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怎么样?
观点一
有着大城市难得的安静。说实话,总觉得内大不应该是现在这个名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界认为内蒙古贫穷(来了就知道,内蒙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穷,比好多省强多了,只是人少而已,有这样一个现象,内蒙人认为外省都比内蒙好,外省不了解内蒙。其实去了别的省才发现内蒙人单纯可交,贫富差距小)和学校不知为了什么扩充市外学院(比如鄂尔多斯学院)。内大绝对是个性价比很高的大学。
有个内大的知友说内大学习氛围不浓,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学习气氛的,但说句实话,内大的学习气氛真的算不错的。至于不学习的,我想说,这哪都有,别因为内大的不知名把所有锅都甩给它。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很尊敬学霸,虽然嘴上调侃,但心里都有数,佩服这样能坚持下的人。确实有少部分人自己不学也不希望别人学习,这样的人是小人,何必在意。现在大学除了顶尖大学以外,你以为学习氛围都那么好吗?看看高中考的好的同学,连一些很出名大学的学生到大学都迷茫不知前进,何况是中国100左右的学校,学习这事不管什么时候都靠自己,自己酿的苦果迟早自己吃,何必管别人,高中初中不都这么过来的吗?
呼市这座城市也不是那种一眼过去就招人喜欢的城市,并不是那么发达,说句实在的,与一线城市比起来确实相对闭塞,也正是这种闭塞和内大在内蒙“一枝独秀”的优越感让一部分人失去了竞争意识。但呼市空气很好,气温也很舒服,夏天不那么热,冬天也不是多冷,不像外界传的,春天呼市极少有沙尘暴。时间长了,由衷的感觉在呼市生活真是舒服。呼市有个优点就是四季分明,春天回暖,夏天炎热,秋天萧瑟,冬天寒冷,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呼市这所城市如果你不玩什么特别高精尖的东西,几乎你所有的消费需求都可以满足,但呼市的物价略贵,不清楚这是为什么。随着时间推移,没了入学时的愤青自大,我的大学和这座城市在我眼里慢慢变的可爱,喜欢这的朴实惬意,喜欢晚上校园里懒散遛弯的校外人员,喜欢宿舍旁边那个有各种小吃的小破巷子,确实,内大有时候平淡的没有特色,因为南北校区离的远,而艺术一类的专业都在南区,所以北校区也几乎没有什么艺术课,一进北校区,看着清一色背着双肩包来来往往的学生,还以为进了高中校园,你总感觉大学应该是那种意气风发,多姿多彩的,其实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处事,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周围事物,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为进入社会蓄力才是大学最该学会的技能。有几次晚上上完自习心血来潮去跑步,看到操场上全是人,当时看着操场校园外各种霓虹的大楼,想到自家大哥出去工作大口吃翔的苦逼日子,那种珍惜当下的幸福感一下子就跑出来了,如果有一天毕了业真的就很难有这样的心境跑步了。
观点二
当年报志愿,因为以后想走学术,所以只考虑211学校的历史专业,基本没得挑。但是这个211依旧带给我了极大的回报,尽管内大越来越不行了。所以,看自己的规划与目标,分数不够,边远211与东南沿海普通一本(好的一本,内大的分也很勉强,比如首都师范大学)自己决定。
我是南校区,就自己的经历说一点事情。
图书馆越来越人性化,正在朝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图书基本够用,上自习也不错。
南区食堂饭菜价格贵,难吃,破街卫生问题堪忧,所以在南区一到吃饭我就发愁。
学风我个人认为还说得过去。我们院从我入学那一年开始就不划重点了,但是会给一个范围,背十道题考两三道?有个别课连范围都不给。作弊?可能会放你,但是绝对不至于作弊还能得高分乃至于保研。
少数民族同学问题,大部分都还不错,也有不友好的。自己玩自己的就好。不过喝了酒的确喜欢闹事,这一点很无奈,谁叫这是内蒙古呢?不过比起某夏大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奖助学金,我们奖学金按成绩,材料走个流程,助学金交证明材料之后班级投票,我一般不参与。助学金总要发下去,也许班里没什么太穷的。但是不存在要上交多少多少的情况。
操场的草皮的确需要更换。体育馆嫌贵就逃票,我来内大第二天就知道怎么逃票了……学生两块钱一小时。不过上课期间免费,随便进,不管你在不在体育馆内上课。收费主要针对外面的人。
对了,内大没有专职辅导员制度,所以不用担心和辅导员关系的好坏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问题。没人管,自律给你自由。
中国大学本来就有行政级别,就是一套官僚班子,该有的毛病都有。这几年和学生打交道较多的部门变化明显,底线还是有的,不会误重要的事情。
最后想说,内大是九十年代第二批211,绝不是2010年211关门时候照顾性质的那五所。但是这几年断崖式滑落也是事实。如果你想指望着学校的名气带来的加持让你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生赢家,那么请闭眼做梦。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现在各地的录取方式,基本决定了你的分数该去什么样的学校,捡漏基本就是中奖。所以来内大,不要喊亏。能做的有很多。觉得老师次,就自己多看书看公开课。
观点三
当年报志愿,因为以后想走学术,所以只考虑211学校的历史专业,基本没得挑。但是这个211依旧带给我了极大的回报,尽管内大越来越不行了。所以,看自己的规划与目标,分数不够,边远211与东南沿海普通一本(好的一本,内大的分也很勉强,比如首都师范大学)自己决定。
我是南校区,就自己的经历说一点事情。
图书馆越来越人性化,正在朝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图书基本够用,上自习也不错。
南区食堂饭菜价格贵,难吃,破街卫生问题堪忧,所以在南区一到吃饭我就发愁。
学风我个人认为还说得过去。我们院从我入学那一年开始就不划重点了,但是会给一个范围,背十道题考两三道?有个别课连范围都不给。作弊?可能会放你,但是绝对不至于作弊还能得高分乃至于保研。
少数民族同学问题,大部分都还不错,也有不友好的。自己玩自己的就好。不过喝了酒的确喜欢闹事,这一点很无奈,谁叫这是内蒙古呢?不过比起某夏大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奖助学金,我们奖学金按成绩,材料走个流程,助学金交证明材料之后班级投票,我一般不参与。助学金总要发下去,也许班里没什么太穷的。但是不存在要上交多少多少的情况。
操场的草皮的确需要更换。体育馆嫌贵就逃票,我来内大第二天就知道怎么逃票了……学生两块钱一小时。不过上课期间免费,随便进,不管你在不在体育馆内上课。收费主要针对外面的人。
对了,内大没有专职辅导员制度,所以不用担心和辅导员关系的好坏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问题。没人管,自律给你自由。
中国大学本来就有行政级别,就是一套官僚班子,该有的毛病都有。这几年和学生打交道较多的部门变化明显,底线还是有的,不会误重要的事情。
最后想说,内大是九十年代第二批211,绝不是2010年211关门时候照顾性质的那五所。但是这几年断崖式滑落也是事实。如果你想指望着学校的名气带来的加持让你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生赢家,那么请闭眼做梦。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现在各地的录取方式,基本决定了你的分数该去什么样的学校,捡漏基本就是中奖。所以来内大,不要喊亏。能做的有很多。觉得老师次,就自己多看书看公开课。
