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怎么样?
观点一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最好的寝室居然是大奉贤四人寝,简直不能忍啊。有空调有楼下小浴室的也就只有在奉贤,读到博士夏天也只能苦逼的睡实验室啊。
而且11点就熄灯,夏天的时候会通宵供电。以前是不熄灯的,但是09级开始熄灯了。让我们少了一个可以和小伙伴吹牛的东西。
2. 学习氛围
华理的学习氛围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个人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图书馆每到期末就一座难求,但是平时还是有满多空座的。我感觉在食堂通宵的除了做竞赛搞大创的,剩下在那里复习的基本都是马上要挂掉的人了。
到了徐汇学习氛围就比奉贤差了,至少在奉贤我期末都是不需要通宵复习的,在徐汇我是考前一天才会拿起书。而且徐汇的破教室也让人提不起兴致去上课,最主要的是图书馆在装修之前太破,而且离寝室太远让人不想去上自习。所以我在徐汇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网渔网咖里面度过的。
3. 竞赛,大创等伪学术活动
华理的竞赛以前还是很牛逼的,比如数学建模很久之前就已经拿了两次O奖了。而且数学竞赛成绩也很不错。ACM也挺强的。但是华理对于竞赛的重视程度真的很低,数学建模培训基本就是没有培训,都靠自己自学,看看其他学校都是暑期留校培训。所以最近几年数模的成绩也一直没有什么进步甚至感觉比前几年退步了,当然这个和前几年有张师姐也是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华理这种对待竞赛的态度,竞赛就是大家去玩一玩啊,大学竞赛没必要那么认真,学到东西才是真的。
但是学校对竞赛加分这种坑爹政策实在是有些恶心人啊。
对于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USRP其实对于想做科研的人是一个挺好的机会。我没做过USRP,大创基本上就是水水而已,但是指导老师都是很尽心的,由于你只是一个本科生所以不会让你真的去从头到尾做什么科研,做的也就是一个很水的东西大致了解一下科研而已。立项还是很简单的,除了大创华理还有很多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参与科研的,这个华理做的还是很好的。
不过我同学和我吐槽大学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参加大创和各种竞赛。
4. 关于老师
对于学校的老师我一直都是特别尊重的,我遇到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很好很好的老师。水平都很高,而且会很认真的回答你的问题。物理化学有幸上过一学期黑老师的课,虽然绝大多数课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逃掉了,但是为数不多的几堂课我也感受到了黑老师的认真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之高。而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的学术水平也都很高,而且人很和善。我化工热力学是童老师,童老师人很好,而且讲的也很好,不上课不交作业也不会扣太多平时成绩,当时我大概一共去过四次。第一堂课去拷课件的时候童老师不止把所有课件给了我而且还给了我很多课外阅读材料。
当时参加数学竞赛的时候有一次指导老师是杨老师,由于论文是早上9点之前交,而我们当时进度比较慢杨老师最后一晚上都没有回去在办公室待了一夜等我们写好摘要帮我们改。当时真的是很感动。
5. 关于学校管理
我感觉我们学校不是学生的学校,而是管理层的学校。各种不人性化的东西,真心不考虑学生。以前我可以特得意的说我们毛概思修神马的都是开卷,然后现在也就剩下呵呵了。
还有保研加分政策,说是加分其实也就剩下呵呵。所以想保研成绩好才是王道,不要妄想参加竞赛就可以得到保送的资格。想的很美,但是现实没你想的那么好。
刚才从寝食走到实验楼一路上黑的和什么一样,华理是特别相信我们能夜视还是说这是在暗示我们晚上不用去实验室呢?
