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心得分享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心得分享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南开大学 研究生
微信,为你答疑,送资源
微信,为你答疑,送资源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心得分享 正文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用。考研成功=学习方法+努力+好心态+少量运气,希望我的经验能给来年的同学们一点启示。唯一声明:切莫生搬硬套,没人能代替我们脚踏实地地看书,没人能代替我们通过不断摸索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线。
(一)怎么看作品?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条理地记忆文学史
其实“如何读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如何更好地记忆文学发展史”。因为,我们要以文学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以鉴赏者的眼光来赏析作品,而文学史教材就是以如此的角度和眼光写出来的。
1 注意作品的形式
有一类考题就是关于文学体裁的。如:拟话本小说的形式特点,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诗与词的形式异同,杂剧和传奇剧的形式比较。这类问题教材里都有,但是死记硬背绝对头疼,如果在读杂剧、传奇、拟话本小说……时结合教材来看不同文学体裁的形式特点,这类知识点的记忆就会轻松不少。
2 注意叙事类作品的情节
看情节不是指看热闹。论述题如果考戏曲或小说,举例时就有可能要提到重要情节,因此想研究文学的同学要养成好习惯,在看叙事类作品时,注意哪里是重要情节,——故事转折处、体现人物性格的情节、蕴含作品主题的情节、强烈凸显作者写作风格的情节。打动你的细节也可以写到笔记上。你看文学史教材里讲解小说的章节里是怎么举例子的。如果学者看小说都看热闹,不注意细节、不分析每个情节在表现主题和人物个性等方面有和作用,文学史就写不出来了。
3 注意人物
对叙事类作品的人物可以从好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如,出身、阶级属性、性格特点(是性格较单一的还是矛盾复杂型?性格是否有发展?)、与相似人物的比较、此人物如何表达作品的思想倾向、作者对此人物的态度是同情还是批判还是赞扬,等等。
4 注意作者的写作特点
啥风格、爱用啥修辞、文体特点、语言(浅近文言、深奥文言、文白夹杂、流畅白话、韵文与散文的运用……)
5 特殊因素
如《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西游记》中的魔幻思维
6 结构
直线、双线、网状、特殊结构(《西游记》是串字结构、《儒林外史》是珠串结构)……
总之读作品要边读边思考,把作品中的各种要素与文学史教材做关联。
(二)教材以外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论文的选读
1 只读参考书目里指定的文学史教材恐怕是不够的,要再找些书来读。
在选读这种理论类书籍的时候,要记得你是在备考,没时间什么都读,建议选择了一些条理清晰、语言浅近、能提供给你教材之外内容的适合备考的书籍。
比如,复习明清小说的时候,可以去图书馆里小说研究那一块找书,比如我从我借过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如果你在复习宋词,你就去看看类似“宋词入门”这种题目的书,比如胡云翼等名家的词学著作。找书的时候,看看目录,翻翻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是否适合备考,如果你一看书里面出现的概念都太高深,就先别看了,等你考上研究生再看。具体的书目,我没有太多可推荐,怕推荐出来就是固定的条条框框,容易误导一些天真的同学,而且没有哪本是非读不可的,大家根据自己所能利用资源的条件来自行借读或购买就可以了。
2 还可以看一些作品类书籍的“前言”。
往往一些不朽名著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有些版本里会有研究者写的前言,这种前言里往往会对作品的非常精准的评价与分析以及研究现状,还有特定体裁的作品合集里研究者写的前言会把这类体裁作品的发展脉络梳理一遍,比如你借一本古代戏剧集,前言里就可能有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脉络的梳理。这些可以作为对南开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补充来看。
3 另一种大有裨益的选择是读论文。
多数高校的内网都可以免费下载中国知网等网站的学术论文,在校生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选读论文的标准和选读书籍差不多,能帮助理解教材即可,不必读很艰深或研究对象太偏的论文。比如,你看,这篇论文是讲《文镜秘府论》的,那篇论文是论金瓶梅和红楼梦人物对比的,你当然要看后一篇。
4 有的同学问我,是不是要读一些南开大学研究古代文学的老师们的书和论文。
当我备考四处寻求经验之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些建议,但是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讲,这些书和论文对备考的帮助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大,选读的时候最好也按上文提到的选读标准来选读就是了,如果没时间看,不看也罢。同学们也不用在意哪个老师研究了什么所以这一块就容易出题——你想啊,本科阶段学生能学的东西是有限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题年年都出,肯定是把有限的内容换了面目翻来覆去地出题,没有哪一块的内容是格外特殊经常出现的。同学们要明白这一点:参加考研的学生是本科生毕业生,不是硕士博士更不是学者,古代文学领域里也许有无限研究空间,但是出题人不会把任何难度、任何角度的题目都拿出来考你,能出的题都是在本科生的能力之内的,考生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复习而已。
5 又有同学问了,答题的时候是不是要写自己的观点,或者写些特定学派的观点啊?
