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青岛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青岛科技大学报录比、青岛科技大学考研群、青岛科技大学学姐微信、青岛科技大学考研真题、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目录、青岛科技大学排名、青岛科技大学保研、青岛科技大学公众号、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青岛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青岛科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相比于考研,了解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更加苛刻,成绩要求是最基本的,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基本筛掉了90%的人,然后10%的优秀同学开始竞争,每年保研项目开启,大家都比较关心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有没有变化,一般来说,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都有自己的保研条件,但是通过往年的信息都能做一个大概的猜测,每当一个保研项目开启后,同学们第一个关注的就是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够不够资格保研,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所或者选择考研,而获取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最准确的方法就是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可能会刷掉一些想要保研的同学,但是也不要灰心,自己仍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想要快速了解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可以通过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信息网查询,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想要稳上岸,就一定要准确查询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公布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条件
导师姓名 张永恒  
  性别
  年龄 38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后
  所属院系 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
  导师类别 材料与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主任
  招生专业 材料与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硕士, 应用化学博士
  研究方向 结构与工程陶瓷加工与性能,纳米材料,催化化学
  联系方式   , 0532-84022814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1986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5年10月获得芬兰坦佩雷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 12月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1月回国到青岛科技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氧化铝,氮化铝,碳化硅,氮化硅等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的研究。在多孔结构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成功研究出陶瓷粉体新的分散方法和具有世界领先的多孔陶瓷制备方法。在氮化铝材料水化机理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方面也做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世界瞩目的成果。目前主要从事柴油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和陶瓷滤烟器的研究. 有13篇论文被SCI收录。国际著名材料期刊“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审稿人.
  在研项目:
  1.用于柴油机尾气净化纳米稀土催化剂开发研究,青岛市科技局资助。
  2.陶瓷膜的研究与应用,青岛市科技局资助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学
2015-10-19 16:08  
 
材料学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2011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教学、科研、专业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工程纳米电介质的制备、结构、性能关系研究,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激光陶瓷的制备与应用,聚合物高性能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橡塑材料合成与分子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本学科覆盖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本学科已拥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青岛市纳米技术实验室”及“山东省纳米材料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及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60%。实验室面积2100余M2,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拥有许多先进的、进口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如场发射扫描电镜、综合热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满足本学科领域有关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为本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实验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科研学术队伍。鼓励人才交流,建立访问学者制度,积极推动创新团队建设。
 
 
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级项目及中石化、中石油横向课题共10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0年)、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2000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4年),省部级奖励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250余篇。
 
 
开展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新材料示范工程项目“高性能聚合物格栅工程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高强度、高模量、抗老化、耐腐蚀、低蠕变等优越的性能的工程材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英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奥运水上中心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并批量出口至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对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和加工工艺的研究,开发成功粉煤灰、废旧聚烯烃等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开拓了新的技术领域,所开发的可循环复合材料制品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13号线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项目技术产业化被列入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专项,相关科技成果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学科在学术交流方面,建立了定期的专家论坛制度,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定期人员互访。五年来,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60余人次,提交学术论文100余篇。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包括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业催化、无机化学、材料工程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材料学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菁英”培养计划(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培养)以及青岛科技大学“英才”培养计划。
 
学院拥有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纳米材料行业中心、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全国纳米行业检测中心,以及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和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材料学学科。
 
材料物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新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或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具有理科素质及工科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深造:
 
本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所属学科是山东省重点特色学科,毕业生可在材料、机械、化工、石油化工、新能源、信息、生物、冶金、军事等领域从事新材料的科学研究、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材料器件以及材料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成绩优秀者可以免试在本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本专业考研率一直稳定在40-55%,其中很多学生进入中科院各研究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
 
专业咨询邮箱:bxwang@qust.edu.cn
 
材料化学
 
培养目标: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前沿领域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具有开拓型、前瞻性、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就业深造:
 