6. 关于传说中的自杀
这个我待了四年感觉其实也不多,没几个。
观点二
生活篇之食
上海华东理工分为奉贤校区(郊区)和徐汇校区(市区)。奉贤校区的主力是绝大部分低年级本科生和文理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徐汇的主力则是高年级工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唯独从一年级就在徐汇的只有我们中德工学院和艺术学院。
生活篇之住
和奢华的食相比,住在徐汇实在是太寒酸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是破旧不堪的宿舍!尤其是一楼,阳台如果是栏杆做成的你夏天就等死吧,一会儿一只猫跳上来拉一坨翔,一会儿几只蟑螂进来逛逛,阳台下就是灌木丛,晚上蚊帐根本挡不住蚊子,一晚上睡不着是常有的事。冬天?呵呵,冻成狗。我一直觉得二舍的四人宿舍已经够破了,直到有一天遥望隔壁的五舍,同样大小,六人宿舍……有几次为了找TA去过研究生宿舍,那里似乎好一些,同样大小的房间二人住,床也比我们的新一些。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破的,当然其实大部分中国高校的住宿都好不到哪里去。相比之下华理奉贤校区好很多,至少一切都是新的,听说最近装空调了,各种羡慕嫉妒恨啊。不过去军训的时候还没装空调,住的七天里也是热成狗。不过夏日夜晚的风还是蛮舒服的,当然完全可以想象下雨刮台风的时候是多恐怖……听说各种积水?还有就是留学生的住宿比我们的好很多,几乎宾馆待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啊对了,半夜11点熄灯断电也是醉了。不过我见过有同学自己买了个便携式空调,夏天爽了;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后一段时间因为我留在学校复习托福,早回去的同学把他的暖风机借给了我,让我至少在上床和下床的时候不会太冷。所以建议徐汇的同学可以买这种类似的机器。当然因为功率超大,宿管会不会来收我就不知道了……
生活篇之行
徐汇和奉贤又是两个极端。徐汇出门打的不算,门口的公交车基本都通到上海南站,就是上面提到的一号线和三号线终点站。在上海有了地铁去哪里不方便?可怜的奉贤目前能到市区的唯一途径就是坐校车,来徐汇后再做打算。错过一班就等着杯具吧。看着上海其他各大高校,复旦本身就是市区,交大华师闵行有五号线,同济嘉定11号线,松江大学城9号线,上大宝山7号线,连南汇都有新开的16号线了!!你简直在逗我!!就剩下奉贤的学校大眼对小眼。其实也不光是学校,好像奉贤就没地铁,不知道为什么……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地铁能通到奉贤吧,也算是给我们的学弟学妹一个交代。当然,没有地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华理和上师大与世隔绝,饥渴的华理男和上师女基本只能互相选择对方或者内部消化了,保证了后花园的独立拥有权!诶,这真的是好处么,华理不是基佬的天下么2333333
生活篇之人际交往
先说说生源。刚在知乎哪里看到说,华理在上海的收分很低,本地生源很差云云。因为是上海本地生,所以我只了解上海的招生情况。至少在我高考的那年以及那年的前几年,华理理科线大概是上海的第三个档次。上海的理科一本在我心目中可以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档是复旦交大毫无悬念,第二档是同济上财(上海人喜欢学金融),和前者差20来分,第三档则是华师交大医学院上外华理上外贸(一本专业),第四档则是华政上大东华上理工中医大。
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因为从这个list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想出上海(除了北清,大部分本地生都这么想),其实想学理工科学生并没有很多选择。我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上海市重点的非尖子理科学生一本四个学校分别填:复旦/交大,同济,华理,上大/东华。也就是说,想学理工科的高考略失手,一旦被同济刷下来,基本他的选择就是来华理了。不过本地生的比例居然还是这么低……可见上海人是多么的喜欢金融!
官方介绍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535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309.3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7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会计(MPAcc)、艺术(MFA)、金融(MF)、翻译(MTI)、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工程管理(MEM)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778人(其中博士生15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385人,来自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551人。现有教职员工3129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QR”5名,“青年千人”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6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名,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9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3年、2014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0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摘得冠军;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6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4年超过6.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2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700余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英、法、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10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60余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8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