也许老师喜欢有自己想法的考生,也许老师看了跟自己观点一样的回答会给分更多——其实这样想就想多了。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特定学派或学者的观点”,我从我自己的学习和答题经验来看,我们这个考试没有很多让你发挥自己观点和特定学派的空间,你看题就知道了。而且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有了好想法,其实你的想法已经早就被学者们写过了。就算我不这么说,你到复习到一定程度也就自己发现了。考研考的是基础,基础的古代文学知识,往往都没啥争议。等你学成了大儒,才能在更高深的层次上,真正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么说,并不是打击你,让你死记硬背。其实,复习阶段,只有充分思考,对作品和教材有想法,才能学得更好,即使提不出什么全新的观点,能和古今学者的观点暗合也算很大进步。
总之,所谓备考,最主要的就是把教材上别人的写作成果吃透,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在答题时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语言流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
6 补充一个关于教材的问题。
有人问教材除了读参考书目里指定的两套,还要读别的否。我的建议是,没时间的话,不读也可。有时间的话,读重点章节也可以。因为考卷上的题分两种——文献题和名词解释题是细节题,这种题再细节再偏门也往往不会超出南开版教材的范围,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是要答得比较丰满的,多看不同的书,累积各种说法,有助于把大题答得丰满。
(三) 有的同学问教材看几遍,如何做笔记之类的问题。
这其实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二法门,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时间、决定次数、整理笔记。我只是简单说一下我的复习过程,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1 看教材次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这套书我前前后后看了三四遍。
第一遍是从七月上旬到八月末。第一遍相当重要,我头至尾冷读一遍,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书中出现的各种概念、细节,只是对整套书熟悉一下,没有刻意去记忆,只是能记住多少算多少。也对一些重点章节做了粗略的笔记。
第二遍巩固,进一步熟悉教材。我从来不喜欢刻意背书,而是习惯于把书看懂、看熟,遇到很小的细节也不要放过——因为几乎每年古代文学试卷上的名词解释一题里都会出现一到两个偏门的题目,比如《元曲选》、《花部农谭》、“文质半取,风骚两挟”、“乌台诗案”,如果看书的时候看到生僻的概念、历史事件、文献就记在笔记上,那么遇到很生僻的题就不怕了。经过以上两遍复习,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看真题一道不会只认识人名的小孩了。
第三遍和第四遍——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几遍,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就不是从头至尾地读教材了,而是分专题(如中国诗歌史,中国小说史)来学习,并且更加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当你对书上内容理解再理解,记忆就容易多了,最后20天再才找不熟悉的知识点背一下,所谓“查缺补漏”,押点题啥的——然后我就考试去了。
2 笔记
看书当然不能不动笔,但是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做一整套一节不落的笔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习惯来。逻辑能力和记忆能力强大的人甚至能直接中构筑一栋笔记大楼——不管你怎么写笔记,最终知识是要条理清晰地存在自己的大脑里才算数的。
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个加深印象的过程,所以自己做笔记比看别人笔记要好——这是大家都懂的。但是,有的人为笔记而笔记,做起笔记来不亦乐乎,好像忘了笔记的目的是更好记忆知识,那就不行了。笔记也是可以做得很少的,有的人看别人的笔记帮助自己记忆,有的人在书上做极简的笔记,都是可以的,只要能记住,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没好好做笔记。
(四) 所谓“重点”与“非重点”的问题