本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所属学科是山东省重点特色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成为本科、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基地。毕业生可在材料与化学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贸易销售及管理工作;所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多年来,本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稳定在40-60%,其中多数进入中科院、国内名牌大学或者出国深造。
 
专业咨询邮箱:htzhu1970@qust.edu.cn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协调发展,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形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具备:
  (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理论,理解和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工具在从业领域成功地开展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选材、性能检测与评价、结构表征、工艺开发及复杂工程问题的判断、分析和解决等工作,具有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经济决策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国际化视野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熟悉国家标准、行业法律法规,具有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接受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检测分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改善材料性能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专业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设计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科前沿、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0. 沟通:能够就无机非金属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评估和管理环节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就业深造:
 
本学科专业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近年来本专业考研率稳定在4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生毕业后,可在信息材料、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能源等工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到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国内外有关企业、商贸部门、商品检验海关等单位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情况良好。
 
专业咨询邮箱:yuxuegang@qust.edu.cn
 
金属材料工程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掌握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钢铁、汽车、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和领域,从事与金属材料相关的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组织性能控制及质量检测分析、工程科学研究、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1)能够综合运用数理、工程基础知识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知识,对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能够跟踪金属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现代工具从事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质量保证与控制、技术改造、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活动。
 
(3)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作为技术骨干在企业的生产及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工程师技术培训、高校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博学位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更新和调整专业知识和能力,以胜任金属材料工程及相关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金属材料的专业知识,识别、表达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参数与解决方案,并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对具体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针对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和优化材料成分、材料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防腐工艺等,满足特定的产品需求,并能够在方案设计及优化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 研究: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原理和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知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计算机办公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信息技术工具、测试分析仪器及数据处理技术,进行预测、模拟与试验,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金属材料相关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金属材料生产、设计、研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金属材料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金属材料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了解中国国情,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0. 沟通:能够就金属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金属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就业深造:
 
本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所属学科是山东省重点特色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升学(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近年来本专业考研率稳定在50%左右,多数学生考入国内985、211等重点大学或中科院所。毕业生可在机械制造、钢铁、汽车、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从事新产品或新工艺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科学研究、贸易销售、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择业面广,就业前景好,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
 
专业咨询邮箱:sunruixue@qust.edu.cn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英才班)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本专业以新型太阳能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介电材料、半导体照明技术、生物质能源等为专业特色,培养具备坚实的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就业深造:
 
本专业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菁英”培养计划(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协办)以及青岛科技大学“英才培养计划”,成绩优秀者可面试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进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生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化工、电力、电子、机械、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的科学研究、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开发应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性能测试以及生产、技术管理、贸易销售及流通等方面工作,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
 
专业咨询邮箱:guicunli@qust.edu.cn
导师姓名 韩荣江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1年5月
职    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
联系方式 hanrj@126.com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
  1990年9月-1994年7月,山东大学化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1997年6月,山东大学化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学习,从事发光分析研究,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8月-2001年8月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任教。2004年6月底到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
  (1)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主要包括光转换型白光LED用荧光粉体材料的制备、表征、光学功能及其应用等。
  (2)稀土无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学性能研究。
    取得主要成果: 在Optical Material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Letters、硅酸盐学报、人工晶体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5篇。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作为成员参与完成863计划项目(2001AA31108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00254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1017)、山东省教育厅计划项目(J08LA0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1项(BS2010CL020)。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刘鲁梅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
  职称   
  学历(学位)   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高分子功能材料
  联系方式 liulumei@qust.edu.cn

  个人简历

      2004年9月东北大学博士毕业;2004年10月-2006年9月北京大学化学院高分子系博士后。 2006年9月进入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改性;水性涂料与胶粘剂制备与应用。

