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参考书目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北师范大学报录比、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群、西北师范大学学姐、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西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西北师范大学排名、西北师范大学保研、西北师范大学公众号、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参考书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参考书目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是考生获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考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考研招生计划、考试计划、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考试政策、报录比、录取名单、复试名单、复试分数线、推免政策等等内容,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考生进行考研的信息主要来源,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生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参考书目
一、学科概况
历史学是西北师范大学设置最早的学科之一,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创建于1902年,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陆懋德、杨向奎、徐炳昶、丁易、何乐夫、邹豹君、张舜徽、王树民等先生曾先后在本系任教或讲学。50年代以来,金宝祥、金少英、许重远、萨师炯等专家学者先后在本系任教。
中国史学科依托专门史和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点在2007年顺利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二、教师队伍
中国史学位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术队伍整体实力强。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2人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显示出较强的学术潜力。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为甘肃省教学团队,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博士点带头人田澍,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历史学会会长。为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带头人,中国古代史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2018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胡小鹏教授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在蒙元史、西北民族史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主持“晚清至民国时期甘青藏区社会群体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亚五国多元文化教育与西北地区民族教育比较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出版《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西北边疆民族研究:政策与法律》、《西北少数民族史教程》等专著4部。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元代“色目人”与二等人制》等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尚季芳教授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毒品宣讲教育”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与社会、西北近现代开发史。近年来,围绕毒品与近现代西北社会关系的研究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民国时期甘肃毒品危害与禁毒研究》(入选高校社科文库),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0余项,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三个学科研究方向负责人为田澍教授、胡小鹏教授、尚季芳教授,分别在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民族史与边疆治理研究、西北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

三、科学研究
出版专著。近年来,学位点教师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专著23部,如田澍的《丝绸之路研究:交通与文化》与《正德十六年:“大礼议”与嘉隆万改革》,张嵘的《传统、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李建国的《近现代西北社会研究:历史与变迁》,黄兆宏的《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研究》等。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教材3部,胡小鹏《的西北少数民族史教程》,李清凌的《中国文化史(第二版)》与田澍的《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科研项目。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省部级和国家项目25项,总经费达860余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史研究(17ZDA1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北抗战大后方文献资料整理研究(16AZD037)》是最有代表性的项目。2017年田澍教授承担兰州市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兰州通史》编纂,经费400万元。
发表论文。近年来,在历史学权威期刊《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了论文9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田澍的《国家安全视阈下的明代绿洲丝绸之路》(《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4期)、何玉红的《中兴形象的构建:光武故事与宋高宗政治》(《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4期)等。五年内,有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田澍《概念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田澍《嘉隆万改革视野下的海瑞——对海瑞历史地位的重新诠释》、田澍《皇权视阈下的张璁与张居正》、胡小鹏《元代“色目人”与二等人制》、何玉红《岳飞崇祀与抗战宣传》),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科研获奖。近年,获各类科研获奖16项。其中田澍《正德十六年——“大礼议”与嘉隆万改革》2015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7项。

四、研究平台与基地
 中国史博士学位点学术研究平台数量多,级别高,在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与研究基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五、学术训练和交流
近年来,学位点围绕三个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举办13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学和交流,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如2016年9月,与中国地方志学会联合主办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与地方志创新学术研讨会,2015年9月与《中国史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实践与经验”高层论坛,2017年9月,与《历史教学》《史学集刊》联合主办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大后方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等。

六、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中国史学位点在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民族历史与边疆治理研究、西北抗战大后方研究三个方向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1.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
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研究有机结合,将中国史基础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需要展开研究,在丝绸之路研究和西北史地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标志性成果有甘肃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甘肃省华夏文明之源例证研究》、论文《国家安全视阈下的明代绿洲丝绸之路》《概念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等。
2.西北民族历史与边疆治理研究
在民族史研究中,突出西北民族史与西北边疆治理的结合,围绕三个主题开展研究:一是依据传世文献开展西北民族史研究,二是从政策、法律角度进行西北民族与边疆治理互动关系研究,三是立足田野调查等对西北民族经济与宗教文化的研究。注重从文献出发,研究西北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揭示民族交融规律等,探索民族关系在西北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标志性成果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萨克问题与清代西北边疆安全研究》以及《西北边疆民族研究:政策与法律》等论著。
3.西北抗战大后方研究
该方向基于中国近现代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研究:一是对西北抗战大后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数据库建设;二是从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出发加强对陕甘宁边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环境、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在基于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加大田野和口述调研,跟踪前沿理论和方法,力求整体推进西北史研究。标志性成果有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西北抗战大后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西北地区商贸经济及对当地社会发展影响问题研究》以及《近现代西北社会研究》等论著。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3)
 
 
 
 
 
 
 
 
 
 
 
 
学院名称(盖章):        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20年9月9日    
 
 
 
 
 
 
 
 
 
 
 
