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研参考书目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陕西中医药大学报录比、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群、陕西中医药大学学姐微信、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陕西中医药大学专业目录、陕西中医药大学排名、陕西中医药大学保研、陕西中医药大学公众号、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研参考书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研参考书目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是考生获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考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考研招生计划、考试计划、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考试政策、报录比、录取名单、复试名单、复试分数线、推免政策等等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考生进行考研的信息主要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生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2021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100502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陕西中医药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中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2)慢性肾脏病的经方防治研究(03)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 (04)温病方药临床与实验研究 |
|
招生人数: | 3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6)中医综合学术 ④(--)无 |
|
备 注: |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金匮)介绍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金匮)是陕西省教育厅1997年确定的省级重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学位者5人。学科在老一代学术带头人杜雨茂教授的引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该学科198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自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先后招收32届12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已毕业的102名硕士研究生中,有38人通过进一步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有50余人已成为国内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医疗或科研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高级专业技术骨干,为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目前,我学科(教研室)承担着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及成人教育等不同层次《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思维与辨析》、《疑难病辨治思路》、《中医学》等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课时2000。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方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方法的研究,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研究。现承担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16项,市校级科研项目3项。自1997年以来,学科成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3部,编写本、专科生或研究生使用教材13部,获得各级各类学术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20项。本学科的全体教师,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高标准的教研业绩,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杨景锋(1970-),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处长、校招生办主任职务,兼任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西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高教学会院校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10项。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李小会(1972-),女,,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教研室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一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仲景学会委员。
199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近20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及教材6部,为《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5项。获咸阳市科技成果奖1项
谭颖颖(1976-),女,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美国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学系获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2010年10月回国后,在我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3项。发表研究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5篇,参编教材4部。研究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咸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牛锐(1978-),女,医学硕士,副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我校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后留校工作,承担《金匮要略》、《妇幼保健学》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在临床医学系承担教学管理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编著作1部,参与编写教材、论著9部,主编校内教材1部。参与学术交流15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2013年9月参加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委员会举办的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杨军(1970-),男,博士,副教授。先后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
谷浩荣(1983-),男,博士,讲师。201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获中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基于认知科学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及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获2016年全国“中医社杯”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奖。
屈杰(1985-),男,博士,主治医师,讲师,陕西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教研室专职教师。201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专业论文14篇,中文核心4篇,获国家博士论坛三等奖一次,参编教材1部。
陈丽名(1988-),女,博士,讲师。201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获博士学位。参与973项目1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方药量效关系研究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100502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陕西中医药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中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经方辨治慢性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02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 03温病方药临床与实验研究 |
|
招生人数: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6中医综合 |
|
备 注: | 复试 01方向伤寒论 02方向金匮要略 03方向温病学 |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学科介绍
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学科是我院1977年成立的中医专业骨干学科之一。该学科首任学科学术带头人杜雨茂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论学家、中医肾病治疗大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代学科学术带头人曾福海教授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论学家、中医教育学家。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王宗柱教授、张玉英教授,一直从事伤寒论教学和科研、临床工作,对六经辨证论治及经方辨治呼吸病方面有较深入地研究,在国内伤寒学科界有一定的影响。在历代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团队,在教学、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该学科198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99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二期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通过陕西省教育厅检查验收而给予继续建设。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逐步形了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伤寒名家(杜雨茂)学术经验研究;②经方辨治疑难病(肾病、糖尿病)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本学科历经多年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结合经典古籍的学科特点,继承中医传统精华,贯彻古为今用,解决现代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为目标,开展经方辨治肾病、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同时学科在长期的建设工作中,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知识水平、政治业务素质较高,充满活力,努力创新的学术队伍。学科团队中既有在国内知名的高年资的老专家教授,又有中青年高学历的学术骨干,老中青结合。现有成员12人,教授及副教授6人;年龄在55岁以上4人、45—54岁3人、35—44岁3人、35岁以下2人;学科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5人;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9名。近3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项目资助金约102万元。发表论文136篇,其中SCI收录2篇,出版著作23部,其中编写教材教参12部。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所属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课程,也是中医学本科专业标准规定的核心课程,学科团队根据学科特点,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追踪学科前沿,本着古为今用原则,锐意进取、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研究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经典医著教学创新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融入教材,贯穿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加强教材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十一五、十二五统编、规划教材及院校协编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主编了21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本校自编教材),西部精品教材《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参编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伤寒论思维辨析》、研究生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普通高校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参编全国中医教育类精编教材《伤寒论讲义》。其中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批准,本学科组织编写的院内教材《伤寒论讲义》在我校中医学、针灸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教学中使用,受到师生的好评,获得2006年陕西中医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2009年经过修订后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材,获得陕西省普通高校2011年度优秀教材二等奖。在课程建设方面,学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及多媒体技术,精心建设《伤寒论》精品课程网站,不断更新、完善《伤寒论》精品课程网页内容,2011年《伤寒论》获批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相互促进。及时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经方在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学科教师积极参加临床医疗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积极主办、参加与本学科相关学术交流,本学科教师多次参加全国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全国仲景学术学说年会、研讨会等专业学术会议。并于2009年8月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七届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2010年4月举办了《首届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暨杜雨茂学术思想研讨会》,2012年9月举办了《第二届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暨杜雨茂学术思想研讨会》,2013年9月主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名老中医杜雨茂教授治疗肾脏病临床经验暨学术思想研修班》,多次继续教育学习班均获得圆满成功,与国内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
近三年来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建设拔款105万元,学校配套47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我校党政部门、第一临床医学院及中医系十分重视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科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确保专款专用。2010年,批准成立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室;加大经方实验室建设力度,新增购实验仪器价值490余万;随着学校后期临床教学改革,完善了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并购置专业图书200余册,使研究室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实验室建设从低水平向高层次的飞跃。上述学科发展软、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初步改变了经典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的局面,为走上教、医、研三位一体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学科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且在上个3年建设周期中,一批年轻化、高学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为完成学科既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中医临床基础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专业介绍
专业点分布
专业学院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26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A+ |
2 | 10268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A+ |
3 | 10315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A- |
4 | 10063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B+ |
5 | 10228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B+ |
6 | 10572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B+ |
7 | 10633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B+ |
8 | 10162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B |
9 | 10344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B |
10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B |
11 | 10541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B |
12 | 10199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B- |
13 | 10369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B- |
14 | 10393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B- |
15 | 10025 | 首都医科大学 | C+ |
16 | 10412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C+ |
17 | 10471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C+ |
18 | 10507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C+ |
19 | 10600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C+ |
20 | 10662 | 贵阳中医学院 | C |
21 | 10716 | 陕西中医药大学 | C |
22 | 10735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C |
23 | 10384 | 厦门大学 | C- |
24 | 10680 | 云南中医学院 | C- |
25 | 14432 | 河北中医学院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