  曾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青年科技奖”、
    “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崔作林  
  性别
  年龄 62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理学硕士
  所属院系 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纳米所所长,省、市纳米重点实验室主任
  招生专业 材料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联系方式   84022869、13006519910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1、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调入青岛科技大学。
  2、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物理法、化学法制备纳米粒子,研究其结构及性能、应用。
  3、承担并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总装备部九五、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青岛市科技项目等。现承担总装备部十五预研项目、国家863项目等。
  4、1997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03获国防科工委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获青岛市奖励二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0余片篇,专著一本。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单妍  
  性别
  年龄 36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0532-84022814,email: shanyan@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2006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1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9月-2000年7月,就读于山东建材学院攻读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碳纳米管及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在Nanotechnology, Chemistry Lett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SCI收录的论文1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一项,参与研究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朱海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0.3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无
  招生专业  无机化学 材料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   无机材料化学
  联系方式     0532-84022676,email: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毕业于山东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材料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1)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高效冷却器件的设计。采用化学法制备强化传热纳米流体,并用于计算机、大型仪器、家电等的冷却及换热。本课题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与国际大公司有合作关系。
  (2)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采用低成本技术制备无机空心球壳纳米材料,并将之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本课题获得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并与国内 大型环保企业合作。
近年来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教育厅基金以及横向课题10余项。在Appl. Phys.Lett, J. Phys. Chem. C, Carbon, Nanotechnology, J.Crystal Growth, J. Colloid Interface Sci.无机化学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EI收录5篇。获得山东省省级优秀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环境科技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省级鉴定成果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国际期刊《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Colloid and Surface A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 Applied Physics》、《无机化学学报》、审稿人, The International Copper Association(ICA) 及The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Materials (CIMAT)项目评审专家, 青岛市环境学会固体废物处理委员会副主任。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张宝泉  
  性别
  年龄 51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工业催化
  研究方向 进材料设计与合成、先进膜材料在化工过程强化中应用等
  联系方式 0532-84023948;Email:bqzhang@tju.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1979年至1986年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工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多相催化方向博士学位;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英国Surrey大学化工系读博士后。1986年6月至今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任教,2008年至今在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先进膜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省部级(重点)科研与教学项目。相关的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材料和化工类国际最具影响期刊上,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Langmuir和AIChE Journal等。 主要研究方向:1.先进材料与过程强化;2.结构有序催化材料设计与优化;3.功能化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4.取向分子筛膜:合成与结构调控。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Zhang B.Q., et al Selective defect-patching of zeolite membranes using chemical liquid deposition at organic-aqueous interfa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8 18(21):3434-3443
  2. Zhang B.Q., et al Monolayer assembly of oriented zeolite crystals on alpha-alumina supported polymer films; Advanced Materials 2008, 20(11): 2183-2189
  3. Zhang B.Q., et al Effects of fractal trajectory on gas diffusion in porous media AIChE Journal,2003, 49(12): 3037-3047
  4. Zhang B.Q., et al Direct Evidence of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Zeolite Monolayers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in a Hydrothermal Reaction; Langmuir, 2010, 26 (8):5895-5900
  5. Zhang B.Q., et al In Situ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e Manipulation of SAPO-5 Films over Porous α-Al2O3 Substrates; Langmuir, 2009, 25 (4): 2271-2277
  6. Zhang B.Q., et al Synthesis of nanostructured Pd films on porous alpha-Al2O3 substrate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2008, 43(1): 191-195
  7. Zhang B.Q.,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tructured bimetallic films on a-Al2O3 substrates using electroless depositio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8, 254: 5394-5398
  8. Zhang B.Q., et al Reactive Deposition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onto Zeolite Membranes in Supercritical CO2;Ind.Eng. Chem. Res., 2010, 49 (18): 8826-883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宋彩霞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5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