我们常常说什么“重点”、“非重点”,其实不如叫“大知识点”“小知识点”,中间也不妨插一个“中知识点”。
大知识点,能出论述,简答,文献,名词解释,所以当然是重中之重,复习时既要理解得深刻,也要广泛联系相关联的知识点,以求广度。
小知识点,如小作家、小作品、小流派小团体小现象,或虽然意义重大却没法给本科毕业的考生出题的一些书籍、概念。这种知识点就只好出文献题或名词解释,不需要费太多精力深挖。
中知识点,就有些模糊了。我把那种能出小题和简答但不能单独出一道论述题的题叫作中知识点。比如鲍照、曹操、述行赋等。
如何区分这些分量不同的知识点或知识链,有的人复习到一定程度就自动体会到了。但是有的同学知道李白杜甫陶渊明四大名著之类的独自成章节的必然是重要知识点,但是对不大不小的知识点就觉得迷惘。我认为所谓中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有以下几种特征:
1 艺术成就相对较高
2 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的作家、作品、流派
3 某一时期、体裁、文学现象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体裁
可能还有别的,但是我一下也想不起来。其实还是需要复习到一定程度自己体会的。要知道古代文学史就是一张拼图,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又或近或远都有些联系。你看得越熟,就越容易发现,有些现象相差了几百年,但是都好相似,有些人相隔了好几代,但是有传承关系,这些都需要格外留心。
以2012年古代文学题为例分析南开出题特点兼及复习策略与答题技巧:
一名词解释
1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是《河岳英灵集》里的话,《河岳英灵集》是盛唐诗歌选集。这道题算是考书中细节了,我个人认为难度中上。文学史教材中往往会在评论某一作家、某一时代作家、某一文学现象时引用中国古代学者的语言,建议大家对书中重要引言重点记忆,比如南开以前还考过“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沉郁顿挫”,要答出出处、评价对象和如此评价的原因等等。
2《文赋》
很平常的题,就算是不擅长学习古代学理论与批评的同学也要知道古代重要的文论书籍,《文心雕龙》《文赋》《诗品》《人间词话》.....
3《录鬼簿》
元代的内容其实不多,南开版文学发展史元代文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录鬼簿》《中原音韵》。这道题在打出作者、时代、内容、学术价值之外还可以说一说明初受《录鬼簿》影响而出现的《录鬼簿续编》。
4 诚斋体
很平常的一道题,不说啥了。
5神韵说
清代王士祯的诗歌思想。
6 大音希声
先秦文史哲不分家的混沌时代,有许多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原则产生深远影响,《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就是其一,身为古代文学专业考生,类似的概念一定要知道。
总结:总的来说南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并不难,但每年都有一到两个比较偏门的,有可能是古代文献,也可能事文学理论中的概念或不太有名的文学流派、文体,同学你备考的时候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看书时看到比较陌生的小细节要不嫌麻烦地记下来,比如你读到“庄子”一课时如果注意了“重言”“卮言”“寓言”,那么考卷上出现“庄子三言”这道题你就不会吓到了。我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看你们知道不,“武功体”“《曲品》”“心斋、坐忘”——诶,这几个真的好琐细,不会考吧,但是也不一定啦。也可以上网下载一些比较全的名词解释文档,但不要全看,只查找有没有非常偏门的,不要花太多时间,影响到复习更重要的东西就得不偿失了。
二、简答
1 以《史记》和《左传》为例谈史传文学如何以言行描写人物。
此题我没选答。建议在备考时要注意同类型作品的比较或联系,《史记》和《左传》都是史传文学,复习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出些类似的题,如《左传》和《战国策》在某方面的比较、《史记》和《汉书》在某方面的比较,把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记忆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尽管类似的作品似乎很多很麻烦,但是如果你仔细复习过就知道,从先秦到汉代的史学作品,富有文学色彩的就这么几部。
2 结合作品谈曹植五言诗的在诗歌史上的作用。
