应用;
  
  主要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水溶性共轭聚合物传感阵列构建及在癌症标志物蛋白检测中的应用(编号:51103074),起止日期:2012.1-2014.12,25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2、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阵列传感器研制及生物检测应用”(编号:08KJD150015),2009.1-2010.12,1万,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3、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金项目“共轭聚合物传感材料制备和生物检测应用”(编号:NY207036),2008.1-2009.12,5万,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荧光性质的水溶性聚合物/磁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生物检测应用”(编号:20874048),2009. 1-2011. 12,32万,主要参与人,在研。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水溶性共轭高分子/DNA超分子体系DNA拓扑及其在生物传感上的应用”(编号:20804018),2009. 1-2011. 12,18万,主要参与人,在研。
  
  代表性论文
  
1、Fu Ni-Na, Wang Hong, Zhang Hua-Shan, Rapid analysis of phosphoamino acids from phosvitin by near-infrared cyanine 1-(ε-succinimydyl-hexanoate)-1'-methyl- 3,3,3',3'-tetramethyl- indocarbocyanine-5,5'- disulfonate potassium derivatization and polyacrylamide-coat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 ELECTROPHORESIS, 2011, 32(6-7), 712-719.
  2、Fu Ni-Na, Zhang Hua-Shan, Ma Ming, Wang Hong, Quantification of polyamines in human erythrocytes using a new near infrared cyanine 1-(ε-succinimydyl- hexanoate)-1'-meth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5,5'-disulfonate potassium with CE-LIF detection, ELECTROPHORESIS, 2007, 28(5), 822-829.
  3、傅妮娜, 赵保敏, 汪联辉, 黄维, 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蛋白质荧光传感器,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8, 28(1), 70-76.
  4、傅妮娜, 王红, 张华山, 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分析科学学报, 2008, 24(2), 233-239.
  5、Zhao Bao-Min, Fu Ni-Na, Xie Ling-Hai, Wang Lian-Hui, Huang Wei, Facile synthesis of novel nonplanar arylamine-centered oligofluorenes based on complicated 9,9-diarylfluorene building blocks by Friedel-Crafts reaction, Chem. Lett., 2008, 37(6), 622-623.
  6、Huang Yan-Qin, Fan,, Qu-Li, Liu,Xing-Fen, Fu Ni-Na, Huang and Wei, Solvent- and pH-Induced Self-Assembly of Cationic Meta-Linked Poly(phenylene ethynylene): Effects of Helix Formation on Amplifie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nd Fo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Langmuir, 2010, 26 (24), 19120–19128.

  联系方式
  单位电话:025-85866396
  Email:iamnnfu@njupt.edu.cn
性 别:
学 位: 理学博士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所在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招生学科: 0803Z2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
  个人简介
  本人2004年9月获得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至2011年在日本国家高级产业和科学技术综合研究所精密有机制备小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 作,期间获得JSPS奖学金,主要从事有机硅配体的设计、合成,含硅-过渡金属键有机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和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相 继建立了若干含硅过渡金属化合物体系,其中首次报道了含有Pd(V)中心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杂志上。2012 年进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新型有机硅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功能性配位化合物的组装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本人在功能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表征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有机硅化学、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分子磁体及晶体工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共发表SC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18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等项目。从事有机硅烷配体的设计、合成、含有硅-过渡金属键有机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和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采取芳基等π型取代基官能团化, 含有多个活性硅氢键, 且具有较强螯合能力的低位阻芳香族硅烷(多硅氢配体)来稳定金属中心, 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相继建立了若干含硅过渡金属化合物体系, 实现了含有不同数目硅-金属键(即不同价态), 尤其是高价态的过渡金属多硅烷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进而研究了所得目标产物的性质, 催化性能及其构效关系, 成功合成并分离得到了第一例含有Pd (V) 中心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这一研究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IF:11.46)上发表。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有机硅及其高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 新的有机硅小分子和聚合物结构体系与光电物理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发展新的光电功能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具有新结构的产品应用于有机光电器件方面的研究则将对有机光电子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IF:11.46)、Organometallics、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Inorg. Chem.、Chem. Eur. J.、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Inorg. Chem. Commun.等SCI国际著名刊物上。
  联系方式
  单位电话:025-85866336
  Email:iamyhli@njupt.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邮电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材料学(02)材料物理与化学(03)有机光电材料(04)能源纳米材料
招生人数: 2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9)大学化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2)材料科学基础
备  注: 本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最终接收推免生人数以实际录取为准。拟招生人数受国家最终下达计划数和实际接收推免生人数影响,以最终录取人数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
  个人简介
  张宏梅,女,硕士生导师。于2006年在吉林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6年被聘为吉林大学通信学院副教授,2007年至 2011年期间先后在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研究工作(research fellow)。2011年12月被南京邮电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校长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器件物理的研究工作,尤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器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其有机半导体的电输运与光电过程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 工作。特别是提出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电荷产生层制备出了高效率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制备出了光谱角度无关的微腔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简单的薄金属铝的 氧化等处理,使制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了20%。
  
  截止2012年2月,在有机光电领域在国际期刊如Appl. Phys., Lett..、Organic Electronic、J. Mater. Chem 等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的成果获国内外专家认同,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自2005年,主持承担过吉林省科委自然基金、吉林大学校内基金、教育部的博士后奖励基金等项目,科技部“973”项目(2003CB314703)的研 究骨干,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岸合作项目“高效率长寿命OLED的材料、界面与器件结构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参加过香港研究基金会项目,新加坡 教育部、新加坡科技部A*STAR项、新加坡国家研究资助局等项目。
  2012年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联系方式
  单位电话:85866332
  Email:iamhmzhang@njupt.edu.cn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77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重点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以及各种材料制备和控制等应用技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高校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各具特色、队伍稳定,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与理学研究生。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各层次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发表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7部;研究与开发经费2294余万元。

专业点分布

沈阳大学 江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为例
利用德国合作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企业和行业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紧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掌握本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硕导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15名教师前往德国访学,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雅德大学及英、美等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J. Power Sour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人次。实验室面积11 000 m2,拥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总值4650万,建有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领衔“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暨合肥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根据《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与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新材料与新能源将是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本学科在膜材料、减摩耐磨材料、电池材料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新材料”“材料学”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方向涉及“膜材料与膜过程”与“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学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与“减摩耐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涉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0773J1光电信息材料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材料     专业代码:0773J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6理学院
专业名称 0773J1 光电信息材料
研究方向 (01)激光物理技术与非线性光学(02)激光功能材料的应用(03)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04)分子反应动力学
初试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数学基础(921)光学(92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系所代码 系所名称 学位类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方向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招生规模177(学术型120、专业学位57),拟接收推免生115(以最终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或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理工科各专业均可以报考。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材料学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材料加工工程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材料力学或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1 不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2 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

考试科目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腐蚀与防护
0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在新能中的应用
03石油新型合金
04功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
05 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
06新能源材料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60 材料科学基础或862 物理化学(工)或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