  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

    联系方式

   13864857039  E-mail:songcaixia@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宋彩霞,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特殊结构形态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液相化学法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纳米构筑与自组装以及新型无机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纳米材料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关系研究。
  在国际著名期刊CrystEngComm, Sci. Adv. Mater., Nanotechnology,J. Colloid Interface Sci等发表SCI收录论文30多篇,已被SCI论文引用400多次,同时有20篇论文被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先后获得获得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三奖1项。
  近几年,主持、参与国家(省、市、厅)级项目10多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分级结构的CeO2-NiO纳米组装体的可控制备及催化调控机制研究 (5127211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α-Fe2O3分级结构的有序组装及磁性调控研究(ZR2011EMM007);
  青岛市基础科技计划项目:具有分级结构的α-Fe2O3/Fe3O4有序组装体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 (12-1-4-3-(13)-jch)。
    近期代表性论文
  1.Caixia Song, et al., Morphology-controlled synthesis of Bi2S3 microstructures,CrystEngComm, 2011, 13 (8):3087-3092.
  2.Caixia So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y of Fe2O3 parallelepiped nanocrystals, Mater. Lett. 2011, 65: 3195–3198.
  3.Caixia Song, et al., Preparation of Ag-TiO2 hollow structur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Mater. Lett. 2011, 65: 908-910.
  4.Caixia Song, et al.,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Prussian blue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properties, Sci. Adv. Mater. 2011, 3: 89-94
  5.Caixia Song, et al., Shape controllable growth of PbS polyhedral crystals,Cryst. Res. Technol. 2012, 47: 1008–1013.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谢广文  
  性别
  年龄 47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研究生导师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工业催化
  研究方向 非晶态合金,纳米碳纤维,功能薄膜材料
  联系方式 xiegw@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1985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CarbonCatalysis CommunicationMaterials Letters Materials Chemistry & Physics等国外杂志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项。被邀请担任Catalysis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Applied Surface SciencefPhysica EMaterials Letters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Thin Solid Film等国外杂志的审稿人。完成国家、省、市、横向科研项目16项。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碳纤维的制备、表面改性与涂层、吸波性能研究;多元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生物乙醇高效分离/脱水过程的新材料设计与系统优化(B060905)之膜层与载体结合强度研究 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钨、钒元素及纳米碳纤维载体对多元镍基非晶态合金热稳定性及催化性能的影响(ZR2011EMM00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郑州路53号
电话:0532-84022814  邮编:266042
 
ps:
办公室……………………84022814
 
院士办公室………………84022691
 
书记室……………………84022672
 
院长室……………………84022870
 
副院长……………………84022900
 
副院长……………………84022901
 
副书记……………………84023456
 
分团委……………………84022804
 
研究生教学办……………84022621
 
材料物理教研室…………84022772
 
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室…84023616
 
金属材料教研室…………84023446
 
材料化学教研室…………84022676
 
扫描电镜室………………84023773
 
透射电镜…………………84022863
 
成型加工实验中心………84023949
 
粉末X射线衍射仪… ……84022428

 导师姓名  于伟泳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  
  职称   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后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招生方向  化学,材料,催化,环境  
 