《中国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3)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二、考核评价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对一些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对既有知识进行有效迅速的归纳总结,提取知识要点,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基础上,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节 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第一节 秦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第三节 秦末农民起义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第一节  东汉前期政治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
第三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第五节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  三国鼎立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和生活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三节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第五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第七节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第八节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第九节 南宋的灭亡
第十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一节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三节 第三节 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第四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五节 第五节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节 第六节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
第三节 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第四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第五节 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第六节 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第十六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 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第十七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第二节 天京定都后的主要措施第十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节 沙俄对我国的领土侵略  第十九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第一节 天京变乱和重振朝纲第二节 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军的联合绞杀第二十章  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节 中国民间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十一章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节 边疆危机第二节 中法战争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十二章  戊戌变法运动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第二节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第二十三章  义和团运动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第二节 义和团的兴起及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第三节 义和团失败及《辛丑条约》的定立第二十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第一节 清政府的进一步卖办化及帝国主义的侵略第二节 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及领导的爱国斗争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第二十五章  辛亥革命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来临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失败第二十六章  北洋军阀统治第一节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败亡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第三节 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第二十七章 五四运动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二十八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一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内的政治与经济第二节 国内各派的政治主张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人民的革命运动第四节 1921~1923年间的文化思想领域第二十九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第三节  北伐战争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十章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第三节 革命势力的发展和扩大第三十一章  日本侵略东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和日本侵略的深入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衰退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第三十二章  华北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第三节   西安事变第三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三十四章  和平民主与内战专制的较量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第三节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第三十五章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第二节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崩溃
考试参考书目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版。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中国史 [06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19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中国史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历史地理学
02敦煌学
03简牍学
05先秦秦汉史
06魏晋南北朝史
07隋唐史
08宋元史
09明清史
10中国近代史
11中国现代史
12民族史及宗教史
招生人数: 3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选一
③643中国史综合
备  注: 复试科目:中国古代史943
中国史 [06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中国史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历史地理学(02)敦煌学
(03)简牍学
(05)先秦秦汉史
(06)魏晋南北朝史
(07)隋唐史
(08)宋元史
(09)明清史
(10)中国近代史
(11)中国现代史
(12)民族史及宗教史
招生人数: 3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3)历史学基础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13)历史学基础
④(--)无
备  注:
中国史 [06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19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敦煌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中国史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 敦煌学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选一
③643中国史综合
备  注: 复试科目:中国古代史943

中国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或专业代码:060200 )
一、学科概况
中国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旨在对中国自原始社会以来至现在的历史变迁大势做综合性研究。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献、历史档案、文献资料等的整理,探研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演进、经济变迁、文化发展、民族融合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中国史研究是保护中国悠久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亦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
中国史是西北师范大学设置最早的学科之一,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起始于1902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陆懋德、杨向奎、徐炳昶、丁易、何乐夫、张舜徽、王树民等先生曾先后在本系任教或讲学。50年代以来,金宝祥、金少英、许重远、萨师炯等专家学者先后在本系任教。西北师范大学现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历史学为国家特色专业,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为省部共建创新基地和平台。
二、培养目标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理论和中外史学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清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3.原则上掌握1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并能用外语写出论文摘要。
三、考生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本学科所需其它相关(近)学科知识
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世界史、社会学、人类学等。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导师组成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硕士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1个月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辅以教师讲授。要求在校期间精读经典文献、主流文献、前沿文献、特色文献等至少50部(本)左右,针对每部书撰写5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并进行课堂交流。课堂上授课教师组织讨论,展开点评与总结讲授。
自主学习:在指导教师带领下,选择一定的研究范围和专一的研究对象进行专门的学习,通过史料搜集、学术史梳理、理论知识阅读、单篇论文撰写等,形成明确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国史研究能力。
学术活动:广泛参与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不少于20次。至少正式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或为本科生做一次学术报告。
六、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专业基础扎实、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允许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应从严要求,其完成成果数量至少是正常毕业生基本要求的2倍。
七、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3.中国专门史
4.中国历史地理学
5.中国历史文献学
八、学分要求
中国史学科研究生须修满35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不少于28学分。其他培养环节(包括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学术课题的研究、学术讲座或报告、中期考核、开题报告、校外学习或交流经历、预答辩、专业实践等)计2学分,其中参加学术讲座(报告)不得少于20次计1学分,参加专业实践计1学分。专业实践包括科研实践(参与导师课题、完成自主申报科研项目)、教学实践(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协助导师开展教学工作)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田野调查)。
申请硕士学位,必须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研究生课程须在两年内修完。
十、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选题一般应具有前沿性、原创性。文献综述应在大量阅读、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规范撰写,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归纳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力求具有一定的创新。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原则上要求在第三学期确定选题并做开题报告,第六学期完成论文写作。论文字数不少于5万字。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相关专业出版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本专业学术论文,方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需通过学生申请、导师审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方能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应有一名校外专家。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国史     专业代码:060200     门类/类别:历史学     学科/类别:中国史