官方介绍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62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源于1978年成立的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办公室,1988年成立研究生处,是自治区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研究生工作管理的处级建制。2001年3月成立研究生院(筹),2010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学校现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自主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包含7个工程领域)。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生物学、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3,彰显出我校学科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内蒙古大学熔炼出一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42人,硕士生导师605人,2014年有3名教授当选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现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农业部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亦称“万人计划”)2人,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
经过“211工程”及“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5年培养毕业博士400余人,硕士10000余人,目前在校研究生6000余人。1999年我校一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和2011年我校又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进才教授就是我校自己培养研究生中的杰出代表。
全校有在编教职工2727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69人,教授262人、副教授551人;校本部有教学科研人员1040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占62%,教授211人、副教授332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92人、创新团队15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3个、教学团队22个。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1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44人;1个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在蒙古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领域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8个;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0个。“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360项、新获批立项626项,完成自治区科研项目454项、新获批741项,到账科研经费5.2亿元。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自然科学重大重点项目4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哲学科学成果奖55项、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20项。基于Web of Science和InCites统计结果,2015年学校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增长到2010年的3.85倍。
学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在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能源与新材料、矿物资源利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民族文化大区强区建设、战略决策与咨询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面向地方发展的贡献度与日俱增。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建立了牛、羊和骆驼生态养殖新模式;集成草地适应性放牧利用技术、退化草地综合改良技术和刈割草场持续利用技术,进行了现代家庭牧场生态畜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解决马铃薯行业产业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在传统蒙药基础上,利用现代药学技术开发创新蒙药;针对原矿杂质矿物质提纯分离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系列膨润土深加工专利技术;为自治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光伏产业、建设光伏小镇与现代农牧业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发出以蒙古文为主的多语种手机电子词典软件和蒙古文与基里尔蒙古文相互转换系统、国内首款蒙古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等。
学校与国(境)外的9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学校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1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是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有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的蒙古、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门、朝鲜、老挝、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英国、波兰、美国、加拿大、加纳、卢旺达、多哥等19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800余人。
全校占地面积4646亩,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亿元。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1716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亿元。图书馆是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项目)B级成员馆、省级中心馆,馆藏印本文献37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9个、电子图书410余万种、全文电子期刊3.5万种。校园网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和办公与生活区,校园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内蒙古地区主节点。
学校遵循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办学基本方针:既要注重质量与水平、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又要承担起繁荣发展内蒙古文化、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任务;坚持“立足北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办学理念,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面向未来,在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怀支持下,学校坚持走质量、内涵、特色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蒙古大学将始终秉承“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内蒙古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