曹植是魏晋时的重要作家,教材上很详细地介绍了他诗歌的艺术特点,但是只知道书上那一节的内容还不够,这题问的是他的五言诗在诗歌史上的作用。答题思路如下:首先,曹植主要的诗歌作品就是五言诗,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不用考虑他有没有什么四言诗、七言诗、赋,不要答跟题目没关的东西。第二,要了解整个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历史,从诗经中的四言诗,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成熟、七言诗初起,再到唐代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成熟。第三,把教材上曹植的诗歌艺术特点与他所处时代和稍后时代诗歌的发展联系起来。
3 李白绝句的艺术表现特点。
这个是不是太简单?其实我自己在考场上都不记得书上怎么写的,自己临场发挥。我们从幼儿园时期起就会背一堆李白的绝句了,当你读完大学,就该有能力用专业的语言去分析其中的艺术性。《静夜思》是好诗一首,《望庐山瀑布》也是好诗一首,但是如何好呢?这首诗里的这句和那首诗里的那句似乎有同样风味,可以归纳成什么特点答出来呢?你在考场上会有类似的思维过程,即使遇到更难的一些陌生的题目,也可以以一定的思考过程转化成自己会答的题目。要答得专业,最好还要有一点诗意。
4 秦观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和第三题一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考的是基本功,不需要大量知识迁移,只要熟悉了作家作品就比较好答了,这样的题也提醒我们,有时简答题能很像诗歌鉴赏题。
5 简述“临川四梦”的内容思想。
注意这道题考的是“内容与思想”,所以千万不要答成艺术特点。书上对临川四梦每一部都有介绍,考生还可以联系晚明社会思潮来答。
6 谈谈《西游记》“寓庄于谐”的特点。
像《西游记》这样的重要小说,考生最好多看一些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也要充分体会文本。这学期看了Mr 陈洪的《浅俗之下的厚重——小说•宗教•文化》,里面提到了《西游记》等小说中的宗教描写,阐述了此类小说如何把神圣的宗教写出世俗色彩,当然实际上《西游记》的寓庄于谐不仅在于宗教描写,还涉及到人物形象、讽刺时世等。只看过电视剧的同学一定要看一看原著,哪怕只是看几章,考题里面关于《西游记》的题绝对是看电视剧不能知道的。
古典名著里的长篇小说很容易出简答和论述,建而且出题角度很灵活,建议同学们阅读作品(没时间就读经典章节),多看相关论文和著作,但是不要找太高深的东西来读,因为研究生考试毕竟考的是基础,出题角度在灵活也不过是比较、艺术特点、思想内容、影响与历史地位等常见命题。
三、论述(五选二)——本人忘了一道题目
1 《庄子》中“得意忘言”说的文学思想意义。
论述每年必有一道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题,已经连续n年出先秦某一哲学或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想意义了,注意啊!很容易押题啊!
2 结合诗例论述韩愈诗歌特色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影响。
此题分两部分,一是韩愈的诗歌艺术特色,而二是影响。答韩愈诗歌艺术特点是容易的,书上有现成的,但是要答影响的话必须对整个诗歌史脉络、源流、师承有大体把握,和简答里曹植那道题一样。这道题很经典,因为我个人觉得一般不会把这道题里的韩愈换成李白出题,因为涉及到“影响”,李白那样的天才是很难被模仿的。钱钟书说过唐诗不一定是唐朝人写的诗,宋诗不一定是宋朝人写的诗,其实韩愈是唐朝一位写“宋诗”的诗人,他是宋诗的先驱,杜甫、白居易也是唐朝的宋诗诗人。
3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
很直白很直接的一道题。我有点怕散文,所以感觉答不好,就没选。
4《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史中的独特价值。
关于明清小说,我向同学们推荐下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是文言的,而这部书白话,更容易消化),如果你读过类似的书,答这样的题就如鱼得水了,不怕没话说。还要注意,答题要审好题,找好答题的角度。这道题只问在小说艺术发展史中的独特价值,《儒林外史》主要独特在结构、讽刺艺术、语言三方面,我答题时就答了这三方面就写得够多了,还引用了写鲁迅的话。
南开大学
添加南开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南开大学考研分数线、南开大学报录比、南开大学考研群、南开大学学姐微信、南开大学考研真题、南开大学专业目录、南开大学排名、南开大学保研、南开大学公众号、南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nankaidaxue/jingyan_86429.html