专业介绍

宁波大学为例
中国史一级学科学位点下设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东亚史五个研究方向。其中,专门史为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科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在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充分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相关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的主要学术力量。同时,本学科还拥有“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浙东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社科重点基地)和“宁波市民国文化研究基地”三个研究平台,本专业所属的“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
本学科现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1名。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五个二级点带头人分别是钱茂伟教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王万盈教授(中国古代史)、陈君静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张伟教授(专门史)、龚缨晏教授(东亚史)。
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力求深层次、多视角地探究中国及相关区域历史,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0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省、市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浙江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宁波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本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研究尤其是明代史学研究,处于全国前沿位置,而中国方志学史研究则在全国其他高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
该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学位点负责人钱茂伟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为钱茂伟教授、唐燮军副教授、沈松平副教授。钱茂伟教授涉及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多个方面,近年主要关注公众史学研究,唐燮军副教授擅长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沈松平副教授侧重中国方志学史研究。
近年来,本学位点相关成员先后在《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文献》、《文学遗产》、《中国地方志》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史学理论;②中国史学史;③中国方志学史。
(2)专门史
专门史为浙江省重点学科,重点研究中国中部沿海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为当代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近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100篇,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近10项,获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学位点负责人张伟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浙东学术史、海洋文化史研究,现担任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大学浙东文化与海外华人研究院院长。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是张伟教授(区域文化研究)、李小红副教授(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谷雪梅副教授(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区域社会变迁;②区域文化史;③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3)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致力于吸收和借鉴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力求深层次、多视角探赜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和海洋经济文化史多个方面。近年来,本学位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余项,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该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学位点负责人王万盈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分别是王万盈教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邢舒绪副教授(宋元史)、贾庆军副教授(明清史)。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②宋元史;③明清史。
(4)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力求深层次、多视角地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进,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海外中国学、民国史、近代宁波商帮等诸多领域,颇具研究特色和实力。
该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学科带头人陈君静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分别是王瑞成教授(近代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陈君静教授(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孙善根研究员(民国史)。
近年来,在《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②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③民国史。
(5)东亚史
东亚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东亚交通史、东亚文化史、日本史等诸多领域。
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历史学学科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分别是龚缨晏教授(东亚交通史)、刘恒武教授(日本史)、周莉萍副教授(东亚文化史)。
近年来,先后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化》(日本)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哲社规划课题6项),研究成果有多项获教育部、省、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获教育部高校人文成果二等奖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东亚交通史;②日本史;③东亚文化史。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温州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 中山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602 中国史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8 所,本次参评4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2 10246 复旦大学 A+
3 10001 北京大学 A
4 10284 南京大学 A
5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6 10055 南开大学 A-
7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A-
8 10558 中山大学 A-
9 10003 清华大学 B+
10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11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12 10384 厦门大学 B+
13 10422 山东大学 B+
14 10486 武汉大学 B+
15 10610 四川大学 B+
16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7 10183 吉林大学 B
18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9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20 10559 暨南大学 B
21 10635 西南大学 B
22 10673 云南大学 B
23 10697 西北大学 B
24 10730 兰州大学 B
25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B-
26 10075 河北大学 B-
27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28 10335 浙江大学 B-
29 10459 郑州大学 B-
30 10475 河南大学 B-
31 10532 湖南大学 B-
32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33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34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35 10108 山西大学 C+
36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37 10280 上海大学 C+
38 10285 苏州大学 C+
39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40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
41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C+
42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C
4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44 10357 安徽大学 C
45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C
46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C
47 10512 湖北大学 C
48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49 11117 扬州大学 C
50 10140 辽宁大学 C-
51 10203 吉林师范大学 C-
52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53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54 10403 南昌大学 C-
55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C-
56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C-
57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中国史研究生考试科目: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仁教育的林老师推荐的以上历史学考研参考书主要几点原因:
1、与考试大纲的基本吻合。以上所推荐的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基本上与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包含了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比如“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这个考点,对应在北师大晁福林老师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当然,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有一些所谓超纲的知识点,这里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书籍,拓展知识面,另外,在博仁的辅导班上,老师也会介绍相关的历史常识。
2、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从这9本书的编写来看,编写结构合理,知识点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框架突出。比如高教版世界史六卷本来说,写的也挺好的,但是编写的比较有深度,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看这套书是有一定难度的。
3、参考书的观点代表了历史学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很多考生看了其他参考书,有些观点是不一样,让考生很棘手,特别是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答哪个观点。推荐历史基础参考书,代表了历史学的主流观点,考生可以以这些观点为主,进行答题。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历史书的时候,买一本地区,边看书边看地图,通过地图的直观性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世界史部分,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能够更容易理解世界史的知识点。
 
中国史考研参考书:
第一套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做为全国师范类教育内的排头兵,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参考教材: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力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中国史研究生就业方向:
1、中小学校: 小学教育 初中 历史与社会教师 高中 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坚定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