  研究方向 1.纳米材料制备 2.纳米催化 3.纳米吸附 4.环境治理和水净化  
  联系方式  84022363, 84023616, E-mail: liumh@qust.edu.cn  
  课题组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留学德国(洪堡学者)和美国,做过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汉普顿大学研究副教授,莱斯大学环境和生物纳米技术中心研究科学家。在量子点、金属纳米簇、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环境、生物医学、太阳光电池、发光器件的应用方面发表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Small, ACS Nano, Nanoscale, Chem Mater, Chem Commun, J Phys Chem, Langmuir, J Catal, Environ Sci Technol, Toxicol Sci等80余篇SCI文章,SCI他引>3500次。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期研究课题有新型量子点、金属和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用于均相和复相催化,纳米材料用于环境和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去除等。欢迎化学、化工和材料等专业学生报考。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李镇江  
  性别
  年龄 44
  职称 教 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后)
  所属院系  
  导师类别 博士 (硕士) 生导师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纳米材料合成设备的研制
  联系方式  ,88958602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李镇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副理事单位成员,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评审专家。《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专家。      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572010,)、化工部科技研究基金(96-06-05)、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9816)、山东省科技厅基金(99-8170)、青岛市科委基金(01-01-2-2-4)及深圳市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已在J. Phys. Chem. B、Apply Physics A、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Journal of Alloy Compound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Science Lett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次,EI收录12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3项,授权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曾多次获得省、校及院系的教学效果及成果奖。03年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06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06、07年指导的研究生分别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三等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省创新成果奖及校“挑战杯”一、二等奖,07年所指导的学生获“挑战杯”国家三等奖及山东省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07年获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1项,及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204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5F08)、山东省科技攻关(2006GG2203014)、山东省教育厅(J06A02)、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05-1-GX-06)和校创新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 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机理、物性及应用研究。 2.纳米及复合纳米粉体的制备、表面修饰及抗菌性能的应用研究。 3. 纳米材料合成设备的研制。4.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李 霞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年7月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所属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低维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精细功能陶瓷(光学,电学,磁学)制备
  联系方式 Email:   Tel phone:0532-84022772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2002-2005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5-2007清华大学化学系功能晶体与薄膜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到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探索,主要包括激光透明陶瓷、铁电、压电、磁性陶瓷材料粉体的制备、新型成型工艺和烧结方法的探索等。
  (2)纳米材料在环境净化和太阳能利用领域的应用研究及器件开发。
  (3)新型的无机发光材料的组成设计、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
  科研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防科工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资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772051)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No. 20060390426)。本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功能晶体与薄膜研究所、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与以上单位联合培养招收的研究生。
  论文发表:已经在“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无机材料学报》,《功能材料》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王兆波
  性别:
  出生年月:1971年2月
  职称:副教授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招生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联系方式:0532-84022772;wangzhb@qingdaonews.com
  个人简历:
  学历:1990年9月-1994年7月,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学学士;1994年9月-1997年7月,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学硕士;2004年9月-2007年1月,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1997年7月-2000年9月,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任企画室主任;2000年10月-2002年7月,海尔集团冰箱商品开发部,工程师,任主任设计师助理兼材料主管工程师;2002年8月-2005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兼青岛海尔科大纳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树脂部研发经理;2005年10月-至今,副教授,现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应用;高分子的化学改性;高分子复合体系的流变及分散研究。
  取得主要成果:
  论文方面: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在Hermann Staudinger创刊的德国“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邀请并作为该刊物的封面文章。近期代表论文如下:
  1. Zhaobo Wang, Guicun Li, Guangwen Xie, Zhikun Zhang, Dispersion Behavior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LLDPE/LDPE/TiO2 Nanocomposites, Macromo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5,206(2),258-262. (刊物封面文章)
  2. Zhaobo Wang,Xin Wang,Guicun Li,Hongrui Peng,Zhikun Zhang,Study on Novel Antibacterial High-Impact Polystyrene/TiO2 Nanocomposit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5,40(24),6433-6438.
  3. Zhaobo Wang,Guangwen Xie,Xin Wang,Guicun Li,Zhikun Zhang,Rheology Enhancement of Polycarbonate/Calcium Carbonate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Melt-Compounding,Materials Letters,2006,60(8),1035-1038.
  4. Zhaobo Wang,Guangwen Xie,Xin Wang,Zhikun Zhang,Rheology and Dispersion Behavior of High-Impact Polystyrene/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TiO2 Nanocomposite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6, 100(6),4434-4438.
  5. Zhaobo Wang,Xin Wang,Guangwen Xie,Guicun Li,Zhikun Zhang,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ethylene/TiO2 nanocomposites,Composite Interfaces, 2006,13(7),623-632.
  6. Zhaobo Wang,Hongtao Pang,Guicun Li,Zhikun Zhang,Glass Transition and Free Volume of High Impact Polystyrene/TiO2 Nanocomposites determined by Dilatometry,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B:Physics,2006,45(5), 689-697.
  7. Zhaobo wang, Zhikun Zhang, Unusual Extensional Rheology and Dispersion Behavior of High Impact Polystyrene/TiO2 Nanocompoistes Prepared by Melt-Compounding, 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28,309-313.
  8. 王兆波,彭红瑞,王新,张志焜,HIPS/Nano-TiO2复合材料的吸光及光老化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6,14(6),572-576.
  专利方面: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19项。
  奖励方面:获得青岛市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
  研究项目: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如下。
  1.国家863资助子课题(2002AA30B613),项目名称:纳米TiO2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开发,课题组主要成员。
  2.青岛市科技局计划课题(JXM-0113),课题名称:纳米TiO2多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课题组主要成员。
  3.青岛市科技局计划课题(01-01-4-2),课题名称:纳米复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4.青岛市科技局计划课题,课题名称:纳米抗菌解毒自清洁环保涂料.课题组成员。
  5.横向课题,项目名称:LDPE/纳米二氧化钛复合农膜的研究开发,课题负责人。
  6.横向课题,项目名称:微纳无机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课题负责人。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隋丽娜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6.10
职   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联系方式 0532-84022869,Email: linasui@126.com
研究方向 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催化性能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1999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 近几年来在Energy & Fuels,Chem. Eng. J.,Catal. Commun.,J. Mater. Sci等国外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2010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奖励基金和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奖励基金项目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李桂村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5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用纳米结构电极材料
  联系方式  13730918070 E-mail: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2000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被聘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用纳米结构电极材料。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7项,研究成果在Macromolecules、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Inorganic Chemistry等国外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68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位)、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位)、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第一位),指导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项。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陈克正  
  性别
  年龄 47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工学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学校教务处处长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纳米功能材料
  联系方式  Email:; phone:0532-84022509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教学名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青岛科技大学纳米功能与生物医用材料实验室主任。 1989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现为山东大学材料学院)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2005年7月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和访问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功能(磁、光)材料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研究;纳米催化材料。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及山东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工作。获3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王志义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9.3
职  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
联系方式   0532-84022772,13515325180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1989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同年工作于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历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2001年引进本校工作,2006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1、低维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零维纳米粒子、纳米膜、纳米晶须、纳米管及纳米管阵列);
  2、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新型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高强、高韧性、耐磨、耐腐蚀陶瓷材料、陶瓷膜及过滤材料等);
  4、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低温、高性能烧结技术及理论;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
  十几年来致力于陶瓷新材料、耐火材料、陶瓷膜及过滤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及环保材料等多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其中,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发明人),国家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列第一、四位),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曾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青年科技奖”、
    “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77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重点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以及各种材料制备和控制等应用技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高校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各具特色、队伍稳定,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与理学研究生。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各层次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发表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7部;研究与开发经费2294余万元。

专业点分布

沈阳大学 江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为例
利用德国合作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企业和行业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紧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掌握本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硕导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15名教师前往德国访学,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雅德大学及英、美等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J. Power Sour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人次。实验室面积11 000 m2,拥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总值4650万,建有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领衔“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暨合肥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根据《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与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新材料与新能源将是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本学科在膜材料、减摩耐磨材料、电池材料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新材料”“材料学”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方向涉及“膜材料与膜过程”与“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学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与“减摩耐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涉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0773J1光电信息材料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材料     专业代码:0773J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6理学院
专业名称 0773J1 光电信息材料
研究方向 (01)激光物理技术与非线性光学(02)激光功能材料的应用(03)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04)分子反应动力学
初试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数学基础(921)光学(92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系所代码 系所名称 学位类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方向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招生规模177(学术型120、专业学位57),拟接收推免生115(以最终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或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理工科各专业均可以报考。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材料学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材料加工工程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材料力学或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1 不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2 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

考试科目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腐蚀与防护
0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在新能中的应用
03石油新型合金
04功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
05 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
06新能源材料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60 材料科学基础或862 物理化学(工)或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